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歷史與社會八上復習提綱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歷史與社會八上復習提綱

資源簡介

八上《歷史與社會》專題復習提綱
古代中國史復習專題
一、朝代更替、主要事件等
1、朝代更替:▲
夏→商→西周→東周(春秋→戰國)→秦→西漢→王莽新朝→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和北方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西夏→元
2、朝代、人物及主要事件:
朝代
起止
時間
人物
都城
事件或文明

BC2070
-BC1600
禹、啟、桀
二里頭宮殿建筑

BC1600
-BC1046
湯、紂
青銅文明、甲骨文、牧野之戰
西周
BC1046
-BC771
周武王
鎬京
分封制、宗法制、
禮樂制(禮樂文明)
春秋
BC770
-BC476
周平王
洛邑
(洛陽)
春秋五霸
齊桓公稱霸
管仲改革
百家爭鳴
戰國
BC475
-BC221
戰國七雄
BC356年商鞅變法

BC221
-BC207
秦始皇
咸陽
秦統一措施、陳勝吳廣起義、項羽劉邦起義
西漢
BC202
-9年
漢高祖劉邦
長安
(西安)
休養生息政策、
文景之治、七國之亂、漢武帝大一統、開拓疆土、對外交流,佛教傳入
東漢
25
-220年
光武帝劉秀
洛陽
光武中興
道教產生
三國
220

280年
220年魏:曹丕(洛陽)
221年蜀:劉備(成都)
222年吳:孫權(建業)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西晉
266-316年
晉武帝司馬炎
長安
魏晉以來北方人民南遷、五族內遷、江南地區開發
東晉
317-420年
司馬睿
建康
士族制度
383年淝水之戰
南北朝
420-589年
劉裕
建康
5世紀北魏孝文帝
改革(平城-洛陽)
隋朝
581-618年
隋文帝楊堅
長安
開皇之治(隋文帝)
開鑿大運河(隋煬帝)
唐朝
618-907年
唐高祖李淵
長安
貞觀之治(唐太宗)
貞觀遺風(武則天)
開元盛世(唐玄宗前期)
安史之亂(唐玄宗后期)
五代十國(907-960年)
北宋
960

1127年
宋太祖
趙匡胤
東京
(開封)
杯酒釋兵權(中央集權),王安石變法,
與遼、西夏并立,
澶州之戰、澶淵之盟,靖康恥,農牧文化交融
南宋
1127

1276年
宋高宗
趙構
臨安
(杭州)
岳飛抗金、郾城大捷、宋金議和
農牧文化交融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
1271

1368年
元世祖
忽必烈
大都
(北京)
行省制度
中外交流空前繁盛
宋元科技達古代高峰
(理一理:定都長安、洛陽、南京的朝代)
(1)疆域記憶:
(秦朝)東到大海、西抵隴西、南至南海、北達長城一帶;(唐朝)東到大海,西達安西、蔥嶺,南及南海,北抵蒙古高原。(元朝)疆域空前遼闊,行省比現在的省范圍大,西藏和臺灣是中國領土。
(2)同時期的世界國家:
春秋戰國時期---希臘城邦國家;
西漢、東漢---羅馬帝國(大秦)、安息(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身毒(印度)、朝鮮、日本;
唐朝---阿拉伯帝國(大食)、波斯、天竺(印度半島)、日本;
宋元---西歐中世紀、意大利、阿拉伯、波斯。
(3)時期特征:
夏商周
先秦時期,“三代”
西周
封邦建國
春秋
戰國
諸侯爭霸、社會變革、百家爭鳴

