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目標】1.1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目標】1.1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資源簡介

第一課
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
第一框題 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
一、理論基礎和依據
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研究社會歷史的辯證運動及其規律的科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把它作為重點加以闡述。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生產的社會形式,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過程,表現為二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高級階段。
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人類社會產生過五種生產關系:原始公有制生產關系、奴隸制生產關系、封建制生產關系、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相應地,人類社會也呈現了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
二、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內容要求:1.1描述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闡明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教學提示:以“怎樣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奧秘”為議題,探究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主要階段。可繪制展板,標識各種社會形態,比較它們的差異??刹捎脠D說等方式,闡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的原理,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闪信e實例,反映不同社會形態的更替,證實生產關系是否適合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
以“怎樣看待資本主義社會的興衰”為議題,探究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表現。可回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形成與發展,揭示社會化大生產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稍u析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困境,明確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
三、學情分析
對高一學生來說,由于初中歷史課程已經涉及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形態變化的知識,理解本課概念比較容易,學習難度不大。但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中,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認識一是偏考試知識識記,需要深入思考與自主探究;二是偏淺層,而高中政治側重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理性分析。在教學中教師應善于運用歷史真實事例,優化創設真實情境,設計有層次的思維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能簡單描述歷史、分析背后原因,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能從淺層上升到深層,掌握社會發展的規律。
四、教學目標
(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1.政治認同
本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再現了人類社會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過程,揭示發展進程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必然結果。同時,指出資本主義發展的基礎是奴役與血腥,其固有的矛盾仍然存在,社會主義社會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此認知上,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認同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涵育政治認同素養。
2.科學精神
通過對“社會形態演變”這一問題的深入探究,辯證地看待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演變,透過現象看到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本質與規律,從歷史角度理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歷史和發展的視角理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條件、危機產生的原因和終將被社會主義社會替代的歷史必然趨勢。
(二)學科能力目標
(1)根據歷史描述、對比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認識每一次社會的演進都是人類文明的進步,證實生產關系是否適合生產力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的標準,提高在探究中參與課堂、體驗歷史、構建知識等能力和素養。
(2)能從具體史實中,解釋人類社會演進的一般過程,闡明社會演進的基本矛盾,形成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提升科學精神和學科素養。
(3)能從資本主義形成、發展中深入探究其社會矛盾不可調和的原因,達成社會主義制度必勝的政治認同,對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達到政治認同,提升學科素養。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四種不同形態的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
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關系是一種原始的平等。
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是生產資料歸奴隸主所有,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歸奴隸主所有,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完全不平等。
封建社會的生產力表現為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和推廣,耕作技術進步,水利事業、手工業發展,商業、城市興起。生產關系表現為: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農民依附于地主),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比較自主地勞動,地主通過收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
