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江西美術出版社七年級上冊傳神與意境【課標要求】多角度欣賞中國古代繪畫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征。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初步了解中國美術發展概況,尊重人類文化遺產,能用簡單的美術術語,表達自己對美術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教學內容】贛美版中學美術七年級上冊第2課《傳神與意境》【學習領域】欣賞·評述【教材分析】中國畫是東方繪畫的代表畫種其表現手法、分科、構圖、用筆、用墨、敷色等多個方面有著自己的特征,。注重傳神寫照,“以形寫神”是中國畫的首要原則。《辭?!穼魃竦脑忈屖侵浮澳苌鷦拥膫鬟_神情意志”。本課所選十一幅畫,涵蓋了中國畫人物、山水、花鳥四大畫科,寫意與工筆兩大表現形式,彰顯了中國畫的傳神與意境。課本收入南唐畫家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局部),通過對眾多人物的姿態、表情的細微刻畫來表現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達到了傳神的境界。南宋畫家梁楷所做《潑墨仙人圖》,通過寥寥數筆,刻畫了一位生動傳神的憨態可掬的仙人形象。北宋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真實地畫出了北方山川的壯美,使人如身臨其境。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被譽為“梅仙”的元代畫家王冕,“畫如其人,人如其畫”,為人與梅花一樣清膏高。墨梅圖自提“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風滿乾坤”。將詩、書、畫融城一體,凸顯了中國畫的傳神與意境 。【學情分析】1、心理特點。七年級的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得到肯定與表揚,抓住其心理特點,通過游戲的形式及鼓勵與表揚方式來凝聚課堂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2、知識基礎。七年級的學生并不具備獨立欣賞作品的能力,有的學生對欣賞美術作品不感興趣。在欣賞、交流中注重興趣教學,只有帶著興趣走入畫中,學生才會主動的去深入探究每幅作品。3、認識能力。七年級的學生有豐富的想象力和極好的接受能力,通過對學生的合理引導,開闊思維,從而更好的學會欣賞。【教學目標】1、通過欣賞和認識中國畫的材質、形式、內容特征,初步了解中國古代繪畫的發展概況,獲得初步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并能對美術作品進行簡短評述。2、通過對中國古代繪畫的欣賞,理解人物畫的傳神,山水畫的意境,花鳥畫的情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3、領略傳統中國畫的傳神與意境,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4、通過學習提高學生的基本美術素養,培養審美能力和欣賞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教學重點】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畫注重“傳神寫照”的繪畫傳統,具備從中國畫材料、形式、內容等方面領會、評述中國畫魅力的能力。【教學難點】能夠培養學生從中國畫的角度準確地評價傳統中國畫的魅力所在,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欣賞。【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討論教學法、引導發現法【教學準備】多媒體、名家作品等。【教學過程】一、講授新課,整體了解《韓熙載夜宴圖》1、出示課題,這節課一起來學習傳神與意境(板書),何為傳神?