中央集權大一統
西漢
大一統、開拓疆土、對外交流
三國兩晉南北朝
政權分立、民族匯聚(融合)▲
隋唐
社會開放、制度革新
兩宋
少數民族政權并立、農牧文化交融、▲
經濟繁榮、世俗生活
元朝
疆域遼闊,開放大氣,中外交流頻繁 ▲
(4)四次大統一:▲
秦朝(BC221年)結束了戰國七雄割據局面;
西晉(280年)結束三國鼎立局面;
隋朝(589年)結束南北朝分裂局面;
元朝(1276年)滅南宋統一全國。
(5)三次以少勝多的戰役:▲
戰役
時間
交戰雙方
影響
官渡
之戰
200年東漢末年
曹操和袁紹
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赤壁
之戰
208年
東漢末年
曹操
孫劉聯軍
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淝水
之戰
383年東晉
東晉
前秦
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地環境
(6)諸侯爭霸、戰亂局面:
春秋五霸:一種說法為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說法還包括了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兩種說法里都有的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
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最東-齊,最西-秦,最北-燕,最南-楚)
楚漢戰爭:劉邦項羽。劉邦約法三章贏得民心;善于用人。
七國之亂:漢景帝時期諸侯王力量強大。
安史之亂:唐玄宗統治后期邊防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叛亂,從此唐朝由盛轉衰。
(7)起義與朝代滅亡原因:
A.①秦朝滅亡原因:秦的暴政,即窮奢極欲、大興土木、統治嚴酷。
②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精神:革命首創精神。)項羽、劉邦起義(秦末農民起義中影響最大,劉邦“約法三章”攻入咸陽,結束秦朝)。
B.①隋朝滅亡原因:隋煬帝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發動戰爭,百姓徭役沉重。②隋末農民起義。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訓,減輕農民負擔。
(8)與成語、典故、詩句有關的:
鐘鳴鼎食:西周禮樂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以及“烽火戲諸侯”:西周分封制;臥薪嘗膽:越王勾踐;立木取信:商鞅變法取信于民;仁者愛人、苛政猛于虎也:孔子的仁;圖窮匕見、焚書坑儒、車同軌書同文:秦始皇;指鹿為馬:秦二世;揭竿而起、鴻鵠之志:陳勝吳廣起義;取而代之、破釜沉舟、霸王別姬:項羽;約法三章、四面楚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楚河漢界、胯下之辱:楚漢戰爭與劉邦;學富五車:秦漢竹木簡;老驥伏櫪志在千里、挾天子以令諸侯:曹操;三顧茅廬與隆中對:劉備與諸葛亮;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赤壁之戰;王與馬共天下:東晉士族瑯邪王氏;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淝水之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重視君民關系;“以銅為鏡…”:唐太宗重用諫臣魏征;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隋唐科舉制度;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武則天貞觀遺風;憶昔開元全盛日:杜甫描繪唐玄宗開元盛世;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詩圣描繪安史之亂;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描繪唐玄宗后期寵愛楊貴妃;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描繪宋代崇文抑武、科舉制度發展;靖康恥、笑談渴飲匈奴血:北宋被女真族的金所滅;精忠報國、還我河山:南宋岳飛抗金;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遷都臨安后的腐朽生活;爆竹聲中一歲除:宋元傳統節日春節。
(9)其他: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是中國第一個國王;春秋五霸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秦始皇是中國第一個皇帝;唐太宗被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秦朝是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大帝國;漢唐是中國古代最為強盛的朝代。
二、社會繁榮、政策調整、政治制度、用人制度、重要改革
1、社會繁榮景象:▲
項目
時期(人物)
文景之治
西漢初年
漢文帝、漢景帝
光武中興
東漢初年
漢光武帝
開皇之治
隋朝
隋文帝
貞觀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
貞觀遺風
武則天
開元盛世
唐玄宗統治前期
繁榮
原因
統治者勵精圖治,善于改革,重視人才;重視農業生產,重視君民關系的改善,輕徭薄賦,提倡節儉;注重吏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等。
啟示
重視農業,重視民生,減輕人民負擔,注意法紀,社會穩定,國富民強。
2、統一措施、政策調整、中央集權加強
(1)秦朝統一:
①主要原因: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實力增強;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地聯系的加強,統一是歷史發展的趨勢。