資本主義社會則表現為生產力巨大飛躍,生產關系是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可調和。
2.教學難點:不同社會形態的變化取決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而生產關系又反作用于生產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是一個過程,表現為二者的矛盾運動。這種矛盾運動中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就是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這種矛盾運動循環往復,不斷推動生產發展,進而推動整個社會逐步走向高級階段。
3.教學難點:經濟危機的實質
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的相對過剩,即生產的商品相對于勞動人民的有效需求來說是過剩的。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其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和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之間的矛盾。二是表現在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和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
六、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本框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形成對社會發展形態及其規律、總趨勢的宏觀把握和本質探討,教學內容立意宏大,比較抽象。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精選案例、活動設計等,將經過加工的生活場景移入課堂,有助于學生在具體情境、在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較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2.堅持灌輸性與啟發性相統一
教學中要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科學是對事物本質和內在規律的認識,是不能自發地形成而只能從外部灌輸給人們的。但是,灌輸是基礎,實際教學必須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參與,而不是以填鴨、硬灌的方法進行,才能讓學生接受。
3.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
當今時代,如何解釋資本主義仍然存在和社會主義必然勝利,需要理論上的深刻剖析,在本框題的講授中,應該將馬克思的社會歷史觀,社會運動的基本矛盾講出來,讓學生有真實的體認。
七、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
(一)課堂導入
教師:當今世界上依然存在著很多原始部落,其中一些已經開始走出封閉環境,與外界往來,如埃塞俄比亞孔索部落、肯尼亞馬賽部落等旅游地點。這些原始部落是不是我們所說的“原始社會”?為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簡單闡述、分析問題。
教師點評:同學們說了很多,已經開始運用自己的經驗、所學的知識進行各種判斷。分析一個社會,要看它的結構。社會結構分為政治結構、經濟結構、文化結構等,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經濟結構。經濟結構最本質的又是什么呢?我們看看這樣的說法:判斷一個變革時代不能以該時代的意識為依據,“相反,這個意識必須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現存沖突中去解釋”①。也就是說,馬克思恩格斯將經濟結構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提煉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那么,什么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堂。
【設計意圖】以現實生活中最直觀的原始部落切入,一是拉近現實與理論的距離,吸引學生注意,有疑可議,有思可辨;二是以一個直觀問題,切入本課的基本結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矛盾。此矛盾是開篇,也是貫穿這一課2課時的核心概念。
(二)講授新課
環節一: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概念
教師: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我們有這樣的定義:生產力是指物質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系統,它的基本要素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生產關系是指人們在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社會關系,是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形式、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產品分配的形式等。如圖1所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各有三要素:
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2頁。
圖1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要素
知曉了定義,大家能不能實際運用呢?我們來看一則材料:
材料一 馬克思曾在他的書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英國有個叫皮爾的人,打算到澳大利亞的斯旺河一帶去創辦工廠。這位皮爾先生從英國購置了5萬英鎊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到澳大利亞去,并且還非常有遠見地帶去3000名男工、女工和童工??墒?,英國工人一到地廣人稀、物產豐富、極易生存的澳洲,就跑得無影無蹤,結果連一個替他鋪床或到河邊打水的仆人都沒有了。”①
馬克思因此有趣地寫道:“不幸的皮爾先生,他什么都預見到了,就是忘了把英國的()輸出到斯旺河去?!?br/>A.生產力 B.生產關系
學生:選B。因為這里是講的是老板和工人,是生產關系。
教師:回答正確。剛才同學說到了很重要的一點,老板與工人,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產關系”。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對生產力、生產關系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與運用。
環節二:原始社會
1.原始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特點
教師:看來大家已經初步了解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兩個概念,那么在原始社會,它們有什么樣的表現呢?我們來猜一猜:
材料二 (1)一個典型的部落成員,每年的工作時間比現代人要()。
A.多 B.少
(2)工作對他來說是件很()的事。
A.艱難 B.愉悅
學生1:(1)B(2)A。
學生2:(1)B (2)B。
學生3:(1)應該是A?
教師:大家答案很多啊,對不對呢?有沒有其他答案?理由是什么?
