資源簡介 (作業設計)章節冊別: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一單元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七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地球與地圖單元 組織方式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課時安排1 地球與地球儀 兩課時2 地球的運動 兩課時3 地圖的閱讀 一課時4 地形圖的判讀 兩課時二、單元分析( 一)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本次大單元作業設計內容為“認 識全球”中“地球的運動”部分與“地理工具與地理實踐”中“地理工具”部分,課標具 體要求見表 1。表 1 “地球的運動”、“地理工具” 內容要求與活動建議標 準 活 動 建 議1.地球的形狀、大小與運動 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 的大小。 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 用地理現象說明地球的自轉和公轉。 2.地球儀 運用地球儀,說出經線與緯線、經度與緯 度的劃分。 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開展地理觀測、動手制作等活動。 例如,觀察不同季節(或一天內) 太陽下物體影子方向和長度的變化; 用乒乓球或其他材料制作簡易地球 儀模型。 在地圖上辨認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 離。 在等高線地形圖上,識別山峰、山脊、山 谷,判讀坡的陡緩,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 在地形圖上識別五種主要的地形類型。 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需要的地理 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習慣。 列舉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在生產、生活 中應用的實例。 開展運用地圖、動手制作等活動。 例如,在地圖上查找地名并選擇到 達該地點的最佳交通路線;使用地 圖、手持定位儀等進行“定向越野” 活動;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 地形模型。(二)教材內容1.知識框架2.內在邏輯本章節內容先從認識地球的形狀大小入手,利用地球模型地球儀使學生了解地球經緯 線與經緯度知識,通過經緯網進行定位、辨別方向、判定位置等。在學生了解地球的基礎 上帶領學生探討地球的自轉與公轉,了解地球自轉、公轉方向、周期,理解地球運動產生 的地理現象。地圖作為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通過學習地圖的基本要素了解地圖結構,能 夠閱讀和提取地圖上的有用信息,養成在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地理課程以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為宗旨,引導學生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 有用的地理,為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時代新人打下基礎。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地理是 門新的課程, 俗語說“萬事開頭難”,作為地理學習的第一章節,對之后的學習有重要地指 導作用。地理工具的制作與使用,也是為地理學習儲備基礎技能。(三)學情分析學生進入初中后,其認知水平由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發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維 能力和系統思維能力。學生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并結合日常生活,已經掌握了一些比較 簡單的地理學知識。同時,對學習地理知識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也有所了解, 學習興趣和 對未知事物的探索欲望非常濃厚。因而可結合有關學科的知識和方法, 引導學生從社會生 活實際出發,學會發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二、單元學習目標1.學習本主題后,學生能夠借助相關資料以及教具、學具等,描述人類認識地球形狀 的過程,領悟求真務實、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能夠會用相關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初步 建立科學的宇宙觀。2.學生能夠通過設計、制作簡易地球儀模型,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和緯線,說明經度 和緯度的分布特征,并利用經緯網對現實中的地理事物和現象進行定位,描述地理事物和 現象所在地的經緯度位置和相對位置等,幫助學生認識地理工具,并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地理實踐力。3.學生能夠自主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運動,歸納地球的運動規律,并用現實世界中 的事例證明地球運動的存在,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能夠舉例說明地球運動所產 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以及人們順應自然規律進行社會活動所展 現出的智慧,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觀念。4.能夠在地形圖上判別和描述基本的地形特征; 能夠閱讀和提取地圖上的地理信息, 并利用地理信息說明和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能夠養成在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 感悟地 圖給生活帶來的便利。5.學習本主題后,學生能夠運用地圖及其他地理工具; 能夠觀察、描述、解釋家鄉生 產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現象,表現出主動學習及問題探究的意識和能力。觀察和感悟地理 環境及人們生產生活的狀態, 嘗試解決實際地理問題, 增強信息運用、實踐操作等行動力; 能夠養成在實踐活動中樂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難等品質。