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75張PPT)望海潮 揚州慢開卷有益白衣卿相柳三變白衣卿相,奉旨填詞,道不盡煙柳畫橋,良辰美景。楚樓奉館,淺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遙想當年,揮毫潑墨,壯志凌云,你也曾有一腔壯志熱血,奈何偶失龍頭望,從此你只愿流連煙花巷陌,世人懂得的只是你的風流不羈,可有誰了解你風塵仆仆酸楚無奈的那顆心,多少個黃昏,你獨自吶喊“無言誰會憑欄意”,卻無人應答,終于,你慢慢地老去,你終凝成了那個時代最浪漫的回憶。“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你留下的不只是名字,你留下的是那個朝代無數讀書人的美夢,你留下的更是你那凄婉美麗的中華詞魂!我更樂意把柳永這樣的“宋詞作者”稱為“大眾歌手”,他們的作品通俗易懂,又極具個性,在反重吟唱中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內心美感。文化傳承與理解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1.文學常識浪漫詞人柳三變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監、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一生屢試不中,布衣終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擅長寫詞,詞風清空峭拔,清麗典雅,立意幽遠。詞多為記游、詠物、感嘆身世飄零與情場失意之作,但也有暗寓國家分裂、江河異變之感慨,寄寓憂國傷時之作。姜夔喜歡自創新曲,本篇《揚州慢》即其自度曲之一。主要作品:詩《昔游詩十五首》《姑蘇懷古》,詞《揚州慢(淮左名都)》《永遇樂(云隔迷樓)》等。北宋這些詞人,包括蘇軾、柳永,他們的可愛在于他們覺得人是不同的,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和別人一樣,所以你回來做自己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蔣勛2.寫作背景投贈之作——《望海潮》《望海潮》是柳永年輕時的作品。他從家鄉福建崇安前往開封應試,路過杭州,拜謁世誼前輩兩浙轉運使孫何,寫這首詞贈給他。所以,有人說這是投贈之作(在宋代以長調來寫景物投贈之作,當以柳永青年時期所寫的這一首詞為較早),但詞中描寫景物多于寫投贈之意,我們也不妨把它作為寫杭州風景的作品。作者用鋪敘的手法,由都會而重湖,由十萬人家而釣叟蓮娃,層層展開,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富庶的太平景象。據說“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羅大經《鶴林玉露》)。黍離之悲——《揚州慢》宋高宗在位期間,金兵曾兩度大規模進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領揚州,大肆燒殺擄掠,揚州被洗劫一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又大舉南下,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橫尸二十里”,破壞極其慘重。時隔十五年之后,詞人經過揚州時仍然是滿目瘡痍、“薺麥青青”。詞人追懷喪亂,感慨今昔,寫下了這篇名作,表達了深沉的“黍離之悲”。一首《揚州慢》,深情難賦,黍離之悲難抒,連序言都美到極致!3.相關知識婉約派詞人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時期的溫庭筠和李煜)。“婉約”一詞,早見于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意是為纏束,引申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流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唐宋詞發展的四個時期的主要風格及其代表作家時期 主要風格 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 婉約艷麗 溫庭筠、韋莊、李煜北宋中葉到南渡 婉約豪放 柳永、蘇軾、秦觀、李清照南宋前期 壯懷高歌 辛棄疾、陸游南宋后期 哀痛低吟 姜夔、張炎語言建構與運用1.解釋文中加點詞。①形勝 .②三吳 .③煙柳畫橋 .④風簾翠幕 .⑤參差 .形容地理形勢優越。即吳興、吳郡、會稽三郡,在這里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區。如煙的柳樹,雕飾華麗的橋。遮擋門窗的簾子與青綠色的帷幕。高下不齊貌。⑥云樹 .⑦怒濤 .⑧天塹 .⑨珠璣 .⑩羅綺 .高聳入云的樹木。指洶涌的波濤。天然壕溝。此處指錢塘江。珠寶。珠是珍珠,璣是一種不圓的珠子。綾羅綢緞。 重湖 . 疊巘 . 三秋 . 桂子 . 羌管 . 指西湖,分里湖、外湖。重重疊疊的山嶺。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農歷九月。即是桂花,是對桂花擬人化的愛稱。此稱謂常見于文學作品中。即羌笛,羌族之簧管樂器。“晴弄”的倒文,意思是“在晴空下吹奏”。“夜泛”的倒文,意思是“在夜空下飄蕩”。泛,漂游。戲樂的樣子。牙旗,將軍之旗。這里借指孫何。牙:軍旗,竿上以象牙飾之。描繪。將,助詞,用于動詞之后,無實義。即鳳凰池,原指皇宮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2.思考:本詞中的數量詞的運用有什么特色?答案:詞中數量詞的使用尤見匠心,“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騎擁高牙”等,或實寫,或虛寫,或夸張,營造出高邁豪放的氣勢,整首詞所表現出來的博大豪邁的格調,已接近于蘇軾所開創的豪放詞風。(詞風豪放)1.解釋文中加點詞。①至日 .②彌望 .③戍角 .④黍離 .⑤淮左 .冬至。滿眼。指駐防部隊的號角。《詩經·王風》篇名。據說周平王東遷后,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見宗廟毀壞,盡為禾黍,彷徨不忍離去,就做了此詩。后以“黍離”表示故國之思。淮河東面。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時,東為左,西為右。⑥少駐 .⑦初程 .⑧春風十里 .⑨胡馬窺江 .⑩廢池喬木 . 漸 .短暫停留。初段行程。指昔日繁華的揚州長街。指金兵進犯長江北岸。廢毀的池臺,殘存的古樹。二者都是亂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蕪,人煙蕭條。向,到。 清角 . 俊賞 . 豆蔻 . 青樓 . 二十四橋 . 紅藥 .凄清的號角聲。俊逸清賞。形容少女美艷。妓院。揚州城內古橋,即吳家磚橋,也叫紅藥橋。紅芍藥花,是揚州繁華時期的名花。2.思考:如何理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答案:此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毀壞的城池和大樹至今仍厭惡談到戰爭。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對敵人的痛恨,對人民的同情,對祖國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對當權者的控訴。那些經歷戰亂的樹,每一個年輪就是每一塊傷疤,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痛只會越深越濃。3.思考:“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好在哪里?答案:(示例)用杜牧詩,以原有的熱鬧繁華反襯現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橋仍舊,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經的繁華已去。隨著水波的蕩漾,明月揉碎在蕩漾的水波之中,不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詩人那顆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僅水寒,連月也寒。用“無聲”來寫“月”,仿佛月曾經會有聲,她仿佛曾經也被二十四橋繁華熱鬧的景象被玉人的簫聲感染,但現如今看到揚州城衰敗殘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揚州城曾經的繁華也見證了如今的衰敗,與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二、鞏固自測1.重要字音。參差( ) 沙堤( ) 天塹( ) 珠璣( )凝噎( ) 暮靄( ) 初霽( ) 愴( )然豆蔻( ) 薺( )麥 戍( )角 窺( )江羅綺( ) 豪奢( ) 翠幕( ) 清嘉( )簫( )鼓 羌( )管 菱( )歌 釣叟( )重( )湖 疊 ( ) 千騎( ) 驟( )雨cēn cīdīqiànjīyēǎijìchuànɡkòujìshùkuīqǐshēmùjiāxiāoqiānglíngsǒuchóngyǎnjìzhòu形容詞,優越動詞,禁得起動詞,超過動詞,簇擁動詞,擁有動詞,拿著動詞,同“壅”,堵塞助詞,用于動詞之后,無實義動詞,率領名詞,將領,帶兵的人動詞,扶持名詞,視野名詞,名望,聲望名詞,農歷每月十五動詞,譜寫,作曲動詞,量,丈量動詞,推測,估計副詞,短暫動詞,輕視,看不起名詞,少年3.其他重要實詞和虛詞。圖:異日圖將好景( )霽:夜雪初霽( )賦:難賦深情( )4.特殊句式。倒裝句錢塘自古繁華( )參差十萬人家( )歸去鳳池夸( )動詞,描繪動詞,天由雪轉晴動詞,表達應為“自古錢塘繁華”應為“十萬人家參差”應為“歸去夸鳳池”5.文化知識。(1)三吳 指吳興(今浙江湖州),吳郡(今江蘇蘇州),會稽(今浙江紹興)。(2)三秋 古時人們將農歷的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時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歷九月。如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3)高牙 牙旗,將軍方旗。