學生4:(1)B (2)B。因為我看了課前材料: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35頁。
材料三 部落社會的一個月(原標題:部落社會的低生產率)
一位西方觀察家記錄了北羅得西亞(今贊比亞)貝恩巴部落成員在1933年9月間的工作情形。無可否認,這里記錄的是一年中的農閑時節,人們可以比平常多喝一些啤酒。不過,記錄中的以下精選片段表明,貝恩巴部落成員無須應付現代工業社會中的“日??嗖钍隆薄?br/>1933年9月1日,準備好了兩葫蘆啤酒,其中一葫蘆給老頭們喝,另一葫蘆給小伙子們喝。有人生了一個小孩。其他村莊的婦女趕過來祝賀,并在村子里待了兩三天。這期間婦女們種菜的活推后了。
9月2日,老頭們出去清理灌木。小伙子們待在家里喝剩下的、有點發酸的啤酒。鄰村有更多的婦女趕來看新生的小孩。很少有婦女出門去侍弄菜地。
9月3日,小伙子們和婦女們去鄰村參加由來訪的傳教團醫生主持的宗教活動。沒人去種菜。
9月6日,老頭們和小伙子們清晨6:30開始工作,一直干到下午2點。晚上老頭們和小伙子們各喝一葫蘆啤酒。婦女們像往常一樣在菜園里干活。
9月7日,觀察家所在的狩獵組殺死了一頭雄鹿。小伙子們負責將鹿肉取回來。婦女們磨多余的面粉,就著鹿肉一起吃。還準備好了兩葫蘆啤酒,人們從下午2點開始喝酒。到4點鐘的時候,小伙子們開始醉醺醺地在村子里搖來晃去,四處滋事,最終爭吵起來。晚上跳舞。老婆婆們也興高采烈,而她們的女兒則指責她們在村子廣場上跳粗俗的舞蹈。沒有足夠的啤酒給較年輕的女人們喝,她們仍保持清醒,并對其他人的行為表示不滿。除了老頭們以外,沒人干菜園里的活。
9月8日,上午8:00,每個人都興高采烈地去菜園干活。中午12:00,人們回到家里。小伙子們坐在隱蔽處,喝了2小時的剩啤酒,用蘇格蘭傳教士教的全音階唱法唱贊美詩。小姑娘們出去進行小規模的給魚下毒的活動,但什么也沒抓到。
9月15日,3個男人在河邊開墾旱季菜地。小男孩們在學誘捕鳥類。年輕的女人們都去了首都,還沒回來。沒人得到開胃小菜。沒人做像樣的飯。
9月17日,天很熱。小伙子們整天坐在隱蔽處,互相為對方梳頭、刮臉,互相捉虱子。得不到開胃小菜。女人們太累了,不愿意做飯。
9月19日,9個男人出去清理灌木叢。1個女人在鋤地。3個女人在堆柴火。年輕的女人們出去給魚下毒,抓到了一條魚(約2磅重)。
9月22日,3個男人出去清理灌木叢。1個男人鋤地。4個小伙子和他們妻子中的3個人去釣魚。3個人在堆柴火。
9月24日,全村分享4葫蘆啤酒。除了男人們外,女人們也可以喝個夠。喝啤酒的活動時斷時續地進行了兩天。
9月25日,兩個老頭只能去砍樹。小伙子們不敢爬樹,因為“啤酒在眼前晃蕩”,他們坐在隱蔽處編籃子。只有一個女人在侍弄菜地。小男孩們在誘捕鳥。剩余的啤酒被喝個精光。
9月30日,更多的啤酒。4個男人出去清理灌木。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8-39頁
課前材料描述的部落的人都很悠閑,他們的工作時間比現代社會的少。
教師:這位同學太棒了!他很好地參考了課前材料,也作出了正確的判斷。課前材料中的描述與我們平時對原始社會的猜測不太一樣呢,我們往往對未知的場景或者知識進行直覺的判斷,但這種直覺判斷需要真實的驗證。接下來,就請大家變身人類學家,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原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生產關系具有什么樣的特點?
材料四 經濟平等和社會地位相同,是新石器時代村社的明顯特征。······所有的農田、牧場和其他自然資源皆為村社所有,而村社則是由各家庭自動組成的。所以在部落社會,沒有土地擁有者,也沒有無地的耕種者·······
正是由于這種平等主義,無論是新石器時代的部落社會,還是今天的部落社會,其生產力都有著內在的阻礙性因素?!ぁぁぁぁぁは瘳F代社會這種一天工作8小時、每周工作5天的情況顯然是不存在的。一個典型的部落成員,每年的工作時間比現代人要少,而且工作對他來說是件很愉快的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以社會一員的資格,以丈夫、父親、兄弟或村社成員的身份進行勞動或從事生產活動。······一個人幫助他的兄弟干農活,不是為了對方也許會給他一籃甘薯,而是出于親屬關系。這種部落社會是一個完全平等的社會,但正因為如此,它也是一個生產率低的社會。
-[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36-37頁
學生活動:指出原始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特點,并互相補充。
教師點撥:這里大家需要注意一些描述,我們將其轉為更為專業的術語。
生產力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勞動工具。這里明確說到了“新石器時代”,因而勞動工具是石器,文中有結論“它也是一個生產率低的社會”,所以生產力水平低下。
生產關系三要素是生產資料歸誰所有、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產品分配關系。文中“自然資源皆為村社所有”“在部落社會,沒有土地擁有者,也沒有無地的耕種者”“這種部落社會是一個完全平等的社會”已經指出,生產資料是公有的,人與人之間是原始的平等,產品分配上有出于血緣關系而進行的分配,所以分配上也是人人都有的原始的平均。
我們要注意課本中也是這樣的表述: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關系是一種原始的平等。
【設計意圖】由淺入深,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真實情境的探究,培養學生假設、分析、論證等邏輯思維能力,形成相應的學科技能。
2.原始社會:原始社會的解體
教師: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原始社會在不同階段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請大家仔細觀察下列兩張原始社會模擬圖(圖2、圖3),分別比較畫面中的人物與周圍環境的不同,說一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提示:食物的獲得方式、人的居住方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給出自己的答案。3-5名學生回答。重復的不用再提出。
教師點撥:(要注意是二者對比。另外,每個學生說完以后,應該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專業點撥與回應。)每位同學都說得很對,都是細致的觀察者。
有的同學注意到了人的勞動形態不同:圖2是采摘,圖3中有種植,有動物,有瓦罐,也
就是說出現了勞動工具,意味著生產力發展。采摘植物到種植植物,說明馴化了植物,出現了原始的農業。有類似狗和羊、牛一類的動物,說明馴化了動物,出現了原始的畜牧業。
有的同學注意到了場景的變化:圖2中植被與河流原始,圖3有房屋有炊煙,這意味著定居。定居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人群聚集,可能產生了部落。
有的同學注意到了男女:圖1中只有單一的男性,圖2中明顯出現了男女、小孩,說明已經有了男女分工,也說明了男女地位不一樣。結合我們已有的知識,大家知道有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其背后就是原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形態。
此外,大家沒有注意到的是河流。為什么畫面中人們都在河流附近活動?因為河流附近的環境有利于人的生存,帶來人的繁衍。人們在河流附近長期定居后會形成什么?眾所周知,四大文明發源地都在河流附近,如兩河流域、長江黃河流域。這也意味著,在生存、溫飽基礎之上,慢慢地,文化就產生了。
回歸課本,課本中有兩個很形象的詞:“食物采集者”“食物生產者”,請同學們找到它們。其實“食物采集者”就對應我們熟悉的“舊石器時代”,“食物生產者”就對應“新石器時代”。
【設計意圖】以直觀圖片進行歷史推測,使無法掌握更多真實資料的學生有話可說,且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和興趣;教師講解由淺入深,促使學生由淺層思維到深層思維;調動學生的真知,實現從概念記憶到概念認知,真實完成深度學習。
教師:那么,這種變化給人的生存和繁衍帶來什么樣的短期和長期變化?短期人口增加,于是氏族發展成部落,部落規模擴大,發展成部落聯盟,部落聯盟到一定規模,勢必也要繼續擴張。擴張帶來什么影響?