何為意境呢?在中國古代繪畫作品(板書)中有寫嗎?這就奇怪了?2、咱先不管它。初次相識我先請同學們看一個寶貝想不想看?仔細看哦(課件長卷滾動出現)。同學們看這組連環畫描繪了什么?學生仔細觀看后回答。教師總結:為什么說它是寶貝呢,它的清代仿品就賣到了3860萬,知道這是哪個畫家畫的嗎?五代畫家顧閎中,據我們已有一千多年了。這幅畫歷經坎坷,乾隆收藏過它,溥儀從宮中攜出變賣過它,大畫家張大千又買王府的500兩黃金購買帶往香港,1959年它終于回到母親的懷抱現收藏于故宮博物院。下面我們就來仔細欣賞一下這件無價之寶,看看它到底好在哪里。細觀互探,欣賞作品(人物、山水、花鳥)人物畫——《韓熙載夜宴圖》、《潑墨仙人圖》1、《韓熙載夜宴圖》觀、說、悟、評(作品)看整體:我們看到這幅畫描繪的是韓熙載在家款待朋友的場景,那他是在中午還是晚上設宴?從哪里看出來的?整個宴會場面大不大?項目多不多?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教師總結:我們從畫面看到的燭臺得知是在晚上,故名《韓熙載夜宴圖》。我們看到整個宴會中有站立的、有坐著的、有手舞足蹈的、有安然自若的,內容豐富、項目極多。觀局部:(課件圖片)我們就一小部分來看,這些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吃飯(豐盛的菜肴看出)、聽曲。聽誰的曲?從哪里看出來的?好聽嗎?又是從哪里看出好聽來的呢? 學生仔細觀察《韓熙載夜宴圖》之悉聽琵琶后回答問題。教師總結:榻上兩個人,一個頭戴高冠,身穿黑袍,正襟危坐在聆聽美妙樂曲。穿紅衣的他的姿態?一手撐在塌上,一手撫著膝蓋,身體前傾,全神貫注地在聽著琵琶演奏。琵琶女旁邊官員叫李嘉明安坐于座椅,一幅如癡如醉的沉迷狀,包括歌舞伎,都被樂曲及高超的技藝所吸引。在畫面中角落,一個侍女半掩在屏風后面,她為何這樣?學生思考后說一說自己的見解。管不住自己,不能自拔,探首傾聽的神情。有沒有不去直視演奏者的?我說他們沒有認真聽對嗎?仔細觀察思考后回答。從他們的手勢、神情可以看出他們也被悠揚的琴聲所吸陶醉。所有人的人都陶醉于美妙樂曲之中嗎?探細節:(課件放大局部圖片)我們來看看這個人,從桌面菜肴的擺設以及人們坐的位置來看他是誰?主人韓熙載。從神態看他給你怎樣感覺?是不是他聽不懂?為什么這樣表情?再看他的動作,又給你怎樣感覺?學生思考、小組探究后回答。身處歡宴之中,表面上似安詳自得 , 實際上卻郁郁寡歡,松弛無力的手尤為生動地刻畫出他此時灰敗的心境。作為主人為何這樣呢?先不告訴你們,先聽老師給你們講個故事好不好?韓熙載出身北方望族,很有才華。其父因事被誅,韓熙載逃至江南,投順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憬的寵信,后主李煜繼位后,因為當時北方的后周威脅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對北方來的官員加以百般猜疑、陷害,整個南唐統治集團內部斗爭激烈,朝不保夕。所以在這種環境之中,身居高職的韓熙載為求自保,故意裝扮成生活上腐敗,醉生夢死的糊涂人,好讓李煜不要懷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但李煜當時對他還是不放心,就奉命畫院的待詔顧閎中和周文拒到韓熙載家里去以探虛實。大智若愚的韓熙載當然明白他們的來意,所以故意將一種不問時事沉靦于歌舞,醉生夢死的形態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表演。顧閎中憑借敏銳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記憶力把觀察到的栩栩如生的刻畫了出來。聽了這則故事找到答案了嗎?誰來說說?學生在故事中找出答案后回答問題。教師總結:韓熙載的心境與其他人不同,失意失落,實則更多的是憂國憂民。這一部分稱悉聽琵琶,從整體上看是悉聽琵琶演奏,當我們進一步觀賞時會發現作者更多的是向我們表現的是什么?學生領悟后回答問題。教師總結:每個人物心境。畫家用細膩的筆觸、濃重的色彩加上敏銳的洞察力創作了這幅工筆重彩人物畫。那么幾次偷窺就能畫出如此傳神的作品來嗎?其實顧宏中對韓熙載早有敬仰之意,早已成為韓熙載的座上客,常常出入韓熙載家,流連忘返。