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第1節 細胞生活的環境課標內容 (1)說明內環境的構成及理化性質。(2)闡明機體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3)運用圖示和模型等方法闡釋內環境為機體細胞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并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知識點1 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1.體液的組成2.內環境(1)概念: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作內環境。內環境是機體內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2)組成:(補充下圖內環境的主要組成)①血漿是血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②組織液是存在于組織細胞間隙的液體,又叫組織間隙液。它主要是由血漿通過毛細血管壁滲出到細胞間而形成,大部分物質能夠被重新吸收回血漿。組織液是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③淋巴液存在于淋巴管中,它是由一部分組織液經毛細淋巴管壁進入毛細淋巴管而形成的。淋巴液中有大量的淋巴細胞等,對于這些細胞來說,淋巴液就是它們直接生活的環境。(3)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之間的內在聯系知識點2 細胞外液的成分和內環境的理化性質1.細胞外液的成分(1)血漿的主要成分(2)組織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與血漿的相近,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3)細胞外液是一種類似于海水的鹽溶液,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和內環境的作用(1)消化道內的液體屬于內環境。(×)提示:消化道內的液體與外界相通,不屬于內環境。(2)內環境為細胞內的環境,即細胞內液。(×)提示:內環境是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即細胞外液。(3)內環境的成分中含有CO2、血紅蛋白、尿素等。(×)提示:血紅蛋白為紅細胞內的物質,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4)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的含量有關。(×)提示: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5)人體劇烈運動時,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發生在內環境中。(×)提示:無氧呼吸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6)人體內紅細胞和肝細胞所處的內環境分別是血漿和組織液。(√)(7)劇烈運動會導致血漿中的pH明顯下降。(×)提示:人體具有pH穩定機制,所以劇烈運動不會導致血漿中的pH明顯下降。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情境探疑】下圖是人體某組織局部結構模式圖,請據圖思考討論:(1)請將圖中結構或者物質名稱補充完整。(2)結合圖示,嘗試用概念圖的形式歸納概括體液的組成及相互關系。(3)結合圖示,分析體內不同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體內細胞 直接生活的內環境血細胞(如紅細胞、白細胞) 血漿毛細血管壁細胞 血漿和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 淋巴液和組織液淋巴細胞 淋巴液或血漿絕大多數組織細胞 組織液(4)組織細胞產生的廢物和CO2先后經過組織液和血漿,最終被排出體外;人體吸入的O2由血液到組織細胞先后經過血漿和組織液,最終進入組織細胞;就此判定CO2和O2在細胞內液、組織液和血漿中的濃度由高到低分別是怎樣的?提示:O2濃度:血漿>組織液>細胞內液;CO2濃度:細胞內液>組織液>血漿。(5)如果圖中組織細胞是小腸上皮細胞,飯后半小時測定a、b處葡萄糖、氧氣的含量,兩處有什么不同?提示:如果是小腸上皮細胞,則飯后半小時由于消化吸收和細胞呼吸,a處的葡萄糖含量低于b處,氧氣含量高于b處。(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淚腺、尿道等與外界環境相通,屬于外界環境,故其中的液體如消化液、淚液、尿液、唾液不屬于細胞外液。(2)內環境是針對多細胞動物的一個概念,單細胞動物(或原生動物)以及植物沒有所謂的內環境。【典例應用】例1 下圖為人體肝臟局部結構示意圖,a、b、c、d表示細胞,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體液。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③是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B.②③④構成的液體環境叫作人體的內環境C.