詞中借指孫何。(4)鳳池 即鳳凰池,本為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魏晉時中書省掌管機要而接近皇帝,故以鳳凰池稱中書省,此處代指朝廷。古代外任者不如京官,故以“鳳池”祝其升遷。(5)黍離 《詩經·王風》中的一首有感于家國興亡的詩。后用“黍離之悲”指對故國殘破的悲思。(6)淮左 今淮河以東地區,南宋時設置淮南東路。(7)揚州 古稱廣陵、江都、維揚。(8)豆蔻 比喻少女的青春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時。思維發展與提升合作探究《望海潮》1.如何理解詞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明確:這句詞是用來表現杭州水色山光之美的。桂子,即桂花。桂花與荷花本非一時花木,但作者為了寫景、鋪敘的需要,便打破了時序的界限,使人忘記了桂子、荷花的不同時,一想到杭州風景便是“隘上的三秋桂子,水面的十里荷花”。使人如見如嗅,色香一片,陶醉在美的花叢中,難怪金主亮聞歌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2.最后兩句是寫給誰的?從哪里看出來的?明確:詞中“圖將”是指把杭州美景畫出來,“鳳池”指朝廷。這樣一來,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顯了。是說:希望長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畫出來,等日后升遷,去朝廷做官時,可以把它拿出來,獻給朝廷,并夸示于同僚。這里其實暗含對長官日后飛黃騰達、不斷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純粹的奉承之辭。《揚州慢》1.賞析“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表達作用。明確:這三句由所見轉寫所聞,氣氛的渲染也更加濃烈。當日落黃昏之時,悠然而起的清角之聲,打破了黃昏的沉寂,這是用音響來襯托寂靜。“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來是天氣給人的觸覺感受,但詞人不言天寒,卻說“吹寒”,把角聲的凄清與天氣聯系在一起,把“寒”產生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為的感彩,似乎是角聲把寒意散布在這座空城里。所聞是清角悲吟,所感是寒氣逼人,再聯系所見的“薺麥青青”與“廢池喬木”,三者交織在一起,“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聯系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間上來說都統一在這座“空城”里,同時在景物描寫上賦予情思,將景中情與情中景融為一體,來突出“黍離之悲”。2.“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該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明確:內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驚”,此時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難賦深情”,反襯現實的揚州是何等凄清荒涼,何等令人心痛!結構上:連綴全詞,由上片的寫景過渡到下片的聯想對比,一邊是蕭條冷落,一邊是繁華熱鬧;一邊是實,一邊是虛。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時傷世的意緒。3.本詞在寫景抒情方面主要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明確:主要是通過對比、反襯的手法描寫揚州昔盛今衰的境況。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襯今日“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來反襯今日“盡薺麥青青”;下片以昔日“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月繁華,反襯今日風流云散和深情難賦,以昔日“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景,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以“波心蕩”的動,映襯“冷月無聲”的靜等。總之,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詞中通過對戰后的揚州蕭條破敗景象的描寫,表達了詞人對戰爭的厭惡之情以及對昔日揚州繁華景象的懷念,更抒發了詞人對國計民生的憂慮之情。4.《揚州慢》這首詞多處化用晚唐詩人杜牧描寫揚州的詩句,借以表達今昔之感、黍離之悲。請結合詞作內容加以分析。明確:此詞中多處化用了杜牧的詩句,用杜詩中的意象及其中所蘊含的贊賞之意,來與今日在揚州的見聞、感受形成對比、襯托關系,很好地抒發了詞人的“黍離之悲”。如化用“春風十里揚州路”,是以昔日揚州的繁華興盛與如今的“盡薺麥青青”相對照,抒發感時傷亂、今不如昔的感慨;化用“豆蔻梢頭二月初”和“贏得青樓薄幸名”兩句,是為了說明面對如今瘡痍滿目的揚州,縱是杜牧風流俊賞,才情過人也難有風流情懷,從而曲折地表達了詞人此刻難言的憂傷;化用“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兩句,進一步抒寫景物依舊、風光不再的哀痛。化用這些詩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襯今、今昔對照的作用,詞人的故國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曲折地表達出來。審美鑒賞與創造一、源頭活水,積累妙用(一)素材這樣積累1.在教材中提煉(1)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共舞,給人美的享受。繁華美麗的杭州自然風景秀美。杭州西湖,滿眼“煙柳畫橋”,錢塘江水,澎湃浩蕩,天塹一望無涯;湖山之美更惹眼,那“三秋桂子”天香云外飄,“十里荷花”映日別樣紅。江南水鄉風光醉人。然而杭州如果沒有人文,同樣少了韻致,看那湖光山色之中,藏著“風簾翠幕”。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那蓮花深處,“嬉嬉釣叟蓮娃”,吹羌笛的漁翁,唱菱歌的采蓮姑娘盡情地抒發著心中的歡暢。正所謂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美麗的風景應有人的活動才富有生機,有意蘊。看一片風景,賞一點人文,留一段醉意。相關鏈接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余秋雨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2)缺憾也是一種美。離別對于人生來說是一種殘缺而痛苦的。殘缺是一種遺憾,但這種缺憾未嘗不是一種美,是美麗的憂愁。從別離的時刻開始,思念潛滋暗長,心里打下了千千結。柳永因為別離而體驗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詩意情懷,多少人咀嚼著這份別離之苦而慢慢品出了甘味。破碎的事物也是一種廢墟,卻蘊含著無盡的底蘊,引人思索;殘敗的花枝,失落的傷兵,無奈的思婦,他們都是殘缺的,但殘缺中疊滿了生命的印痕,厚重、深沉而美麗。相關鏈接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②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皺褶,皺褶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張曉風《月,闕也》2.在名句中選擇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②剪裁用盡春工意,淺蘸朝霞千萬蕊。③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④國防要隘中天塹,寰宇稱雄是此關。⑤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⑥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⑦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⑧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⑨重湖疊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⑩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素材這樣運用 大眾歌手——柳永蔣勛在柳永的作品里,我選了通常不會被選講的一首《鶴沖天》。我一直很希望所有準備考大學的年輕人都讀一讀它。在中國古代那么長久的科舉制度當中,很少有人敢于抗拒考試,人們永遠在用這個東西去斷定自己在社會里的價值和優劣。不止是考生個人,整個社會也覺得考試會決定你的一生。這首《鶴沖天》寫的其實是一個落榜的小子,換了別人大概就偷偷摸摸走掉了,不會去跟人家講,可是他講了出來,而且是寫成一首詞。即使是很開明的時代,科舉考試也會對賢才有所遺漏。我希望所有落榜的學生都敢講這句“明代暫遺賢”,因為這其實是對自信的找回。生命價值沒有簡單到由一個考試就定論了,每一個生命應該擁有他自己可以決定的東西。他進一步說:“如何向?”這該怎么辦呢?竟然連我這樣的人都遺漏了。柳永在一步一步地對沒有考取這件事進行調侃。“爭不恣狂蕩”,那好吧,我考不取,我不做官不就完了嘛,我可以到處去玩一玩,比較自由,無拘無束。“何須論得喪。”生命為什么要講得失這種問題,你有所得的時候,一定有所失。他這也是對自己的安慰。“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多么了不起的結論。柳永自認是一個才子,詞寫得極好,穿的雖然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可是身份大概和一品官差不多。這一句既讓我們看到柳永對自己生命的自信,也讓我們感到他是一個在民間擁有廣大聽眾的歌手。