②秦朝統一措施:▲政治上,自稱始皇帝,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地方推行郡縣制)。交通上,大修馳道、統一車軌。經濟上,統一貨幣為秦國的圓形方孔銅錢,統一度量衡。思想文化上,焚書坑儒,統一文字為小篆。邊疆治理上,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征越族、開鑿靈渠。影響: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大帝國。
(2)漢初休養生息政策:
①原因:西漢初年,經濟蕭條,國家貧困;統治者吸取秦亡教訓,恢復經濟。②措施:(漢高祖)士兵復原從事生產,十五稅一;(漢文帝)連續12年免除田稅,廢除肉刑;(漢景帝)三十稅一,農耕是天下的根本。③結果:文景之治。
(3)漢武帝大一統措施:▲
①政治上:頒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設立司隸校尉。②經濟上:統一貨幣鑄造為“五銖錢”,鹽鐵官營。③思想上: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的建議,獨尊儒術。④文化上: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長安設太學,地方設官學。⑤邊疆治理上:派衛青、 霍去病反擊匈奴,基本解除北部邊患;派張騫出使西域,溝通與西域各國的聯系;重視對南方的經營、加強了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聯系。結果:西漢大一統鼎盛局面出現。
(4)曹操統一北方:
①事件:官渡之戰后;②條件(原因):軍事上,官渡之戰打敗袁紹;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占優勢,廣招人才,唯才是舉;經濟上,屯田制度,獎勵農耕。③意義:符合人民渴望結束戰亂實現統一的愿望;有利于北方的社會安定和經濟恢復與發展。
(5)隋朝統一原因:隋文帝勵精圖治,進行改革,開皇之治;北方民族大融合和江南地區的開發。
(6)唐太宗調整措施:▲
①措施調整:君民關系上,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君臣關系上,善于用人,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征)。政治體制上,完善三省六部制。用人上,完善科舉考試制度。民族關系上,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被稱為“天可汗”。②結果:貞觀之治。
(7)唐玄宗措施調整:
①措施調整:勵精圖治,任用賢人。重視地方吏治,親自考核縣令。虛心納諫,抑制奢靡,提倡節儉。②結果:唐朝進入全盛時期“開元盛世”。
(8)宋太祖加強中央集權:
①措施:(兵權)杯酒釋兵權解除大將兵權,編制禁軍,輪流駐防京師。(行政權和財權)解除節度使權力,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國家策略)崇文抑武,重視文人。(其他)增設機構、大量養兵。
②影響: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削弱了軍隊戰斗力,冗官、冗兵和冗費,導致北宋形成“積貧積弱”局面。
(9)忽必烈改革措施:
①建立行省制度,設置宣政院,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②重視發展農業,禁止圈占農田作為牧場;推廣棉花的種植。③發展交通,開鑿新運河、開辟海運航線,便于南糧北運;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
3、政治制度及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政治制度及地方行政制度
夏朝
啟用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
影響: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家天下)▲
西周
分封制:
(目的)鞏固統治。(內容)除王都周圍外將土地和民眾分封給自己兄弟和功臣。(義務)諸侯服從國王命令,繳納貢品,守衛疆土,保衛周王室。(積極作用)確立了周王權威,擴大了周朝疆域。(消極作用)為諸侯爭霸埋下隱患。▲
宗法制:(含義)按照血緣關系親疏來分封。(特點)嫡長子繼承。(當時影響)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現今影響)講究同姓、“胡氏祠堂”、胡錦濤祭祖等。
禮樂制:(內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約束規定。(目的)有效調節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積極作用)維護了社會秩序,鞏固了統治。(消極作用)是維護社會秩序的工具,壓抑了人的個性和創造性。
實質:都是維護秩序、鞏固統治的工具。
戰國
商鞅變法建立縣制
秦朝
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 ▲
①皇帝制:秦始皇首創
②三公制:在中央設丞相(政務)、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察)
③郡縣制:在地方廢除分封制,劃36郡,郡下設縣(分封制易造成諸侯勢力強大,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
西漢
頒布推恩令,解除了王國對中央的威脅;刺史制度監督地方官員,司隸校尉監督朝廷等
隋唐
隋朝創立三省六部制,唐朝完善 ▲
①機構:三省:都是宰相,中書起草詔令,門下審核,尚書執行政令。六部:尚書省下轄六部。
②優點:分工合作,互相牽制,提高行政效率,改善加強了中央集權
北宋
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行政權、財權收歸中央

