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核心素養目標】5.1家和萬事興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核心素養目標】5.1家和萬事興 教案-2023-2024學年高中政治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

資源簡介

第五課
在和睦家庭中成長
第一框題 家和萬事興
一、理論基礎和依據
馬克思、恩格斯十分注重對家庭這一基本單位的研究,馬克思認為:“在生產、交換和消的社會組織形式,是社會制度的產物,,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恩格斯則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指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等稱呼,并不是單純的榮譽稱號,而是代表著
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天下之本在于家。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尊老愛幼、母慈子孝、兄友弟恭,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優秀傳統家庭美德,它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里,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是支撐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設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發展進步的內在支撐。
黨和國家立足新的時代特點,提取馬克思主義家庭觀的文化基因,傳承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注重加強家庭文明建設。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注重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我國“十四五”規劃綱要專門就“加強家庭建設”進行論述和謀劃,強調:“以建設文明家庭、實施科學家教、傳承優良家風為重點,深入實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構建支持家庭發展的法律政策體系,推進家庭教育立法進程,加大反家庭暴力法實施力度,加強婚姻家庭輔導服務,預防和化解婚姻家庭矛盾糾紛。構建覆蓋城鄉的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促進家庭服務多元化發展。充分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
家庭是一個人生命的來源與成長的依靠,是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石。只有把家庭建設好,擁有和睦的家庭、濃厚的親情并恪守孝道,才能為國家安定提供堅實的基礎。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建設,多次發表重要論述:“家庭是社會的基本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說的“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作為父母和家長,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后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
構建和睦的家庭氛圍,需要家庭中的每個成員都應在行使權利的同時,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依法承擔自身的法定義務。子女年幼時,父母需要承擔撫養教育義務,履行監護職責,子女成年后,需要贍養父母,使父母安度晚年。民法典婚姻家庭編針對當前婚姻家庭領域的新情況新問題,對原婚姻法等規定作出修改和完善,回應了時代需求與民眾期盼,為塑造健康和睦的婚姻家庭關系提供了強大的法律保障。
二、課標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選擇性必修2“法律與生活”內容要求:2.1熟知監護、撫養、扶養、贍養、繼承等民事關系,培育家庭責任意識。
教學提示:以“常回家看看為什么要立法”為議題,引用自己的經驗或家人的感受,說明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三、學情分析
通過小學及初中階段的學習,高二學生知道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監護人,負有撫養、教育未成年人的職責,明白子女要孝敬愛戴父母,但對監護、撫養、扶養、贍養等民事關系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加之高二學生身心日趨成熟,追求獨立,渴望擺脫父母的約束和管教,部分學生當與父母產生矛盾時,不能正確理解父母對自己的管教、約束和懲戒,不會積極主動承擔家庭責任,家庭責任意識比較淡薄,這是本節課教學中需要關注的問題。本節課教學中,通過篩選材料,設定情境,啟發學生結合我國有關法律條文和規范,分析探討具體案例,引導學生在熟知監護、撫養、扶養、贍養民事關系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家長與子女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增強家庭責任意識,樹立正確的家庭倫理觀。
四、教學目標
(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1.法治意識
設置典型案例,以案說法,引導學生在查閱法律條文、明確法律要求的基礎上,分析小飛父母和小芙父母的行為,理解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要依法履行監護職責,承擔撫養教育義務;引導學生結合有關贍養糾紛的司法案例,在探討“常回家看看為什么要立法”的過程中,全面理解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明確構建健康和睦的家庭關系既需要弘揚中華傳統家庭美德,又是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從而在實踐中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自覺樹立法治意識。
2.科學精神