我一直用“歌手”這個稱呼形容他,為什么?因為在詞的歷史當中,“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只要有井水的地方,都在唱柳永的詞,你看他多紅。我不把他當成一個狹義的文學創作者或者詩人看待,他的歌在民間流傳,被大家喜愛,而且他對此是很得意的。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在我們的封建時代當中,宋代大概是第一次不以社會階層出身和是否考試做官去判斷人的價值。這個人雖然落榜了,可是他有另外的生命價值。我覺得這是科舉歷史上了不起的一件事——有一個人敢于挑戰科舉,他沒有被科舉壓死,也沒有覺得我要通過科舉來決定生命的全部意義。這一點在今天也是有意義的,一個生命的可能性這么大,為什么非要被限定在一個狹窄的范圍里呢?柳永的可愛都在于他回來做了一個真正的人,從容,沒有被壓迫之感;敢于做與世俗不同的、另類的,或者說有一點顛覆性的人。二、書聲瑯瑯——由此及彼,拓展視野 宋人的山水宋人詩詞機趣非常,聽之清風縈耳,念來清氣叩齒,而目之所及,四向皆是宋人山水:林泉野鶴,江天煙樹,身形恍然化作山舍一客,瀟湘一蓑。往往拈出一片蕭然孤寂、清靜空靈之境,而這正和了琴簫之音。琴音綿綿,簫聲悠悠,古箏之幽,長簫之婉,配合默契,將心音,將詩詞里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一時間,高山在側,流水潺潺,古音古韻頓時溢滿了空間,門外大都市的繁華與喧囂隱退了,被欲望充斥的人間煙火飄遠了。或許,那一琴、一簫實在是太過渺小,甚至有些單調,但正是這古樸單一的樂器,在李祥霆先生的精湛演奏中,聲聲句句,絲絲縷縷,撥動著聽眾的心弦。屏住呼吸,聽高山流水,聽古怨幽蘭,那么奇妙,那么空靈!這是世界上最純凈的音樂,雖穿越了數千年風云歲月,卻不帶一絲世間塵埃。古時的風,古時的韻,純凈得讓我們暫時拋卻了滾滾紅塵中的一切欲念憂煩,重新回歸自己的內心。泡上一杯香茗,在清音妙韻中穿越,去體會或曠然悠遠、或情真意切、或凄愴怨慕、或綺麗嫵媚的古人情懷……唐人開放,宋人收斂;唐人外向,宋人內向;唐人的世界是江山塞漠,是用眼光來打量,用腳步去丈量,用胸膛來面對的。宋人的世界是夢與樓臺,是閉上眼睛,用想象來思量的。唐人去自然中欣賞自然,宋人只是在盆景中想象自然。“明日落紅應滿徑”與“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相比,孟浩然雖然也足不出戶,但外面世界的氣息已滲透進來,“處處聞啼鳥”;而宋人則拒絕外面世界,心懷叵測地猜測外面的世界。如果唐人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么宋人定會說“外面的世界很無奈”。深度閱讀1.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宋代:柳永閱讀提示柳永的《八聲甘州》是詞史上的豐碑,傳頌千古。全詞景中有情,情中帶景。上片于壯麗的秋景之中含有凄涼傷感之柔情,下片于纏綿的離情中帶有傷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輝映。上片寫觀景,雖未點明登樓而登樓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欄桿處”再點登樓,起到了首尾呼應作用。作者不愧為慢詞的奠基人,作品具有意境舒展高遠,寫景層次清晰,抒情淋漓濃郁,語言通俗形象凝練,氣韻渾厚清勁精妙等特點,堪稱敘寫離愁別緒這一傳統主題詩詞之上品。原詩對瀟瀟①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②。漸霜風凄緊③,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④,苒苒⑤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⑥,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⑦。想佳人妝樓颙望⑧,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⑨知我,倚闌桿處,正恁凝愁⑩!注釋①瀟瀟:風雨之聲。②一番洗清秋:一番風雨,洗出一個凄清的秋天。③霜風凄緊:秋風凄涼緊迫。霜風,秋風。凄緊,一作“凄慘”。④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草凋零。是處,到處。紅,翠,指代花草樹木。語出李商隱《贈荷花》詩:“翠減紅衰愁殺人。”⑤苒苒:漸漸。⑥渺邈:遙遠。⑦淹留:久留。⑧颙(yóng)望:抬頭遠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語出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云中辯江樹。”⑨爭:怎。⑩正恁凝愁:恁,如此。凝愁,憂愁凝結不解。譯文面對著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凄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不忍心登高遙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攏。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么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著佳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思念著我,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會知道我,倚著欄桿,愁思正如此的深重。2.雨霖鈴·寒蟬凄切宋代:柳永閱讀提示《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原詩寒蟬凄切①,對長亭②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③無緒,留戀處,蘭舟④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⑤。念去去⑥,千里煙波,暮靄⑦沉沉楚天⑧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⑨,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⑩,更與何人說?注釋①凄切:凄涼急促。②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③都門帳飲:都門,國都之門。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④蘭舟:古代傳說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里用做對船的美稱。⑤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⑥去去:重復“去”字,表示行程遙遠。⑦暮靄:傍晚的云霧。⑧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⑨經年:年復一年。⑩便縱有千種風情:縱,即使。風情,情意。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譯文秋蟬的叫聲凄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云霧籠罩著藍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凄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涼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3.蝶戀花①·佇倚危樓風細細宋代:柳永閱讀提示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采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春愁”即“相思”,詞人卻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些消息,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直到詞的最后兩句,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原詩佇倚危樓②風細細,望極③春愁,黯黯生天際④。草色煙光⑤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⑥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⑦還無味。衣帶漸寬⑧終不悔,為伊消得⑨人憔悴。注釋①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②佇倚危樓:長時間依靠在高樓的欄桿上。佇,久立。危樓,高樓。③望極:極目遠望。④黯黯生天際: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喪憂愁。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⑤煙光:飄忽繚繞的云靄霧氣。⑥擬把疏狂:擬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羈。⑦強樂:勉強歡笑。強,勉強。⑧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⑨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譯文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桿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碧綠的草色,飄忽繚繞的云靄霧氣掩映在落日余暉里,默默無言誰理解我靠在欄桿上的心情。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愿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4.