行省制度。▲
目的:疆域遼闊,為實行有效統治和管理。
內容:中央大都及周邊地區設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地方設行中書省。
影響:我國省級行政區劃開始于元朝。
行政管理制度總結:▲
西周分封制、秦朝郡縣制、元朝行省制度。說明中央集權加強,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發展。
秦朝、隋朝、元朝的相似之處:
①都結束分裂局面,實現統一。②都開創了影響深遠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權制度,隋: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元:行省制度)。③都開鑿過運河。④都迅速滅亡(秦:14年,隋:37年,元:97年)。
4、任用賢人和選官制度:
(1)任用賢人:
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最先稱霸;
戰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實力最強;
秦朝秦始皇采納李斯建議,焚書坑儒;
漢武帝采納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
唐太宗任用房玄齡和杜如晦做宰相,重用魏征。
(2)選官制度:
夏朝:世襲制
西周:宗法制。
戰國時期的秦國:獎勵軍功。
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門第做官,成為士族,士族以外叫庶族,東晉士族勢力很大,南朝后期庶族地位提高。(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隋唐:科舉考試制度。隋朝創立,唐朝完善。作用: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網絡人才,擴大了唐朝統治階級的基礎,維護了統治階級利益;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人才,促進了唐朝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
宋代: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每年金榜題名有一百多人(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商人及其子弟也可以入學讀書,參加科舉考試。
5、重要改革:
(1)管仲改革:春秋五霸中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建議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號,使得齊桓公最先稱霸。
(2)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吳起在楚國變法,影響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國變法。
商鞅變法:▲
A.背景:為了適應社會發展和諸侯爭霸形勢。
B.目的:“富國強兵”。時間:BC356年
C.內容(措施):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獎勵軍功,建立縣制。
D.性質: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
E.變法特點:更全面、徹底。
F.意義(影響、作用或者成功的理由):通過變法,秦國從此強盛起來,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G.啟示:①改革必須取信于民,重視農業生產,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②要順應時代潮流,堅持改革開放;③改革順利進行,必須要實施依法治國方略;④改革必須要有獻身精神、創新精神等。
(3)北魏孝文帝改革:內容見民族融合專題
(4)王安石變法:①背景:北宋中期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邊患不絕,民族矛盾加深。②目的:富國強兵。③時間、人物: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④成效:農業生產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國家軍力有所增強。⑤結果:失敗被廢除。⑥啟示:改革要用人得當,注意保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三、經濟成就(生產工具、貨幣、農業手工業商業)、經濟重心南移、重大工程
1、經濟成就
時期
成就和影響
春秋
戰國
成就: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出現,戰國時期推廣。 影響:促進生產發展,推動社會其他方面變化,產生新興地主,社會結構由此發生深刻變化▲
秦朝
成就:統一貨幣為秦國圓形方孔銅錢,統一度量衡。 影響:有利于地區間經濟文化交流,鞏固統一。
西漢
統一貨幣鑄造為“五銖錢”,鹽鐵官營。影響:極大增加了中央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
三國
魏國修建水利工程,蜀國絲織業發達(蜀錦),吳國造船業發達
魏晉南北朝
表現:
①農業,東晉南朝重要糧倉是太湖、鄱陽湖、洞庭湖流域。南方水稻為主,也有小麥。利用水力加工谷物的生產工具廣泛應用。②手工業,養蠶絲織技術提升(包括棉布),冶鐵技術灌鋼法,制瓷業青瓷。
影響:江南地區的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隋朝
表現: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影響: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推動了沿岸地區城鎮發展;貫通南北水路,某些河段至今發揮水路運輸作用;促進經濟重心南移;鞏固統一
唐朝
表現:唐玄宗開元年間
①農業上出現了犁耕工具曲轅犁、灌溉工具筒車,糧食產量增加。▲
②手工業上,絲織業發達,制瓷業發達(唐三彩)。
③商業繁榮,出現百萬人口大都會長安、洛陽等,城市格局坊市格局(坊:居民住宅區,市:商業區),少數民族和各國商人(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云集,揚州成為全國貨品集散地和國際商品轉運中心。
影響:唐朝進入全盛時期“開元盛世”。
西夏
豎式風箱鼓風技術,兵器 “天下第一”
兩宋
1、南方經濟發展表現:
(1)農業:農作物水稻、小麥、棉花,經濟作物茶樹、甘蔗、柑橘和荔枝。
(2)手工業:絲織業發展(蜀錦和江浙絲綢),海南島的棉紡織業發展,制瓷業輝煌(瓷都:景德鎮,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造船業居世界首位。
(3)商業:
①居民區(坊)和商業區(市)界限消除;②市場散布,商業街區形成;③產生新事物“交子”(北宋成都地區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商標(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廣告等;④城鎮和商業城市繁榮(百萬人口大都會:北宋都城東京、南宋都城臨安等)。
2、宋代農業發展原因:
重視水利建設,精耕細作,引進新稻種越南占城稻,采用新技術秧馬生產,▲ 北方人南遷帶來新作物,政府重視等。
宋代商業繁榮的原因:農業手工業繁榮的帶動。▲
宋代坊市格局打破的原因:宋代經濟發展,商品經濟繁榮。▲
北宋畫家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都城東京及汴河兩岸風光。
啟示:生產工具的改進能提高生產效率,促進生產發展,推動了社會進步;政府要依靠科技創新提高勞動效率;政府要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
2、經濟重心南移 ▲
