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政治哲學部分易混點總結五1.社會領域和自然領域的規(guī)律都是客觀的,客觀性并沒有強弱之分。2.氣候治理規(guī)律與氣候變化規(guī)律二者無法比較。3.自然環(huán)境影響人的意識,物質決定人的意識。4.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5.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所有社會意識歸根到底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6.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但并不是在否定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7.真正的哲學把握了時代的脈搏。8.舊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都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是否承認世界的物質性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9.不是所有的舊唯物主義都否認世界的可知性,舊唯物主義最終在歷史領域陷入唯心主義。10.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依賴于社會存在。11.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變化而變化,但是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12.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1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不與社會存在同步變化的社會意識不一定落后的社會意識。14.社會意識都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15.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16.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17.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18.法律屬于上層建筑范疇。19.社會歷史發(fā)展受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支配,在曲折中前進,不是無規(guī)律可循。20.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而不是根本動力。21.審批制度是上層建筑。22.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23.發(fā)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24.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并不是要對我國社會制度進行根本性變革。25.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有時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先于社會存在。26.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反之則阻礙。27.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才可以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28.要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社會基本矛盾是客觀的。29.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是生產關系范疇。30.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31.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32.在階級社會,階段都在是推動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改革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33.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的因素。34.物質資料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35.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36.群眾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立場和根本觀點,是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出發(fā)點。37.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是社會變革的主力軍,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38.群眾觀點群眾路線要求我們堅持人民主體地位。39.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的預見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阻礙作用。40.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當不適應時,對生產力發(fā)展起阻礙作用。41.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修訂交通安全法是通過改革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不是解決對抗性矛盾。42.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是社會主義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不是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國企混改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43.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44.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有什么樣的社會存在就有什么樣的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但它有時候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又會先于社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45.在階級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在社會主義社會,主要是通過改革。46.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47.事物的屬性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不能根據自身需要賦予事物新的屬性。48.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49.對社會的貢獻是獲得社會尊重的基礎和前提。50.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51.正確的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有正確的導向作用。52.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53.人的需要的變化可以促進事物價值的轉換和創(chuàng)造,但不起決定作用。54.社會實踐是取得創(chuàng)意成功的源泉。55.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就是看他為人類、社會、國家和人民貢獻了什么。56.正確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起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不起決定作用。57.價值判斷有客觀的評價標準,要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就必須堅持真理,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58.人們的價值選擇是在價值判斷的基礎上作出的,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價值選擇體現價值判斷。59.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有正確錯誤之分,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才能促進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60.我們要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把獻身人民的事業(yè)、維護人民的利益作為自己最高的價值追求。61.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觀念創(chuàng)新并不能直接將事物潛在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62.人們的思想觀念屬于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變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63.要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滿足人民群眾的合理需求。64.勞動不僅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還創(chuàng)造精神財富,人的價值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不只是物質財富。65.社會存在是人類產生各種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66.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為人民服務的根本目的是貢獻個人的力量,增進人民的利益,促進社會的發(fā)展。67.人民群眾是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68.立足于社會需要,努力在不斷奮斗中實現人生價值。69.社會提供的客觀條件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前提。70.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71.人的價值包括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實現人生價值與獲取個人的正當利益不矛盾。72.事物價值的轉化取決于事物屬性的多樣性,觀念創(chuàng)新可以促進事物價值的轉換和創(chuàng)造。73.觀念創(chuàng)新為事物價值的轉換提供了條件,可以促進事物價值的轉換和創(chuàng)造,但不是根本途徑。74.價值觀念要與時俱進。75.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76.積極投身于為人民服務的實踐,是實現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