三、單元作業目標1.通過制作簡易地球儀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增強學生地理科學素養,提高地理學 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感,加強團隊合作能力, 實踐操作等行動力;能夠養 成在實踐活動中樂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難等品質。2.通過歷史文化資料、真實的星球照片等信息,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地球,增強對地理 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通過設置簡單讀圖作業,可以夯實知識和能力基礎,落實“雙基” 的基本要求。3.利用“潮汐”現象主要幫助學生加強認識和理解地球自轉的產生的現象, 歸納地球 的運動規律, 并用現實世界中的事例證明地球運動的存在, 形成尊重客觀事實的科學態度。4.通過校園平面圖的繪制,增強地理實踐力,實現活動育人目標。對地理事物和現象 的空間位置、空間分布、空間聯系等信息,并加以描述,提高區域認知;能夠秉持區域協 調發展的觀點,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樹立人地協調觀。5.通過合作制作簡易山體模型, 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適當的地理實踐活動方 式,觀察和認識地理環境,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并在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樂學善學、 不畏困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四、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思路本節作業設計選取的是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地球和地圖》,本節是初中生學習地理的第 一章節,是初中地理學習的啟蒙階段。對于這一章節的作業設計上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主 要從與學生生活學習有關的情景入手,對于較難理解的題目用實際操作題來入手,加強學 生理解。本單元作業由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組成, 課時作業為七個課時, 包含基 礎性作業、能力提升作業,綜合實踐作業組成。在作業評價方面分為三個等級標準, 基于 雙減的背景,本單元書面課時作業題量相對較少,注重學生知識的運用和遷移, 通過等級 評價,讓學生更好的感知自身學習情況。 以核心素養的培育為宗旨, 堅持德育為魂、能力 為重、基礎為先、創新為上,樹立科學的質量觀。五、課時作業第一課時:地球和地球儀 作業 1 基礎性作業 一、作業內容 2021 年, 中國航天捷報頻傳, 10 月 16 日, 神州十三號載人飛船順利將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 3 名航天員送入太空。左圖是我們的宇航員在我國空間站天宮上拍攝的地球的 照片, 每當看到地球母親的壯觀景象, 我們總感到震撼不已。下面我們通過地球的模型— 地球儀來了解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回答下列問題(1)地球儀是我們學習地理的工具,地球儀上有很多點和線,根據描述,猜猜我是誰? ①我是地球的縮小版,通過我人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是 ②我是地球上始終對著北極星方向的點。我是 ③人們說我是南北的最近通道,可我只是人們想象出來的。我是 (2)根據描述,請你來判斷: ①我的長度約為 4 萬千米,人們用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我是地球的( ) A.表面積 B.赤道半徑 C.極半徑 D.最大周長 ②上題中的“我”屬于圖中 A、B 兩類家族中的 類家族。 二、時間要求: 5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 目 未達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認識地球儀 錯誤描述 有遲疑, 但在引導下, 能夠認出兩極,赤道 和經緯線 用詞準確無誤, 識別兩極、赤道、 經線和緯線正確描述地 球的大小 錯誤描述 有一定的記憶,但還 是數據對應錯誤 能正確使用數據描述地球的大 小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 作業分析 本題是初步考察使用數據的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以及認識地球儀這一地理工具, 要求 學生能看懂地球儀上的重要組成和符號意義,做到圖文對應初步建立科學的宇宙觀。 (二)設計意圖 地球與地球儀的課程標準之一是“了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用平均半徑、赤道 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這是學生接觸初中地理的第一課, 通過歷史文化資料、 真實的星球照片等信息, 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地球, 增強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好奇心, 通過 設置簡單讀圖作業,可以夯實知識和能力基礎,落實“雙基”的基本要求。 作業 2 能力提升作業 一、作業內容 作業內容將籃球作為地球,將鉛筆作為船帆, 筆尖朝下(如圖所示)。據此回答下列 問題。(1) 實驗1: 鉛筆在籃球上有近到遠移動時, 可發現 (填“鉛筆頭”或“鉛 筆尾”)會慢慢看不見,鉛筆的長度會慢慢變 。 (2) 實驗2: 鉛筆在木板上移動時, 所看到的鉛筆長度和鉛筆頭位置( )(填“會” 或“不會”)發生變化。 (3)通過實驗以及現實生活中相似的現象,證明地球的形狀是一個 。 (4)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現象和上述實驗反映的內容一致? 二、時間要求: 5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理解實驗模擬過程的能 力 未能給答 案 能給出正確答案,但 是對實驗過程不太能 理解,存在疑惑 理解了模擬實驗的過 程,給出正確的答案清楚描述能夠反映地球 是球體的現實生活中的 現象的文字表達能力 沒有提供 解釋 能看出大概意思,用 詞粗糙, 語句不通順。 能語句通暢的描述出 反映地球是球體的生 活現象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本題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 利用模擬方式開展地理實驗, 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等方 法,認識地理現象的特點和成因。 (二)設計意圖 初中學生的思維形式還處在具象思維階段,以及學生相關實際現象儲備不足的情況, 在理解現實問題的時候, 通過建設簡單的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大膽 嘗試的科學品質。 作業 3 綜合實踐作業 動手制作地球儀。 材料:乒乓球、縫衣針、蠟燭、木棍、輕粘土、馬克筆 步驟:(1) 在乒乓球的中部用紅筆畫上一個圈圈, 作為赤 道;在與赤道平面平行的上下兩頂點,用燒熱的針各 鉆出一個小孔,使小孔到赤道上各點的距離相等。 (2)把木棍穿過兩個孔洞,并做好固定。 (3)用粘土做出底座,將木棍傾斜著放入粘土中, 注意傾斜的木棍與水平面成 66.5°。 實際操作建議: (1)、這是基礎步驟和材料, 若在制作 的時候有問題和好的想法,及時記錄下來,然后與同學們分享和討論。 (2)、對優秀的作品進行展覽 (3)、對完成不夠理想的作品進行分析,之后再對作品進行修改完善。 二、時間要求: 10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自制地球儀步驟完成度 自制地球儀的美觀程度 創新能力 未完成模 型 基本成型,有地 軸,有標出兩極和 赤道 成型固定好, 正確標出兩 極赤道, 地軸與水平面夾 角約 66.5°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本題為實際操作題制作簡易地球儀, 旨下幫助學生認識地球儀這一地理工具, 制作難 度不大, 能按照步驟完成上列操作就可以順利完成任務, 希望多觀察身邊可用之物, 優化 模型的外觀。 (二)設計意圖 是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本作業, 又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 的發展和能力提升, 利于展示不同學生的特長、優勢, 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培養地理實踐 力, 鍛煉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和創意實踐素養。本作業涉及到地理、美術等學科, 促進了 各學科知識、能力的融合。 第二課時 地球和地球儀 作業 1 基礎性作業 一、作業內容 1、制作經緯線圈 材料:硬卡片、輕粘土、木棍和馬克筆 (1)用卡片裁剪出一張大圓、兩張中等圓片、兩張小圓,圓心留小孔,按照緯線圈長度 分布規律,用木棍以此穿過。 (2) 然后從不同角度(南北極點和正面) 觀察其形態, 去理解不同視角的緯線簡圖畫法。 (3)把練習簿剪成半圓,將其固定在粘土做成的米字形的底座上, 獲得經線模型,以觀 察經線不同視角下的簡圖畫法,理解經度的劃分。 (4)將緯線原片中間劃分出米字形的裂縫, 然后將其鑲嵌到經線模型上, 即可獲得經 緯網模型。 2、元月十五元宵節,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從太空中為國人送來祝 福, 為冬奧健兒加油喝彩。在中國天宮空間站, 王亞平彈奏起古箏, 以一曲悠揚的《茉莉花》成為央視元宵節晚會的開場曲, 正應了網友那句“此曲只應天上有, 人間能得幾回聞”。 翟志剛和葉光富則寫出了“白云蓬蓬生足下”、“懷抱寰宇懸浮立”兩則燈謎。觀花燈, 是 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圖中所示的圓形簡易花燈可以非常好的展示經緯網的結構特點, 下面同學們在把玩花燈的同時,指出圖中的經線和緯線,完成經緯線相關知識的對比表格。 名稱緯線經線 概念在 地 球 儀 上 , 所 有 與 平行的圓圈在地球儀上, 連接 并垂 直于緯線的線,也叫子午線形狀(除南北極點外)長度與赤道向兩極逐漸 所有經線長度都 指示方向指示指示3、繪圖小游戲 (選做)在橘子表面用馬克筆畫出重要的經線和緯線,以幫助學生建立起經緯網的空間感。 4、查閱新聞,看看世界或我國發生了哪些事情,在世界和中國政區圖中找到這些事件的 發生地點,讀出大致的經緯度。 如: 目前, 神舟十三號任務已進入后半段。依照任務安排, 今年 4 月中旬, 神舟十三 號航天員乘組將完成在軌六個月的任務返回地球。屆時, 神舟十三號航天員將采用快速返 回方案,著陸于東風著陸場,大約在(東經 100°,北緯 41°)。快來看看東風著陸場在 我國的什么位置。 二、時間要求: 20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經緯網模型制作能力 未呈現立 體形態 能呈現出立體形態, 能看出經緯線的形 狀,長度分布特點 卡紙模型具有很好的 立體形態,經緯線特 點能夠體現出來繪圖能力 沒 有 繪 圖,與經 緯線形狀 無關 簡圖中能區分出經 線和緯線 簡圖能正確反映經緯 線的不同視角的平面 分布特點查閱地圖的能力 未在正確 地點標出 接近目標經緯度位 置 正確的目標經緯度位 置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在本題設計的簡易模型制作操作中, 觀察經緯線的含義和特點, 識別經緯線, 較為直 觀的去感知經緯線和經緯度的分布規律, 用硬卡紙的剪輯, 有耐心即可完成任務。一方面 需要不畏困難、堅定的意志品質, 還需要能發現美的眼睛, 觀察出經緯線的結構特點, 最 后把理解到的內容畫一畫簡圖,為后面經緯網的應用打下基礎。 (二)設計意圖 是考察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和動手操作能力。同時本作業, 又能促進學生學習興趣 的發展和能力提升, 利于展示不同學生的特長、優勢, 落實地理核心素養, 培養地理實踐 力, 鍛煉學生的美術表現素養和創意實踐素養。本作業涉及到地理、美術等學科, 促進了 各學科知識、能力的融合。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第一課時) 作業 1 基礎性作業 一、作業內容 1.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和工具: 黑白地球儀、燃燒的蠟燭。圖片如下, 蠟燭表示太陽, 黑白地球儀上 的“B”表示地球上的一個人 )(S) (2.用地球儀演示地球自傳產生的地理現象。) (1) 按照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兩個方向轉動地球儀, 從“B”人觀察, 哪個方向看到太陽 從東方升起? (2) 撥動并觀察地球儀,判斷地球自傳方向。看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從北極上空看表示地球自轉方向的是_______;從南極上空看表示地球自轉方向的是 ________;平視地球儀,表示地球自轉方向的是_________ (N) (①② ③ ④) (⑥)⑤ (1)地球儀不動,觀察“黑白”地球儀上的“B”,在白天還是夜晚? (2)自西向東轉動地球儀,“B”在_______ (白天、夜晚、晝夜交替)。 (3)仔細觀察并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討論下列問題:晨昏線是固定的嗎?哪個是晨 線?哪個是昏線?哪個地方最先迎來日出? 