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地理八上第一章第一節疆域——作業設計一、單元信息基本信息 學科 年級 學期 教材版本 單元名稱地理 八年級 第一學期 人教版 疆域單元組織方式 √ □自然單元 □重組單元課時信息 序號 課時名稱 對應教材內容1 疆域 疆域第一課時2 行政區劃 疆域第二課時二、單元分析(一)課標要求根據《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 本節內容屬于“認識中國”中“認 識中國全貌”部分, 屬于“疆域與人口”,是八年級學生學習中國地理的核心內容。課標具體 要求見表 1。表 1“疆域與行政區劃”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標準 活動建議1.疆域與行政區劃 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 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認識我國既是陸 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在我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 34 個省級行政 區域單位,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 心。 開展拼圖游戲、學習交流等活動。例如,開 展我國省級行政區域單位拼圖游戲。(二)教材分析1.知識框架 疆域與行政區劃 優越的地理位置 海陸兼備的大國 行政區劃圖 2“疆域與行政區劃” 內知識框2.內在邏輯本節內容是中國地理的開篇內容, 包含疆域中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海陸兼備的大國和行政 區劃三個方面。要認識和了解我們偉大的祖國, 首先要明確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意義, 我國各自然環境和社會要素都存在一定的空間位置, 并在這個位置上面發生和發展。我國特定的 空間位置影響著自然環境的特點和人們的經濟活動。遼闊的國土使我國的地形、氣候乃至生態 環境復雜多樣,為我國各生產部門提供了廣闊的場地,形成了各地區自然經濟上的區域差異。 本節內容是在中國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我國的地理位置、遼闊的疆域和行政區劃是學 習中國地理和其他各章節內容的基礎。(認識世界認識中國全貌疆域與人口疆域與行政區劃認識中國)圖 2“疆域與行政區劃” 內在邏輯圖(三) 學情分析從年齡特征來看, 初二的學生對什么事都有好奇心, 愛質疑、表現, 愛發表意見, 有一定 的探索精神, 希望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表揚和肯定。但是好動、注意力易分散, 聽課效率有待提 高。從初一世界地理學習過來, 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識積累, 大部分學生應該對于中國的地理位 置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了解,但對中國是具體位置的優越性分析判斷有限,對 34 個省級行政區 域也是知道一些,但不系統。三、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依據課標,制定本單元學習與作業目標如下:學習目標:1.讀圖指出我國的地理位置。2.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讀圖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相鄰的海洋。3.記住我國 34 個省級行政區的位置、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作業目標:1.讀圖指出我國的地理位置,說出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2.讀圖識記我國領土是輪廓和面積; 指出和我國相鄰的國家和陸上疆界; 指出和我過隔海 相望的國家和海岸線;指出我國瀕臨的海洋和重要島嶼、海峽。3.在我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 34 個省級行政區域單位, 記住它們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四、單元作業整體設計思路:本節內容是中國地理的開篇內容, 包含疆域中的優越的地理位置、海陸兼備的大國和行政 區劃三個方面。 屬于“認識中國”中“認識中國全貌”部分, 屬于“疆域與人口”,是八年級 學生學習中國地理的核心內容。以《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 (2011年版)》“疆域與行政區劃” 內容標準和活動建議為基礎和要求。本節作業由課前預習探究、課時作業和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組成。課前預習探究 2 題實踐 題,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 說說祖國的地理知識和趣聞, 激發學習興趣。 本單元課時作 業為二課時, 第一、二課時為書面作業。著重考查讀圖、填圖、繪圖、析圖、用圖能力。本單 元作業類型為書面作業, 題型有選擇、填空、判斷、簡答等, 基于雙減的背景, 本單元書面作 業每課時由 4-5 題選擇題、 3-4 題填空題和 1 題綜合題組成。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由 10 題選擇 題和 3 題綜合題組成。 利用直讀式作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析圖式作業培養學生的思維 能力和空間概念,利用綜合式作業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本單元作業體例見表 2。課前預習探究 課時作業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題量 2 題 疆域 8-10 題 選擇題 10 題 綜合題 3 題行政區劃 8-10 題題型 書面作業、實踐性作業選擇、填空、判斷、簡答、實踐、綜合時間 15 分鐘以內 15 分鐘以內 25 分鐘以內五、 課前預習探究:一、作業內容我們即將開啟中國地理知識學習的大門, 開篇我們要了解祖國的疆域, 請你預習本課, 選 擇下列一項任務完成要求。