《暗香疏影》宋代:姜夔閱讀提示白石詞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詞緣起,或紀心緒行蹤,要言不煩,與詞的內容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從題序看,這兩首詞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當時詞人應邀到范成大退休隱居的蘇州附近的石湖別墅做客。范成大也喜愛梅花,買園種梅,并著有《梅譜》。白石投主人之雅好,馳騁才華,創作了這兩篇詠梅絕唱。這兩首詞是文學史上著名的詠梅詞,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張炎在所著《詞源》中說: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原詩辛亥①之冬,予載雪詣石湖②。止既月③,授簡索句④,且征新聲⑤,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⑥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暗 香⑦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⑧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⑨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⑩易泣,紅萼 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 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注釋①辛亥:光宗紹熙二年。②予載雪詣石湖:我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載雪,冒雪乘船。詣,到。石湖,在蘇州西南,與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號石湖居士。③止既月:指剛住滿一個月。④授簡索句:(石湖居士)請求我創作新曲。簡,紙。句,這里指詞調。⑤征新聲:征求新的詞調。⑥工妓隸習:工伎,樂工、歌妓。隸習,學習。⑦暗香:詞牌名。下文“疏影”也是詞牌名,都是姜夔的自度曲。“暗香”“疏影”語出北宋詩人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⑧何遜:南朝梁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蕭偉的記室。任揚州法曹時,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詠其下。后居洛思之,請再往。抵揚州,花方盛片,遜對樹彷徨終日。杜甫詩“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⑨但怪得:驚異。⑩翠尊:翠綠酒杯,這里指酒。 紅萼:指梅花。 千樹: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苔枝綴玉:范成大《梅譜》說紹興、吳興一帶的古梅“苔須垂于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飄飄可玩”。苔枝,長有苔蘚的梅枝。綴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綴滿枝頭。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用羅浮之夢典故。舊題柳宗元《龍城錄》載,隋代趙師雄游羅浮山,夜夢與一素妝女子共飯,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綠衣童子,笑歌歡舞。趙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樹下,樹上有翠鳥歡鳴,見“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殷堯藩《友人山中梅花》詩:“好風吹醒羅浮夢,莫聽空林翠羽聲。”翠禽,翠鳥。 客里:離鄉在外期間。 無言自倚修竹: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昭君”四句:化用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和王建《塞上詠梅》詩:“天山路邊在株梅,年年花發黃云下。昭君已沒漢使回,前后征人誰系馬?” 蛾綠:用壽陽公主事。蛾,形容眉毛的細長;綠,眉毛的青綠顏色。《太平御覽》引《雜五行書》云:“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安排金屋:《漢武故事》載,漢武帝劉徹幼時曾對姑母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這里借指梅花。譯文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創作新曲,于是我創作了這兩首詞曲。石湖居士吟賞不已,教樂工歌妓練習演唱,音調節律悅耳婉轉。于是將其命名為《暗香》《疏影》。暗 香昔日皎潔的月色,曾經多少次映照著我,對著梅花吹得玉笛聲韻諧和。笛聲喚起了美麗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顧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忘記。但是令我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謁將清冷的幽香散入華麗的宴席。江南水鄉,正是一片靜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嘆路途遙遙,夜晚一聲積雪又遮斷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面對著紅梅默默無語。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記憶。總記得曾經攜手游賞之地,千株梅林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壓滿了飄離,被風吹得凋落無余,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疏 影苔梅的枝梢綴著梅花,如玉晶瑩,兩只小小的翠鳥兒,棲宿在梅花叢。在客旅他鄉時見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陽斜映籬笆的黃昏中,默默孤獨,倚著修長的翠竹。就像王昭君遠嫁匈奴,不習慣北方的荒漠,只是暗暗地懷念著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著叮咚環佩,趁著月夜歸來,化作了梅花的一縷幽魂,縹緲、孤獨。我還記得壽陽宮中的舊事,壽陽公主正在春夢里,飛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際。不要像無情的春風,不管梅花如此美麗清香,依舊將她風吹雨打去。應該早早給她安排金屋,讓她有一個好的歸宿。但這只是白費心意,她還是一片片地隨波流去。又要進而聽玉笛吹奏出哀怨的樂曲。等那時,想要再去尋找梅的幽香,所見到的是一枝梅花,獨立飄香。第4課 望海潮 揚州慢開卷有益白衣卿相柳三變白衣卿相,奉旨填詞,道不盡煙柳畫橋,良辰美景。楚樓奉館,淺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遙想當年,揮毫潑墨,壯志凌云,你也曾有一腔壯志熱血,奈何偶失龍頭望,從此你只愿流連煙花巷陌,世人懂得的只是你的風流不羈,可有誰了解你風塵仆仆酸楚無奈的那顆心,多少個黃昏,你獨自吶喊“無言誰會憑欄意”,卻無人應答,終于,你慢慢地老去,你終凝成了那個時代最浪漫的回憶。“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你留下的不只是名字,你留下的是那個朝代無數讀書人的美夢,你留下的更是你那凄婉美麗的中華詞魂!我更樂意把柳永這樣的“宋詞作者”稱為“大眾歌手”,他們的作品通俗易懂,又極具個性,在反重吟唱中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內心美感。文化傳承與理解——知識積累,素養提升1.文學常識浪漫詞人柳三變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于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余杭縣令、曉峰鹽監、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于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姜夔(1155—1221),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南宋文學家、音樂家。一生屢試不中,布衣終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擅長寫詞,詞風清空峭拔,清麗典雅,立意幽遠。詞多為記游、詠物、感嘆身世飄零與情場失意之作,但也有暗寓國家分裂、江河異變之感慨,寄寓憂國傷時之作。姜夔喜歡自創新曲,本篇《揚州慢》即其自度曲之一。主要作品:詩《昔游詩十五首》《姑蘇懷古》,詞《揚州慢(淮左名都)》《永遇樂(云隔迷樓)》等。北宋這些詞人,包括蘇軾、柳永,他們的可愛在于他們覺得人是不同的,沒有人規定你一定要和別人一樣,所以你回來做自己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蔣勛2.寫作背景投贈之作——《望海潮》《望海潮》是柳永年輕時的作品。他從家鄉福建崇安前往開封應試,路過杭州,拜謁世誼前輩兩浙轉運使孫何,寫這首詞贈給他。所以,有人說這是投贈之作(在宋代以長調來寫景物投贈之作,當以柳永青年時期所寫的這一首詞為較早),但詞中描寫景物多于寫投贈之意,我們也不妨把它作為寫杭州風景的作品。作者用鋪敘的手法,由都會而重湖,由十萬人家而釣叟蓮娃,層層展開,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會繁榮富庶的太平景象。據說“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羅大經《鶴林玉露》)。黍離之悲——《揚州慢》宋高宗在位期間,金兵曾兩度大規模進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領揚州,大肆燒殺擄掠,揚州被洗劫一空。