③可小部分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①D.a生活的內環境為①③,c生活的內環境為③④答案 B解析 分析題圖可知,③是組織液,是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A正確;內環境主要由④血漿、③組織液和①淋巴液組成,②是細胞內液,B錯誤;③組織液小部分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①淋巴液,C正確;a為毛細淋巴管壁細胞,其生活的內環境為①淋巴液和③組織液,c為毛細血管壁細胞,其生活的內環境為③組織液和④血漿,D正確。例2 人在進行一定強度的體力勞動后,手掌或腳掌上可能會磨出水皰。一段時間后水皰可自行消失。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水皰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蛋白質B.水皰主要是由血漿中的水大量滲出到組織液形成的C.水皰自行消失是因為其中的液體可以滲入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D.水皰的形成和消失說明內環境中物質是不斷更新的答案 A解析 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水皰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是水,A錯誤。“水皰”和“血皰”的成分相同嗎?答案 二者的成分不同。水皰的主要成分是組織液。血皰的主要成分除組織液外,還含有血細胞等。二、細胞外液的成分及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情境探疑】判斷下列物質屬于內環境成分的是________;不屬于內環境成分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①氧氣 ②氨基酸 ③呼吸酶 ④血紅蛋白 ⑤Ca2+載體 ⑥激素 ⑦CO2 ⑧尿液 ⑨尿素 ⑩纖維素 麥芽糖提示:①②⑥⑦⑨ ③④⑤⑧⑩ 2.閱讀教材,回答下列問題:(1)某人長期營養不良,其血漿蛋白含量降低,會引起組織水腫,分析其原因是血漿蛋白含量減少,血漿滲透壓將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水分從滲透壓________的一側轉移到____________的一側可導致組織液總量________(填“增加”“減少”或“基本不變”)。提示:降低 低 高 增加(2)為什么靜脈注射時要用質量分數為0.9%的生理鹽水?提示:質量分數為0.9%的生理鹽水與血漿的滲透壓相同,是血漿的等滲溶液,如果輸液時使用的NaCl溶液的質量分數低于或高于0.9%,則會造成組織細胞吸水或失水。(3)某同學劇烈運動后,機體會產生大量乳酸,此時其血漿pH是否會明顯降低?原因是什么?提示:不會。血漿中存在緩沖物質,可維持血漿pH保持相對穩定。1.比較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的異同2.內環境中“存在”與“不存在”的物質3.引起組織水腫的原因及因素(1)原因:滲透壓的失衡(組織液滲透壓升高或血漿滲透壓下降)是組織水腫的根本原因。(2)因素【典例應用】例3 下列屬于人體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 )①血液、組織液和淋巴液 ②血漿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島素 ④激素、呼吸酶和氨基酸 ⑤進入胃中的牛奶 ⑥口服多酶片 ⑦肌肉注射的青霉素 ⑧精子進入輸卵管與卵細胞結合A.②③⑦ B.①②③⑦C.①②③⑦⑧ D.①②③⑥⑦⑧答案 A解析 血液不屬于人體內環境,血液中的血漿屬于人體內環境,①不符合題意;血漿蛋白、O2和葡萄糖都可以存在于內環境中,都屬于內環境的成分,②符合題意;葡萄糖、CO2和胰島素都可以存在于內環境中,都屬于內環境的成分,③符合題意;呼吸酶位于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④不符合題意;進入胃中的牛奶位于消化道內,消化道與外界直接相通,消化道內的物質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⑤不符合題意;口服的多酶片位于消化道內,消化道與外界直接相通,消化道內的物質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⑥不符合題意;肌肉注射的青霉素直接進入組織液,組織液是內環境的組成部分,⑦符合題意;精子進入輸卵管與卵細胞結合發生在輸卵管,輸卵管內的物質不屬于內環境,⑧不符合題意。例4 (多選)下列有關細胞外液滲透壓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外液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細胞外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B.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由Na+和Cl-的濃度決定C.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D.正常人的血漿滲透壓小于細胞內液的滲透壓答案 ABC解析 正常人的血漿滲透壓與細胞內液的滲透壓基本相等,D錯誤。1.細胞外液滲透壓只與Na+和Cl-的濃度有關嗎?答案 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細胞外液中的尿素或K+、Ca2+等也與滲透壓有關。