通過對“高空拋物”事件中家長教育孩子方式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教育和保護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義務,也是父母的權利,父母有權對子女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和規范,明白子女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正當的批評教育和合理懲戒,能對父母對其生活學習過程中實施的正常的管教、批評、懲戒行為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引導學生在理解贍養、撫養、扶養民事法律關系的基礎上,分析比較三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對贍養、撫養、扶養作出科學的解釋和判斷,明晰家庭法律關系的基本內容,促使學生以理性、積極、負責的態度參與到構建和睦家庭中去。
(二)學科能力目標
1.學習理解
列舉家庭成員間存在的權利與義務,說明父母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義務及監護職責,能表述成年子女贍養父母的具體要求,了解成年意定監護制度的內涵。
2.實踐應用
通過分析具體案例,理解教育和保護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義務,也是父母的權利,能對父母對其生活學習過程中實施的正常的管教、批評、懲戒行為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能闡述撫養、扶養、贍養的區別。
3.遷移創新
全面看待家庭關系中家庭成員承擔角色背后的權利與義務關系,增強家庭責任意識,能在生活中運用法律和道德規范,解決家庭矛盾,處理家庭關系,以實際行動與家庭其他成員共同建設和睦家庭。
五、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監護
監護是旨在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進行監護、保護,彌補其民事行為能力不足的法律制度。
根據我國民法典的相關規定,監護可分為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和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的監護兩種。
其中,關于對未成年人的監護,我國法律規定,父母必須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應保護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健康,保護未成年子女的財產權益,代理未成年子女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損害的,父母應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根據民法典規定,在未成年人父母死亡或者沒有撫養、監護能力的情況下,家庭成員中具有監護能力的其他近親屬應當承擔未成年人的監護責任。這些近親屬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以及兄、姐。
針對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為保障其合法權益,我國民法典第二十八條明確規定了擔任監護人的順序,民法典在監護制度的設立上對于弱勢群體的保護是全方位的,不僅明確了監護人的順序,完善了臨時監護制度,還創設了意定監護制度。
民法典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成年人監護制度是在尊重被監護人真實意愿的基礎上,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極大程度保障了被監護人的民事權益,使弱勢群體的社會困境和權利保護問題均能夠有法可循、依法化解。成年意定監護制度的完善,使我國的監護制度更加立體、多元,彰顯了我國法律對人的自由和尊嚴的充分保障和人文關懷。
講清楚以上問題,才能幫助學生全面、準確理解監護這一民事法律關系。
2.數學難點:撫養與扶養的區別
一般來說,撫養就是“保護并教養”,是長輩和晚輩之間的,并且是長輩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主要是未成年人)的保護和教養,強調的是教育和保護,撫養的目的是讓子女健康成長,撫養關系存在的基礎是血親關系。撫養子女是父母應盡的義務,父母應從物質上、經濟上對子女給予養育和照料,在生活上照管子女,讓適齡子女按時入學,接受義務教育,并為他們的學習提供一定的條件。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撫養是無條件的,父母不得推卸責任。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父母對子女仍有撫養、教育、保護的權利和義務。
法律意義上的扶養,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扶養泛指基于特定親屬的身份關系根據扶養相關法律的明確規定而存在的經濟上相互供養、生活上相互輔助照顧的權利義務關系,包括長輩親屬對晚輩親屬的“撫養”,平輩親屬之間的“扶養”和晚輩親屬對長輩親屬的贍養三種具體形態。狹義的扶養則專指平輩親屬之間尤其是夫妻之間依法發生的經濟供養和生活扶助的權利義務關系。我國的法律體系中,在法律規范和法律適用上,一般都按廣義的“扶養”來理解。
簡單說,撫養關系的主體是指長輩和晚輩之間的關系,如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系、祖和孫之間的關系。而兄弟姐妹之間、夫妻之間是扶養關系,而非撫養關系。厘清撫養和扶養的區別和聯系,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因而以對比的方式,由教師引導,學生探討,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民事關系中的“撫養”及“扶養”關系。
六、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本節課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熟知監護、撫養、扶養、贍養等民事關系,培育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教學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和實踐比較近,采用情境教學方法,結合學生實際,從學生的身邊實際取材,通過精選案例,設計多樣化的真實自然的情境和活動,引導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從而達成核心素養培育目標。
2.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堅持講授與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本節課的重難點如監護、撫養、扶養、贍養等核心內容,由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為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打下知識基礎。通過設置具體真實的情境,引導學生圍繞中心問題,各抒己見,充分討論參與活動,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深化學科核心素養。
3.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
