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8.3法治社會課標要求:列舉事例,闡明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意義。學習目標:1.闡明法治社會的內涵。2.法治社會的具體要求2.說明如何建設法治社會,闡述建設法治社會的重大意義。3.闡述憲法法律至上的道理;綜述怎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政治認同:認同法治社會的基本特征,增強建設法治社會、促進公平正義、和諧社會的信心。科學精神:理解法治社會的內涵和特征;建設法治中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黨和國家的統籌與規劃,更需要公民和全社會的參與與推動。法治意識:增強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意識 ,建設法治社會。公共參與: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法律,依法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為落實良法善治、建設法治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學重難點:法治社會建設的要求;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出示課題:法治政府第一目 法治社會的內涵議題一:什么是法治社會一、法治社會的內涵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相關鏈接:2020年12月,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指出:“法治社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關系)建設信仰法治、公平正義、保障權利、守法誠信、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法治社會的特征)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舉措。”2、法治社會的具體表現(1)從法治意識來看,全社會對法治普遍信仰,實施法治成為全社會的一致追求。在法治社會中,人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全體公民、社會組織對于法律發自內心地認可和接受,普遍認可法律是社會生活中所有人都應遵守的基本規范。探究活動一:隨著我國加大對酒駕行為的查處力度,特別是從2011年“醉駕入刑”后,酒后駕車行為及因此造成的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你身邊是否存在酒后駕車行為?治理酒后駕車還可以有哪些做法?請你提出建議。提示:存在。治理酒后駕車行為除了執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加大集中整治力度,還要廣泛宣傳,源頭勸導,發動社會共建共治。建議:教育部門要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對學生加強交通安全教育,引導學生勸阻家長酒后不開車。社區也要對居民加強教育。(2)從法律實施來看,憲法和法律得到有效實施和普遍遵守,社會各個領域依法運行。無論是在私人生活領域,還是在公共生活領域,法律的要求得到普遍的遵守,權利得以實現,義務得到履行,違法犯罪行為得到有效遏制。(3)從實施效果來看,社會糾紛依法得到解決,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在糾紛發生后,人們普遍依據法律主張自己的權利,通過和解、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有效處理糾紛、化解矛盾。和解:當事人發生糾紛時再行協商,在尊重雙方利益的基礎上,就爭議的事項達成一致,解決糾紛。調解:通過第三方的疏導、說服教育,促使發生糾紛的當事人自愿達成協議,解決糾紛。仲裁:包括商事仲裁、勞動爭議仲裁、農村承包合同糾紛仲裁等。當事人之間發生糾紛時,提交仲裁機構進行仲裁。訴訟:訴訟俗稱“打官司”,在糾紛主體參與下,由法院解決糾紛的活動。訴訟分為民事訴訟、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三種類型。訴訟是解決糾紛的最后途徑。第二目 建設法治社會議題二:怎樣建設法治社會二、建設法治社會1、建設法治社會需要進行全方位、長期性的努力。建設法治社會,需要社會各個方面持之以恒、久久為功、與時俱進地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努力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積極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斷推動社會治理法治化。2、如何建設法治社會(具體任務)(1)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①原因: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②要求: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2)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①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②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3)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擴大援助范圍,健全司法救助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援助。探究活動二:老王和老許兩家是鄰居,因為雨水排放問題產生糾紛,甚至動手打架。聽到這一消息后,村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連忙趕到現場。主任指出他們不該動手,待他們情緒穩定后,給他們講道理、說法律,分析利弊,幫助他們認識動手打人可能造成的嚴重后果經過勸導,兩家最終協商解決了雨水排放問題。人民調解員植根基層,來自群眾,熟悉社情民意,處于預防化解矛盾的最前沿。通過人民調解,大量糾紛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筑牢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防線。人民調解制度已至成為訴訟程序之外化解矛盾、解決紛爭的重要方式。結合社會現實,說說人民調解制度是如何發揮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和諧作用的。提示:①人民調解是指依法產生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通過說服、疏導等方法,促使當事人在平等協商基礎上自感達成調解協議,解決民間糾紛的活動。②人民調解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積,人民調解員來自群眾、服務群眾,人民調解堅持平等自愿原則;人民調解程序靈活便捷、不拘形式,③人民調解的特征:具有群眾性。自治性和民間性特征。人民調解的這些特征,有利于糾紛當事人自愿選擇和接受調解,不妨礙在調解不成時另行使訴訟權利,體現了人民調解在化解矛盾糾紛中的優勢和作用。(4)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強化法律在維護群眾權益、化解社會矛盾中的權威地位,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完善調解、仲裁、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相互協調的多元糾紛解決機制。行政裁決:是指行政機關依照法律授權,對當事人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活動密切相關的民事糾紛進行審查,并作出裁決的具體行政行為。因此,行政裁決的主體是法律法規授權的行政機關,對象是與行政管理有關的民事糾紛。勞動行政裁決: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發生勞動爭議,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申請行政裁決。例如,勞動者認為用人單位未按照勞動合同約定支付工資,可以向勞動行政部門申請行政裁決,要求用人單位支付工資。知識產權行政裁決:知識產權權利人與侵權人之間發生爭議,可以向知識產權行政部門申請行政裁決。例如,知識產權權利人認為侵權人侵犯了其專利權,可以向知識產權行政部門申請行政裁決,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行政復議:指當事人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依法向行政復議機關提出申請,由復議機關對該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合法性、合理性審查的活動。例子:因為打人,被公安局行政拘留十天,你不服,認為處罰過重,向上級公安局提出要求撤銷對你的處罰,重新作出處罰決定。2、建設法治社會意義通過建設法治社會,能夠更好地形成全社會學法、信法、用法的氛圍,增進社會共識,維護社會秩序;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利益關系,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實現社會和諧。3、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三者的關系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是法治建設的三大目標,也是三大支柱,缺少任何一個方面,法治就是殘缺的,其總體目標就無法實現,依法治國就會出現偏差,法治建設也就無法成功。為此,必須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①法治國家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條件②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共同構成法治社會的政治基礎。③法治政府是法治國家的重要支柱,是法治社會的決定性因素。④法治社會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必要條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