二、時間要求: 5 分鐘 三、評價設計 能力表現項目未達到標準幾乎達到標準達到標準1.地球自傳方向不能判斷地球 自轉方向判斷地球自轉方 向有錯誤能準確判斷地球自 轉方向2.地球自傳產生 的地理現象: 晝夜 交替和地方時不能判斷“B” 所在的白天或 夜晚能判斷“B”所在 的白天或夜晚能根據演示地球儀 真正理解晝夜交替 現象和地方時3.晨昏線的判讀不 能 判 斷 晨 線 和昏線能判斷 晨線和昏 線能根據演示地球儀 真正理解晨昏線的 變化和地方時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通過觀察黑白地球儀,地球儀不動時“B”在白天。從兩個方向(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撥動地球儀,從太陽從東方升起得出結論:地球自西向東轉(側視)。自西向東撥動 地球儀, 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呈逆時針方向, 從南極上空看呈順時針方向。同時可以觀察到 黑白地球儀上的人“B”所在的地方晝夜交替。多次慢慢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可以觀察 到晨昏線不停的自東向西移動, 晨線的東面是白天, 昏線的東面是夜晚。同時可以看到東 方的時刻早,西方的時刻晚。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也就出現了時間的差異。 (二)設計意圖 讓學生自己通過演示實驗, 探索并理解地球的自轉方向、晝夜交替現象和晨昏線這些 抽象的概念。通過學生間相互合作與探究活動,不僅得出了符合科學的正確結論, 而且讓 學生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培養學習地理的興趣。 作業 2 能力提升作業 一、作業內容 看圖觀察中國四個不同城市在 2022 年 5 月 10 日的日出時間,回答下列問題。 1.將哈爾濱、北京和烏魯木齊按照日出從早到晚排序。慢慢轉動地球儀解釋原因。 2.根據哈爾濱的日出時間, 算出北京的日出時間。地理位置: 合肥(31°N ,117°E), 哈爾濱(45°N ,126°E),烏魯木齊(43°N ,87°E),北京(40°N ,116°E) (二)時間: 6 分鐘 (三)評價設計 能力表現項目未能達到標準幾乎達到標準達到標準1.三個城市日出 排序順序完全不對順序對了一個全部正確2.計算時差不知道如何算計算方法對答案不對計算方法和答案 都對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1.通過觀察三個城市日出圖, 可以得出結論: 哈爾濱, 北京, 烏魯木齊。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轉, 使得東方的時刻早, 西方的時刻晚。地球上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時間的差異。 2.地球自轉周期 24 小時, 每小時轉了 15 度, 每 1 度需要 4 分鐘。根據經度差, 北京與哈 爾濱相差 10 度, 也就是相差 40 分鐘。北京位于哈爾濱的西方, 西方的時刻晚。因此要加 上 40 分鐘。答案有一定的差距,是因為圖中給出的四個城市的日出時間精確,而給出的 地理位置不精確。 (二)設計意圖 通過實際生活的案例, 讓學生更好的認識和理解時間差異現象。合肥與北京的經度相 當, 作為參考, 以此來說明影響地方時的因素是經度而不是緯度。此題還使學生們日常生 活的作息時間安排與地球自傳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的明確,學“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此 反映地理學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貢獻,培養學生愛地理愛生活的美好情感。 作業 3 探究型作業 探究題:地球自傳與潮汐的關系 材料一: 潮汐, 是發生在沿海地區的一種自然現象, 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 太陽) 引潮力作用下所產生的周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漲落稱為潮汐, 而海水 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為潮流。人類的祖先為了表示生潮的時刻, 把發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 發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這是潮汐的名稱的由來。 材料二: 每逢農歷的初一或十五, 日月所造成的潮汐作用疊加, 產生大潮。每逢農歷 的初八或二十三,日月所造成的潮汐作用抵消,產生小潮。(百度圖片:錢塘江大潮) 錢塘江大潮是世界三大涌潮之一, 是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 加上杭州灣喇 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涌潮。 海神東過惡風回, 浪打天門石壁開。浙江八月何如此, 濤如連山噴雪來。 ──李白《橫 江詞》 根據以上材料和圖片。完成下列問題: 請同學們討論一下地球自轉與潮汐的關系: 1、潮汐的產生與地球自轉有關系嗎? 2、潮汐會影響地球自轉周期嗎?(結合物理知識:萬有引力和慣性力) 二、時間要求: 10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潮汐與自傳的 關系 不能理解潮汐與 自轉的關系 能看懂潮汐示意 圖,理解自轉影 響潮汐 能用圖解釋自轉如 何影響潮汐潮汐與自轉周 期的關系 不能理解潮汐影 響自轉的周期 能看懂潮汐示意 圖并能理解潮汐 影響自傳周期 能結合潮汐示意圖 和萬有引力解釋潮 汐如何影響自傳周 期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1.從圖中材料中可以得出結論:潮汐的產生與自轉有關系。 2.先學習一下萬有引力和 慣性力知識再結合潮汐圖,可以判斷:潮汐將會使地球自傳周期延長。 (二)設計意圖 通過引進科學研究的新成果, 從地理學角度探究, 開拓學生們的視野,引起學生們強 烈的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探索大自然與宇宙空間的欲望,同時體現地理學的時代性。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第二課時) 作業 1 基礎性作業 一、作業內容 觀察日地運動運行儀,回答下列問題: 1、當地球運動到春分日的時刻位置時,太陽直射點位于哪條緯線上?此時北半球是什么 季節? 2、當地球運動到夏至日的時刻位置時, 太陽直射點在哪條緯線?此時北半球是什么季節? 3、當北極圈出現極夜現象時,太陽直射哪條緯線?此時北半球又是什么季節? 二、時間要求: 10 分鐘 三、作業評價 能力表現項目未達到標準幾乎達到標準達到標準1.