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又大舉南下,十萬鐵騎破揚州,大肆擄掠,“橫尸二十里”,破壞極其慘重。時隔十五年之后,詞人經過揚州時仍然是滿目瘡痍、“薺麥青青”。詞人追懷喪亂,感慨今昔,寫下了這篇名作,表達了深沉的“黍離之悲”。一首《揚州慢》,深情難賦,黍離之悲難抒,連序言都美到極致!3.相關知識婉約派詞人婉約派為中國宋詞流派。婉約,即婉轉含蓄。其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縝密,音律婉轉和諧,語言圓潤清麗,有一種柔婉之美。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張先、晏殊、晏幾道、歐陽修、秦觀、賀鑄、周邦彥、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時期的溫庭筠和李煜)。“婉約”一詞,早見于先秦古籍《國語·吳語》的“故婉約其辭”,分別言之:“婉”為柔美、婉曲;“約”的本意是為纏束,引申為精煉、隱約、微妙。故“婉約”與“煩濫”相對立。其內容主要寫男女情愛,離情別緒,傷春悲秋,光景流連;其形式大都婉麗柔美,含蓄蘊藉,情景交融,聲調和諧。唐宋詞發展的四個時期的主要風格及其代表作家時期 主要風格 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 婉約艷麗 溫庭筠、韋莊、李煜北宋中葉到南渡 婉約豪放 柳永、蘇軾、秦觀、李清照南宋前期 壯懷高歌 辛棄疾、陸游南宋后期 哀痛低吟 姜夔、張炎語言建構與運用——新知預習,語言構建作業時間:20分鐘一、自學預習(一)閱讀課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應問題。東南形勝①,三吳②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③,風簾翠幕④,參差⑤十萬人家。云樹⑥繞堤沙,怒濤⑦卷霜雪,天塹⑧無涯。市列珠璣⑨,戶盈羅綺⑩,競豪奢。重湖 疊巘 清嘉。有三秋 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 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 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 。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 好景,歸去鳳池夸。1.解釋文中加點詞。①形勝 ②三吳 ③煙柳畫橋 ④風簾翠幕 ⑤參差 ⑥云樹 ⑦怒濤 ⑧天塹 ⑨珠璣 ⑩羅綺 重湖 疊巘 三秋 桂子 羌管 弄晴 泛夜 嬉嬉 高牙 圖將 鳳池 2.思考:本詞中的數量詞的運用有什么特色?(二)閱讀課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應問題。淳熙丙申至日①,予過維揚。夜雪初霽,薺麥彌望②。入其城,則四顧蕭條,寒水自碧,暮色漸起,戍角③悲吟。予懷愴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巖老人以為有“黍離④”之悲也。淮左⑤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⑥初程⑦。過春風十里⑧,盡薺麥青青。自胡馬窺江⑨去后,廢池喬木⑩,猶厭言兵。漸 黃昏,清角 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賞 ,算而今重到須驚。縱豆蔻 詞工,青樓 夢好,難賦深情。二十四橋 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 ,年年知為誰生?1.解釋文中加點詞。①至日 ②彌望 ③戍角 ④黍離 ⑤淮左 ⑥少駐 ⑦初程 ⑧春風十里 ⑨胡馬窺江 ⑩廢池喬木 漸 清角 俊賞 豆蔻 青樓 二十四橋 紅藥 2.思考:如何理解“廢池喬木,猶厭言兵”?3.思考:“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好在哪里?二、鞏固自測1.重要字音。參差( )( ) 沙堤( )天塹( ) 珠璣( )凝噎( ) 暮靄( )初霽( ) 愴( )然豆蔻( ) 薺( )麥戍( )角窺( )江羅綺( ) 豪奢( )翠幕( ) 清嘉( )簫( )鼓羌( )管菱( )歌釣叟( )重( )湖疊· ( )千騎( ) 驟( )雨2.一詞多義。勝擁將望度少3.其他重要實詞和虛詞。圖:異日圖將好景( )霽:夜雪初霽( )賦:難賦深情( )4.特殊句式。倒裝句錢塘自古繁華( )參差十萬人家( )歸去鳳池夸( )5.文化知識。(1)三吳 指吳興(今浙江湖州),吳郡(今江蘇蘇州),會稽(今浙江紹興)。(2)三秋 古時人們將農歷的七、八、九月份分別稱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時亦指秋季的第三個月,即農歷九月。如王勃《滕王閣序》:“時維九月,序屬三秋”。(3)高牙 牙旗,將軍方旗。詞中借指孫何。(4)鳳池 即鳳凰池,本為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魏晉時中書省掌管機要而接近皇帝,故以鳳凰池稱中書省,此處代指朝廷。古代外任者不如京官,故以“鳳池”祝其升遷。(5)黍離 《詩經·王風》中的一首有感于家國興亡的詩。后用“黍離之悲”指對故國殘破的悲思。(6)淮左 今淮河以東地區,南宋時設置淮南東路。(7)揚州 古稱廣陵、江都、維揚。(8)豆蔻 比喻少女的青春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時。思維發展與提升——合作學習,疑點探析合作探究《望海潮》1.如何理解詞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答: 2.最后兩句是寫給誰的?從哪里看出來的?答: 《揚州慢》1.賞析“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表達作用。答: 2.“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該句在全詞中有何作用?答: 3.本詞在寫景抒情方面主要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答: 4.《揚州慢》這首詞多處化用晚唐詩人杜牧描寫揚州的詩句,借以表達今昔之感、黍離之悲。請結合詞作內容加以分析。答: 審美鑒賞與創造——素材積累,讀寫遷移一、源頭活水,積累妙用(一)素材這樣積累1.在教材中提煉(1)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共舞,給人美的享受。繁華美麗的杭州自然風景秀美。杭州西湖,滿眼“煙柳畫橋”,錢塘江水,澎湃浩蕩,天塹一望無涯;湖山之美更惹眼,那“三秋桂子”天香云外飄,“十里荷花”映日別樣紅。江南水鄉風光醉人。然而杭州如果沒有人文,同樣少了韻致,看那湖光山色之中,藏著“風簾翠幕”。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那蓮花深處,“嬉嬉釣叟蓮娃”,吹羌笛的漁翁,唱菱歌的采蓮姑娘盡情地抒發著心中的歡暢。正所謂鐘靈毓秀,人杰地靈。美麗的風景應有人的活動才富有生機,有意蘊。看一片風景,賞一點人文,留一段醉意。相關鏈接沒有文人,山水也在,卻不會有山水的詩情畫意,不會有山水的人文意義。——余秋雨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論語·雍也篇》(2)缺憾也是一種美。離別對于人生來說是一種殘缺而痛苦的。殘缺是一種遺憾,但這種缺憾未嘗不是一種美,是美麗的憂愁。從別離的時刻開始,思念潛滋暗長,心里打下了千千結。柳永因為別離而體驗到“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詩意情懷,多少人咀嚼著這份別離之苦而慢慢品出了甘味。破碎的事物也是一種廢墟,卻蘊含著無盡的底蘊,引人思索;殘敗的花枝,失落的傷兵,無奈的思婦,他們都是殘缺的,但殘缺中疊滿了生命的印痕,厚重、深沉而美麗。相關鏈接①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②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皺褶,皺褶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張曉風《月,闕也》2.在名句中選擇——————————————○①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②剪裁用盡春工意,淺蘸朝霞千萬蕊。③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歸思難收。④國防要隘中天塹,寰宇稱雄是此關。⑤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⑥青春都一餉。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⑦海闊山遙,未知何處是瀟湘。⑧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⑨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⑩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二)素材這樣運用大眾歌手——柳永蔣勛在柳永的作品里,我選了通常不會被選講的一首《鶴沖天》。我一直很希望所有準備考大學的年輕人都讀一讀它。在中國古代那么長久的科舉制度當中,很少有人敢于抗拒考試,人們永遠在用這個東西去斷定自己在社會里的價值和優劣。不止是考生個人,整個社會也覺得考試會決定你的一生。這首《鶴沖天》寫的其實是一個落榜的小子,換了別人大概就偷偷摸摸走掉了,不會去跟人家講,可是他講了出來,而且是寫成一首詞。即使是很開明的時代,科舉考試也會對賢才有所遺漏。我希望所有落榜的學生都敢講這句“明代暫遺賢”,因為這其實是對自信的找回。生命價值沒有簡單到由一個考試就定論了,每一個生命應該擁有他自己可以決定的東西。他進一步說:“如何向?”這該怎么辦呢?竟然連我這樣的人都遺漏了。柳永在一步一步地對沒有考取這件事進行調侃。“爭不恣狂蕩”,那好吧,我考不取,我不做官不就完了嘛,我可以到處去玩一玩,比較自由,無拘無束。“何須論得喪。”生命為什么要講得失這種問題,你有所得的時候,一定有所失。他這也是對自己的安慰。“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多么了不起的結論。