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青藏地區》單元教學設計一、基本信息學科 地理 年級 八年級下冊教材 人教版 設計者 盤偉國二、單元實施單元主題:“美食中國——青藏特輯”小導演 教學思路:三、課標要求本單元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兩條課程標準: 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2.進行野外考察或運用相關資料,說明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景觀之間的關系。四、教材分析本單元內容為八年級下冊區域地理第九章青藏地區。包括“自然地理特征與農業”“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兩節內容。與北方地區的設計思路一樣,教材首先對青藏地區進行概述介紹,主要講述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第一節內容中,教材在“世界屋脊”這一標題下從青藏地區的地形入手,介紹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的突出特征——高寒;其次在“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下介紹在高寒的自然環境下,青藏地區農牧業和人們生活、生產的特色。 青藏地區是全書講述的四大地區中的最后一個地區教材,在世界屋脊部分結合學生已有知識,通過成都和拉薩這兩個緯度位置相近,海拔相差較大城市的氣候資料的比較解釋青藏地區高寒的特點,這種比較的方法是學習區域特點常用的方法之一。教材還注意滲透關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這一地理觀念,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征非常特殊表現為高和寒,這是研究青藏地區的關鍵,在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這一部分,教材分析了青藏地區的內部差異,因為海拔的不同,區域內部的生產和生活出現差異,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發展種植業是主要的農區,海拔較高的地區則發展畜牧業是主要的牧區。 在節認識青藏地區總體區域地理特征的基礎上,本節深入學習一個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區域——三江源地區,教材選擇三江源地區作為學生學習的區域,首先三江源地區成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是該區域海拔地勢高、高寒氣候與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結果,是非常典型的學習和認識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素材。其次,三江源地區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有獨特性的地理區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是世界海拔最大的天然濕地,被譽為中華水塔具,有獨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是世界高海拔區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因此,學習和認識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典型意義。五、學情分析初二學生對于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征例如氣候、地形、植被等沒有直觀的體驗,但在許多紀錄片或宣傳片中對青藏地區有所了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一生活經驗設計體驗式單元教學,讓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去探究青藏地區的獨特風光。通過請學生扮演小導演拍攝“美食中國”——西藏特別篇,設計拍攝計劃,依次進行西藏自然特征、農牧業生產與三江源地區的學習。在設計活動時,分析青藏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的條件時,應該注意區域農業發展分析方法的滲透,綜合分析一個區域的農業發展,既要分析其自然條件,也要分析其經濟和社會條件。在設計三江源活動時,三江源地區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蓄洪防旱、維持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產和說提供多種資源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在開展體驗式活動時,應著重于滲透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想和人地協調思想,從地理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以及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用地理視角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六、單元目標1.運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青藏地區與其他地理區域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區的范圍,并說出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組成(區域認知)。 2.通過讀圖與材料,掌握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區高寒帶來的影響,了解青藏地區受高寒帶來的影響,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特色(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3.說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布的雪山冰川,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并能夠據此說明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和源頭的自然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4.