2.細胞外液中溶質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質,為什么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答案 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雖然蛋白質含量最高,但蛋白質分子質量較Na+和Cl-大得多,數目遠小于Na+和Cl-。例5 癌癥晚期的病人往往會出現全身浮腫現象,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機體攝入水量過多B.代謝緩慢而導致營養過剩C.血漿中蛋白質減少,滲透壓降低,由血漿滲入組織液中的水增加D.組織液中的水大量滲入毛細血管,使毛細血管膨脹答案 C解析 癌癥晚期的病人癌細胞增殖速度較快,機體的蛋白質等有機物被大量消耗,此時血漿中蛋白質減少,滲透壓降低,由血漿滲入組織液中的水增加,使組織液增多;另一方面,血漿吸水能力下降,組織液中的水不能及時重新滲入血漿,從而引起組織水腫。三、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情境探疑】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需體內各個系統的參與,如圖所示。回答下列問題:(1)請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器官或系統。提示:a.消化系統,b.呼吸系統,c.泌尿系統,d.皮膚,e.循環系統。(2)據圖描述組織細胞有氧呼吸需要的葡萄糖和O2,是如何從外界環境進入組織細胞的?提示:葡萄糖經消化系統吸收,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運輸,再經組織液進入組織細胞;O2經呼吸系統吸入,然后進入血液循環系統運輸,再經組織液進入組織細胞。(3)據圖描述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尿素和CO2是怎樣排出體外的?提示:組織細胞經代謝產生的CO2和尿素首先進入組織液,再進入血液循環系統,然后CO2再經呼吸系統排出體外;尿素經泌尿系統和皮膚等排出體外。【典例應用】例6 下圖是高等動物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圖。(1)圖中虛線框內的成分總稱為________,其中A代表________,B代表________,C代表________。(2)填寫圖中的D、E系統的名稱:D________,E________。(3)從圖中可以看出,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內環境要經過________系統、________系統。(4)體內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尿素等,從內環境排出體外要經過__________系統、__________系統。(5)CO2不從組織液進入組織細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內環境 血漿 組織液 淋巴液 (2)消化系統 泌尿系統 (3)消化 循環 (4)循環 泌尿 (5)組織細胞內的CO2濃度高于組織液中的解析 (1)高等動物體內的血漿(A)、組織液(B)和淋巴液(C)等共同構成了體內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血漿與組織液之間可以相互滲透,另外,組織液還可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成為淋巴液,淋巴液經左右鎖骨下靜脈可匯入血漿。(2)D可消化、吸收營養物質,應為消化系統;E排出尿素、尿酸等代謝廢物,應為泌尿系統。(3)(4)體內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其中Na+、Cl-、葡萄糖和氨基酸等物質需經過消化系統和循環系統進入內環境,而體內細胞產生的尿素等代謝廢物需經過循環系統和泌尿系統排出體外。(5)CO2總是由濃度高的地方向濃度低的地方擴散。思維導圖 晨讀必背1.內環境是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2.組織液、淋巴液、血漿成分最主要的差別在于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 3.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有關。 4.血漿的pH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與其中含有的HCO、H2CO3等物質有關。 5.人體內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6.正常人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 ℃左右。隨堂檢測 1.下列關于內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A.所有生物的細胞都生活在內環境中B.內環境是細胞內的液體環境,即細胞內液C.組織液是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D.