(1)南移過程:①魏晉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②唐朝中后期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南移; ③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完成南移。
(2)南移范圍: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
(蘇湖熟、天下足:太湖流域的蘇州河湖州成為重要糧倉)
(3)南移完成的原因(因素):
①自然條件:江南地區氣候適宜,物產豐富,自然環境相對優越;②社會狀況:北方地區戰亂不斷,而南方地區相對安定;③人口、技術:北民南遷,給南方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其他:南北方勞動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南方海外貿易繁榮,中原傳統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南移等。
3、重大工程
(1)秦朝:
萬里長城:防止匈奴南下,將戰國時期的長城連接修筑,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開鑿靈渠:為征服南方越族,溝通了離水(珠江)和湘水(長江)
阿房宮、驪山墓(秦陵兵馬俑)
(2)西漢:
派張騫出使西域,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基礎
(3)隋朝:
隋煬帝派人開鑿大運河▲
①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全國統治
②中心點A洛陽,北到B涿郡(北京),
南到C余杭(杭州)
③四段,自北向南依次為:
D 永濟渠,E 通濟渠,F 邗溝 ,G 江南河
④由北向南溝通5大水系:
海河、黃河、淮水(河)、長江、錢塘江
⑤正確評價隋朝開鑿大運河: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但是他濫用民力,加重了百姓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的比較】
相同點:都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都是國力強大的體現。
不同點:①絲綢之路陸路傳播,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②京杭大運河水路傳播,促進了南北的經濟、文化交流。▲
四、思想文化、科學技術、宗教、社會生活
1、思想解放:(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
(1)歷史背景: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形成了一個擁有學識的文士階層;社會動蕩和變革,針對社會問題提出不同見解,帶來了人們思想的解放。▲
(2)代表人物及思想:
①儒家:(創始人孔子)
孔子:仁,以德化民,以禮治國;教育成就:廣開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式教育等。
(孔子“廣開私學”、“有教無類”體現了當代教育平等思想。“己所不欲,勿施與人”;《論語》)
孟子:仁政,民貴、君輕思想。(富貴不能淫《孟子》)
② 道家:(創始人老子)
老子:辯證思想,崇尚“自然”、主張“無為”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道德經》)
莊子:順其自然。
墨家:墨子:“兼愛”、“非攻”。(視人之身,若視己身 《墨子》)
法家:(戰國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
韓非子:“法與時移”,強化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法治。
④ 兵家:(創始人孫子)
孫子(孫武):《孫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臏:《孫臏兵法》(“事備而后動”)
(3)法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
法家思想對當時社會影響最大:嚴刑重罰的法治思想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秦國商鞅變法和秦始皇的統治就是受法家思想影響)
儒家思想對后世影響最大:后來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延續了兩千多年。
(4)百家爭鳴對當時和后世作用(影響):
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發展的重要源泉。▲
2、思想專制:▲
朝代
思想專制表現
秦朝
(1)秦始皇采納李斯建議,“焚書坑儒”。
①目的: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
②弊端:鉗制思想,摧殘文化。
(2)統一文字為小篆,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紐帶。
西漢
(1)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的建議,獨尊儒術。(①目的:統一思想,鞏固統治;②積極作用:保證皇權,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適應了統一的需要。消極影響:禁錮了人們頭腦,不利于學術發展。)
(2)西漢漢武帝在全國大力推行儒學教育,長安設太學,地方設官學。(影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朝廷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總結: 秦始皇排斥儒家學說,漢武帝尊崇儒家學說,對待儒家學說態度截然相反,但出發點都是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鞏固統治。
2、科技文化:
朝代
文化科技
夏朝
二里頭遺址開創了我國宮殿建筑的先河
商朝
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古代最大的青銅器。甲骨文,是我國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戰國
司南,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儀器。
秦漢
①秦漢數學著作:《周髀算經》,勾股定理,比西方早500年。《九章算術》,確立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
②漢朝以前的文字書寫材料:竹木簡。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甘肅天水出土的紙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紙。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人們開始普遍使用紙張。(優點:原料易得,造價低廉,質量提高,便于推廣。影響: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提倡“再生紙”意義: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
③醫學著作:西漢的《黃帝內經》,直到今天還是中醫學習的經典。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
東漢醫學家:張仲景(醫圣),華佗(麻沸散、五禽戲)
④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魯迅稱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⑤東漢張衡地動儀。
三國
兩晉