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的原則,重視價值觀教育,將價值觀的引導和塑造滲透于知識傳授之中。本節課引導學生明晰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主要內容,理解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的具體內容和法律要求。在對知識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增強家庭責任意識,感念父母養育之恩、關愛之情,并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堅持知行合一,自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傳承中華孝道,能在生活中運用法律和道德規范,解決家庭矛盾,處理家庭關系,以實際行動與家庭其他成員共同建設和睦家庭。
七、教學過程
(一)課堂導入
教師:引導學生繪制自己的家庭關系圖。
家,不僅是一種情感牽掛,更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修身立德的起點。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既是家庭成員,也是家庭生活中相應的權利和義務的承載主體,本節課我們共同探討學習有關家庭成員間的權利與義務相關內容,為積極參與構建和睦家庭打下基礎。
學生活動:繪制并展示自己的家庭關系圖,并根據自己的了解,列舉家庭成員間存在的權利與義務。
學生1:家庭關系中存在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父母應該撫養、教育子女長大成人。
學生2:家庭關系中存在夫妻關系,夫妻之間應該相互尊重、互敬互愛。
學生3:家庭關系中子女應該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兄弟姐妹之間應該團結友愛。
教師總結: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每個人都生活在這些親屬關系中,這些關系體現著濃濃的親情與愛情,但這些親情與愛情的背后,還存在著法律上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民法典等法律為處理家庭成員間的權利與義務關系提供了準則。民法典“婚姻家庭編”包括一般規定、結婚、家庭關系、離婚、收養,共五章七十九條,既調整夫妻關系,也調整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員關系。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繪制自己的家庭關系圖的過程中感知自己在家庭結構中的角色,在體驗家庭親情中體會家庭親屬關系的背后也有法律上的權利義務關系,明白民法典等法律為塑造健康和睦的家庭關系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二)講授新課
環節一:以案說法 理解父母對子女的權利與義務
教師:展示探究情境,設置探究問題。
材料一 中學生小飛在學校與同學打架,把同學打傷,需要賠償1萬元的醫療費。小飛的父母以事情發生在學校為由拒絕賠償。
材料二 父母離婚后,小芙跟隨母親生活。父親一直希望探望小芙,但母親以父親探望不利于自己管教孩子為由予以拒絕。母親要求父親支付孩子的撫養費,父親則以母親長期阻止他探望孩子為由拒絕支付。
探究問題:上述情形中家長的理由是否成立?為什么?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分享觀點。
學生1:小飛父母以事情發生在學校為由拒絕賠償是不成立的,因為中學生小飛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把同學打傷、造成人身傷害,對此,小飛父母作為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應承擔侵權責任。
學生2:小飛父母需要承擔責任,但是具體承擔多大的責任,還需要看小飛就讀的學校是否盡到教育和管理職責。如學校不能證明盡到教育和管理職責的,那么小飛所在的學校也要承擔一定的侵權責任。
學生3:小芙的母親以不利于自己管教孩子為由拒絕小芙父親的探望要求是不成立的;小芙的父親拒絕支付撫養費的理由也是不成立的,因為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小芙的父親應當支付撫養費。
教師總結:監護,是指對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民事權益,進行監督和保護的法律制度。民法典第二十七條規定,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父母必須履行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職責,應保護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安全、健康,保護未成年子女的財產權益,代理未成年子女實施民事法律行為,未成年子女造成他人損害的,父母應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小飛父母作為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應承擔侵權責任。
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八條規定,夫妻雙方平等享有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權利,共同承擔對未成年子女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第一千零八十四條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后,子女無論由父或者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子女撫養權是父母對子女的一項人身權利,指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對子女進行撫育和教養。撫養是父母對子女的撫育和教養,包括負擔子女的生活費、教育費和醫療費等。撫養子女是父母應盡的義務,父母只生不養違法。父母應從物質上、經濟上對子女給予養育和照料,在生活上照管子女。父母不得虐待、遺棄未成年子女,不得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殘疾的未成年人,更不得有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教師:展示探究案例,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
材料三 14周歲的小胡是某鄉鎮中學初中二年級學生。她的父母見村鄰們外出打工賺錢,便讓小胡輟學,動員她外出打工。一心向學的小胡請來老師、親戚來勸說她的父母讓她繼續上學。可小胡的父母堅持認為,為人子女就該聽從父母的安排。小胡在萬般無奈之下將自己的父母告上了法庭,要求父母繼續供自己讀書。法院審理后,判令小胡父母讓小胡重新上學,并按時支付其學習費用。
小組討論交流:人民法院作出判決的法律依據有哪些?