柳永自認是一個才子,詞寫得極好,穿的雖然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可是身份大概和一品官差不多。這一句既讓我們看到柳永對自己生命的自信,也讓我們感到他是一個在民間擁有廣大聽眾的歌手。我一直用“歌手”這個稱呼形容他,為什么?因為在詞的歷史當中,“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只要有井水的地方,都在唱柳永的詞,你看他多紅。我不把他當成一個狹義的文學創作者或者詩人看待,他的歌在民間流傳,被大家喜愛,而且他對此是很得意的。這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在我們的封建時代當中,宋代大概是第一次不以社會階層出身和是否考試做官去判斷人的價值。這個人雖然落榜了,可是他有另外的生命價值。我覺得這是科舉歷史上了不起的一件事——有一個人敢于挑戰科舉,他沒有被科舉壓死,也沒有覺得我要通過科舉來決定生命的全部意義。這一點在今天也是有意義的,一個生命的可能性這么大,為什么非要被限定在一個狹窄的范圍里呢?柳永的可愛都在于他回來做了一個真正的人,從容,沒有被壓迫之感;敢于做與世俗不同的、另類的,或者說有一點顛覆性的人。二、書聲瑯瑯——由此及彼,拓展視野宋人的山水宋人詩詞機趣非常,聽之清風縈耳,念來清氣叩齒,而目之所及,四向皆是宋人山水:林泉野鶴,江天煙樹,身形恍然化作山舍一客,瀟湘一蓑。往往拈出一片蕭然孤寂、清靜空靈之境,而這正和了琴簫之音。琴音綿綿,簫聲悠悠,古箏之幽,長簫之婉,配合默契,將心音,將詩詞里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一時間,高山在側,流水潺潺,古音古韻頓時溢滿了空間,門外大都市的繁華與喧囂隱退了,被欲望充斥的人間煙火飄遠了。或許,那一琴、一簫實在是太過渺小,甚至有些單調,但正是這古樸單一的樂器,在李祥霆先生的精湛演奏中,聲聲句句,絲絲縷縷,撥動著聽眾的心弦。屏住呼吸,聽高山流水,聽古怨幽蘭,那么奇妙,那么空靈!這是世界上最純凈的音樂,雖穿越了數千年風云歲月,卻不帶一絲世間塵埃。古時的風,古時的韻,純凈得讓我們暫時拋卻了滾滾紅塵中的一切欲念憂煩,重新回歸自己的內心。泡上一杯香茗,在清音妙韻中穿越,去體會或曠然悠遠、或情真意切、或凄愴怨慕、或綺麗嫵媚的古人情懷……唐人開放,宋人收斂;唐人外向,宋人內向;唐人的世界是江山塞漠,是用眼光來打量,用腳步去丈量,用胸膛來面對的。宋人的世界是夢與樓臺,是閉上眼睛,用想象來思量的。唐人去自然中欣賞自然,宋人只是在盆景中想象自然。“明日落紅應滿徑”與“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相比,孟浩然雖然也足不出戶,但外面世界的氣息已滲透進來,“處處聞啼鳥”;而宋人則拒絕外面世界,心懷叵測地猜測外面的世界。如果唐人說“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么宋人定會說“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深度閱讀1.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宋代:柳永閱讀提示柳永的《八聲甘州》是詞史上的豐碑,傳頌千古。全詞景中有情,情中帶景。上片于壯麗的秋景之中含有凄涼傷感之柔情,下片于纏綿的離情中帶有傷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輝映。上片寫觀景,雖未點明登樓而登樓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欄桿處”再點登樓,起到了首尾呼應作用。作者不愧為慢詞的奠基人,作品具有意境舒展高遠,寫景層次清晰,抒情淋漓濃郁,語言通俗形象凝練,氣韻渾厚清勁精妙等特點,堪稱敘寫離愁別緒這一傳統主題詩詞之上品。原詩對瀟瀟①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②。漸霜風凄緊③,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是處紅衰翠減④,苒苒⑤物華休。唯有長江水,無語東流。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渺邈⑥,歸思難收。嘆年來蹤跡,何事苦淹留⑦。想佳人妝樓颙望⑧,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爭⑨知我,倚闌桿處,正恁凝愁⑩!注釋①瀟瀟:風雨之聲。②一番洗清秋:一番風雨,洗出一個凄清的秋天。③霜風凄緊:秋風凄涼緊迫。霜風,秋風。凄緊,一作“凄慘”。④是處紅衰翠減:到處花草凋零。是處,到處。紅,翠,指代花草樹木。語出李商隱《贈荷花》詩:“翠減紅衰愁殺人。”⑤苒苒:漸漸。⑥渺邈:遙遠。⑦淹留:久留。⑧颙(yóng)望:抬頭遠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語出謝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天際識歸舟,云中辯江樹。”⑨爭:怎。⑩正恁凝愁:恁,如此。凝愁,憂愁凝結不解。譯文面對著瀟瀟暮雨從天空灑落在江面上,經過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涼清朗。凄涼的霜風一陣緊似一陣,關山江河一片冷清蕭條,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樓上。到處紅花凋零翠葉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漸漸地衰殘。只有那滔滔的長江水,不聲不響地向東流淌。不忍心登高遙看遠方,眺望渺茫遙遠的故鄉,渴求回家的心思難以收攏。嘆息這些年來的行蹤,為什么苦苦地長期停留在異鄉?想著佳人正在華麗的樓上抬頭凝望思念著我,多少次錯把遠處駛來的船當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會知道我,倚著欄桿,愁思正如此的深重。2.雨霖鈴·寒蟬凄切宋代:柳永閱讀提示《雨霖鈴》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這首詞是詞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離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時寫的,是表現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凄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舍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古往今來有離別之苦的人們在讀到這首《雨霖鈴》時,都會產生強烈的共鳴。原詩寒蟬凄切①,對長亭②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③無緒,留戀處,蘭舟④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⑤。念去去⑥,千里煙波,暮靄⑦沉沉楚天⑧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⑨,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⑩,更與何人說?注釋①凄切:凄涼急促。②長亭: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③都門帳飲:都門,國都之門。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帳飲,在郊外設帳餞行。④蘭舟:古代傳說魯班曾刻木蘭樹為舟(南朝梁任昉《述異記》)。這里用做對船的美稱。⑤凝噎:喉嚨哽塞,欲語不出的樣子。⑥去去:重復“去”字,表示行程遙遠。⑦暮靄:傍晚的云霧。⑧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⑨經年:年復一年。⑩便縱有千種風情:縱,即使。風情,情意。男女相愛之情,深情蜜意。譯文秋蟬的叫聲凄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停。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舍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的說不出話來。想到這一去路途遙遠,千里煙波渺茫,傍晚的云霧籠罩著藍天,深厚廣闊,不知盡頭。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總是為離別而傷感,更何況是在這冷清、凄涼的秋天!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只有楊柳岸邊,面對凄涼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即使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3.蝶戀花①·佇倚危樓風細細宋代:柳永閱讀提示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一起寫,采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春愁”即“相思”,詞人卻遲遲不肯說破,只是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一些消息,影影綽綽,撲朔迷離,千回百折,直到詞的最后兩句,相思感情達到高潮的時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原詩佇倚危樓②風細細,望極③春愁,黯黯生天際④。草色煙光⑤殘照里,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⑥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⑦還無味。衣帶漸寬⑧終不悔,為伊消得⑨人憔悴。注釋①蝶戀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鵲踏枝”“鳳棲梧”。②佇倚危樓:長時間依靠在高樓的欄桿上。佇,久立。危樓,高樓。③望極:極目遠望。④黯黯生天際: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喪憂愁。