根據三江源地區環境問題的圖文資料,分析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區保護江河源地與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七、達成評價問題的解決: 1.能用地圖冊指出青藏地區的位置、地形分布等,解釋青藏地區高寒氣候的形成原因與帶來的影響。 2.從區域環境的角度說出青藏地區受高寒影響,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特色。 3.圍繞自然環境整體性的主線說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布的雪山冰川,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4.從區域環境的角度分析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八、實施規劃課型安排 課時設置 課時目標 達成評價 課時作業新授課 1課時 1.運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青藏地區與其他地理區域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區的范圍,并說出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組成(區域認知)。 2.通過讀圖與材料,掌握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理解青藏地區高寒帶來的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3.了解青藏地區受高寒帶來的影響,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特色(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1.能用地圖冊指出青藏地區的位置、地形分布等,解釋青藏地區高寒氣候的形成原因與帶來的影響。 2.從區域環境的角度說出青藏地區受高寒影響,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特色。 學法大視野新授課 1課時 3.說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布的雪山冰川,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并能夠據此說明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和源頭的自然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4.根據三江源地區環境問題的圖文資料,分析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區保護江河源地與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 1.圍繞自然環境整體性的主線說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布的雪山冰川,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2.從區域環境的角度分析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學法大視野分課時教學設計第1課時 《自然特征與農業》教學設計一、基本信息課題 自然特征與農業 課型 新授課課時 45分鐘 授課人 盤偉國二、課時目標1.運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青藏地區與其他地理區域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區的范圍,并說出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組成(區域認知)。 2.通過讀圖與材料,掌握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高寒,解釋青藏地區高寒帶來的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3.說明青藏地區受高寒帶來的影響,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特色(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學難點 青藏地區氣候對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四、教學方法主題情境教學法、講授法、談話法五、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導入(情境)/5分鐘 設計意圖【材料展示】 師:展示邀請函:“親愛的同學們,我們是《美食中國》攝制組,我們決定拍攝一集青藏地區的特輯,向全國人民介紹青藏地區的美食和自然風光,現在邀請你們擔任我們的小導演,幫助我們完成拍攝。” 生:閱讀素材,進入情境。 創設情境,布置任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新知(探究)/30分鐘 設計意圖主題一:說物產:自然地理環境 一、高寒生活與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 【啟發提問】 師:同學們要向觀眾介紹青藏地區的美食你們首先會想到哪些? 生:結合自身生活體驗說出要播出展示的美食。 【學生展示】 師:根據學生回答的美食進行總結,同時提示首先需要明確青藏地區的范圍。 【小組活動】 1、青藏地區的位置范圍 活動①:讀圖總結 師:展示青藏地區的位置圖,請學生總結青藏地區的范圍并說出與其他地理區域的分界線。 生:參與活動①讀圖總結的討論,說出青藏地區的位置與范圍。 2、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 活動②:材料分析 師:展示青藏地區的地形圖、氣候資料圖等材料,帶領學生分析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地形、氣候等)。 生:參與活動②材料分析的討論,描述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 3.高原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活動③:聯系思考 師:結合所展示的青藏地區的美食與自然地理環境條件,思考高原生活與區域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生:思考得出高寒地區的生活特色。 通過啟發學生結合生活體驗說出應該要播出的美食,調動學生主動性。 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通過讀青藏地區位置圖,說出青藏地區與其他地理區域的分界線提高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通過讀青藏地區的地形圖、氣候資料圖等,分析青藏地區的地形、氣候特征,提高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引導學生形成地理關系分析能力。