學生:戰爭。(引導學生進行歷史發展的邏輯假設)
教師:戰爭之后呢?人跟人,或者說一部分人群與另一部分人群之間會有什么變化?我們來看看科學家有什么發現。
材料五 科學家的研究:DNA揭示社會結構
德國南部,科學家發現了一個4750至3300年前(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到青銅時代中期)的人類遺址,有大量墓葬與遺骨。通過分析遺骨中的DNA殘片,復原了超過100位人類成員的身份,并且分析出了他們之間的親戚關系。這就為我們理解他們的社會結構和生活狀態提供了可能。
“如果先輩墓葬的陪葬品很豐富,那么他們的后代往往也會擁有豐富的陪葬品。哪怕后代在很年幼的時候就死去了,他們身邊的陪葬品仍然很豐富。這說明在那個時代,財富和社會地位顯然已經具備了可繼承性,可以從父母傳遞給子女??茖W家們甚至發現,有些富貴家族的傳承持續了四五代之久,說明當時的地位已經相當穩固了。”
“核心家族成員的墓葬周圍,還出現了很多簡陋的、沒有隨葬品的墓葬?!ぁぁぁNA分析顯示他們和核心家族成員毫無親戚關系。顯然,這些人應該是遠道而來的 ,甚至是 。這說明,當時的社會結構已經相當復雜,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會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br/>-米特尼克·艾麗莎等:《青銅時代的歐洲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社會不平等》,載《科學》,2019年第366卷,轉引自:https://bbs.pinggu.org/thread-7410133-1-1.html,2019-11-06
教師:從大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中期的人類遺址中,發現當時人們的“財富和社會地位已經具備了可繼承性”,這個“可繼承性”說明生產力、生產資料的所有關系有了什么變化?
學生:生產力發展。
教師:這個回答很抽象,具體一些,“可繼承性”怎么就體現了發展?
學生:可繼承性就說明生產得多了,可以傳給下一代,說明物質富裕了,所以說生產力發展了。
教師:說得對。那生產關系呢?也要具體一些。
學生:可繼承性就說明財富只傳給自己家,不再是公有的了,也就是私有制出現了。
教師:私有制的出現,打破了原有的公有制格局,也同時意味著原始社會開始解體。讓我們繼續回到剛才的材料,猜一猜:“說明當時的地位已經相當穩固了”空格處是什么詞?
學生:階級。
教師:非常接近。這里用的是:“階層”,社會慢慢分化,最終會對立成兩大陣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什么階級?
學生:奴隸主和奴隸。
教師:對的,所以接下來的空格處,是這樣一段話:“顯然,這些人應該是遠道而來的仆役,甚至是奴隸”,也就是說,私有制產生、階級出現分化,原始社會已經開始解體了。
【設計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運用生產力、生產關系的概念,讓他們在實際運用與思考中,由知道上升為理解,并最終懂得運用;二是運用人類學和生物學的材料,豐富學生的感官認知和既有知識儲備;三是通過具體學科的研究,來佐證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科學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鮮活性在學生認知中的真實發生,也是理論自信的生長點。
環節三:奴隸社會
1.奴隸社會:階級與國家的產生
教師:古時有一個人,在街坊鄰居中間很有威望,各家有事都愿意找他出主意。他要求十里八鄉的老百姓要把自家的糧食、布匹送到他家,讓他來統籌使用。可能嗎?
