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第一框 偉大的改革開放 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目標】識記:了解改革開放的進程。理解:(1)改革開放的意義;(2)改革開放的進程是怎樣的?【能力目標】通過了解改革開放的進程,認識到偉大的改革開放的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本課學習,明確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2.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學習改革開放的進程,明確中國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幫助學生樹立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科學精神】理解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弘揚科學精神。【公共參與】學生通過了解改革開放的進程,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理想,勇于擔當社會責任。教學重點:改革開放的進程。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意義。(一)引入新課回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走過的路,我們已經明白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面展開,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那么是什么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呢?是什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我們要通過第三課的學習來探索。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我們從“偉大的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創立、發展和完善”兩個方面來認識。首先我們來認識偉大的改革開放。(二)講授新課探究與分享一: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0頁探究與分享材料,思考下列問題。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己家庭生活的變化,說說改革開放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突出變化。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改革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歷史性變化,它深刻改變了中國的面貌,極大改善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升了中國社會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30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堅決地推進改革和對外開放分不開的。我國的改革開放是什么開始的?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實現了中華民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的進程是怎樣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設立,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步伐。1984年,開放了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設立海南省,并把海南開辟為經濟特區。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至此,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為標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1993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部署,此后改革的重點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展開。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改革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2003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部署。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13年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這都表明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探究與分享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2頁探究與分享材料,思考下列問題。查閱資料,了解100名改革先鋒的具體事跡。選取你最感興趣的一位改革先鋒,談談他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貢獻,他為何能夠作出這樣的貢獻。結合查閱的資料,說說改革先鋒體現了怎樣的精神。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他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長期主持核武器理論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為我國核武器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關鍵技術,使我國核武器技術發展邁上了一個新臺階,對我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和國防實力的增強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榮獲“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敬業奉獻模范”稱號。于敏之所以能夠作出這樣的貢獻,是因為他有理想、有擔當。這些“改革先鋒”,有著不同的年齡,有著不同的經歷,從事著不同的工作,但他們身上也有著共同之處,那就是改革開放精神。“改革先鋒”身上有一股氣兒、一股勁兒,他們無論身在什么樣的行業,無論處在什么樣的位置,都敢闖敢試、敢想敢干、敢于擔當、敢于拼搏,正是靠著改革開放精神,這才在很多方面都進入了先行區和無人區。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這一切偉大成就的取得離不開改革開放,我們來總結改革開放的意義。1978年以來,中國改革全面推進,對外開放向縱深發展。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100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探究與分享三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33頁探究與分享材料,思考下列問題。查閱我國發展的最新資料,說說我國取得巨大成就原因。首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其次,我國取得巨大成就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干出來的。第三,對外開放,引進了先進技術,增強了國際合作。第四,相對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習近平指出,中國人民具有偉大的夢想精神,中華民族充滿變革和開放精神。以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歷史的常態。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