學生活動:查閱法律條文,明確法律要求。
學生4:我國教育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制度。各級人民政府采取各種措施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就學。適齡兒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以及有關社會組
織和個人有義務使適齡兒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規定年限的義務教育。
學生5:我國義務教育法第十一條規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學生6:民法典第二十六條規定,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教師總結:我國法律規定,父母對子女有教育的義務,父母要讓適齡子女按時人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阻礙其入學或迫使其中途退學。
教育子女是父母應盡的責任,也是法律賦予父母的義務。那種只養不教,甚至對子女的錯誤言行采取縱容、包庇的做法,都與法律的要求相違背。
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導未成年人進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預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煙、酗酒、流浪以及聚賭、吸毒、賣淫。在家庭生活中,父母應對子女在思想上、品質上、生活技能上加以正確引導和教誨。
教師: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我們能從自己父母身上學到哪些優良品質?
學生活動:思考、交流。
學生7:敬老愛幼、和睦團結,我的父母不僅關愛子女,教導有方,還十分孝敬長輩,長期照顧臥病在床的奶奶。
學生8:父母之間互相關愛,相互尊重,互相忠實,遇事商量,從沒有吵過嘴、紅過臉。
學生9:以誠待人、樂于助人,街坊鄰居遇到困難,總及時出手幫助,不計較個人得失。
教師總結: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重視家風家教問題,多次發表重要論述:“作為父母和家長,應該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引導他們有做人的氣節和骨氣,幫助他們形成美好心靈,促使他們健康成長,長大后成為對國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父母積極承擔起對孩子的撫養、教育、保護的義務,有助于實現家庭和諧,促進社會和諧。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組織課堂探究。
材料四 安徽省某小區曾發生一起“高空拋物”事件,一名業主家的小孩將自家的啤酒瓶從34層拖到28層,并從窗戶扔下15個瓶子,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事后孩子家長在業主群中向鄰居誠懇道歉,反思自己平時缺乏對孩子關于高空拋物危害性的教育,并附上一張被打開花的孩子屁股照片。對此,有網友覺得家長做得對,有時候打一打還是很必要的,而且打的是屁股,也能看出來家長還是有分寸的;但也有網友認為,無論如何都不應該打孩子,教育孩子還是應該以談心為主。
探究問題:你是否贊同這一家長的上述做法?請表明自己的觀點,并闡述理由。
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并發表看法。
學生10:我支持家長的做法,因為教育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義務也是父母的權利,材料中孩子從28樓扔15個啤酒瓶的行為,雖所幸未造成人員傷亡,但危及公共安全,應該通過教育和懲戒的方法,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后果的嚴重性,并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且材料中家長很有分寸地把握了懲戒的程度。
學生11:我不贊同家長的做法,未成年人同樣享有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通過打孩子的方式教育是對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家長可以采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如帶著孩子去鄰居家登門道歉,或在小區申請做一些公益性服務將功補過等,引導孩子承擔責任。
教師總結:根據民法典規定,撫養、教育、保護未成年人既是父母的義務,也是父母的權利。父母作為未成年人的監護人應該以孩子成長的長遠利益為出發點,根據孩子的特點和需求選擇合理、得當、有效的方式進行批評教育和合理懲戒,對子女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和引導,這是父母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監護職責和撫養義務的基本要求,也是父母的權利。
如果父母有虐待、遺棄、歧視女性未成年人或有殘疾的未成年人等行為,不僅會被撤銷監護人的資格,還要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設計意圖】通過案例分析,引用法律條文,引導學生理解撫養、教育和保護未成年子女既是父母的義務,也是父母的權利。明白父母有權對子女的行為進行必要的約束和引導,能對父母對其生活學習過程中實施的正常的管教、批評、懲戒行為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明確子女的健康成長離不開正當的批評教育和合理懲戒,感知父母嚴格要求背后蘊藏著的濃濃的愛意,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