學生:不可能。
教師:如果這個人是治水的禹呢?
學生:······
教師:一定社會的運轉有其公共需要。古籍記載:“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少,大家想一想,防風氏僅僅因為遲到就被殺了?
學生:······
教師:究竟怎么一回事呢?我們來看看記載:“自虞、夏時,貢賦備矣。或言禹會諸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雹诖蠹铱纯?,這是同一件事的表述,這里揭示了殺人的起因,是什么?
學生:貢賦。
教師:貢賦就是現在的稅,這就是稅的由來。禹在江南因為貢賦的事情匯集諸侯,而防鳳氏僅僅因為遲到就被殺了,這里已經體現了禹作為首領,有比較強大的權力。我們也可以預計,為了維持這種權力,也勢必會產生軍隊、監獄、警察等暴力公共權力機關。這樣,原始的平等被打破,產生了不同的階級。難怪馬恩曾這樣定義:“階級是在一定生產關系中處于不同地位的集團”,“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我們這個古老東方大國的歷史,也是遵循著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
【設計意圖】一是用歷史敘事的方式來講述階級、國家的產生,使得結論的得出自然生成、學生的理解水到渠成。二是將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一基本矛盾的概念暗含其中,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理解、運用。三是通過設疑、解疑以及求證,層層推進,讓學生不斷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豁然開朗之感,將課程引入精彩。
2.奴隸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特點
教師:我們說,奴隸社會是原始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當人類的進程進入奴隸社會,其生產力究竟發展到什么程度?學過歷史的你,能不能舉一些至今存在的遺跡來證明其生產的發展?
學生1:中國后母戊鼎是青銅器的代表。
教師:這是華夏文明的一個典型代表。那其他文明呢?比如,埃及文明,兩河文明,印度文明?
學生2:埃及金字塔,就是不知道以前的人怎么做出來的??隙ㄒ彩怯昧吮容^厲害的工具。
教師:嗯,這個確實也是科學家一直探討的未解之謎。還想起來什么?
學生3:兩河流域有《漢謨拉比法典》,有楔形文字,人們用金屬工具在石體上刻字。
教師總結:對。從原始社會石器時代走來,奴隸社會在工具上有了很大的不同。有科學家定義: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顯著特點就是金屬工具的運用,也正是這樣,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后,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邁入了文明時代的門檻?!?br/>教師:奴隸社會的生產關系又有何特點呢?
材料六《漢謨拉比法典》-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較完整的成文法典
序言:要讓正義之光照耀大地,消滅一切罪與惡,使強者不能壓迫弱者。
①(戰國)左丘明撰:《國語·魯語下·孔丘論大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41頁。
②(漢)司馬遷撰:《史記·夏本紀》,長沙:岳麓書社,2017年,第38頁。
第二O三條 倘自由民之子打與之同等的自由民之子,則應賠銀一名那。
第二O五條 倘自由民之奴隸打自由民之子之頰,則應割其一耳。
第二一八條 倘醫生以青銅刀為自由民施行嚴重的手術,而致此自由民于死,或以青銅刀割自由民之眼瘡,而損毀自由民之眼,則彼應斷指。
第二一九條 倘醫生以青銅刀為穆什欽努之奴隸施行嚴重的手術,而致之于死,則彼應以奴還奴。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指出材料中的關鍵詞,得出奴隸社會生產關系的特點。
教師點撥:第二O三條與第二O五條相比,自由民打自由民要賠錢,奴隸打自由民要割耳朵。第二一八條與第二一九條相比,醫生治病造成自由人死亡就要斷指,造成奴隸死亡就只要“以奴還奴”。自由民與奴隸地位嚴重不等,奴隸根本就不是同等的人,僅僅就是一個自由人,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奴隸主的“所有物”。這里的生產關系就是:奴隸主占有全部的生產資料,甚至連奴隸都歸奴隸主所有。自然,奴隸社會的生產資料的特點是其生產資料歸奴隸主所有,生產出來的產品也歸奴隸主所有,奴隸主與奴隸之間完全不平等。
【設計意圖】一是讓學生自己調用已有的初中歷史知識進行表達,展示其調用知識的能力;二是直接采用法典文字,增加歷史真實感;三是強化核心概念的理解與運用,讓學生自主生成知識。
(三)課堂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對基本概念。其次,就是這一概念分別在原始社會與奴隸社會的具體表現。在原始社會形態中,我們探討了原始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特點,揭示了原始社會的解體是歷史必然。在奴隸社會形態中,我們討論了兩個內容,一是階級與國家的產生,二是奴隸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特點。具體內容請大家下課后再進一步落實,另外也請大家課后思考兩個問題:
(1)有人說,奴隸制帶來了羅馬的輝煌,也加速了羅馬的衰敗。為什么?