太陽直射點 與緯線太陽直射點與 對應的緯線和 節氣都不對應太陽直射點與對應 的緯線和節氣有錯 誤太陽直射點與對應的 緯線和節氣一一對應2、太陽直射的 緯線與所在半 球的季節是否 對應都不對對了一個全部正確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1.當太陽運動到春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此時北半球是春季。 2.當太陽運動到夏至 時,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 此時北半球是夏季。 3.當北極圈出現極夜時, 太陽直射南回歸線, 此時北半球是冬季。(二)設計意圖 學生通過觀察日地運動運行儀, 觀察太陽直射光線在地球表面的變化, 從而能理解地 球表面不同緯度的地帶獲得的太陽光熱的差異, 同一緯度的地方產生了季節的變化。通過 演示實驗, 幫助學生直觀、立體、動態的概念。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分析等思維能力, 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及探究問題的意識。 作業 2 能力提升作業 下圖為我校作息時間表。大家每天都按照上面的時刻來學習, 有時我們使用夏季的作 息時間表,有時使用冬季的。 1.比較春季和夏季的放學時間,哪個早一些,哪個晚一些? 2.從日常生活的感受來看,是春季天黑早,還是夏季天黑早? 3.上述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夏季的白晝時間比春季的白晝時間更 ,在 季 的 (日期)晝最長夜最短。 二、時間要求: 5 分鐘 三、作業評價 能力表現項目未達到標準幾乎達到標準達到標準1 和 2 題總共有三個答案一個答案都不對答案至少有一個 正確答案全部正確3 題有三個答案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通過觀察作息表和回憶日常生活經驗, 答案: 1.春季放學早, 夏季放學晚。 2.夏季白 晝長,夏季的 6 月 22 日晝最長夜最短。 (二)設計意圖 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和生活經驗, 理解由于公轉產生的晝夜長短的變化, 讓學生 感受到地理就在身邊, 是鮮活的。從而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同時也提高 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 作業 3 綜合實踐作業 合作活動題: 七年級的學生學習了地球運動的知識后, 地理老師安排了測量日影變化 規律的實踐活動,請結合實踐過程和你的學習經歷完成下列問題。活動一:材料: 竹竿一根、量尺一個、記錄表格一份。在晴朗的日子分別在日出時間: 9:00、 12:00、15:00 日落前測量并記錄竹竿影子的長度。(三人一組) (1)一天中竹竿影子的長度有變化嗎 它的變化規律是什么呢? 什么時候它的影子最短,什么時候最長?對應的太陽方位又分別在什么位置? 活動二:記錄一年中影子最短及最長的時候太陽輻射情況。 (2)太陽輻射強烈的時候是影子最 (長或短) 的時候,此時太陽與地面的夾角為 (最大或最小) (3)根據活動的結論,太陽直射的地方太陽輻射強烈,故全球可根據太陽輻射在地球表 面不同的緯度帶獲得的熱量情況劃分為 帶,其中太陽直射范圍內為 帶。 任務:寫一個社會活動實踐報告。 二、時間要求:無 三、評價設計 能力表現項目未達到標 準幾乎達到標準達到標準1.正確判斷一天中影子的位置與 太陽的方位。 2.正確判斷一天中影 子最長或最短的時間。 3.正確判斷 一年中影子最長或最短時, 太陽光 線與地面的夾角的大小是否一一 對應。4.正確判斷影子最長或最短 時地面獲得的太陽熱量情況與五 帶的劃分。全部表述 不清楚至少有一點表 述清楚全部清楚、 完整的表述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根據觀察(1)一天中影子最長在 9:00 和 15:00,太陽分別在西方和東方。最短在 12:00,影子在頭頂。(2) 一年中影子最長時, 光線與地面的夾角最小, 此時太陽光線直 射南回歸線; 影子最短時, 光線與地面的夾角最大, 此時太陽光線直射北回歸線。太陽直 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來回移動, 這一地帶獲得的太陽光熱最多, 劃分為熱帶, 終年炎熱。 四季變化比較明顯的為溫帶。極圈以內的地方為寒帶。 (二)設計意圖 通過此次長時間的實踐活動, 培養學生對“影子”這一地理現象和地理問題的歸納、概 括繪圖、比較、信息提取和分析等思維能力以及演示、制作等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學 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第三節 地圖的閱讀 作業 1 基礎性及能力提升作業 一、作業內容 舒城縣, 隸屬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安徽省中部、 長三角腹地、 巢湖之濱, 江淮之間、 合肥近郊。東西長 86 千米、南北寬49.5 千米, 總面積 2100 平方千米。舒城縣下轄 15 個 鎮、 6 個鄉,另設有 1 個開發區。舒城是中國龍文化發源地之一,全國十三家梁祝文化發 祥地之一。古代有西漢羹吉候劉信、教育家文翁,三國吳軍統帥周瑜,宋代大畫家李公麟, 明代刑部尚書鄭時、吏部尚書秦民悅,近代有被周總理譽為共產黨初期情報戰線“三杰” 之一胡底、國家政治經濟學界泰斗陶因等。下圖為舒城縣地圖(圖一) 與舒城縣主要旅游 景點地圖(圖二)。讀圖回答 1-3 題: 圖一圖二 (1)圖一中比例尺表示圖上 1 厘米表示實際的距離_______千米。 (2)圖二中文翁紀念館在萬佛山的什么方向_________。 (3)舒城縣城關鎮某中學要進行為期一天的研學活動, 請你制定一份研學路線, 并介紹你 的路線規劃。 二、時間要求:10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比例尺概念的 考查與單位換算 的能力 不能在地圖中準 確獲取比例尺信 息。 能夠確定比例尺信 息,但不能明確數字 比例尺的概念, 不能 對單位信息進行正 確換算。 根據題目要求, 結 合比例尺信息準 確換算單位。2、在地圖上辨認 方向的能力 不能在地圖中確 定目標位置, 不能 判斷無特殊標志 地圖的方向。 根據題目要求能有 效查找有用信息, 能 夠明確無特殊標志 地圖方向的判斷方 式,但方向位置判斷 錯誤。 能根據題目要求 準確判斷方向。3、運用地圖解決 實際問題的能力 不能使用地圖信 息并結合題目要 求制定路線。 能有效使用地圖信 息制定路線, 但路線 制定不合理, 沒有考 慮時間限制或者路 線安排不科學, 如沒 有考慮到交通條件、 研學目的地順序安 排不合理導致時間 浪費等問題。 路線制定合理, 能 根據時間限制合 理安排研學目的 地的數量, 充分結 合地圖中交通線 路的布局合理安 排研學目的地的 參觀順序。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 作業分析 第一小題對比例尺的考查, 首先結合圖一信息確定數字比例尺大小, 其次知曉沒有明 確標注情況下數字比例尺單位為厘米, 因此該題數字比例尺的含義為圖上 1 厘米代表實地 距離 245000 厘米, 換算成千米為圖上 1 厘米表示實地距離 2.45 千米。