環節二:傳承傳統美德 自覺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
教師:展示小篆的“孝”字圖片及《論語》中關于“孝”的名言。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
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
探究問題:結合圖片上的漢字構造及《論語》中有關孝親敬老的名言,談談對我國傳統孝文化的理解。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分享。
學生1:孝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和美德,從小篆的“孝”字構造結構上來看,上部分像佝僂的老人,下部分像是一個孩子,從整體上看像是孩子背著老人的樣子,意為在父母年老后子女要竭盡全力贍養父母。
學生2:孝不僅僅是養活父母,還要敬愛父母,否則與動物就沒有區別。因此孝敬父母除了在物質上供養,讓父母吃飽穿暖外,還要尊敬愛戴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
教師總結:孝位于諸德之首、百善之先,孝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在維護家庭和社會穩定、塑造中華民族家國情懷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傳統孝觀念要求子女不僅要在行動上贍養父母、敬養父母、陪伴父母,還要在態度上對父母和顏悅色,行為上要事之以禮,要傳承發揚父母的志向、道義。
教師:展示探究材料,組織小組交流。
材料五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一起老年人贍養案件。法官當庭判決女兒馬某除了支付父親一定的經濟補償費,還要在判決生效當月起,每兩個月至少前往父親居住處看望問候一次。
小組合作交流:查閱我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常回家看看”條款,討論“常回家看看”為什么要立法,如何理解子女的贍養義務。
學生活動:查閱資料,交流、分享觀點。
學生1: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八條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贍養父母,不僅僅要在經濟上供養父母,還應當關注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和需求。
學生2: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人口大規模流動,空巢老人越來越多,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關心的問題日益凸顯。將“常回家看看”條款寫入法律,意味著子女對父母的精神贍養不再僅僅是道德要求,而是法定的贍養義務,這是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學生3:動物世界中尚且有烏鴉反哺、羔羊跪乳之情,父母不辭辛苦養育我們長大成人,這份恩情我們一生都難以報答,因此子女有積極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贍養父母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供養,還要尊重、陪伴、體貼父母,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給予父母適當的精神慰藉。
教師總結:中華民族歷來有敬老、養老、助老的傳統美德,孝敬父母、贍養父母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定義務。
憲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民法典第二十六條規定,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第一千零六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十四條規定,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成年子女必須履行贍養父母的義務,要在經濟上供養父母、生活上照料父母、精神上慰藉父母、照顧父母的特殊需求,要尊重、體貼父母,不干涉父母的婚姻自由,使父母幸福安度晚年。
教師:比較區分贍養、撫養、扶養。
撫養 贍養 扶養(狹義)
區別 含義 父母為子女的生活、學習等提 供物質條件,在生活上加以妥 善照料 子女在精神上、生活 上給予父母關心和 照料 夫妻雙方、兄弟姐妹等同輩之 間在物質和生活上的相互 幫助
適用范圍 適用于長輩對晚輩 適用于晚輩對長輩 適用于平輩之間
聯系 ①都是法律規定的家庭成員間應履行的義務,不履行這些義務將會受到法律的制裁;②都是構建 和睦家庭的條件
材料六 為應對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防止老年人合法權益受損,民法典專門制定了成年意定監護制度。民法典第三十三條規定,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可以與其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事先協商,以書面形式確定自己的監護人,在自己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由該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
小組討論交流:談談對成年意定監護制度的理解。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問題,分享觀點。