【承轉】 師:同學們想要展示的美食都是什么原材料做的呢?他們都種植在青藏地區的哪些地區?他們的分布是否存在著不一樣的特點?為什么這些農作物大都分布在河流谷地周圍呢?主題二:講原因:高寒牧區與農業 二、高寒牧區與農業發展條件 【提問導思】 師:平原地區的畜種在這里都能正常生長發育嗎 通過這個問題,向學生講授青藏高寒牧區的畜種必須能夠適應青藏地區獨特的環境。青藏地區的主要畜種有牦牛、藏綿羊、藏山羊等,這些畜種都能適應高寒、缺氧、低氣壓的特殊高原環境。 生:認真閱讀材料,在小組內進行討論,總結青藏地區的農業特色。 【學生匯報】 師:結合教材圖9.11,讓學生讀圖找出青藏地區主要的畜種,以及各畜種的主要分布地區。 提問:剛才研究的青藏地區農牧業分布圖,除了反映畜種的分布外,還能反映什么 總結:青藏地區也能種植小麥和青稞等農作物。但是這些農作物的種植地區有限,主要分布在湟水谷地和雅魯藏布江谷地。 提問:為什么這些谷地能種植農作物 【材料探究】 展示雅魯藏布江谷地地理位置與地形圖、拉薩的氣溫資料等,結合材料要求學生找出該谷地發展農業所具備的土壤條件和灌溉條件。 總結:在青藏地區獨特的環境下,青藏地區的居民在吃、穿、住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具有獨特的高原色彩。由此向學生著重介紹青藏地區居民的飲食特點和建筑特點。 生:認真筆記,對比衡南縣的自然特征與水稻生長習性,得出南方地區的農業發展類型。 講述青藏地區的畜牧業。因為青藏地區氣候寒冷,大部分地區只有草類生長,只能發展畜牧業,不宜發展種植業。 通過圖像能更直觀地理解青藏高寒牧區畜種的分布狀況。 探究結果通過學生匯報形式展出,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講解原理:因為河谷地區的海拔較低,氣溫較高,土壤較肥沃,具有發展種植業的條件,故稱為河谷農業。與青藏地區分布的特殊畜種相似,河谷農業區種植的農作物也獨具特色,主要是喜溫涼的作物,如青稞、小麥、豌豆等。 及時回顧,構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理解。課堂小結(回顧)/5分鐘 設計意圖師:整理課堂思路:青藏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高寒的氣候特征,在青藏地區獨特的環境下,青藏地區的居民在吃、穿、住等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具有獨特的高原色彩。 生:跟隨老師整理課堂思路,回顧本堂課知識點。 及時回顧,構建知識框架,幫助學生理解。課后思考(延伸)/5分鐘 設計意圖【認識國家公園——三江源】 師:布置任務:青藏地區除了特色的美食外,還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攝制組成員也想讓各位小導演進行拍攝,請同學們課后搜集關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素材進行準備。板書設計 青藏地區 ——自然地理特征與農業教學反思 課堂效果: 過程評價: 結果評價: 改進措施:第2課時 《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教學設計一、基本信息課題 干旱寶地塔里木 課型 新授課課時 45分鐘 授課人 盤偉國二、課時目標1.通過閱讀地圖與材料,說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布的雪山冰川,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并能夠據此說明三江源地區是多條大河源頭的自然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根據三江源地區環境問題的圖文資料,分析三江源地區存在的突出環境問題,理解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區保護江河源地與生態環境的成功經驗(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 三江源地區的特征與中華水塔;保護三江源的措施與對策。教學難點 三江源地區環境問題的成因;三江源地區保護對三江源地區與下游地區的意義四、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主題式情境教學五、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導入(復習)/5分鐘 設計意圖【復習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說到青藏地區除了特色的美食外,還有獨特的自然景觀,攝制組成員也想讓各位小導演進行拍攝,現在請同學們展示課后搜集到的關于三江源國家公園的素材進行討論。 生:自主回答與討論 聯系上一課時情境進行學習,解決主題后續問題。學習新知(探究)/30分鐘 設計意圖主題三:三江源:中華水塔與保護 一、中華水塔 師:介紹“三江源”名稱的由來。“三江”顧名思義為三條江河,長江、黃河、瀾滄江;“源”即源頭、發源地;“三江源”即長江源區、黃河源區和瀾滄江源區的總稱。 【小組合作】 結合教材材料,用表格形式統計三條江的水量。 【問題思考】 師:既然是水塔,就要有水源。請學生閱讀事先準備好的三江源地區的降水資料,并請學生總結這里的降水特點。 提問:為什么這里降水不豐富,但卻能成為“中華水塔”,有諸多河流發源于此呢 水源從何而來呢 【小組討論】 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冰川、高山積雪和湖泊、沼澤是怎樣各自發揮作用使“三江”水源源不斷地流向大海的,教師作最后總結。 【整體性視角下知識總結】 教師和學生一起梳理知識鏈:三江源地區的高海拔、高寒氣候→廣布的雪山冰川、湖治、沼澤→該地區成為諸多大河源頭,使學生感受自然地理要素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 二、三江源的保護 【自主學習】 閱讀教材與展示的資料,認識保護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很關鍵、具有重要意義。 【環境問題總結】 師:目前的三江源地區正經歷著令人擔憂的生態環境惡化問題。同時展示幾組圖片:冰川消退、湖泊濕地面積縮小、水土流失、草地沙化、野生動物銳減……請學生根據這些圖片,總結三江源地區面臨的環境問題。 【小組討論】 組織學生討論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保護三江源地區。 讓學生對三江源地區的河流分布有初步認識,這是后面學習的基礎。 感受三江源地區海拔之高、水系之多。 提示學生水源不僅只來源于降水,還有其他來源,并適時地回放上課開始時展示的三組圖片中的前兩組:高海拔、高寒氣候影響下的地貌景觀——雪山連綿、冰川高懸、冰塔聳立;高原濕地景觀——湖泊星羅、沼澤密布、小溪潺潺。 閱讀材料進行小組討論,達成本課時的主要教學目標。提升學生的材料分析、歸納與信息提取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和人地協調觀。。