第二小題考查地圖 中方向的判讀, 在圖二中先確定文翁紀念館與萬佛山的位置, 圖二屬于無特殊標志的地圖 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原則,故文翁紀念館在萬佛山的東南方(東偏南)。第三 小題屬于開放型作業, 沒有固定答案, 但路線設計需要考慮現實情況, 可依據評價設計中 “達到標準”的要求對路線進行具體完善。 (二) 設計意圖 地圖是重要的地理學習工具。本題主要體現對學生閱讀地圖和提取地圖上的地理信 息, 并利用地理信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鍛煉。題中選擇《舒城縣地圖》與《舒城縣主 要景區圖》加強學生對家鄉的了解, 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同時貼合學生生活環境的 情景設計可以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 作業 2 綜合實踐作業一、作業內容 “畫一畫”:繪制校園平面圖(下圖為我校鳥瞰圖) 要求: (1)以小組為單位,各小組共同完成一張校園平面圖 (2)以“我為校園建設提建議”為題,各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發言。 二、時間要求:完成時間為一周。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繪制地圖的能 力 不能呈現校園地 圖或不能根據題 目要求標注地圖 信息且校園數據 測量差距大、比例 尺選擇錯誤。 能呈現完整地圖, 地圖中建筑物標 注清晰, 校園數據 測量誤差小, 但存 在細節處理不到 位, 如圖例標注不 完整、比例尺選擇 不合理。 校園地圖美觀。圖 例、比例尺、方向 標全部體現且標 注清晰,數據準 確, 比例尺選擇合 理。2、團隊合作的能 力 不能協調小組成 員,不能合理分 工, 最終不能呈現 完整作品。 分工明確, 各成員 能基本完成分工 任務, 能按時提交 作品, 成員之間缺 少溝通交流, 效率 不高。 能充分發揮小組 成員優勢, 合理分 工。有組織、有規 劃, 效率高, 作業 完成度高。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校園平面的繪制首先需要采集校園數據選擇合理比例尺, 其次, 了解學校布局, 合理 排版。確定學校方位, 標注方向標。圖例標注要清晰、完整。對校園建設提建議, 屬于開 放型題目,根據學生具體建議進行交流探討,沒有標準方案,學生設計合理即可。 (二)設計意圖 繪制校園平面圖, 可考查學生對地圖三要素、比例尺大小的選擇、圖例標注等知識的 掌握情況。能夠在校內的真實環境下, 運用所學知識, 通過地理實踐活動, 感悟地理環境, 增強實踐操作能力。以小組為單位, 能夠養成在實踐活動中樂于合作、勇于克服困難的品質。嘗試對校園規劃進行合理建議,可以增強學生熱愛學校的情感。第四節 地形圖的判讀(第一課時) 作業 1 基礎性作業 一、作業內容 舒城縣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大別山東麓。西南山區峰巒秀麗,林木蔥蘢。 (1) 春秋山——舒城縣四大名山之首,坐落在舒城縣西南,它的海拔是 337 ( )。 (2) 大別山第一主峰白馬尖,海拔 1774 米,為大別山最高峰,又名皖山,安徽簡稱皖,即得 名于此。它與春秋山的相對高度是 米。 (3) 白馬尖屬于大別山的地形部位是 。 二、時間要求: 5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 超過標準1.海拔單位判斷 能力 不能正確選擇海 拔的單位 準確判斷海拔單 位 寫出自己的判斷 理由2.相對高度的計 算能力 不能準確計算相 對高度數據 準確計算相對高 度并填寫正確答 案 寫出計算過程3. 山體部位的識 別能力 沒有識別部位 準確識別出山體 部位 寫出判斷理由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地理事物,通過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去解決地理問題。第一小問從 “山”字判斷其海拔單位為米; 第二小問求相對高度即是求兩個海拔之差。第三小問可通 過閱讀文字材料白馬尖為最高峰,即可得出它是山體部位中的山峰。 (二)設計意圖 通過生活中熟知的山體地形,將書本知識應用于認識家鄉的實際活動中更加了解家 鄉,激發對家鄉的情感,增強建設家鄉的責任感。 作業 2 能力提升作業 北京和張家口聯合舉辦 2022 年冬奧會。下圖為張家口某滑雪場等高線圖。閱讀圖文 資料,回答下列問題。(1) A 點的海拔范圍是 ,B、C 相比海拔更高的是 。(2) D 點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稱是 。 (3)圖二為北京冬奧會中國選手谷愛凌在自由式滑雪上榮獲金牌, 在圖上有三條滑雪賽 道, 她更適合哪一條為什么?被冬奧的激情所感染, 膽小的地理老師也想體驗體驗, 圖上 哪一條賽道更合適呢?為什么? 二、時間要求: 5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海拔大小判斷 能力 不能正確判斷海 拔的大小 可以判斷海拔范 圍,比較海拔大 小, 但有其中一項 不準確 準確判斷海拔范 圍, 比較海拔大小2. 山體部位的識 別能力 沒有識別部位 識別部位不準確 準確識別山體部 位3. 等高線的識別 能力 沒有選擇路線部 位 路線選擇理由不 充分 選擇適當的路線, 寫出判斷理由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聯系實際的冬奧熱點, 第一問海拔范圍在所在的相鄰等高線海拔之間, 后比較數據大 小。第二問等高線從低處凸向高處, 則為山谷。第三問等高線密集, 則坡度較陡, 等高線 稀疏則坡度較緩,故選擇奧運冠軍可選較陡路線,普通愛好者可選擇坡緩路線最合適。 (二)設計意圖 與實際冬奧運動相結合, 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生活地理問 題入手, 將概念性、知識性的地理問題生活化。提升學生的地理綜合能力。 能夠立足家鄉、 胸懷祖國、放眼世界,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觀念。 作業 3 綜合實踐作業 合作活動題: 兩人一組,用彩色橡皮泥制作一個小橡皮泥山, 將其等高線地形圖繪制 出來,并標注山體地形部位名稱。(下圖為參考) (1)、對優秀的作品進行展覽 (2)、對完成不夠理想的作品進行分析并幫助完善。 二、時間要求: 10 分鐘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制作簡易山體 模型的能力 不能制作模型 山體模型制作但 海拔分層不明確 制作精美, 分層明 確2.繪制山體模型 的等高線圖能力 沒有繪制等高線 圖 繪制 出對應 的等 高線地形圖但不 準確 等高線地形圖繪 制準確 ,數據及 部位標明清楚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通過制作山體模型, 熟悉等高線地形圖的繪制過程。山體模型運用不同顏色的。橡皮 泥。將相同海拔范圍內的橡皮泥平整的疊放在另一個橡皮泥上。明確體現。海拔范圍的不 同。