人體代謝過程中的生化反應主要發生在內環境中答案 C解析 內環境的概念是對多細胞動物而言的,單細胞動物和植物沒有內環境,A錯誤;細胞內液是細胞內的液體,內環境是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B錯誤;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都浸浴在組織液中,組織液是人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C正確;人體代謝過程中的生化反應主要發生在細胞內,D錯誤。2.(多選)如圖為人體內環境三種主要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轉化模式圖,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A.甲中含有血紅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B.就所含成分及各成分的含量而言,乙與淋巴液的相似程度比甲更高C.與甲相比,乙和淋巴液的蛋白質含量較多D.組織細胞的代謝產物直接經過細胞膜進入乙答案 BD解析 分析圖示信息可知,甲是血漿、乙是組織液。血紅蛋白位于紅細胞內,不是血漿中的物質,A錯誤;血漿中蛋白質的含量較多,相比而言,淋巴液和組織液的成分及各成分的含量非常相近,B正確、C錯誤;組織細胞的代謝產物經過細胞膜先進入組織液,再經過毛細血管壁細胞進入甲(血漿),D正確。3.下列屬于人體內環境的成分及發生在內環境中的生理過程的是( )①水、無機鹽、血漿蛋白 ②血紅蛋白、O2、胃蛋白酶 ③葡萄糖、CO2、胰島素 ④激素、呼吸酶、氨基酸 ⑤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成為麥芽糖 ⑥丙酮酸和水反應產生CO2和[H]A.①③ B.③④⑥C.①②⑤ D.②④⑥答案 A解析 正常情況下,血紅蛋白存在于紅細胞內,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呼吸酶存在于組織細胞內,三者均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成為麥芽糖在消化道中進行,丙酮酸和水反應產生CO2和[H]發生在細胞內,這兩個過程均不會發生在內環境中。4.某人由于輕微創傷使小腿某處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腫,對這一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A.毛細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組織液滲透壓升高,組織液增多B.毛細血管破裂,淋巴液外滲,使局部組織液重新滲入血管中C.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使局部組織液減少D.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組織液增多答案 A解析 正常情況下,除血細胞和大部分血漿蛋白外,血漿中的其他物質均可透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細胞間隙,形成組織液。但當受到創傷后,毛細血管破裂,原本應留在血管中的蛋白質等物質也能進入組織細胞間隙,從而使組織液濃度增大,滲透壓升高,組織液的吸水能力增強,進入組織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組織水腫。5. (多選)人體血漿滲透壓可分為由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形成的膠體滲透壓和由無機鹽等小分子物質形成的晶體滲透壓。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血漿的膠體滲透壓大于組織液或淋巴液的膠體滲透壓B.葡萄糖、胰島素、抗體和Na+等都參與了血漿滲透壓的形成C.正常機體內血漿滲透壓相當于細胞內液滲透壓D.正常人大量飲用清水后,血漿晶體滲透壓會上升答案 ABC解析 血漿中蛋白質含量高于淋巴液或組織液,所以血漿的膠體滲透壓大于組織液或淋巴液的膠體滲透壓,A正確;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故葡萄糖、胰島素、抗體和Na+等都參與了血漿滲透壓的形成,B正確;正常機體內血漿滲透壓相當于細胞內液滲透壓,這樣才能保持細胞正常的形態和功能,C正確;正常人大量飲用清水后,胃腔內的滲透壓下降,經胃腸吸收進入血漿的水量會增多,從而使血漿晶體滲透壓下降,D錯誤。(時間:30分鐘)【基礎對點】知識點1 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1.下列關于細胞生活的內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A.淋巴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淋巴液B.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淋巴液C.口腔上皮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唾液和組織液D.小腸絨毛上皮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消化液答案 B解析 淋巴液最終匯入血漿,淋巴細胞也可隨之進入血漿,故淋巴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淋巴液和血漿,A錯誤;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是組織液和淋巴液,B正確;唾液、消化液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口腔上皮細胞和小腸絨毛上皮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均是組織液,C、D錯誤。