1.你都去過我國的那些省級行政區,請你說說對這些省級行政區的了解。2.我國 34 個行政區都有一個自己全稱、簡稱,根據自己的了解挑選一個或兩個省級行政 區說說全稱和簡稱的來歷。二、 時間要求: 15 分鐘以內三、 評價設計: 評價主體為學生, 請課前準備充分的同學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內容, 教師 及時給予肯定。綜合同學們的素材, 全班分組出一期手抄報—— 《我眼中的祖國》讓更多的同 學參與其中,作品在班內展示。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請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 說說祖國的地理知識和趣聞, 激 發熱愛祖國的情感和對疆域、行政區劃的學習興趣。六、課時作業:第一課時 疆域一、作業內容( 一) 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下列關于我國在地球上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A.我國地處亞洲的西部,太平洋的東岸 B.從南北半球來看,我國地跨男北半球 C.從緯度位置來看,我國領土大部分在北溫帶 D.我國領土小部分在寒帶,沒有熱帶2.關于我國地理位置優越性敘述錯誤的是:A.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 B.我國陸地面積廣大,陸上直接和中東接壤 C.沿海多優良港口 D.我國擁有漫長的陸上疆界和海岸線3.我國國土陸地面積是:A.960 平方千米 B.960 萬平方米 C.960 萬平方千米 D.690 萬平方千米4.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所跨緯度近 50 度,造成了:A.一山有四季 B.冬冷夏熱 C.四季分明 D.冬季南北衣著大不相同(二) 讀下圖完成下列填空題5.從東西半球看,我國位于________;從南北半球看,我國位于________。6.從緯度位置看, 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___________,南部小部分地區位于_______,沒有地區 位于________。7. 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陸__________的東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_____ ______的西岸,海陸兼備。8. 我國陸地領土面積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 居世界第_____位, 與歐洲的面積差不多。陸上 國界線長達 2.2 萬多千米,與_____個國家相鄰。9. 我國既有廣大的陸地,也有遼闊的海域。我國大陸瀕臨的海洋,從北到南依次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臺灣島東岸直接瀕臨__________。10. 我國大陸海岸線長 1.8 萬多千米,有_____個國家和我國隔海相望。近海分布著我國最大 島嶼______島、海南島、 ______群島、 ______諸島。(第一課時作業答案)(一) 選擇題1.C 2.B 3.C 4.D(二) 讀下圖完成下列填空題5.東半球;北半球6.北溫帶;熱帶;寒帶7.亞歐大陸;太平洋8.3;149.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太平洋10.8;臺灣;舟山;南海二、時間要求: 15 分鐘以內三、評價設計:根據答題準確率,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三個水平等級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反饋教情、學情, 利用直讀式作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 析圖式作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概念,利用綜合式作業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第二課時 行政區劃( 一) 選擇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1.銅陵市下轄的樅陽這個行政區域屬于我國行政區劃中的哪一級:A.省 B.市 C.縣 D.鄉2.我國最早迎來日出的省是:A.黑龍江省 B.臺灣省 C.上海市 D.山東讀下圖,完成 3-4 兩題(①)3.圖中與安徽省相鄰省份的簡稱正確的一組是A.江、魯 B.豫、蘇 C.冀、魯 D.鄂、豫4. 下列信息關于①所在省正確的是:A.長春 B.冀 C.濟南 D.沈陽5.我國全部位于熱帶的省級行政區是:A.臺灣省 B.福建省 C.海南省 D.廣東省(二)讀下圖完成下列填空題6.我國基本實行_____,_____,_____三級行政區劃。我國有______個省、______個自治區、 _______個直轄市和________個特別行政區。 7.我國緯度最高的省級行政區__________,我國最東邊的省級行政區_______ (填字母) 8.J 省是_________;N 省是_________;B 省是_________ (填簡稱)9.F 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E 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_;K 省的行政中心是_________ 10.A 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 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 省是________ ____________ (填全稱)(第二課時作業答案)(一)選擇題1.C 2.A 3.B 4.D 5.C(二)讀下圖完成下列填空題6.省,縣,鄉, 23,5,4,27.B,B8.長沙,甘或隴,黑9.太原,呼和浩特,福州10.