生天際,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⑤煙光:飄忽繚繞的云靄霧氣。⑥擬把疏狂:擬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羈。⑦強樂:勉強歡笑。強,勉強。⑧衣帶漸寬:指人逐漸消瘦。⑨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譯文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桿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碧綠的草色,飄忽繚繞的云靄霧氣掩映在落日余暉里,默默無言誰理解我靠在欄桿上的心情。打算把放蕩不羈的心情給灌醉,舉杯高歌,勉強歡笑反而覺得毫無意味。我日漸消瘦下去卻始終不感到懊悔,寧愿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4.《暗香疏影》宋代:姜夔閱讀提示白石詞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詞緣起,或紀心緒行蹤,要言不煩,與詞的內容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從題序看,這兩首詞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當時詞人應邀到范成大退休隱居的蘇州附近的石湖別墅做客。范成大也喜愛梅花,買園種梅,并著有《梅譜》。白石投主人之雅好,馳騁才華,創作了這兩篇詠梅絕唱。這兩首詞是文學史上著名的詠梅詞,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張炎在所著《詞源》中說:詩之賦梅,惟和靖一聯而已,世非無詩,不能與之齊驅耳。詞之賦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自立新意,真為絕唱。原詩辛亥①之冬,予載雪詣石湖②。止既月③,授簡索句④,且征新聲⑤,作此兩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隸習⑥之,音節諧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暗 香⑦舊時月色,算幾番照我,梅邊吹笛。喚起玉人,不管清寒與攀摘。何遜⑧而今漸老,都忘卻春風詞筆。但怪得⑨竹外疏花,香冷入瑤席。江國,正寂寂。嘆寄與路遙,夜雪初積。翠尊⑩易泣,紅萼 無言耿相憶。長記曾攜手處,千樹 壓西湖寒碧。又片片、吹盡也,幾時見得。疏 影苔枝綴玉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 相逢,籬角黃昏,無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想佩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 。猶記深宮舊事,那人正睡里,飛近蛾綠 。莫似春風,不管盈盈,早與安排金屋 。還教一片隨波去,又卻怨、玉龍哀曲 。等恁時B21、重覓幽香,已入小窗橫幅B22。注釋①辛亥:光宗紹熙二年。②予載雪詣石湖:我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載雪,冒雪乘船。詣,到。石湖,在蘇州西南,與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號石湖居士。③止既月:指剛住滿一個月。④授簡索句:(石湖居士)請求我創作新曲。簡,紙。句,這里指詞調。⑤征新聲:征求新的詞調。⑥工妓隸習:工伎,樂工、歌妓。隸習,學習。⑦暗香:詞牌名。下文“疏影”也是詞牌名,都是姜夔的自度曲。“暗香”“疏影”語出北宋詩人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⑧何遜:南朝梁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蕭偉的記室。任揚州法曹時,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詠其下。后居洛思之,請再往。抵揚州,花方盛片,遜對樹彷徨終日。杜甫詩“東閣官梅動詩興,還如何遜在揚州”。⑨但怪得:驚異。⑩翠尊:翠綠酒杯,這里指酒。 紅萼:指梅花。 千樹: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苔枝綴玉:范成大《梅譜》說紹興、吳興一帶的古梅“苔須垂于枝間,或長數寸,風至,綠絲飄飄可玩”。苔枝,長有苔蘚的梅枝。綴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綴滿枝頭。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用羅浮之夢典故。舊題柳宗元《龍城錄》載,隋代趙師雄游羅浮山,夜夢與一素妝女子共飯,女子芳香襲人。又有一綠衣童子,笑歌歡舞。趙醒來,發現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樹下,樹上有翠鳥歡鳴,見“月落參橫,但惆悵而已”。殷堯藩《友人山中梅花》詩:“好風吹醒羅浮夢,莫聽空林翠羽聲。”翠禽,翠鳥。 客里:離鄉在外期間。 無言自倚修竹:杜甫《佳人》詩:“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昭君”四句:化用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三:“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和王建《塞上詠梅》詩:“天山路邊在株梅,年年花發黃云下。昭君已沒漢使回,前后征人誰系馬?” 蛾綠:用壽陽公主事。蛾,形容眉毛的細長;綠,眉毛的青綠顏色。《太平御覽》引《雜五行書》云:“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幾時,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今‘梅花妝’是也。” 安排金屋:《漢武故事》載,漢武帝劉徹幼時曾對姑母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盈盈,儀態美好的樣子,這里借指梅花。 玉龍哀曲:馬融《長笛賦》:“龍鳴水中不見己,截竹吹之聲相似。”玉龍,即玉笛。哀曲,指笛曲《梅花落》。此曲是古代流行的樂曲,聽了使人悲傷。唐皮日休《夜會問答》說聽《梅花落》曲“三奏未終頭已白”,可見一斑。故曰“玉龍哀曲”。恁時:那時候。南唐馮延巳《憶江南》詞:“東風次第有花開,恁時須約卻重來。”小窗橫幅:翻用陳與義《水墨梅》詩“睛窗畫出橫斜枝,絕勝前村夜雪時”之意。譯文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訪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創作新曲,于是我創作了這兩首詞曲。石湖居士吟賞不已,教樂工歌妓練習演唱,音調節律悅耳婉轉。于是將其命名為《暗香》《疏影》。暗 香昔日皎潔的月色,曾經多少次映照著我,對著梅花吹得玉笛聲韻諧和。笛聲喚起了美麗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顧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遜已漸漸衰老,往日春風般絢麗的辭采和文筆,全都已經忘記。但是令我驚異,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謁將清冷的幽香散入華麗的宴席。江南水鄉,正是一片靜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嘆路途遙遙,夜晚一聲積雪又遮斷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灑下傷心的淚滴,面對著紅梅默默無語。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記憶。總記得曾經攜手游賞之地,千株梅林壓滿了綻放的紅梅,西湖上泛著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壓滿了飄離,被風吹得凋落無余,何時才能重見梅花的幽麗?疏 影苔梅的枝梢綴著梅花,如玉晶瑩,兩只小小的翠鳥兒,棲宿在梅花叢。在客旅他鄉時見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陽斜映籬笆的黃昏中,默默孤獨,倚著修長的翠竹。就像王昭君遠嫁匈奴,不習慣北方的荒漠,只是暗暗地懷念著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著叮咚環佩,趁著月夜歸來,化作了梅花的一縷幽魂,縹緲、孤獨。我還記得壽陽宮中的舊事,壽陽公主正在春夢里,飛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際。不要像無情的春風,不管梅花如此美麗清香,依舊將她風吹雨打去。應該早早給她安排金屋,讓她有一個好的歸宿。但這只是白費心意,她還是一片片地隨波流去。又要進而聽玉笛吹奏出哀怨的樂曲。等那時,想要再去尋找梅的幽香,所見到的是一枝梅花,獨立飄香。第4課 望海潮 揚州慢語言建構與運用一、(一)1.答案:①形勝:山川壯美之地。②三吳:即吳興、吳郡、會稽三郡,在這里泛指今江蘇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區。③煙柳畫橋:如煙的柳樹,雕飾華麗的橋。④風簾翠幕:遮擋門窗的簾子與青綠色的帷幕。⑤參差(cēncī):高下不齊貌。⑥云樹:高聳入云的樹木。⑦怒濤:指洶涌的波濤。⑧天塹(qiàn):天然壕溝。此處指錢塘江。⑨珠璣:珠寶。珠是珍珠,璣是一種不圓的珠子。⑩羅綺:綾羅綢緞。 重湖:指西湖,分里湖、外湖。 疊巘:重重疊疊的山嶺。 三秋: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農歷九月。 桂子:即是桂花,是對桂花擬人化的愛稱。此稱謂常見于文學作品中。 羌(qiāng)管:即羌笛,羌族之簧管樂器。 弄晴:“晴弄”的倒文,意思是“在晴空下吹奏”。 泛夜:“夜泛”的倒文,意思是“在夜空下飄蕩”。泛,漂游。 嬉嬉:戲樂的樣子。 高牙:牙旗,將軍之旗。這里借指孫何。牙:軍旗,竿上以象牙飾之。 圖將:描繪。將,助詞,用于動詞之后,無實義。鳳池:即鳳凰池,原指皇宮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2.