可是他懷揣圣旨不能違抗,于是他把韓熙載的不問世事,沉迷歌舞如實向皇帝稟報,皇帝放過了韓熙載。他在保護朋友,沒有落井下石。我們看到了顧閎中的另一個面,很值得大家去學習。總結:通過欣賞我們看到畫家描繪人物僅僅是單純表現形嗎?學生通過理解簡單說一說。教師總結:是通過形向我們更多傳遞的是神態。2、《潑墨仙人圖》觀、說、悟、評(作品)看整體:(課件圖片)請同學們看這幅作品:同樣是中國人物畫,與《韓熙載夜宴圖》表現手法相同嗎?仔細觀察,誰來說一說這幅畫的是什么?他的姿態是用線條表現出來的嗎?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我們看到整幅畫里僅有有一個人物出現。整幅畫沒有線條,有的是暈漬的墨色,如潑灑出來一般。這種畫法我們稱寫意人物畫中的潑墨法。它的名字也因此而來。寥寥幾筆就把整個人物塑造出來。觀局部:《潑墨仙人圖》你感覺人物形象像仙人嗎?哪些地方像?這位仙人在做什么?學生觀察思考、探究后回答提出的問題。頭部看來,哪一部分占得比例最大?把五官擠到了一起。表情怎樣?學生觀察后回答。教師總結:寥寥幾筆,把醉眼惺忪的神情刻畫了出來。探細節:(照片)袒著胸露著腹、穿插小游戲,找不同。給你感覺一樣嗎?學生對比談感受。教師總結:在行走,這一筆用的非常巧妙,你看他用筆雖少卻能夠把仙人的神情意態表達的淋漓盡致,效果驚人。這位仙人給你帶來怎樣的感覺?你覺得作者是怎樣的人?學生對照照片思考后展開評價。教師總結:瀟灑、超凡脫俗的形象。梁楷是南宋宮廷畫師,當時宮廷畫師要求必須配合畫院,不能在繪畫上有大膽自由的表現。這對于創作欲望無窮的畫家來說是痛苦的,于是梁楷飄然而去。人們都覺得他瘋了,稱他為梁瘋子。他的創作更是自行一派,不拘法度,他崇拜李白的自然灑脫,創作了李白行吟圖,這幅作品是塑造的另一個李白也是他自己,它還采用了紙來作畫,一改宋人用絹的習俗。放棄線條、放棄色彩,獨創潑墨簡筆畫。可見他是叛逆的,但他是有思想的。是一位大膽的創新之人。乾隆皇帝對他的作品愛不釋手,讀畫后題詩一首:地行不識姓和名,大似高陽一酒徒,應是瑤臺仙宴罷,淋漓襟袖尚模糊。用詩詞概括他的作品。通過欣賞這兩幅畫,誰來總結一下,在中國人物畫中,畫家更注重了什么的表現?學生組內交流后回答思考的問題。繪畫手法、形式可以不同,他們都能夠通過人物的形態表現人物的神態、心境(板書),在中國人物畫中,把所描繪人物的所思、所想表現的淋漓盡致,這就是傳神(板書)。它是人物肖像畫的最高境界。(二)山水畫——《溪山行旅圖》、《漁莊秋霽圖》1、《溪山行旅圖》觀、說、悟、評(作品)看整體:(課件兩幅作品圖片)下面我想請同學們給我幫個忙,幫我找個人,可以嗎?哪一幅里有人物出現?我們先來觀畫。你認為畫家是站在怎樣的位置看風景?畫里有什么?學生欣賞作品后回答問題。教師總結:給人感覺貌似站在對面山上,平視山峰而作。用筆、用墨怎樣?學生與《韓熙載夜宴圖》對比,談一談與其不同之處。教師總結:它的用筆就不能描了,講究皴法。山峰采用了雨點皴,用點染的形式表現色彩變化。濃重粗壯。觀局部:(出示照片對比)平視的山是這樣的?為什么要這樣構圖?滿滿的感覺。難道說他也是想要表現什么?范寬是北宋前期山水畫家。他長期生活在北方山林之中。就是為了深入觀察北方山川景物。我們如果把它分為近中遠,你認為哪一部分占得比例最大?根據站的位置來看,撲面而來的是懸崖峭壁,山下人抬頭仰望,會有什么感覺?高聳入云,雄偉壯闊,人顯得渺小。探細節:作者想要表現的僅僅是雄偉壯闊嗎?氣勢怎樣?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山河壯美、氣勢磅礴。再看山澗中行走著的商旅隊伍。不僅起著點題的作用,還給幽靜的山林增添了生氣。我們仿佛聽到了人們的吆喝聲,馬鈴行走聲,飛流直下的瀑布聲、小溪潺潺流水聲、鳥兒的叫聲……置身于這個壯闊的,清新的充滿詩情畫意的大自然中,你又有什么感受?美不美?學生展開想象,思考回答。教師總結:讓人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畫面給人以一覽眾山小,祖國的美景就在眼前。做到靜中有動、動中有靜。表現了當時社會的繁榮富強、國泰民安,作者心曠是神怡的,心情是舒暢的。范寬把景色與心境相交融。創作了這幅寫意山水畫。