1、成就表現:
①科學家:南朝祖沖之: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一千年。(1年相差50秒;千里船;水碓磨;《綴術》)
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中國古代百科全書)。
②書法家:東晉王羲之“書圣”,“飄若浮云,矯若驚龍”,《蘭亭序》。
③畫家:東晉顧愷之。“三絕”,“以形寫神”,《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④建筑: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體現印度佛教藝術和西域人特征)、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體現中原文化風采)。
2、特征:中原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碰撞交融。
隋唐
①隋唐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發明雕版印刷術,《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②唐朝末年火藥開始運用于軍事。
③唐朝是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李白(詩仙)、杜甫(詩圣)
宋元
1、文化
宋詞元曲(元雜劇作家關漢卿《竇娥冤》)。
2、科技: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高峰。
(1)表現:▲
①宋元時期火藥被廣泛應用于戰爭(突火槍、火箭、火炮、震天雷、火銃等)。②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多年(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實物);元代王幀發明轉輪排字盤。③北宋制成指南針,開始運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改裝成羅盤針,廣泛運用于航海。④宋元時期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元代黃道婆從海南島黎族人民那里學會了棉紡織技術,使得松江成為“衣被天下”的棉紡織業中心。
(2)影響:▲
①火藥武器應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為歐洲資產階級戰勝封建貴族作出巨大貢獻。②活字印刷術為近代印刷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③指南針的廣泛應用,開辟了人類航海的新紀元,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創造了條件。④棉紡織技術的改進,使得棉布成為廣大民眾的普遍衣料,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物質生活。
(3)中國四大發明向西傳播作出貢獻最大的是阿拉伯人。
科技文化繁榮原因:▲
(1)共性:①政治上,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經濟上,經濟發展(繁榮),科技進步;③民族關系上,民族融合加強(各族人民共同努力);④對外交往上,對外交往頻繁,社會開放。⑤繼承前代的基礎。
(2)文化繁榮的特殊性:
三國兩晉南北朝:動蕩使得士人覺醒思想解放,士大夫崇尚清談。唐朝:印刷術發展,科舉制度完善。宋元:宋代崇文抑武國策,印刷術發展,科舉制度完善。
3、宗教:
佛教:公元1世紀(西漢末年)古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中國最早的寺廟是東漢時期河南洛陽的白馬寺。南北朝社會動蕩不安,統治者大力扶持,佛教興盛,主要表現為石窟藝術。
道教: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興起于東漢時期,源于戰國時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道教經典《老子想爾注》(《道德經》)。
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元朝對各種宗教采取兼容并蓄政策,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中國進一步傳播。
4、社會生活:
朝代
社會生活狀況
唐朝
1、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①唐朝流行吃胡餅、穿胡服、男裝、戎裝。②唐朝流行打波斯傳入的馬球。③中亞、西亞移民和西域地區受中原唐朝文化影響。
2、特點: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
3、原因:唐朝社會經濟繁榮,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頻繁
宋元
1、宋代統治階級:皇室、官僚和地主,被統治階級:農民(佃農和自耕農)等。商人及其子弟可參加科舉考試。
2、唐宋之際,人們日產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形成了中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城市居民活動不受時空限制;逢年過節吃餃子,燃放煙火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的家居。)
3、傳統節日在宋元時期有豐富多彩的活動(主要是中秋節和元宵節)。
4、宋元時期,有大型文娛場所“瓦子”,觀看雜劇,民眾聽“小說”、“講史”。
五、民族關系與民族融合、邊疆管理、對外交流
1、與少數民族有關的政權:
西周被少數民族犬戎所滅;西晉被匈奴人所滅;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地區;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北宋被女真族建立的金所滅;南宋被蒙古族建立的元所滅;元朝建立者是蒙古族。
2、民族關系與民族融合:
(1)春秋戰國時期: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旗號,捍衛了中原地區先進文化。同時,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2)秦朝: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征越族,開鑿靈渠。建立了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大帝國。
(3)漢朝:
A.漢與匈奴:
漢高祖:白登山之圍與和親政策
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影響:漢朝北部邊患基本解除。
漢元帝:昭君出塞(背景:匈奴擊敗后分裂,其中一部首領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
東漢:匈奴勢力逐漸消失,漢匈文化交流
西漢與匈奴之間關系的過程: 戰和交替
漢初和親與漢武帝之后昭君出塞和親的區別:
漢初和親是在國力較弱的情況下我方被迫和親;而漢武帝時期開始,國力強盛,是匈奴主動提出和親,帶來的不是戰爭,而是友好、融合與和平。
評價昭君出塞和親政策:使北部邊境安定,社會生產發展,匈奴與漢朝友好相處、胡漢交融。
漢代北方少數民族受中原農耕文明影響,中原的農耕、儲藏糧食等技術已傳播至匈奴地區,匈奴的牛馬也輸入中原,呈現農牧文化交融現象。
B.漢與西域:西漢張騫出使西域
①西域: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即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區。
②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的目的: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
③時間:BC138年,BC119年(加強同西域聯系)
④影響:從此,漢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西域:葡萄、核桃、石榴、胡瓜、胡蘿卜、胡琴、良馬、地毯等;漢族:鑄鐵、開渠、鑿井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加強了漢朝和中西亞、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為開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也為西域歸屬中央政府創造了條件。▲
C.西漢與南方和西南地區關系:
西漢重視南方越族人地區的經營,加強了與西南地區民族聯系(漢武帝在云南設郡縣)。
(4)三國兩晉南北朝:
①五族內遷:匈奴、鮮卑、羯、氐、羌,少數民族的胡床、方凳、圓凳等傳入中原,漢族人由席地而坐到高坐椅凳,促進了民族融合。
②北方人民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
A.時間人物:5世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B.背景: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民族融合已成為趨勢。
C.目的:順應民族融合趨勢,接受漢族先進文化,鞏固北魏的統治、加強對黃河流域的控制。
D. 漢化政策內容:遷都洛陽,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與漢族聯婚,采漢制、律令,學漢族禮法等。
E.影響(作用):適應了社會經濟發展,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此后,傳統漢文化得到進一步發展。
胡服特點:窄衣小袖,漢服特點:寬袍大袖
北魏服裝的變化說明北方少數民族向往、學習漢族的生活習俗,也說明孝文帝改革后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5)唐朝:
①唐朝的民族政策:唐太宗對各少數民族一視同仁,被稱為“天可汗”。②與吐蕃: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后來唐朝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和同為一家”。③其他:在新疆設置北庭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在東北設置都督府等。
唐太宗與漢武帝民族政策的區別:
漢武帝以戰爭征服為主,唐太宗以收服民心為主
(6)兩宋時期:農牧文化交融
①交融的主體:▲
政權
民族
建立者
金滅遼,1127年滅北宋(靖康恥)
西夏和金被蒙古所滅
南宋1276年被元所滅
北宋
漢族
趙匡胤
南宋
趙構