答案:詞中數量詞的使用尤見匠心,“三吳都會”“十萬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騎擁高牙”等,或實寫,或虛寫,或夸張,營造出高邁豪放的氣勢,整首詞所表現出來的博大豪邁的格調,已接近于蘇軾所開創的豪放詞風。(詞風豪放)(二)1.答案:①至日:冬至。②彌望:滿眼。③戍角:指駐防部隊的號角。④黍離:《詩經·王風》篇名。據說周平王東遷后,周大夫經過西周故都,看見宗廟毀壞,盡為禾黍,彷徨不忍離去,就做了此詩。后以“黍離”表示故國之思。⑤淮左:淮河東面。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時,東為左,西為右。⑥少駐:短暫停留。⑦初程:初段行程。⑧春風十里:指昔日繁華的揚州長街。⑨胡馬窺江:指金兵進犯長江北岸。⑩廢池喬木:廢毀的池臺,殘存的古樹。二者都是亂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蕪,人煙蕭條。 漸:向,到。 清角:凄清的號角聲。 俊賞:俊逸清賞。 豆蔻:形容少女美艷。 青樓:妓院。 二十四橋:揚州城內古橋,即吳家磚橋,也叫紅藥橋。 紅藥:紅芍藥花,是揚州繁華時期的名花。2.答案:此句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毀壞的城池和大樹至今仍厭惡談到戰爭。物猶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僅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對敵人的痛恨,對人民的同情,對祖國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對當權者的控訴。那些經歷戰亂的樹,每一個年輪就是每一塊傷疤,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痛只會越深越濃。3.答案:(示例)用杜牧詩,以原有的熱鬧繁華反襯現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橋仍舊,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經的繁華已去。隨著水波的蕩漾,明月揉碎在蕩漾的水波之中,不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詩人那顆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僅水寒,連月也寒。用“無聲”來寫“月”,仿佛月曾經會有聲,她仿佛曾經也被二十四橋繁華熱鬧的景象被玉人的簫聲感染,但現如今看到揚州城衰敗殘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見證人一樣,見證了揚州城曾經的繁華也見證了如今的衰敗,與劉禹錫的“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有異曲同工之妙,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二、1.答案:cēncī dī qiàn jī yē ǎi jì chuànɡ kòu jìshù kuī qǐ shē mù jiā xiāo qiāng líng sǒu chóng yǎn jì zhòu2.答案:形容詞,優越 動詞,禁得起 動詞,超過/動詞,簇擁動詞,擁有 動詞,拿著 動詞,同“壅”,堵塞/助詞,用于動詞之后,無實義 動詞,率領 名詞,將領,帶兵的人 動詞,扶持/名詞,視野 名詞,名望,聲望 名詞,農歷每月十五/動詞,譜寫,作曲 動詞,量,丈量 動詞,推測,估計/副詞,短暫 動詞,輕視,看不起 名詞,少年3.答案:動詞,描繪 動詞,天由雪轉晴 動詞,表達4.答案:應為“自古錢塘繁華” 應為“十萬人家參差” 應為“歸去夸鳳池”思維發展與提升任務探究一1.明確:繁華。此詞一開頭就點出杭州位置的重要、歷史的悠久,揭示出所詠主題。自“煙柳”以下,便從各個方面描寫杭州之形勝與繁華。“煙柳畫橋”,寫街巷河橋的美麗;“風簾翠幕”,寫居民住宅的雅致。“參差十萬人家”一句,表現出整個都市戶口的繁庶。“云樹”一句,由城內說到郊外,只見錢塘江堤上,行行樹木,遠遠望去,郁郁蒼蒼,高聳入云。“怒濤”二句,寫錢塘江水的澎湃與浩蕩。“市列”三句把市場的繁榮、市民的殷富反映出來。“競豪奢”三個字明寫肆間商品琳瑯滿目,暗寫商人比夸爭耀,反映了杭州這個繁華都市(這里主要指富室)窮奢極侈的一面。2.明確:詞的上闋,寫出了詞人親眼所見的景象——揚州城在“胡馬窺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殘和敗壞景象。走在漫長的揚州道上,詞人所見到的全部是長得旺盛的野生麥子。而昔日那個晚唐詩人杜牧筆下的揚州城美景一去不復返。自金人入侵后,燒殺擄掠,揚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廢池喬木”了。日落黃昏,清越的號角聲又四處響起,回蕩在揚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蕩在詞人慘淡的心靈間。詞的下闋,寫揚州的名勝二十四橋仍然存在,水波蕩漾,凄冷的月光下,四周寂籟無聲,籠罩在一種悲涼凄愴的氛圍中。任務探究二1.明確:《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麗的詩句,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畫卷,所表達的是對承平盛世的贊美與歌頌。《揚州慢》中姜夔運用豐富的表達技巧,傳遞了遭受兵燹之禍的黍離之悲。在詩詞作品中,作者表達思想情感可以通過“意象-意境-感情”的途徑、設置“詩眼”“詞眼”的方式或直抒胸臆。自由朗誦一遍兩詞,簡要分析該詞表達的豐富的思想情感并說明依據。《望海潮(東南形勝)》通過對一系列描寫自然景色的意象和描寫人文風情的意象進行交叉組合的方式很好地表現了杭州風景優美、市井繁華、人民生活安樂的特點,表達了對盛世杭州壯美、秀麗、繁華、安樂的贊美之情。同時其中的“夸”字,最能表現作者的情感,可視為本詞詞眼。聯系注釋1,該詞表面上表達對杭州美景的夸耀之情,暗中委婉表達對孫何政績卓著的夸贊之情,同時寓含對孫何入朝執政的祝福之意,并借此希望得到對方的提攜。2.示例:(1)喜歡柳永的表達。柳永以如椽之筆,描繪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偉壯麗的歷史畫卷,對杭州城的謳歌、贊美,體現了承平盛世的氣象,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讀來令人愉悅。(2)喜歡姜夔的表達。災難文學是一種古老的文學形態,災難主題是中國文學的恒久母題。在災難的視野里,人類不自覺地以文學的方式抒發郁積的情感,慰藉受傷的心靈。雖然一向清空騷雅的姜夔不習慣在詩詞中與現實對接,但其中對衰亡時局的傷悼和戰爭劫難的泣訴,還是讓人歷歷在目。讀《揚州慢》,我分明看到姜夔用文字在言說兩個時空中的揚州故事,在對立的城市記憶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悲涼詩心。(3)這是兩種不同的演繹,無論從歷史的真實反映還是從文學的審美表達,都各有其價值。從歷史的真實來看,繁華和災難是人類進程中的花開花落,城市就是在這樣的起起落落中向前發展的。從文學的表達來說,謳歌太平與反映災難都是文學的責任。《望海潮》和《揚州慢》一寫承平盛世,一寫劫后孤城,內容不同,意趣亦相異,共同構成了歷史的真實,體現了文學的價值。任務探究三1.明確:①善于鋪敘。詞選取最典型、最具表現力的景物,從最有特色的角度鋪敘,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極力鋪排,從不同的角度表現杭州的繁榮、美麗、富饒。②動靜相襯。“云樹繞堤沙”寫出了樹木環繞江堤的靜態美,同時“怒濤卷霜雪”則寫出錢塘江涌潮勢極雄豪的動態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以動襯靜;“嬉嬉釣叟蓮娃”,垂釣的老翁怡然安閑,采蓮的姑娘喧鬧嬉戲,動靜結合。給讀者展開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樂圖。“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權貴閑暇時品酒賞音,縱情山水,吟詩作畫,何等風流瀟灑。既摹寫自然景色,也注意穿插人物的活動,動靜結合,美麗的西湖洋溢著生機,蕩漾著歡樂。③點面結合。這首詞開篇即是“文眼”,先總括杭州全貌,突顯了錢塘在政治與經濟方面的重要地位。接下來細描杭州與西湖,從湖山勝概、四時風物、晝夜笙歌、湖中人物四個方面細數杭州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以點帶面,鋪敘曉暢,形容得體。2.明確:用今昔對比的反襯手法來寫景抒情,是這首詞的特色之一。上闋用昔日的“名都”來反襯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風十里”來反襯今日“盡薺麥青青”的荒涼景象。下闋以昔日的“杜郎俊賞”“豆蔻詞工”“青樓夢好”等風月繁華,來反襯今日的風流云散、對景難排和深情難賦;以昔時“二十四橋明月夜”的樂章,反襯今日“波心蕩,冷月無聲”的哀景;用橋下“波心蕩”的動,來映襯“冷月無聲”的靜。寫昔日的繁華,正是為了表現今日之蕭條。3.明確:《望海潮》上闋寫杭州城內以及錢塘江的景色為實寫,而下闋寫西湖美景主要為虛寫,如提到杭州兩種典型的植物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這一句就是很好的例子。《揚州慢》的虛景是指“春風十里”,寫往日揚州城十里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是“盡薺麥青青”,寫詞人今日所見的凄涼情形。這一虛一實兩幅對比鮮明的圖景,寄寓著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教材2023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4望海潮揚州慢學生用書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doc 新教材2023版高中語文第一單元4望海潮揚州慢課件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下冊.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