我國近現代繪畫大師徐悲鴻先生說“中國所有之寶,吾所最傾倒者,則《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辟易萬人之作”現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繁榮富強、國泰民安也是我們的愿望,同時我們期盼海峽兩岸早日統一,回歸母親懷抱,讓更多的人一睹它的風采。2、《漁莊秋霽圖》觀、說、悟、評(作品)看整體:(課件圖片)這幅作品離我們比較近,現存于上海博物館。誰來說一說這幅畫面里都有什么?你認為還有什么?想象一下?學生仔細欣賞作品交流、探究得出答案。教師總結:有石、樹、山,近景與遠景之間有水相連。觀局部:(課件照片與作品對比)我們看一下他畫的哪里。為什么要這樣畫?為什么把樹畫成這樣?給人怎樣的感覺?學生思考后,就問題談談自己感受。教師總結:倪瓚出生于江南富豪之家,后來爸爸和哥哥相繼去世,他不會經營,只會寫詩、作畫、玩古董。家道衰落。當時社會動蕩不安,他躲到太湖一帶,過起了隱居生活。他學術很高,但秉性孤傲,由于他的身世,故而從他的作品中能感覺到一點什么嗎?他運用中國山水畫的另一種皴法——折帶皴,塑造出了荒寒蕭瑟、凄涼寂靜的世界。探細節:通過你對畫的理解,你認為作者是怎樣的人?學生通過欣賞作品,通過對作品剖析,談感受。教師總結:從畫中看出,畫家是一個特別愛干凈的人,他的所有畫中幾乎沒有人物出現,這是為什么呢?他有潔癖,他說“天下無人也”他認為,人多多少少有些不干凈。這也與他的孤傲性格有關。他的畫不僅干凈,他的畫中體現的盡是他的內心,他把心中的景展示于世人面前。除了山、石、水、樹還能看到什么?這是作者十八年后重見此畫感懷往昔,添加上的。也是滿懷凄涼之意。小游戲:(出示三幅作品)下面我考考同學們,看看誰是首席鑒定師。哪一幅是倪瓚的作品。學生仔細觀作,通過衡量、比較做出選擇,并說出原因。通過欣賞這兩幅山水畫,談談你的感觸?對景物的描述融入了畫家不同的心境與愿望?!熬爸杏星?、情通過景來展現”,這就是山水畫的意境。(三)花鳥畫——《荷花水禽圖》《荷花水禽圖》觀、說、悟、評(作品)看整體:花鳥也是如此。不信你來看(課件圖片)??醋?、看畫誰來說一說在畫中看到了什么?學生觀察后說一說畫面中看到了什么。觀局部:先看字,誰畫的?八大山人——哭之笑之。為什么起這么個名字?他是朱元璋第十七個兒子朱權的八世孫。公元1664年明朝滅亡了,他頓空門,20歲妻子死了,60歲他用了八大山人的名字??拗鞘裁??笑之又是什么指呢?畫面中的畫你感覺與其他花鳥畫不同在哪里?學生觀畫討論、交流,談談感受。教師總結:“八大山人”看似“哭之”、“笑之”??拗侵冈緦儆谒臉s華富貴轉眼成云煙。表示他的身世,笑之呢?是嘲笑那些背叛明朝到清朝為官的官員們。這是一幅寫意花鳥,它比較特別,他的特別在于畫家畫了枯萎的荷花、破碎的荷葉,孤傲的支撐花骨朵的荷筋,高傲的石頭,古怪的水禽。探細節:通過欣賞、分析,你感覺畫家想要表現什么?畫家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學生對比分析的作品,思考并回答。教師總結:通過此畫體現出作者高貴、冷漠、孤獨、仇恨……對世界的主觀感受體現在作品之中。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會看到3、19字樣,這是明崇禎皇帝吊死之日。三、回顧所學,總結所獲會欣賞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了嗎?學生梳理所學,說一說如何入手欣賞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教師總結:整體——局部——細節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應具備哪些條件?學生回顧,并回答。教師總結:一件優秀的美術作品,作者不僅僅注重的是形似。借行傳神、借形表達不同的意境、借形來抒發感情。做到了形神兼備。四、根據所學,嘗試分析作業:在沒有分析的作品中自選一幅,可以問答式寫下畫面內容及自己對畫面的理解。五、學其精髓,學以致用由于時間關系,我們的作業留在下一節交流、學習。我們此節課欣賞的這些作品流芳百世,關鍵一點在于畫家對藝術永不言敗的堅持、鍥而不舍的精神。希望我們同學們也要向他們學習,我相信有竟者事竟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