2.下列關于人體組織液的敘述,錯誤的是( )A.血漿中的葡萄糖可以通過組織液進入骨骼肌細胞B.肝細胞呼吸代謝產生的CO2可以進入組織液中C.組織液中的O2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組織細胞中D.運動時,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發生在組織液中答案 D解析 丙酮酸轉化成乳酸的過程屬于無氧呼吸的過程,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而不發生在組織液中,D錯誤。3.如圖為人體內環境三種主要組成成分之間的相互轉化模式圖,據圖分析正確的是( )A.甲、乙分別為組織液和血漿B.甲滲入乙的量和乙滲入甲的量相等C.乙滲入甲的量與滲入淋巴液的量相等D.長時間行走使腳掌磨出水皰,幾天后水皰消失,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滲入甲和淋巴液答案 D解析 由圖示信息可知,甲是血漿、乙是組織液,A錯誤;組織液中的各種物質大部分滲回血漿,小部分被毛細淋巴管吸收,所以血漿(甲)滲入組織液(乙)的量和組織液(乙)滲回血漿(甲)的量不相等,組織液滲回血漿的量遠大于滲入淋巴液的量,B、C錯誤;腳掌磨出的水皰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水皰消失的過程中,其中的液體主要滲入血漿和淋巴液,D正確。知識點2 細胞外液的成分和內環境的理化性質4.一般情況下,下列各組物質中全是內環境成分的是( )A.O2、糖被、有氧呼吸的酶、CO2B.過氧化氫酶、受體、血紅蛋白、H2OC.蛋白質纖維、Ca2+、載體、抗體D.Na+、葡萄糖、氨基酸答案 D解析 糖被位于細胞膜上,有氧呼吸的酶位于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A錯誤;過氧化氫酶和血紅蛋白位于細胞內,受體位于細胞膜上,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B錯誤;載體位于細胞膜上,不屬于內環境的成分,C錯誤;Na+、葡萄糖、氨基酸均位于細胞外液中,屬于內環境的成分,D正確。5.機體的多種生理、生化反應是在內環境中進行的。下列反應發生于內環境的是( )A.吞噬細胞在組織間隙中吞噬細菌B.病毒的DNA整合到宿主細胞的染色體上C.腸道中的蛋白質被胰蛋白酶降解D.淚液中的溶菌酶分解細菌的細胞壁答案 A解析 病毒DNA整合到宿主細胞的染色體上,發生在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中發生的過程,B不符合題意;腸道與外界環境相通,不屬于內環境,故腸道中的蛋白質被胰蛋白酶降解不發生在內環境中,C不符合題意;淚液存在于與外界環境相通的地方,不屬于內環境,故淚液中的溶菌酶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不發生在內環境中,D不符合題意。6.(多選)組織水腫是人體內組織液增多所導致的。下列關于組織水腫的說法,正確的是( )A.血漿蛋白含量增加,可能引起組織水腫B.組織水腫與細胞外液滲透壓的變化有關C.血漿中無機鹽離子濃度的變化可能會引起組織水腫D.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可能引起組織水腫答案 BCD解析 血漿蛋白含量減少,導致血漿滲透壓降低,進而引起組織水腫,A錯誤;組織水腫與血漿滲透壓降低或組織液滲透壓升高有關,B正確;血漿中無機鹽離子濃度降低,可能會引起組織水腫,C正確;毛細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漿中的部分蛋白質等可能會滲出毛細血管進入組織液,組織液中蛋白質等的濃度會增加,使組織液滲透壓升高,進而引起組織水腫,D正確。7.醫院里給病人輸液時常用到生理鹽水,但是過多注射生理鹽水會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A.生理鹽水是血漿的等滲溶液,二者成分差別不大B.生理鹽水的pH與血漿的相差不大,過量補充不會影響血漿pH的穩定C.過量補充生理鹽水時,血漿中的其他成分的濃度會發生改變D.注射生理鹽水會導致血漿滲透壓發生改變答案 C解析 生理鹽水雖然是血漿的等滲溶液,但是二者的成分差別較大,A錯誤;生理鹽水的成分與血漿的成分不完全相同,過量補充生理鹽水會影響血漿pH的穩定,B錯誤;生理鹽水是NaCl溶液,過量補充生理鹽水時,血漿中的其他成分的濃度會發生改變,如血漿蛋白的濃度會降低,C正確;生理鹽水是血漿的等滲溶液,適量注射生理鹽水不會引起血漿滲透壓改變,D錯誤。知識點3 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8.圖中甲、乙、丙、丁表示人體體液的各種成分及其相互關系,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一般情況下,人體內甲、乙、丙、丁中CO2含量最多的是乙,O2濃度最高的是丙B.營養不良時,甲的含量會增多,乙的含量會減少C.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為甲和乙D.