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選擇性必修2 第1章 第2節 教學設計第1章 區域與區域發展第2節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目錄一、學習目標二、必備知識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從區域整體性分析區域特征探究二:分析區域發展差異四、學習效果第1章 區域與區域發展第2節 區域整體性和關聯性一、學習目標1.舉例說明區域的組成要素,理解各組成要素間的相互聯系。2.把握區域的環境特征,理解區域的整體性。3.結合圖文資料,分析區域的差異性,學會比較區域差異的方法。4.結合區域要素的流動實例,掌握區域間的關聯性及影響。二、必備知識(一)區域整體性1.區域要素(1)分類①自然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②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經濟等。(2)表現:可以通過景觀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來。2.區域整體性表現(1)區域要素相互影響影響 表現 舉例直接影響 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需要從自然界獲取物質和能量,與自然界發生直接聯系 捕魚、采礦、風能發電間接影響 區域的文化會通過制度、習俗、社會組織等影響人類生產和生活,再間接影響自然界 我國環境保護法規的實施(2)區域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3. 教材圖1.8中可以看到哪些區域要素?提示: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文化、建筑、農業等。4. 培田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與哪些區域要素有關?提示:培田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關的區域要素有文化、建筑等。5. 將區域要素影響與典型案例連線。[特別提醒] 區域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是區域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結果。區域環境要素的發展變化也會導致區域環境特征的整體變化。(二)區域差異與區域關聯性1.區域差異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現2.區域差異是區域關聯的基礎3.區域關聯的影響4.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區域差異是普遍存在的。 (√)(2)區域整體性是區域關聯的基礎。 (×)(3)區域人文要素具有關聯性,而自然要素則沒有。 (×)(4)區域關聯性一定改變區域生產、生活方式。 (×)(三)因地制宜與區域發展1.區域的發展要求2.以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分析區域差異和區域關聯性(1)自然要素差異要素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地理位置 北緯30°~33°附近,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入海口 北緯44°~48°,地處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 溫帶季風氣候,大陸性稍強;東面有山脈阻擋,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耕地條件 水稻土,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黑土,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貧乏 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2)人文要素差異要素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農業 水田耕作業,種植水稻、油菜、棉花等作物,一年兩熟至三熟,水產業較為發達 旱地耕作業,種植玉米、春小麥、大豆等作物,一年一熟;西部主要發展畜牧業工業 依托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利用當地豐富的石油資源和鄰近地區的煤鐵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3)發展變化項目 長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原因 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迅速發展,人口持續增加,土地利用結構不斷調整 農業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氣候變暖表現 耕地面積大幅減少,由全國的糧食凈輸出區變為糧食凈輸入區 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3. 人們常用“一兩土二兩油”來形容東北黑土的肥沃。這種土壤是如何形成的?提示:黑土地是在寒冷氣候條件下,地表植被死亡后經過長時間腐蝕形成腐殖質后演化而成的。[特別提醒] 區域間的要素流動,形成了區域的關聯性特征。區域關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區域發展中的短缺要素,促進區域的持續發展。4. 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1)不同區域存在差異,發展沒有借鑒性。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屬于季風氣候,但特點差異明顯。 (√)(3)長江三角洲的水稻土是自然形成的。 (×)(4)長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的工業都以重工業為主。 (×)(5)松嫩平原水稻種植面積擴大的原因是技術改進和氣候變化。 (√)三、情景探究探究一:從區域整體性分析區域特征閱讀教材P8~9案例 阿曼的世界文化遺產——法拉吉,探究下列問題。問題1 (區域認知)當地人為什么要建造法拉吉?提示:阿曼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燥,淡水資源奇缺。法拉吉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中,其中有的水渠藏于地下,以免水被蒸發;有的水渠露出地面,便于人們使用。問題2 (綜合思維)當地人是怎樣利用和分配水資源的?提示:最初露出地表的渠水用于食用,接下來的一段渠水用于沐浴,再下去的一段渠水用于洗衣、洗器皿等,最后一段渠水用于灌溉果園和農田。這套用水制度至今還在執行。問題3 (人地協調觀)法拉吉對區域發展有何影響和作用?提示:法拉吉分布地區的各區域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尤其是嚴格的用水制度,保持人水協調,使得聚落和農業得以發展。歸納提升1.明確區域要素(1)自然要素:地質、地貌、氣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居民生產生活、制度組織、意識形態、文化、人口和經濟等。