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商務星球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二節 海陸變遷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本節課是商務星球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第三章第二節海陸變遷。七年級上冊共五章: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圖;第三章海洋與陸地;第四章天氣與氣候;第五章世界的居民。本節課在第一節海陸分布靜態描述的基礎上展開對海陸分布的動態描述第二節海陸變遷。為七年級下冊分區地理印尼成為火山國的原因、南極地區煤的形成、日本多地震的原因;八年級上冊自然環境活動課認識我國的自然災害以及高中:內力作用和地質災害奠定了基礎。學情分析學生特點:初一學生思維活躍、單純好奇樂學、表現欲望強、抽象思維能力差。已有知識基礎:學生初步認識了地球的形狀和大小;熟知了地球的海陸分布。已有生活經驗:學生知道有火山地震、有有關地震前兆和預防的初步知識,進行過防震演習。已有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初步具有看圖、用圖的基本技能和合作習慣。教學目標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是:結合實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在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說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解釋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注意科學史教育和科學興趣培養。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實際及教才內容,確定本節課的目標如下:1.能夠舉出具體的實例來說明地球表面海陸處在不斷運動和變化之中。2.能利用大陸漂移說解釋海陸分布格局的形成過程。3.通過讀圖掌握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能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4.運用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認識并解釋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現象及分布。5.進行科學史教育,使學生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培養防震減災和自救意識,培養科學興趣。重點是:1.通過讀圖掌握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能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2.運用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認識并解釋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現象及分布。難點是:運用大陸漂移和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認識并解釋地球表面的一些地理現象及分布。四、教學模式理念: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對學生終身有用的地理指導思想: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初中地理四標教學模式:樹標情境導入激發興趣、明確目標有的放矢;達標自主探究基礎過關、合作交流突破難點、分享點撥歸納收獲;驗標當堂達標鞏固提高;補標及時補救避免落后。教法學法教法:巡回指導法、講解法、啟發誘導法、實驗法、板圖法學法: 實驗探究法、自主讀圖探究法、小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六、教學過程:(一)樹標1.情境導入展示下列資料:前一段時間我們研學參觀的齊河縣遠古化石博物館,進門展廳展示了喜馬拉雅上魚龍化石。展柜中展示的是魚龍化石,魚龍生活在三疊紀時期,是世界性分布的魚類化石。在1964年,中國登山隊挑戰珠穆朗瑪峰的時候,登山隊員在西藏定日縣海拔4800米的蘇熱山南坡上意外地發現了喜馬拉雅魚龍的化石。在海拔如此高的地方竟然也能發現遠古生命的化石,這引起了科學家的極大重視。在世界最高大的山脈為什么會有海洋生物的化石呢?設計意圖:既吸引學生注意又激發學習興趣,又點明本課主題:“滄海桑田”即“海陸變遷”2.樹標(展示學習目標)設計意圖:明確目標重難點,做到有的放矢(二)達標展示自學提示一閱讀課本P49頁,獨立思考完成:1.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當中,你能舉出例子嗎?2.喜馬拉雅山區發現大量海洋生物化石,說明了什么?3.臺灣海峽海底發現森林遺跡和古河道,說明了什么?4.荷蘭填海造陸說明了什么?5.造成海陸變遷的原因你認為有哪些?交流分享歸納收獲設計意圖:形成直觀結論,鞏固強化記憶效果展示自主探究二閱讀P51故事:魏格納與大陸漂移說,思考:1.了解大陸漂移假說的由來,哪個洋的兩岸輪廓相似?2.魏格納提出假說的“證據”有哪些?為什么能證明?3.觀看《冰河世紀》中的“大陸漂移視頻”明確大陸漂移的過程,說明大陸漂移說的內容有哪些?大西洋和太平洋各自的變化趨勢是怎樣的?4.從魏格納的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啟發?5.煤的形成需要有大片的森林埋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地質過程才能形成。南極洲冰天雪地怎么會有豐富的煤礦呢?試用大陸漂移說來解釋一下。展示投影分享學習成果:設計意圖:通過魏格納的故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的教育,增加科學興趣。加深對大陸漂移說的理解。展示自主探究三仔細閱讀課本52頁,結合《世界板塊分布圖》 ,完成問題。:1.大陸為什么漂移?2.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幾乎全部在大洋底部的板塊是?澳大利亞大陸、印度半島、阿拉伯半島屬于哪個板塊?3.板塊運動有什么特點?4.板塊的運動形式有哪兩種?各自形成什么地理現象?5.世界兩大山系分別是?分別有哪些山脈組成?各自的成因主要是?6.世界兩大火山地震帶是?7.看圖總結: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有何關系?8.實用板塊運動的知識解釋青海玉樹地震、四川汶川地震、日本地震、智利地震的原因?1.地震之前都有哪些預兆?2.地震后如何避震?避震演習,加深印象。展示投影分享學習成果:教師板繪主要板塊輪廓及主要山脈圖鞏固檢查。學生試繪試填。設計意圖: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既加強了識圖用圖的能力又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重點知識點掌握。合作學習 實驗探究1.四人小組兩兩合作用書本演示板塊擠壓現象,談談感受。2.四人小組兩兩合作用一張紙演示板塊張裂現象,談談感受。