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產物經細胞膜進入甲答案 C解析 一般情況下,人體內甲、乙、丙、丁中CO2含量最多的是丙(細胞內液),O2濃度最高的是甲(血漿),A錯誤;營養不良時,血漿蛋白含量減少,導致血漿滲透壓下降,乙(組織液)的含量會增多,甲(血漿)的含量會減少,B錯誤;毛細血管壁細胞直接生活的內環境為甲(血漿)和乙(組織液),C正確;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產物經細胞膜進入乙(組織液),D錯誤。9.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可引起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大,使肺泡腔滲出富含蛋白質的液體,進而導致肺水腫。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正常情況下肺泡腔內的氣體不屬于內環境B.肺微血管壁細胞所處的內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C.肺水腫患者可使用降低血漿滲透壓的藥物緩解癥狀D.在肺微血管內外液體中的蛋白質種類和含量有差別答案 C解析 肺水腫患者血漿蛋白滲出,導致血漿滲透壓下降,因而不能使用降低血漿滲透壓的藥物緩解癥狀,C錯誤;在肺微血管內的液體為血漿,血管外液體為組織液,血漿和組織液相比,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D正確。【綜合提升】10. (多選)如圖表示人體內的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①②③分別代表血漿、淋巴液和組織液,它們參與構成人體內環境B.細胞外液的總量比細胞內液多C.③和細胞內液之間通過毛細血管壁進行物質交換D.當人體內蛋白質長期供應不足時,①處滲透壓下降,③處的滲透壓也會下降答案 AD解析 細胞內液約占人體體液的2/3,細胞外液約占人體體液的1/3,B錯誤;③組織液和細胞內液通過細胞膜進行物質交換,C錯誤;當人體內蛋白質長期供應不足時,血漿滲透壓下降,血漿中較多的水進入組織液,因此③組織液的滲透壓也會下降,D正確。11.(多選)如圖是細胞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a、b處的箭頭表示動脈中血液流動的方向。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③是人體內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B.①③中的蛋白質可以通過毛細淋巴管壁相互交換C.若②為肌細胞,則a處的氧氣濃度高于b處D.毛細血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②③④答案 ABD解析 ①是淋巴液,②是組織細胞,③是組織液,④是血漿,⑤是細胞內液。人體內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是細胞質基質,A錯誤;③(組織液)中的蛋白質可以通過毛細淋巴管壁進入①(淋巴液),淋巴液中的蛋白質通過淋巴循環回流進入④(血漿),B錯誤;若②為肌細胞,肌細胞需進行有氧呼吸,則a處氧氣濃度高于b處,C正確;毛細血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③(組織液)和④(血漿),D錯誤。12.下表是各種液體的pH比較表格,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液體 細胞外液 細胞內液 尿液 胃液pH 7.35~7.45 6.00~7.40 4.50~8.00 0.80A.細胞外液、細胞內液、尿液、胃液等共同構成體液B.血漿的pH接近中性,為7.35~7.45C.細胞內液的pH變化范圍大于細胞外液D.腎臟可以通過排出酸性尿或堿性尿調節內環境的pH答案 A解析 體液包括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尿液和胃液都屬于體外環境,不屬于體液,A錯誤;血漿的pH為7.35~7.45,接近中性,B正確;根據表格數據可知,細胞內液的pH變化范圍大于細胞外液,C正確;腎臟可以通過排出酸性尿或堿性尿調節內環境的pH,D正確。13.下表為人體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和細胞內液的物質組成及含量(單位:mmol/L)的測定數據。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成分 Na+ K+ Ca2+ Mg2+ Cl- 有機酸 蛋白質① ② 142 5.0 2.5 1.5 103.3 6.0 16.0③ 147 4.0 1.25 1.0 114.0 7.5 1.0④ 10 140 2.5 10.35 25 - 47A.④為細胞內液,因為其含有較多的蛋白質、K+B.②為組織液,③為血漿,②的蛋白質含量減少將導致③增多C.肝細胞中的CO2從產生場所擴散到③至少需穿過6層磷脂分子層D.③與④的成分存在差異的主要原因是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答案 B解析 細胞內K+濃度相對較高,而Na+濃度相對較低,且蛋白質含量最高,所以④為細胞內液,A正確;細胞外Na+濃度相對較高,而K+濃度相對較低,故①為細胞外液,血漿中蛋白質的含量較多,故②為血漿,③為組織液,血漿中的蛋白質含量減少時,血漿滲透壓會下降,組織液的量就會增多,B錯誤;肝細胞中CO2的產生場所是線粒體基質,其擴散到③組織液中需經過線粒體內膜、線粒體外膜和細胞膜,共3層膜,即6層磷脂分子層,C正確;細胞內液與組織液成分的差異主要是由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引起的,D正確。