契丹
阿保機
西夏
黨項
元昊

女真
阿骨打
②交融途徑:戰與和
北宋與遼:澶州之戰(宋真宗和寇準),
澶淵之盟:加重了北宋百姓負擔,但是帶來了宋遼間百年相對和平的局面,促進了雙方經濟文化的交流。▲
南宋與金:岳飛抗金(郾城大捷)
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割地、繳納錢幣。從此,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③交融表現:
少數民族漢化
漢族胡化
遼:設北面官和南面官;減輕賦役,獎勵墾荒;建立孔廟,開設科舉,創制文字等。西夏:重視儒學,開設科舉,鑄造錢幣,創制文字。金:農耕經濟,遷都燕京,仿效官制,與漢通婚,生活習俗皆習漢風。
契丹乳酪和契丹服裝。女真的羊裘狼帽,葫蘆笛、番鼓,地炕,魚即橫置、頭在尊位。
少數民族必“必行漢法”,才“可以長久”?
少數民族還是屬于落后的奴隸制經濟,漢族的是先進的封建經濟。故少數民族學習漢族包括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習俗。
(7)元朝:
①鐵木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建立了橫跨亞歐的蒙古帝國。
②元世祖忽必烈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行省制度。
③元朝民族融合達高潮:形成新的民族“回族”。(原因:元的統一,境內大規模人口流動)
如何看待民族戰爭? 民族戰爭是內部矛盾,無侵略與反侵略之分,但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
民族融合的作用: 有利于漢族和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發展,促進邊疆地區的開發,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民族融合的啟示: 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中華文明在農牧文化的交融中更加多姿多彩;各民族之間應平等、團結、互助,共同繁榮發展。▲
3、邊疆管理:▲
新疆
西漢政府在BC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管轄。
西藏
元朝設置宣政院管轄藏族事務,標志著西藏正式歸屬元朝行政區。
臺灣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衛溫到夷洲。
隋朝三次派人到流求。
元朝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
4、對外交流
漢朝:(漢代對外交往主要方式:經貿往來)
(1)東漢時期朝鮮半島和我國關系密切,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運到中國。
(2)西漢時日本和漢朝有來往。
(3)絲綢之路:▲
㈠開通: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開通
㈡路線:絲綢之路將中國的絲織品從A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咽喉:敦煌與威武之間)、今天的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轉運到E處(歐洲的大秦,即古羅馬)。其中,通往西域的兩個門戶是①玉門關、②陽關,西漢政府在B處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機構叫西域都護府,圖中③龜茲是西域都護府的治所,成為歷代中央王朝統治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C地區就是大月氏,圖中身毒這個國家就是古代印度,D是現在的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當時叫安息。
㈢絲綢之路的作用:
是東西方貿易往來的重要通道,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溝通了亞歐兩大洲,在古代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史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東西方貿易往來通道:
除了絲綢,中國的陶瓷、鐵器、漆器等商品運輸到西方,西方商人把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等運到中國。
東西方文化交流橋梁:
漢代街頭表演羅馬的魔術,唐代流行打波斯傳入的馬球。佛教、印刷術、造紙術、火藥等傳播。
溝通了亞歐兩大洲:
元代威尼斯人馬可·波羅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
西漢政府保證絲綢之路暢通的措施:
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反擊匈奴。在河套和河西走廊設郡縣,派駐軍隊;除了構筑河西長城外,還構筑軍事防御設施,設官員鎮守。