(2)18-19世紀,美洲大量的黑奴從事種植園生產。既然有奴隸存在,其生產方式是否就是奴隸社會性質?
我們下節課再見。
【設計意圖】總結教學核心內容,促進知識的理解識記;布置課后思考,為下一節課作準備。
第二課時 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
(一)課堂導入
教師:聚焦人類社會,從現象到本質看清社會變遷背后的實質。上節課我們談到了馬克思闡述的兩個基本概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并帶著這兩個概念分析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各自的特征。講到奴隸社會,有歷史學家認為,奴隸制帶來了羅馬的輝煌,也加速了羅馬的衰敗。有沒有同學能說一下為什么?
學生活動:學生依據自己查閱的資料,自由作答。
教師點撥:羅馬帝國巔峰時期,奴隸制盛行全帝國,但不可避免走向沒落。主要原因有:
一是奴隸的反抗和帝國對外的擴張,消耗了帝國的財力、物力。
二是由于戰爭日漸減少,俘虜也跟著減少,因此奴隸制難以為繼。
三是長期維持冗雜的奴隸制的官員機構,財政不堪重負。
大家可以想見,其實到了奴隸制的后期,維系舊有制度對于帝國而言,反而成了沉重的負擔。這個在眾多奴隸勞力上構建起來的帝國,也終于因這些問題越來越難以前行,乃至在日耳曼等北方蠻族的侵擾下,帝國受困于內憂外患,最終分崩離析。正如馬克思所揭示的:“當奴隸制日漸成為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障礙時,就被封建制所代替,這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br/>【設計意圖】承上啟下,由“奴隸”這一話題引出第二課時,同時“奴隸”也是這一課時敘事的故事主線,引出話題。溫故知新,鞏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一知識點。
(二)講授新課
環節一:封建社會
教師:說到封建社會,我們來看一道歷史選擇題,你們的判斷是?
材料一 這幅圖為山西出土的春秋時期青銅酒器牛尊,牛鼻穿有環,考古學家據此可推斷出()
A.春秋時期貴族有酗酒之風,在牛鼻上裝環便于拖拽沉重的青銅酒器
B.春秋時期牛已被牽引從事耕作
C.青銅制造業背離禮制的傳統,注重生活化
圖1(春秋)青銅酒器牛尊 D.青銅工藝水平高超,能藝術化地表現動物形象
學生:選B。因為春秋時期,我國已經開始出現鐵制農具?!芭1谴┯协h”,這說明了春秋時期牛已被牽引從事耕作。
教師:好,你提到了兩個關鍵詞-“春秋時期”“鐵制農具”。鐵制農具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生產力的代表-生產工具,如果繼續發展,生產力會有什么變化?接下來會出現什么場景呢?
學生:鐵制工具進一步運用,生產力發展。
教師:我們看這一幅圖。這是魏晉時期的一幅磚畫。對比圖1和圖2,牛的形象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圖2(魏晉)牛耕圖壁畫磚
學生:由祭祀的變成耕田的。
教師:為什么發生了變化?
學生:生產力發展。
教師:生產力發展太籠統,具體一些。
學生:有了農具這樣的生產工具。
教師:這個詞用得好。生產工具改良,鐵制工具的出現和農耕,說明封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我們再看下一張圖,跟剛才相比,又有什么變化?
圖3(清)《御制耕織圖》
學生:兩頭牛變成一頭牛。
教師:這也有道理。原來兩頭牛,現在一頭牛,這說明,生產力水平提高了,減少了動物的使用,畜力使用更高效。還有沒有其他的發現?這個田有沒有變化?
學生:水塘。
教師:這按照現代的說法,就是農田工程。農田水利之類的就需要有人維護,在這樣的生產方式下,人跟人之間的關系會有怎樣的變化?
