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科版科學三年級上冊《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三年級上冊《水》單元的第5課。教材用“水能溶解食鹽和紅糖”的話題引入,喚起學生已有認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質”,由此引出本課研究的主題“物質能否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從而開展探索活動“不同物質在水中溶解能力不同”。本課教材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聚焦,從學生已有認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出發,引出本課的主題“如果把物質不斷地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它們能持續溶解下去嗎”。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讓學生交流能夠溶解在水中的物質有哪些;其次設計一個實驗說明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樣,然后通過對比實驗來探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溶解的量是否一樣。第三部分——研討,在實驗與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用對比實驗中確切的數據來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第四部分——拓展,搜集生活中常見的例子,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從而更好地理解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樣的。學情分析根據生活經驗,三年級的學生都知道,把食鹽和糖放進水里會慢慢地溶化。學生以前也學過“溶解”一詞,所以學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質跟食鹽一樣,放在水中能夠溶解。本課中使用的小蘇打這種材料,學生很少接觸,大都不清楚小蘇打的樣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本課學生將學到一種新的實驗方法——對比實驗,通過設計對比實驗,開展探究活動,發現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通過對比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溶解能力的不同,進一步理解“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這一科學概念。教學目標(一)科學概念目標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2.同樣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是不同的。(二)科學態度目標1.體會對周圍事物進行有目的、細致觀察的樂趣。2.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三)科學探究目標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數量。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教學重難點重點:發現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難點:學會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相應的問題。教學資源 課本資源:教科版三年級科學上冊課本、學生活動手冊、班級記錄表等。學校資源:智慧黑板、各種實驗器材。網絡資源:多媒體課件、微視頻。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燒杯、玻璃棒、食鹽、小蘇打、活動手冊教學過程(一)聚焦1.變一個小魔術。出示白色粉末,將白色粉末放入水中,攪拌后白色粉末消失。2.提問:這個白色粉末是什么呢?3.提問:除了食鹽,你還知道哪些東西能夠溶解在水中 4.提問:如果我在這杯水里不斷加入食鹽,一直加一直加,食鹽能夠不斷溶解嗎 那小蘇打呢 能一直溶解下去嗎 5.提問:那么,同樣多的水中,不同物質的溶解能力一樣嗎 6.揭示課題:水能溶解多少物質。【設計意圖】由魔術引入本課的學習;結合生活常識,同時借助魔術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二)探索1.提問:要知道同樣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鹽和小蘇打,我們打算怎么做 我們還應注意什么 2.全班交流實驗設計方案,教師選擇關鍵詞進行板書。3.指導實驗操作規范及記錄方法。4.學生分組實驗并記錄食鹽和小蘇打溶解的量。5.學生完成實驗后整理器材,匯總全班的數據到黑板上或者課件上。【設計意圖】實驗前通過閱讀科學書交流注意事項,規范操作指導,初步建立控制實驗變量,防止干擾的實驗意識,突破難點。(三)研討1.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實驗數據匯總表,進行交流:30亳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鹽 多少份小蘇打 小結: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解的份數少。2.組織討論:水為什么要一樣多?怎樣加入食鹽?什么時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時候停止加食鹽和小蘇打?怎樣知道食鹽和小蘇打完全溶解了?為什么我們在做上面實驗的時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這樣加有什么好處 【設計意圖】這個活動比較耗時,不能讓學生進行重復試驗,因此通過匯總全班數據,讓學生基于數據進行交流,樹立驗證意識。(四)拓展1.教師出示白糖、味精、紅糖,提問:如果想知道這幾種東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們可以怎樣研究 2.回家后同學們可以利用今天課堂上的實驗方法,探究這些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設計意圖】從課堂實驗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尋找生活中常見的物質進行實驗,從更加普遍的角度說明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樣的。板書設計水能溶解多少物質水量統一 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 直到不能溶解為止小組 1 2 3 4 5 6 7 8食鹽小蘇打我們的發現 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鹽溶解的份數多,小蘇打溶解的份數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