山體模型的等高線地形圖需按照模型設定的海拔數據繪制。 (二)設計意圖 通過自制的各種作品, 展現和欣賞地形之美、藝術之美,將地理和美術實現跨學科融 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合作制作簡易山體模型, 有助于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適當的地 理實踐活動方式, 觀察和認識地理環境, 體驗和感悟人地關系, 并在活動中做到知行合一、 樂學善學、不畏困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四節 地形圖的判讀 (第 2 課時) 作業 1 基礎性作業 一、作業內容 2022 年冬奧會為聯合承辦, 北京承辦冰上項目比賽, 張家口承辦雪上項目比賽。 (1) 張家口和北京主要位于我國的華北平原, 在分層設色地形圖上如果要給北京市涂點 顏色,通常什么顏色最合適? (2) A 點位于中國最北的近海—渤海, 請動手給它所在的海域涂一涂顏色吧!(畫到虛線 處為止) 二、時間要求: 5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分層設色地形 圖的顏色選擇能 力 沒有選擇顏色 選擇顏色但未對 應地形 準確選擇平原地 形的顏色2.分層設色地形 圖的繪圖能力 沒有繪制顏色 繪制顏色但不準 確 準確涂上相應顏 色并在題目所給 的范圍內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第一小問北京市位于華北平原范圍, 應選擇平原對應的顏色綠色最合適。第二小問渤 海海域則繪制海洋對應的藍色最合適,可以將海洋的顏色與知識點相對應。 (二)設計意圖 通過自制的繪圖作品, 展現和欣賞地球之美、藝術之美,將地理和美術實現跨學科融 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運用所學知識嘗試解決地理問題, 增強信息運用、實踐操作等 行動力,初步形成從空間至區域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作業 2 能力提升作業 一、 作業內容 (1) 冬奧會的競賽項目分為雪上項目和冰上項目。縱觀歷年各屆冬奧會舉辦城市附近的 地形,你會發現雪上項目主要在海拔較高、降雪充足的 (地形類型)進行, 冰上運動大多在室內場館進行。 (2)翻閱世界或中國地形圖,找一找你感興趣的剩下四種基本的地形,每一類寫兩個, 并和同學分享你是在哪里找到它的? 二、時間要求: 5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1.五種基本地形 的判斷能力 沒有填寫地形 能填寫出地形但 填寫不準確 準確判斷出圖片 展示為山地地形2.地理工具的使 用能力 沒有查找其他地 形 利用地理工具查 找出地形及其具 體位置, 但數量不 能查找出其余基 本地形, 每一類型 數量足夠且名稱足或者數量足但 是四種地形中有 一項或多項不正 確。 對應正確。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第一小問圖片展示連綿起伏的山脈圖及對應名稱, 則對應的地形應為山地。第二小問 除山地外, 剩余的四種基本地形以高原、平原、丘陵、盆地。可在書本提供的世界地形圖 找到對應的地形區。每種地形找到兩個即可。 (二)設計意圖 利用歷屆冬奧會舉辦城市鄰近山脈圖, 吸引學生讀圖興趣, 增添學生的見識。通過自 主活動, 提高收集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 提高合作交流分享的意識。通過閱讀圖像及文字 材料, 區別 5 種地形的形態特征, 并提高使用地理工具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逐步養成讀圖 用圖的習慣。在真實的環境中識別地形類型并感受地方文化與其自然環境的關系。充分利 用世界地形圖和中國地形圖識別主要的地形區。根據 2022 版新課標中目標要求第 3 點“能 夠運用多種地理工具獲取區域信息, 認識區域特征、區域差異和區域聯系, 初步形成從空 間—區域的視角看待和分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的要求, 從具體的冬奧實例入手, 增強熱 愛家鄉的情感和國家認同感,增進對世界的理解,逐步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作業 3 綜合實踐作業 一、作業內容 上節課我們動手制作了橡皮泥等高線模型, 任意選一個位置將它切開, 畫一畫它的地 形剖面圖。 二、時間要求: 10 分鐘 三、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繪制地形剖面圖 的能力 沒有繪制地形剖 面圖 已繪制地形剖面 圖,但與切開剖面 不一致 繪制好地形平面 圖,并與其切開剖 面一致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將橡皮泥切成兩半, 觀察切開的剖面, 將模型所設定的數據繪制海拔高度軸, 并將剖 面上海拔對應,自然連成線即可。 (二)設計意圖 地形剖面圖是在等高線地形圖的基礎上繪制而成。學生通過繪制自己制作的模型地形 剖面圖可以更加理解地形剖面圖是可以更直觀地表現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勢的起伏和 坡度的陡緩.還能形象地顯示出一個地區的地形類型及其特征的。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和觀察能力。 以地理知識和方法為基礎, 以地理學習方式和過程為支撐, 融入多學科的知 識和方法,重在利于學生增長知識、提升綜合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達到學以致用、 知行合一的要求。將豐富的地理素材與鮮活的地理活動相結合, 促使學生在做中學, 獲得 并積累學習經驗,關心并樂于探究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六、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作業1 探究作業 材料一 地心說 世界各古代民族從樸素直觀的觀念出發,最初都主張地心說,最 典型的地心說是古希臘哲學家們提出的。 日心說 公元前 3 世紀, 古希臘學者阿利斯塔克 最早提出了日心說思想。地心說日心說材料二 CCTV 紀錄片 《了解宇宙如何運行》 解說詞: 宇宙大爆炸發生在 140 億前的 一瞬間。從那一瞬間起,宇宙誕生了,能量轉變物質,出現了恒星,萬物,乃至水和生 命。 太陽是銀河系億萬顆恒星中的一顆, 有 46 億年的歷史, 直徑 160 萬公里。在銀河系 和宇宙中,太陽的體積微不足道。 材料三 第一張地球衛星照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年多一點后,一隊士兵 和科學家聚集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中, 發射一枚 V-2 導彈, 該導彈是用德國投降后繳獲的 零件組裝的。太陽系八大行星第一張地球衛星照片材料四 紀錄片解說詞:在物理學上,一般質量越大的物體引力就越大。地球繞太 陽轉,這就是太陽給地球施加的引力。