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藏自治區,四川省二、時間要求: 15 分鐘以內三、評價設計:根據答題準確率,分為優秀、良好、合格三個水平等級四、作業分析與設計意圖: 反饋教情、學情, 利用直讀式作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利用析圖式作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空間概念,利用綜合式作業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 鞏固課堂 學習的基礎知識,提升識記能力。七、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一)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內容第一部分: 單項選擇題(每小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讀圖中國地圖完成 1-5 題1.有關我國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位于北半球和西半球B.位于亞歐大陸的西部,太平洋東岸C.大部分位于溫帶,少部分在熱帶和寒帶D.疆界長、海岸線長鄰國多,有利于發展對外貿易2. 帕米爾高原,波斯語,意為平頂屋。中國古代稱蔥嶺,古絲綢之路在此經過。帕米爾高原 是我國領土的:( )A.最東端 B.最西端 C.最北端 D.最南端3.與俄羅斯、蒙古和日本相比,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表現在:( )A.東西所跨經度最廣,海陸兼備 B.有漫長的海岸線,是一個島國 C.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少部分在熱帶,沒有寒帶 D.我國和蒙古國同是內陸國4.下列國家與我國相鄰的是:( )A.韓國 B.文萊 C.菲律賓 D.吉爾吉斯斯坦5.北回歸線自西向東穿越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域正確的一組是:( )A.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海南省、臺灣省B.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海南省、臺灣省C.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海南省D.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廣東省、臺灣省6.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管轄 300 多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 我國的領海范圍從領海基線起 算,向海上延伸到:( )A.12 公里 B.12 海里 C.200 公里 D.200 海里7.下列各組行政區中,屬于同一級別的是:( )A.澳門特別 行政區、臺灣省、青島市 B.內蒙古自治區、天津市、 安慶市C.寧夏回族自治區、河北省、北京市 D.香港特別行政區、重慶市、濟南市汽車牌照主要作用是通過車牌可以知道該車輛的所屬地區, 漢字代表所在省級行政區域簡 稱,漢字后面的大寫字母 A 代表所在省級行政區域的省會城市, 讀下列汽車牌照圖完成 8-10 題8.汽車牌照 A、B、C、D 與下列省級行政區和省會城市對應正確的一組是:( )A.南京、江寧 B.江蘇、南京 C.甘肅 蘭州 D.海南 海口9.汽車牌照中屬于城市銀川的是: ( )A.A B.B C.C D.D10.汽車牌照 B 所在的省級行政中心是:( )A.杭州市 B.合肥市 C.南京市 D.南寧市第二部分: 綜合題11.讀下圖,完成下列題目①根據圖示內容在下表中填寫對應的省級行政區域的簡稱和行政中心:序號 1 2 3 4 5 6簡稱行政中心②圖中有熱帶區域的省級行政區域是____________ (填圖中序號)③與山西省西側相鄰的省級行政區域是____________ (填圖中序號)④我國領土最北端所在省級行政區域是______ (填圖中序號)⑤圖中臨海的省級行政區域是____________ (填圖中序號)12.讀下圖,回答問題:①我國東部臨海: A___________,B___________,C ___________,D___________②海峽: E___________,F___________,③請在圖中適當位置填寫下列鄰國名稱:蒙古、印度、菲律賓、韓國 ④我國內海是_______,_______ (填寫對應的字母) ⑤我國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優越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課時作業及單元質量檢測作業答案)1-5:DBCDD 6-10:BCCAA11. ①序號 1 2 3 4 5 6簡稱 粵 鄂 云或滇 陜或秦 黑 魯行政中心 廣州 武漢 昆明 西安 哈爾濱 濟南②1、3③4④5⑤1、612.①A 渤海, B 黃海, C 東海, D 南海②E 臺灣海峽, F 瓊州海峽,③略④A;F⑤曾母暗沙⑥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屬于北溫帶,小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國家。(二) 時間要求: 25 分鐘以內(三)評價設計: 本次作業評價主體為地理教師, 根據學生答題正確率進行評價, 分優秀、 良好、合格三個等級,錯題集中訂正。(四) 設計意圖: 析圖綜合作業, 考查學生通過讀圖提取信息和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 提 升學生學以致用的地理綜合素養。(五) 單元質量檢測作業屬性表序 號 類型 對應單元 作業目標 對應學 難度 來源 完成 時間了解 理解 應用1 選擇題 1 √ 易 原創 25 分鐘2 選擇題 1 √ 易 原創3 選擇題 1,2 √ 中 原創4 選擇題 2 √ 易 原創5 選擇題 3 √ 易 原創6 選擇題 2 √ 中 原創7 選擇題 3 √ 中 原創8 選擇題 3 √ 易 原創9 選擇題 3 √ 易 原創10 選擇題 3 √ 易 原創11 綜合題 2,3 √ 中 原創12 綜合題 1,2,3 √ 難 原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