14.如圖為體內細胞與內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示意圖,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此圖表示細胞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圖中的________(填序號)構成內環境,其中毛細血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________(填序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③與②相比,成分中明顯少的物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血漿中的氧進入組織細胞的途徑是________________(用數字和箭頭表示)。圖中能直接相互交換物質的體液是________(填序號)。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________(填序號)。(3)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有多種。以O2為例,O2從血液進入組織細胞的方式是____________;O2主要參與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階段。(4)如果該圖為肝臟組織局部結構模式圖,則與A端液體相比較,B端明顯減少的物質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明顯增加的物質有________________等。(5)上圖中,CO2濃度最高的是____________(填名稱),③與②進行物質交換需經過的結構是____________。人的手掌磨起的“水皰”中的淡黃色液體主要是____________。答案 (1)②③④ ②③ 溫度 酸堿度 滲透壓 蛋白質 (2)⑤→②→③→① ②與③、①與③ ③④ (3)自由擴散 三 (4)氧氣、營養物質 二氧化碳、尿素 (5)組織細胞 毛細血管壁 組織液解析 (1)分析題圖可知,②是血漿,③是組織液,④是淋巴液,內環境又叫細胞外液,由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組成;其中毛細血管壁細胞內側為血漿,外側為組織液,故其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血漿和組織液;溫度、酸堿度、滲透壓是細胞外液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血漿和組織液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組織液中含有較少的蛋白質。(2)血漿中的氧進入組織細胞的途徑是⑤紅細胞→②血漿→③組織液→①組織細胞。圖中能直接相互交換物質的體液是②血漿與③組織液、①組織細胞與③組織液之間。毛細淋巴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境是③組織液和④淋巴液。(3)氧氣通過自由擴散進入組織細胞;參與有氧呼吸第三階段。(4)由圖可知,血液流動的方向是A→B,因此與A端相比,B端液體中氧氣、營養物質等減少,而二氧化碳、尿素等代謝廢物增多。15.如圖是胰腺組織局部結構模式圖,A、B、C表示三種液體,請據圖回答有關問題。(1)A、B、C三者共同構成了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稱為________。(2)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內環境要先后經過________、________系統。(3)在一些病理條件下,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三者的量都可能發生變化。由于病理因素引起A增多,其結果是會引起________;請舉出由于病理因素引起A增多的實例:________、________。(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會引起內環境的pH明顯下降,原因是圖中________(填“A”“B”或“C”)內存在著________物質。答案 (1)內環境 (2)消化系統 循環 (3)組織水腫 長期營養不良 毛細淋巴管阻塞(兩空順序可顛倒,答案合理即可) (4)B 緩沖解析 (1)A組織液、B血漿、C淋巴液三者共同構成了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這個液體環境稱為內環境或者細胞外液。(2)Na+、Cl-、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絕大部分通過消化系統進入血漿,再通過循環系統進入人體內環境,因此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內環境要先后經過消化系統與循環系統。(3)由于病理因素引起A組織液增多,其結果是會引起組織水腫。長期營養不良、毛細淋巴管阻塞、腎小球腎炎,均會造成組織液增多,即組織水腫。(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會引起內環境pH明顯下降,原因是圖中的B血漿中含有緩沖物質。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