學生:田多的就成為有錢的財主,雇傭農民進行耕種。
教師:這里就提到了我們非常熟悉的兩個詞-“財主”“農民”,我們更熟悉他們的另外一組稱呼“地主階級”“農民階級”,當然農民也有各種各樣的,如自耕農、雇農等等,但總體經濟上不占統治地位。所以,封建社會的社會結構在經濟上就表現為土地私有制的特征。經濟決定政治,這種經濟私有在政治上就表現為森嚴的等級和封建專制。為了維系土地所有者這樣的一種政治地位,文化上就表現為散布封建迷信、傳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權神授”等,這樣就可以在文化上更好地維系整個社會結構。我們所談到的這些經濟、政治、文化就是封建社會呈現出的特點。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就是地主和農民的矛盾。
【設計意圖】通過感性直觀的圖片切入封建社會時代的話題。同時,也通過對感性直觀的圖片的推理、判斷、論證,調用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來完成對封建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一概念的解釋,以及對這一認識的體會與認可。
環節二:資本主義社會
1.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教師:課前我們布置了這樣一道題:“18-19世紀,美洲大量的黑奴從事種植園生產。
既然有奴隸存在,其生產方式是否就是奴隸社會性質?抑或者,種植園是否就是奴隸社會
性質?”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集體討論,最后派一個代表表達觀點。相同理由不重復。
教師;大家的答案究竟對不對,我們來看一則具體材料:
材料二 南美種植園作為一種高效整合的生產性組織形式,甘蔗種植園一開始就是典型的工業化企業。這一發展進程是以“黑三角”貿易拉開序章的。
工人們被分成專門的種植隊、除草隊和切割隊。收獲甘蔗和研磨甘蔗有嚴格的時間要求,切割隊必須與蔗糖廠的工人們同步工作,后者往巨大的碾壓機(由5或6頭公牛帶動)里放甘蔗,榨出甘蔗汁。這個系統讓工人淪為大型機器里一個又一個的機械零件。即使是把甘蔗從地里運到碾壓機的騾子都成了自動機器人,艱難地往前往后,根本不需要人牽引。
-[英]莉齊·克林漢姆著,李燕譯:《饑餓帝國:食物塑造現代世界》,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
教師:答案很明顯:這個時期,雖然有奴隸,有種植園,但其實這些都不是實質。它們真正的形態-在材料中提出來了,是“工業化”。工業化就意味著,這里的實質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這里的奴隸基本不能算作人,而是作為勞動力,成為整個生產鏈條上的一個部件。我們看看美國BBC紀錄片對這一過程的描述:
材料三 播放視頻《美國:我們的故事·第四集·分裂》片段
全世界有30個棉花品種,引進種植不成問題。但是加工這些纖維并使之能紡織成布料,就需要大量勞動力。特別是在除去棉籽時,多年來只能通過手工來完成,僅分離一半棉花,就需要一整天的勞動。1794年3月4日,一項簡單的發明,改變了這一切-軋棉機。它實現了加工過程自動化,也加深了國家的分裂。軋棉機不僅改變了美國,也改變了世界。利用機器進行大規模生產的理念,從此開始在各地流行。一個工人,現在能加工比從前多50倍的棉花。整個南方的棉產量因此突飛猛進。1830年美國棉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一半,到1850年,這一比例接近四分之三。
-《美國:我們的故事·第四集·分裂》,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Ks411T7mA?4,2018-08-12
教師總結:在資本主義時期,生產力有了巨大飛躍,生產關系則表現為“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這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特征。
教師:接著奴隸這個話題,我們沿著歷史往前捋一捋,老師又有兩個問題:為何有“黑三角貿易”?它又為何持續了幾百年?請你們運用初中學過的歷史知識回答一下。
學生活動:學生自由發言,并相互補充、評價。
教師:在大家回答的基礎上,我們總結一下,得出結論: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確立,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勞動力,二是資本。那么老師也給出自己查到的數據,大家來看一下這一段歷史:
材料四從1500年到1840年,有1170萬非洲人從非洲被綁架到美洲。在同一時間段,大約有340萬歐洲人移民到了美洲。
1790年,美國黑奴數量不到70萬,到1860年已經增至400多萬。
每一名在美洲甘蔗種植園驅使奴隸工作的英國人,比在國內的同行為英國帶來多出20倍的利潤。
種植場主養活一個奴隸,一年只需要20美元,而這個奴隸通過軋棉機創造的純利卻達80多美元。
-杜君立著:《新食貨志》,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9年,第245-259頁
教師總結:這300多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到,1個歐洲人移民到美洲,對應的是3個多非洲人成為奴隸。大量販賣黑人,解決的是勞動力的配置這一問題。而黑人持續被販賣,恰恰是因為他們所帶來的驚人利潤。由此可見,勞動力與資本對于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性。在這里,原本自由生長在非洲的黑人不是人,是勞動力,被奴役、被賤賣、被迫遠離故土,被當作商品一樣賤賣,被當作牲口一樣使喚。資本主義的發展急需“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馬克思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他甚至是充滿憤怒地寫道:“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教師:那我們繼續沿著歷史往前,遠在奴隸貿易之前呢?資本主義是否也對勞動力和資本汲汲以求?有沒有你們熟悉的事例?(學生回答不出時,可繼續提示,比如,曾經有這樣一個說法“羊吃人”,是什么運動?)
