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剪紙中的吉祥紋樣 (教學設計)人美版(2012)美術四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本課屬于“設計. 應用”學習領域。本課引導學生對剪紙的知識技法、文化與內涵做深層次的認識和解讀,與下一課《剪紙中的陽刻和陰刻》形成一條知識鏈,使學生逐層深入地學習了解剪紙藝術,學會用剪紙抒發自己的情感,并將自己的美好愿望通過剪紙表達出來,表達對中國傳統吉祥文化的熱愛。學情分析:一張剪紙經過折疊和隨意剪幾刀,就產生了美麗的圖案,這就是團花剪紙的神奇魅力。學生喜歡剪紙,喜歡信手拈來地剪出圖案帶來的快樂。它打破了團花固定的外形模式,形式更為多樣化,這對學生來說是比較難的任務。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知識:知道我國傳統文化中表達美好愿望的方法,學會分析吉祥紋樣傳達的美好寓意。技能:學會設計并剪制簡單的吉祥紋樣,表達內心的美好愿望。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吉祥寓意的形象的認知,了解借助吉祥紋樣的寓意和其相關事物的諧音表達美好祝福的方法,學會設計制作剪紙吉祥紋樣,表達自己內心的美好祈盼。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感悟我國吉祥紋樣獨特的情感表達方法,理解人們在生產和生活中用吉祥紋樣表達美好愿望的風俗習慣。學習剪制吉祥紋樣,并用吉祥紋樣表達對美好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教學重點: 學習巧妙利用具有吉祥寓意的形象傳遞美好情感的方法。教學難點:學習剪制藝術,設計制作吉祥紋樣,表達美好祝福。教學用具準備:剪刀、彩紙、課件、范作等。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教師: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個謎語:“關上門來不許走,獨身一人爾來伴,杰出人士不離口,告示在前羊在后,好女子去留口碑,心頭之上有知音。”同學們來猜猜謎底是什么? 2. (謎底:送你吉祥如意),我們今天用圖案也可以表達吉祥如意。出示圖片,引出課題:吉祥圖案。(二).講授新課1.教師介紹:吉祥圖案的寓意(1)課件《事事如意》教師:畫面畫的是什么?柿子:“柿”與“事”諧音,“如意”這件擺設象征著我們說的“順心如意”,提問:你能猜出它的吉祥寓意嗎?《連年有余》:蓮花——連,鯉魚——余。“?!弊郑禾釂枺涸谑裁磿r候要貼“?!弊??它有什么寓意?(2)吉祥圖案的應用課件:中國結、玉器、服裝教師提問:生活中你還見過什么樣的吉祥圖案,它的吉祥寓意是什么?教師提問:你在哪里見過剪紙作品?你喜歡剪紙作品嗎?欣賞剪紙作品《金蛇報春》和《戲花燈》。藝術展中的作品《剪紙衣服》這節課就讓我們用剪紙的形式來表現吉祥圖案。感受多種剪紙形式:研究表現形式欣賞教師制作的成品:《福祿吉祥》、《梅報早春》、《小兔子》、《雙福娃娃》。【設計意圖】:在欣賞時,將全班同學分成五組進行探究,使學生能夠近距離的感受到剪紙特有藝術美感并且分析其表現形式。b.黑板出示五種剪紙表現形式:單幅剪紙、填色剪紙、團花剪紙、染色剪紙、對折剪紙。 c.做游戲:對對碰。教師介紹游戲規則:每組派一名代表將剛才研究的剪紙作品貼到相對應的剪紙形式之下,對號入座。3.研究制作方法:(1)探究剪紙語言:觀看課件,師生共同在《福祿吉祥》中找到六種剪紙語言:圓點、柳葉紋、月牙紋、鋸齒紋、水滴紋、漩渦紋。再次出示由教師制作的四幅剪紙成品(蝙蝠、兔子、花朵、娃娃)【設計意圖】:教師出示四幅剪紙半成品這些剪掉的形狀就是學生無意識使用的“剪紙語言”。與剛才學生無意識的隨意剪出的剪紙作品相比較,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剪紙的制作方法。(2)總結制作步驟:確定吉祥寓意、選擇表現形式、設計圖案、剪出形象4.教師演示:圖案設計方法:單幅剪紙與對折剪紙圖案的設計方法;要注意圖案之間的連接。剪時按照從小到大、由里到外的順序來剪;里面的圖形可以運用對折的方法剪掉。【設計意圖】:表現祈福題材的吉祥圖案,運用對折的剪紙形式表現花卉。5.欣賞優秀作品:祝壽題材剪紙作品、祈福題材剪紙作品、優秀學生作品。用剪紙的形式,設計制作一個吉祥圖案。【反思】:在小學階段,剪紙課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呈現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二年級就有一課《百變團花》當時學生學習起來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因為團花有一個模式,再加上圖案的隨機性,有時候能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但在《剪紙中的吉祥紋樣》學生遇到的困難就會比較多,特別在鏤空鏈接上,所以次課的重點就是通過多種剪紙作品的賞析,解讀出中國吉祥文化中借助吉祥紋樣的寓意及其相關事物名稱諧音的藝術語言及表達方法。巧妙地將吉祥寓意融合在剪紙作品中,創作造型夸張而富于想象力的剪紙作品。 對于本課剪紙作品的學習與方法指導是建立在學生以前學過的基礎之上的,但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不乏看出,有部分學生對剪紙的基本技法并沒有很好地掌握,因此最好在實踐之前進行剪紙基本技法的指導回顧。然后進一步思考與學習如何創作吉祥紋樣的剪紙作品。這個過程不僅對學生有難度,作為教師更應為創作做好文化指導工作,實踐是建立在思想的基礎之上的,對于學生理解中國傳統吉祥文化有著重要的基礎要求,也是促成學生將吉祥文化與剪紙技法再次融合進行創新的關鍵所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