太陽系又圍繞銀河系旋轉的,因為銀河系中央有 一個超大質量黑洞(科學家的猜測),這個黑洞迫使周圍的一切繞其旋轉。黑洞引力驚人, 恒星、行星及星際物質靠近它都被黑洞吸進,所以,黑洞是宇宙的統治者、終結者。 紀錄片中解說未來演化時提出在 15 至 45 億年后,地球的轉軸傾角最多可能出現 90° 的變化。地球運動儀黑洞閱讀以上材料,完成下列各題: (1)說說你從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2)當地球公轉, 地軸不再傾斜時, 由于地球自轉和公轉產生地理現象會發生什么變化? 作業2 基礎性作業 材料一 神州十三號載人飛船 2021 年 10 月 16 日 0 時 23 分在酒泉(98.5°E ,39.7° N)衛星發射中心搭載火箭點火發射。北京時間 2022 年 4 月 16 日 9 時 56 分飛船返回艙 在東風著陸場成功著陸。圖 2圖 1(1)在圖 1 上標出酒泉市。 (2) 看圖 2,東風著陸場離酒泉市 76 公里。在圖 1 中,東風著陸場離酒泉市的圖上距離 是多少? (3)東風著陸場位于內蒙古高原,圖 3 中 A 、B 、C 、D 表示高原的是 。 圖 3材料二 酒泉市在甘肅省境內, 圖 4 是甘肅省張掖七彩丹霞, 圖 5 是甘肅省主要景點圖。圖 4 圖 5 (4 ) 小明家住合肥市, 請問小明到張掖去玩, 主要需要下列哪些種類的地圖? ( )(多選題) A 中國政區圖 B 中國地形圖 C 中國主要交通干線交圖 D 甘肅省主要交通干線圖 E 甘肅省主要景點圖 作業 3 綜合實踐題 材料一 神舟十二號飛船上攜帶有北斗的導航終端,在軌道上運行時就可以給出它 的精確位置和速度,只有在黑障區時才會與外界失去聯系。等出了黑障區之后,神舟十 二號返回艙會重新與外界建立聯系,此時地面也可以知道飛船的具體位置和速度。神舟 十二號在進入到黑障區后,地面團隊會使用雷達對返回艙進行跟蹤測量,預報著陸點的 大致位置。 材料二 東風著陸場一直作為四子王旗的備用著陸場。東風著陸場區地形多樣,有 沙漠、戈壁、山地,基本涵蓋了需要進行試驗的各種著陸地形,其實踐意義非常。東風著陸場的飛船指北針(1)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先進的儀器,如何在野外辨別方向找到目標 (提示:除 了利用指南針、太陽和北斗七星外,列舉 1~2 個例子) (2)白天做個試驗:利用太陽辨別方向。 步驟如下: ①在一平地上豎一根直棍(高 1 米以上),先在直棍影子的頂端作一個標記(如放一塊石 頭),直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 ②10-60 分鐘后,在棍子影子的頂端又作一標記。 ③在兩個標記間劃一條直線,并在直線的中間垂直的劃一條線,這個十字就是一個方向 標。 ④畫出方向標。(3) 利用暑假時間, 在晴朗的夜晚, 抬頭仰望星空, 遠離燈光處的北方觀察北斗七星。 并通過北斗七星找到北極星。北極星指向即是正北方向。 (選做) 二、時間要求: 一天 (選做題時間不限) 三、 評價設計能力表現項目 未達到標準 幾乎達到標準 達到標準①指出地球自傳 產生的地理現象 不變。 ②指出地球公轉 產生的季節變化 將不復存在。 ③指出地球公轉 產生的晝夜長短 的變化將不復存 在,全球將晝夜平 分。 ④地球表面將不 再有五帶的劃分 ⑤沒有極晝極夜 現象 未完成 至少完成其中一 項 全部完成①在地圖上能標 出地點 ②算出圖上距離 ③能選出高原等 高線 ④準確選 出所需 地圖 未完成 至少完成其中一 項 全部完成①能查閱相關資 料 ②在白天做了實 驗 ③畫了實驗圖, 包 括方向標 未完成 至少完成其中一 項 全部完成④晚上觀察了北 斗七星四、 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作業分析 作業 1 (1) 自由設想,答案不限。(2) 如果地軸垂直赤道, 地球自傳產生的地理現象不 會變化。公轉產生的季節變化和晝夜長短將發生變化。地軸不再傾斜時,由于地球上在 同一時間,不同緯度的地方從太陽中獲得的熱量將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地 球表面將不再劃分為五帶。太陽直射光線總是直射赤道,赤道地區終年皆夏,南北半球 獲得的太陽熱量將相等,全球晝夜平分。地球上不同時間,同一緯度的地方將不會有季 節的變化。此題學生可以通過做演示實驗,可以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作業 2 (1) 略。(2)現在圖 1 查出比例尺,再根據比例尺公式, 得出圖上距離是 0.132 厘米。(3)高原等高線特點:海拔在 500 米以上,面積較大,外圍比較陡峭,內部起伏 比較和緩。因此答案是丙。(4) 小明家住合肥,首先要在中國政區圖上查查甘肅省,然 后考慮怎么去甘肅省, 需要中國主要交通干線圖, 到了甘肅省還需要甘肅省主要景點圖, 因此答案是 ACDE。 作業 3 (1) 利用儀器判定方向: 用羅盤和地圖定方向是沙漠探險中常用的方法。這種方 法首先要知道自身所處的位置,根據地圖標定目標地區的位置和方位角。然后根據羅盤 所指的方位角行進。在沙漠中只有東風著陸場的地形圖和指北針是很難找到飛船的;利 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北極星,利用太陽東起西落:太陽由東向西移動,而影子則是由 西向東移動; 利用沙丘走向判定方向: ) 利用沙丘走向判定方向風是塑造沙漠地面形態的 重要因素,在我國西北地區,由于盛行西北風,沙丘一般形成東南走向,沙丘西北面是 迎風面,坡度較小、沙質較硬。東南面背風, 坡度大、沙質松軟。 另外,沙漠中的植物, 如紅柳、梭梭柴、駱駝刺等都向東南方向傾斜。 (2)畫圖: (二)設計意圖 通過聯系實際的、結合地圖的、跨越學科的研討,學生可以在運用地理知識和規律 的過程中鞏固新知,在讀圖析圖的過程中可以初步掌握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在 詩詞地理、時事地理中鍛煉地理學科的綜合思維,在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增強地 理實踐力, 從而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激發出地理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地理學科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處處有地理。地圖是地理的語言,無圖不地理。本題立 足實際生活,緊扣各類示意圖,學生可以在認真讀圖、析圖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 總結相應規律,并作出正確判斷。培養學生查閱資料及繪圖等地理基本技能,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學“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從地理學的角度, 引用了與地理有關的 天文學研究的新成果,以體現時代性。同時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他們動手操 作能力以及科學的探索精神和熱愛地球的情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