學生:圈地運動。
教師:圈地運動帶來了什么關鍵因素?
學生:大量喪失土地的農民。
教師總結:對,這就提供了大量喪失自己生產資料的勞動力,大量的土地又帶來資本的聚集,資本和勞動力兩個要素推動了新興的資產階級的迅速發展,也就慢慢形成了我們經常說的資本家和工人的兩大對立階級,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
【設計意圖】一是黑三角貿易是初中歷史課本內容,學生有一定的熟悉度,有話可說;二是通過種植園經濟和黑三角貿易,引導學生對近代以來的資本主義殖民地的經濟進行結構分析,學以致用,加深對馬克思經濟學方法的理解與認同;三是通過歷史加深學生對資本主義本質的理解,體悟馬克思為什么說“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四是通過步步生疑步步求證,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2.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
教師: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大發展,出現了經濟危機,但是為什么生產更多更豐富的商品反而會使世界更糟呢?
學生活動:前后4人小組討論,派代表作答,相同觀點不重復提。
教師點撥:從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來看,大量喪失了土地的勞動力進行的主要是消費這一環節,聚集的資本則進行生產,甚至是擴大再生產。生產與消費是一對相關聯的環節:生產出來的東西,能夠被消費掉,這個社會的大生產就能夠運行順暢。但是一旦生產過多,生產了更多更豐富的商品,但是消費沒有跟上,那么這一循環就必然出現問題,即生產相對消費過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它并不是真的過剩,而是超過了消費者的能力,也就是說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的相對過剩。
馬克思恩格斯因此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由此產生兩大對立階級-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其階級矛盾無可調和。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點評,完成學生感性認識-理性分析-理性認識的思維提升。
教師: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是否依舊適用這一矛盾?
學生活動:討論,自由發言。
教師點撥:現今世界,不再有曾經那樣劇烈的階級對抗與大規模的起義斗爭,看起來,似乎不再有像19世紀那樣的階級對立與矛盾,但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資本主義關系的實質沒有變化。我們說過,經濟問題涉及生產與消費這一對關系,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的相對過?!,F在呢?由于現在很多普通勞動者他們不僅僅消費,隨著金融活動的增加,本身也是投資者,他們的錢用來投資股票債券之類,這種投資,其實最終又用于生產。股票債券或者投資類市場越火爆,生產就越相對擴大,最終還是帶來相對過剩。所以說,經濟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制度內在的結構缺陷:相比消費,投資過度。于是依舊存在生產的相對擴大和消費需求的相對不足的矛盾,最終帶來新的經濟危機,如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
【設計意圖】將現實思考引入課堂,使思考的話題具備現實性,也使我們所說的經濟危機的周期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個痼疾這一思想能真正令學生理解,因理解而相信“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
(三)課堂總結
我們把這兩節課的內容一起作一個總結。總體而言,我們學習的是一對基本概念: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需要掌握的是四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各自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特點。
這節課,我們指出,封建社會的生產力表現為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和推廣,耕作技術進步,水利事業、手工業發展,商業、城市興起。生產關系表現為: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農民依附于地主),農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比較自主地勞動,地主通過收租等方式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
資本主義社會則表現為生產力巨大飛躍,生產關系是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勞動者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可調和。
(四)課后拓展
南北戰爭結束后,美國奴隸制被廢除,黑奴獲得了解放和自由,可是馬丁·路德·金說:“100年后,黑人依然沒有獲得自由。”這是為什么?又或者,黑人什么時候才獲得自由呢?
【設計意圖】本拓展是對歷史事件“奴隸制”的完整表述,同時這一問題的答案(最終使奴隸制消亡的是技術的發明使奴隸的使用不再有之前的經濟效益)也驗證了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化,在知識結構上又重回基本概念,形成一個回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旅游| 无极县| 通州区| 禹城市| 中超| 江西省| 连城县| 彭山县| 民乐县| 绥德县| 浦北县| 鄂托克前旗| 鲁山县| 金秀| 海阳市| 侯马市| 襄樊市| 尼勒克县| 荃湾区| 洪泽县| 彭泽县| 通州市| 景德镇市| 贞丰县| 石棉县| 耒阳市| 汝州市| 蛟河市| 阿坝| 融水| 肥西县| 定西市| 东源县| 黑龙江省| 赤城县| 益阳市| 巫溪县| 岳普湖县| 霞浦县| 威海市| 兖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