設計意圖:板塊擠壓和張裂產生的現象學生難以理解,通過實驗探究親身體驗加深印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找到世界主要的山脈分析其成因:教師點撥突破難點展示圖片:解釋板塊如何通過擠壓形成島弧鏈、海溝設計意圖:根據歷年來學生的學習情況板塊擠壓如何形成島弧鏈和海溝學生討論實驗仍難掌握,因此需要教師經行形象化的點撥,實現難點的突破。交流分享應用提高1.喜馬拉雅上是怎么形成的?2.紅海有什么變化趨勢?原因是什么?3.地中海有什么變化趨勢?原因是什么?歸納總結,根據板書分享收獲。設計意圖:形成知識網絡,便于學生整體認知。(三)驗標:當堂測試 鞏固提高一、選擇題1.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在太行山中發現許多海螺化石。這一記載說明( )A.古代的海螺是生活在陸地上的 B.太行山不久將從陸地轉變為海洋C.太行山發生了火山噴發活動 D.太行山是從古老的大海演變來的2.下列各項,可以作為大陸漂移證據的是 ( )①非洲和南美洲有相同的古老地層 ②非洲和南美洲都有不能漂洋過海的海牛和鴕鳥③喜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 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陸地A.③④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②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板塊構造學說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的B.魏格納認為三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C.魏格納認為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的位置和現在的相同D.魏格納認為南美大陸的凸出部分與非洲大陸的凹進部分相吻合是大陸漂移的證據4.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A.由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由七大板塊拼合而成B.板塊交界地帶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帶C.大板塊內部地殼穩定,不可能發生地震D.板塊都是靜止不動的5.2013年4月,我國四川省雅安市發生了7.0級大地震。這次地震發生在哪兩大板塊的附近( ) A.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 B.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 C.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 D.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 6.我國臺灣島多地震,原因是位于( ) A.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 B.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C.亞歐板塊和美洲板塊交界處 D.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看下面的圖,完成7~8題。7.關于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解釋正確的是( )A.由亞歐板塊與南極洲板塊碰撞形成 B.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C.由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形成 D.由非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形成8.圖中甲、乙、丙、丁四地,地殼最活躍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9.根據板塊運動的規律推測:以下敘述,全部正確的一組有( )①大西洋面積將擴大 ②地中海將會消失 ③亞洲大陸和歐洲大陸將分離 ④非洲大陸與南美大陸將發生碰撞A.②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①②10.下列避震方法,正確的一組是( )①在家中(樓房),要選擇浴室、廁所等空間小、不易塌落的地方避震 ②在教室,應迅速跑出教學樓,如不能迅速跑出,就躲在課桌下、抓緊桌腳,用書包護住頭部,待主震過后,迅速跑出教學樓。 ③在操場或室外,馬上回到教室去。 ④在野外,要趕緊往山上跑。 ⑤在行駛的汽車內,不要停車,也不要下車。A.②③④ B.①③④ C. ①② D.②④⑤二、綜合題1.看下面的六大板塊示意圖,回答問題。(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板塊名稱:A 板塊, B 板塊, C 板塊,D 板塊, E 板塊, F 板塊。(2)一般來說,板塊________地殼比較活躍。(3)圖中①處是火山、 等地質災害多發地帶。②處有世界上最高大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此山脈處于板塊的 (內部還是邊緣)。(選作)2.根據下面的六大板塊與火山、地震帶、高大山脈分布示意圖,提出一個地理方面的問題。設計意圖:及時反饋,鞏固提高,了解學生掌握情況,以便補救;設置選做題發揮優秀學生的能力,開拓學生思維。中考鏈接1.(2016德州)2016年1月16日凌晨日本九州熊本地區發生7. 3級地震,阿蘇火山當日噴發。簡述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 。2.(2017德州)中國地震臺網測定:2017年5月25日22時27分在菲律賓北部發生5.0級地震,震源深度60km.關于此次地震說法正確的是( )A.地震發生在太平洋板塊內部 B.地震發生在歐亞板塊內部C.地震發生在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D.地震發生在歐亞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2020德州)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地震,是因為其位于( )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張裂拉伸處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與北美板塊碰撞擠壓處北美板塊、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處D.太平洋扳塊、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處設計意圖:結合中考題做到有的放矢。(四)補標 及時補救 避免落后當堂批閱,教師批閱小組長的,組長批閱組員的;舉手反饋掌握情況。組長給沒有掌握的組員講解、補救,力求人人過關,避免落后。設計意圖:及時補救,提高達成度,力爭做到人人過關,堂堂清理,避免落后。七、板書設計設計意圖:條理清晰地展現本節知識體系,形成知識網絡,便于學生整體掌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