課堂小結(回顧)/5分鐘 設計意圖總結本節課知識,三江源被稱之為中華水塔的原因、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布的雪山冰川,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 建立知識框架,便于學生理解知識。課后思考(延伸)/5分鐘 設計意圖三江源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如果三江源地區冰川不斷消退,湖泊、沼澤不斷萎縮,草場退化與水土流失加劇,會對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帶來哪些影響?九、板書設計高原濕地三江源——中華水塔與環境保護十、教學評價課堂效果不足之處改進方法《青藏地區》單元教學設計一、基本信息學科地理年級八年級下冊教材人教版設計者盤偉國二、單元實施單元主題:“美食中國一青藏特輯”小導演教學思路:大單元主題“美食中國一青藏特輯”小導演主題慧眼識材說揭秘分布一講走進水塔一三物產原因江源分主題小導演策劃任務說物產:自然地理環境生活氣候地形水源核心講原因:高寒牧區與農業高寒牧區知河谷農業識三江源:中華水塔與保護地位、問題容與環境保護區域認知→綜合思維+人地協調觀目標三、課標要求本單元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兩條課程標準:1.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某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說明自然條件對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認識因地制宜的重要性。2.進行野外考察或運用相關資料,說明自然環境與地方文化景觀之間的關系。四、教材分析本單元內容為八年級下冊區域地理第九章青藏地區。包括“自然地理特征與農業”“高原濕地一三江源地區”兩節內容。與北方地區的設計思路一樣,教材首先對青藏地區進行概述介紹,主要講述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特征,以及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第一節內容中,教材在“世界屋脊”這一標題下從青藏地區的地形入手,介紹青藏地區自然環境的突出特征一高寒;其次在“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下介紹在高寒的自然環境下,青藏地區農牧業和人們生活、生產的特色。青藏地區是全書講述的四大地區中的最后一個地區教材,在世界屋脊部分結合學生已有知識,通過成都和拉薩這兩個緯度位置相近,海拔相差較大城市的氣候資料的比較解釋青藏地區高寒的特點,這種比較的方法是學習區域特點常用的方法之一。教材還注意滲透關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這一地理觀念,青藏地區的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特征非常特殊表現為高和寒,這是研究青藏地區的關鍵,在高寒牧區和河谷農業區這一部分,教材分析了青藏地區的內部差異,因為海拔的不同,區域內部的生產和生活出現差異,海拔較低的河谷地帶發展種植業是主要的農區,海拔較高的地區則發展畜牧業是主要的牧區。在節認識青藏地區總體區域地理特征的基礎上,本節深入學習一個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區域一一三江源地區,教材選擇三江源地區作為學生學習的區域,首先三江源地區成為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源頭匯水區,是該區域海拔地勢高、高寒氣候與多雪山冰川、多湖泊和沼澤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結果,是非常典型的學習和認識區域內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素材。其次,三江源地區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有獨特性的地理區域,是中國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是世界海拔最大的天然濕地,被譽為中華水塔具,有獨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態系統,是世界高海拔區域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系統最敏感的地區,因此,學習和認識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典型意義。五、學情分析初二學生對于青藏地區的自然特征例如氣候、地形、植被等沒有直觀的體驗,但在許多紀錄片或宣傳片中對青藏地區有所了解。因此教師可以利用這生活經驗設計體驗式單元教學,讓學生從自己的視角去探究青藏地區的獨特風光。通過請學生扮演小導演拍攝“美食中國”一西藏特別篇,設計拍攝計劃,依次進行西藏自然特征、農牧業生產與三江源地區的學習。在設計活動時,分析青藏地區的農業生產活動的條件時,應該注意區域農業發展分析方法的滲透,綜合分析一個區域的農業發展,既要分析其自然條件,也要分析其經濟和社會條件。在設計三江源活動時,三江源地區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蓄洪防旱、維持生物多樣性、為人類生產和說提供多種資源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巨大的生態功能,在開展體驗式活動時,應著重于滲透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想和人地協調思想,從地理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以及人與地理環境關系的角度出發,培養學生用地理視角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六、單元目標1.運用青藏地區地形圖,找出青藏地區與其他地理區域的界限,找出青藏地區的范圍,并說出青藏地區的主要地形組成(區域認知)。2.通過讀圖與材料,掌握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一高寒,理解青藏地區高寒帶來的影響,了解青藏地區受高寒帶來的影響,農牧業生產和生活的特色(區域認知、綜合思維)。3.說明三江源地區高海拔的地勢,高寒的氣候,廣布的雪山冰川,星羅棋布的湖泊、沼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并能夠據此說明三江源地區是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教學】青藏地區大單元整體教學--人教版(新課標)八下(單元分析 2課時教學設計).docx 【大單元教學】青藏地區大單元整體教學--人教版(新課標)八下(單元分析 2課時教學設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