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5.4.3 真菌 學案【學習目標】(一)學習目標1、用顯微鏡觀察酵母菌、霉菌的形態結構;2、說出真菌的生活方式、營養方式、生殖方式;3、描述真菌的重要特征;4、關注真菌與人類的關系。【學習重難點】(一)學習重難點重點:描述真菌的生殖過程。難點:認識真菌和其他生物的區別,說出真菌的營養方式。【預習新知】(一)預習新知知識點1 各種各樣的真菌1.真菌知識點2 真菌的結構2.觀察酵母菌:(1)過程:取一滴酵母菌培養液,滴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用 顯微鏡 觀察,就能看到一個個 橢圓 形的細胞,細胞中有明顯的 液泡 ,這就是酵母菌。用碘液對酵母菌進行染色,在顯微鏡下能看到酵母菌細胞中染上顏色的 細胞核 和 淀粉粒 。有的細胞上長出大小不一的突起,這是酵母菌在進行 出芽 生殖。 (2)結構(如圖所示,完成圖中相應結構的名稱):3.觀察青霉:(1)過程:從培養皿中取一塊長有青霉的橘子皮,墊上白紙,用 放大鏡 觀察,可以看到一條條直立生長的白色絨毛,這就是青霉的 直立菌絲 ,它的頂端長有成串的青綠色的 孢子 。用解剖針挑取少許長有孢子的菌絲,制成臨時裝片,置于顯微鏡下觀察,可以發現:菌絲的顏色是 白色 ,孢子的顏色是 青綠色 ,孢子排列成 掃帚 狀。 (2)結構(如圖所示,完成圖中相應結構的名稱):(3)青霉的菌體是由許多細胞連接起來的 菌絲 構成的。每個細胞都有 細胞核 、細胞膜、細胞質和 細胞壁 。青霉的菌絲有兩種:一種是 直立 菌絲,另一種是 營養 菌絲。 4.真菌的結構:真菌的細胞中都具有 細胞壁 、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因它們的細胞中都有 細胞核 ,所以真菌屬于 真核 生物。 知識點3 真菌的營養和生殖5.真菌的細胞中沒有 葉綠體 ,所以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只能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生活,營養方式為 異養 。 6.真菌可以通過產生大量的 孢子 來繁殖后代。 【易錯提示】(一)易錯提示芽孢和孢子的區別芽孢是細菌的一種結構,抗逆性很強,在不良情況下有芽孢的細菌絕大部分可以存活,但新陳代謝極慢,這時候不能進行分裂生殖,但沒有該結構的卻沒那么幸運。當情況改良時芽孢又可以消失,細菌有可以進行較旺盛的新陳代謝進而分裂生殖。所以芽孢是細菌抵抗干旱、低溫、高溫等惡劣環境的休眠體。芽孢是在適宜中能發育成細菌個體。孢子是真菌和放線菌的生殖細胞。【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觀察酵母菌和霉菌,想一想,酵母菌的細胞結構有什么特點?青霉孢子的顏色和著生狀態有什么特點?夏天,受潮的糧食、衣物和皮鞋常常發霉長毛,這些霉菌是從哪里來的?【鞏固訓練】(一)鞏固訓練1.曲霉、青霉和蘑菇產生后代的方式都是( )A.分裂生殖 B.孢子生殖 C.營養生殖 D.種子生殖2.人的皮膚感染手足癬后會奇癢難忍。取感染區的樣本,用顯微鏡可觀察到菌絲,該細胞有細胞壁和細胞核,菌絲經培養后會進行孢子繁殖,由此可推測引發手足癬的生物屬于( )A.細菌 B.真菌 C.藻類 D.苔蘚類3.下列關于細菌和真菌生活條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細菌和真菌的生存不需要水分 B.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適宜的溫度C.真菌的生存需要豐富的有機物 D.有些細菌的生存必須在無氧條件下4.細菌和真菌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既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敵人”。下列相關敘述不正確的是( )A.細菌和真菌都可長出菌落,菌落的形態、大小等可作為初步鑒別細菌和真菌的依據B.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是人體的第三道防線C.某些真菌產生的抗生素可以殺死和抑制某些致病細菌D.豆科植物根瘤中的根瘤菌與豆科植物是共生關系5.下列組合中全部屬于真菌的一組是( )A.靈芝、香菇、酵母菌、木耳B.霉菌、酵母菌、根瘤菌、猴頭菇C.木耳、霉菌、根瘤菌D.枯草桿菌、醋酸桿菌、足癬菌、肺炎雙球菌6.下列有關幾種微小生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A.它們均為單細胞生物B.①④營寄生生活,②③營腐生生活C.③與②的主要區別是細胞內沒有成形的細胞核D.①通過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③依靠孢子進行繁殖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曲霉、青霉、蘑菇都是通過產生大量的孢子來繁殖后代的。2.答案:B解析:手足癬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真菌細胞的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多細胞真菌的菌體由菌絲構成,真菌通過孢子進行繁殖。3.答案:A解析:細菌和真菌的生存需要水分。4.答案:B解析:體液中的溶菌酶能夠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溶解,是人體的第二道防線,屬于非特異性免疫。5.答案:A解析:根瘤菌、枯草桿菌、醋酸桿菌、肺炎雙球菌都是細菌。6.答案:D解析:①細菌、②酵母菌和④草履蟲都是單細胞生物,③霉菌是多細胞生物,A錯誤;①細菌營寄生或腐生生活、④草履蟲營自由生活、②酵母菌和③霉菌營寄生和腐生生活,B錯誤;③霉菌和②酵母菌都有成形的細胞核,C錯誤;①細菌通過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③霉菌依靠孢子進行繁殖,D正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