學生1: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確立成年意定監護制度是應對形勢發展的需要,有利于充分保障老年人、身心障礙者等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
學生2:成年意定監護制度中被監護人在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時為自己選任監護人,并將自己的人身照顧和財產管理等事宜委托給監護人,待自己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后,由監護人按照被監護人的意愿處理生活照管、醫療救治、財產管理、維權訴訟和死亡喪葬等監護事宜。
學生3:和法定監護相比較來說,成年意定監護制度是對成年人完全基于自己意愿選擇監護人的尊重,是對被監護人的自由、尊嚴的保障。
教師總結:成年意定監護設立的條件包括,成年人應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能夠作出真實的意思表示;選定的監護人的范圍是近親屬、其他愿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以書面形式選定監護人;監護職責的履行始于該成年人喪失或者部分喪失民事行為能力時。為確保意定監護人按照最有利于被監護人的原則履行職責,建議盡量選擇與被監護人沒有利害關系的人擔任意定監護人。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結合小篆的“孝”字的字形構造,分析《論語》中有關孝親敬老的名言,感悟尊老孝親的中華傳統美德。在此基礎上,通過探討有關贍養糾紛的司法案例,查閱、分析“常回家看看”條款內容,全面理解贍養義務,明確成年子女對父母的贍養不僅是經濟上的支持,還有精神上的慰藉,明白敬老孝親不僅是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倡導,更是履行贍養義務的法律規范和要求,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民法典的規定,結合當前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背景,分析成年意定監護制度的含義和特點,全面理解我國的監護制度,感悟我國法律彰顯的人文關懷。
環節三:分享愛的表達 共同建設和睦家庭
教師:播放歌曲《萬愛千恩》(王琦作詞作曲),請同學們交流分享自己對父母表達愛的方式。
學生活動:欣賞歌曲,分享,交流。
學生1:我爸爸是一位不善言辭的人,我一般是在他生日的時候給爸爸寫上一段話,如:爸爸您總是習慣于默默地付出,默默地獨自承擔,再默默地重新上路。您的肩膀一直都是我最溫暖的依靠,謝謝您努力撐起的高度讓我看到了更大的世界,我在努力長大,請您慢一點變老,以后換我當超人來保護您。爸爸,我愛您。
學生2:我的母親曾因為突發疾病進重癥監護室,我當時很擔心她,但又無能為力,只能管理好我的學習和生活,不讓父親再為我操心。等高考填報志愿時,我想考醫學類大學,救治像我母親一樣的病人,減輕病人的痛苦,讓人間沒有疾病。
學生3:我的爸爸對我學習和生活的各方面要求都非常嚴格,我也常常用各種形式反抗,父子關系一直都十分緊張。高一時父親來學校參加家長會,特別認真地用筆十分工整詳細地記錄了老師所給的建議,當我看到滿滿的幾頁筆記時,很受觸動,也切身體會到了父親嚴格背后濃濃的愛意。自此,每當與父母發生沖突時,我都嘗試換位思考,遇事多與父母溝通交流,父母也對我的轉變和成長感到十分欣慰。
教師總結:父母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也撫養、教育我們長大成人,作為子女我們應感念父母養育之恩、關愛之情,自覺孝敬父母、尊敬長輩,傳承中華孝道,為父母撐起一片天地。
【設計意圖】語言的力量就是一顆心觸動另一顆心,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本環節通過引導學生交流向父母表達愛意的方式,升華學生對父母的感恩之情,鼓勵學生做孝敬父母、傳承中華孝道的踐行者。
(三)課堂總結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社會治理的基礎單元,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是民族進步、國家發展的重要基石。自古以來,中華民族都十分注重家庭,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促進家庭和諧,不僅需要道德規范的約束,更需要法律的規制,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民法典等法律為塑造健康和諧的家庭關系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保障。
家庭是人們最溫馨的港灣,在家庭關系中每個家庭成員都應在行使權利的同時,自覺弘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敬老孝親的傳統美德,依法承擔自身的法定義務。子女年幼時,父母需要承擔撫養教育義務,履行監護職責;子女成年后,需要贍養父母,使父母安度晚年。
作為中學生,我們要增強家庭責任意識,努力做好家庭中的一員,感念父母養育之恩、關愛之情,自覺傳承中華孝道,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敢于運用法律武器,與破壞家庭和睦的行為作斗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努力讓自己的家庭更加和睦。
【設計意圖】總結教學內容,升華情感,增強法治意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阳市| 平度市| 改则县| 油尖旺区| 敖汉旗| 双桥区| 青田县| 齐河县| 蒙阴县| 鄂托克旗| 宝坻区| 岢岚县| 灵山县| 无锡市| 承德县| 江孜县| 乌拉特前旗| 读书| 青阳县| 泸定县| 布尔津县| 神木县| 花莲县| 南陵县| 郎溪县| 大同市| 威海市| 庄河市| 龙胜| 浦城县| 宁远县| 景谷| 图木舒克市| 崇州市| 普格县| 鹤庆县| 界首市| 抚顺县| 西贡区| 大同县|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