2.理解區域的特征3.區域地理特征的分析思路分析各區域的地理特征,應從區位入手,整體上把握,其思路和程序如下圖所示:[特別提醒] 分析某個區域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時,往往從有利和不利兩個方面入手。(1)區域自然地理環境的影響,包括區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氣候特點、土地及礦產資源等對區域發展的有利和不利影響。(2)區域人文地理環境的影響,包括區域的人口(素質、數量)、工業、農業、商業、旅游業、交通運輸狀況等因素的有利和不利影響。探究二:分析區域發展差異閱讀教材P10圖1.12 長江三角洲的地理條件和圖1.13 松嫩平原的地理條件,探究下列問題。問題1 (綜合思維)比較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氣溫的高低,分析產生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提示:年平均氣溫的高低與獲得的太陽輻射量有關,緯度、海拔、光照時間長短不同,獲得的太陽輻射量不同。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緯度差異顯著,長江三角洲緯度低,距冬季風源地遠,年均溫高;松嫩平原緯度高,正午太陽高度角小,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少,年均溫低。問題2 (綜合思維)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現什么規律?形成這種分布規律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提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遞減,主要是因為該地南部距夏季風的風源地近,受夏季風的影響大,降水豐富,而北部有所減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遞減,是因為該地自東向西距海越來越遠,受海洋的影響越來越小,降水也越來越少。問題3 (綜合思維)從區域關聯的角度看,長江三角洲可以為松嫩平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哪些幫助?提示: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達,可以為松嫩平原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歸納提升區域差異性分析對不同區域進行對比,找出區域間的差異,是分析各區域發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開發措施的前提。區域差異的分析則應從區域組成要素特征的差別出發,同時注重要素間的聯系。對區域差異的影響因素具體分析如下:(1)自然環境因素差異①氣候差異的主要成因②地形差異的主要成因③水文差異的主要成因④土壤差異的主要成因不同區域的氣候、植被及人類生產活動等因素的差異造成土壤類型、厚度、肥力、酸堿度的差異。⑤植被差異的主要成因不同的氣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造成植被數量、種類、形態等方面的差異。(2)人類活動因素差異項目 具體表現 差異成因農業 作物種類、耕作制度、產量等的差異 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條件的差異機械化水平、單位面積產量、商品率等的差異 土地等自然條件及市場、勞動力、交通、科技、政策等社會經濟條件的差異工業 工業類型、規模等的差異 資源、市場、勞動力、科技、交通、政策等的差異人口 人口規模、密度、增長速度等的差異 區域耕地、水資源等自然條件和經濟狀況、科技發展水平、開發歷史等社會條件的差異城市 城市形態、數量、規模、發展水平等的差異 地形、氣候、河流、資源、交通等的差異交通 交通方式、通達度等的差異 地形、河流、經濟、科技、人口等的差異四、學習效果1.船型屋是我國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木為屋架,茅草覆頂,底部架空而成的一種民居形式(如下圖)。該民居的營造技藝,入選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此完成(1)~(3)題。(1)該傳統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海南島 B.遼東丘陵 C.青藏高原 D.黃土高原(2)該民居能夠反映當地的環境特征是( )A.炎熱潮濕 B.高寒缺氧 C.地表崎嶇 D.多滑坡泥石流(3)船型屋采用下空結構可( )A.防寒、防凍土 B.防雨、防水淹 C.防風、防滑坡 D.防潮、防蛇(1)A (2)A (3)D [第(1)題,船型屋以竹木為屋架,茅草覆頂,底部架空。以竹子為建材,說明該地位于南方地區,盛產竹子。底部架空,可能是因為當地氣候潮濕,降水多。圖片中還有椰子樹,對濕熱環境具有指示性,故該傳統民居最有可能位于海南島。第(2)題,結合上題分析,該民居位于海南島,底部架空,便于通風、防潮,能夠反映當地的環境特征是炎熱潮濕,A項正確。高寒缺氧地區不產竹子,B項錯誤;竹木為屋架,茅草為屋頂,說明植被茂密,不能體現地表崎嶇、多滑坡泥石流的環境特征,C、D項錯誤。第(3)題,南方氣候潮濕,蛇較多,船型屋采用下空結構可防潮、防蛇,D項正確。下空結構通風散熱,不能防寒、防凍土,A項錯誤。防水淹應選擇地勢高處,B項錯誤。房屋結構不能防滑坡,C項錯誤。]2.生活在陜西省南部(陜南地區)的小明同學,利用暑假到陜西省北部(陜北地區)旅游,看到陜北地區的傳統民居與陜南地區存在明顯差異。下圖為陜西省位置和范圍示意圖。據此回答(1)~(3)題。(1)在陜南地區,傳統民居有石頭房、竹木房、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導致陜南地區民居差異的原因主要有( )①氣候多種多樣 ②地形多種多樣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異?、艿刭|條件的差異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陜北地區的傳統民居,一般不設北窗,南面窗戶較大。南面窗戶大的主要目的是( )A.通風透氣 B.冬季可接收更多陽光 C.防潮 D.保溫(3)陜南民居注重排水,陜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這種差異的主導因素是( )A.地形 B.緯度位置 C.大氣環流 D.土壤(1)B (2)B (3)C [第(1)題,石頭房、竹木房是就地取材建設的,與建筑原料有關;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的建設受地形影響,一般吊腳樓建在山區,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第(2)題,陜北地區緯度較高、海拔高,冬季氣溫低,同時冬季受冬季風(西北風)影響而氣溫更低,因此一般不設北窗,南面窗戶較大,冬季可接收更多的陽光,增加室內溫度。第(3)題,陜南民居注重排水,說明陜南降水較多;陜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說明陜北降水較少。兩地區主要是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而出現了降水差異,故主導因素是大氣環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