外交上: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系。
政治上:在河西走廊先后設酒泉、張掖、武威、敦煌四郡;BC60年,設置西域都護府管轄西域事務,保護商旅。
交通上:設立驛站,保護絲綢之路暢通。
經濟上:遷徙百姓墾荒,屯田開墾,與西域經貿交流。
總之,西漢政府國家統一、穩定,國力強盛,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唐朝:開放的對外政策,“唐人”。
(1)唐太宗時期:玄奘西行到天竺(印度半島)求取佛經,寫成《大唐西域記》(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2)唐玄宗時期:鑒真六次東渡到日本,傳播佛教及盛唐文化。
(大化改新后,日本派遣唐使來唐朝學習。)
元朝:中外交流空前繁盛 ▲
(1)表現:①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傳播到世界各地;②威尼斯人馬可·波羅在元世祖時期來華寫成《馬可波羅行紀》(黑色石頭—煤炭;招待所—驛站;用來交易的紙張等—北宋紙幣交子);③海外貿易空前繁榮:海上絲綢之路興起,陶瓷成為中華文明的象征;泉州港(刺桐港)成為一個國際性的海港。
(2)原因:①元朝國家統一,疆域空前遼闊;②交通發達(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陸路交通發達;指南針的廣泛應用及造船業的發達,海上交通暢通);③元朝統治者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
《馬可波羅行紀》的影響:
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刺激了歐洲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世界各國地區的往來。
中外交流的啟示:
對內:保持安定統一,經濟文化繁榮,交通暢通;對外:和平交往,加大對外開放,加強聯系,善于學習,不斷改革創新。
世界古代史復習專題
【東西方早期文明】
1、東方亞非文明古國:(注意方向)
這些文明古國在地理位置上有何特征?為什么這些地域會成為孕育人類早期文明的搖籃?都處北溫帶,都處大江大河流域。因為這些地域氣候溫暖濕潤,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有利于農業發展和人類居住,能滿足人類生存的物質需要。▲
2、古希臘、羅馬的古典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即現在的希臘和意大利)其中,源頭在古希臘。
3、根據東西方文明,完成下表:▲
地區
文明
名稱
河流或海洋
文明產生時間
北非
古埃及
尼羅河
BC3500年
西亞
古巴比倫
兩河流域
BC3500年
南亞
古印度
印度河與恒河
BC2500年
東亞
古中國
黃河與長江
BC2070年
歐洲
古希臘
愛琴文明
愛琴海
(地中海)
BC2000年
4、東、西方文明產生的自然環境有何不同?從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東方亞非文明發源于大江大河流域,西方文明則以海洋為依托。人類文明產生的早期,自然環境對人類文明的產生與發展起著決定作用。
5、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三項主要標志:
國家、城市、文字等。
【古埃及、巴比倫、印度】
6、國家建立、統一等情況:(建立同文明產生時間)
國家
統一
國王
城市
埃及
BC3100年
美尼斯
孟婓斯
巴比倫
BC18世紀
漢謨拉比
巴比倫城
印度
BC3世紀
阿育王
摩亨佐?達羅
7、國家制度及文明成就:


國家
制度
文字
其他文明成就



法老即國王
象形
文字
金字塔、太陽歷(人類歷史上第一部)、醫學(木乃伊制作、解剖學、分科治病)




《漢謨拉比法典》
楔形
文字
《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太陰歷、七天一星期制度、
計時法等



種姓制度
發明十個數字符號
佛教誕生地
8、BC15世紀埃及地跨亞非兩洲;三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
比較
亞歷山大
帝國
羅馬帝國
阿拉伯帝國
時間
BC4世紀
2世紀
8世紀中葉
宗教

基督教
伊斯蘭教



1、疆域都是地跨三大洲
2、帝國都是靠武力擴張建立,故迅速衰落
3、都對世界經濟文化作出重大貢獻
經濟文化貢獻
亞歷山大帝國:將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透到西方,促進了東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匯。羅馬帝國:海陸交通發達,與北歐、印度和中國(東漢)有貿易往來。阿拉伯帝國: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橋梁或紐帶)
9、都曾定都巴比倫城的國家:古西亞古巴比倫王國、亞歷山大帝國、阿拉伯帝國的巴格達。
10、“新月沃地”即古西亞,東部是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推動了西亞文化發展;西部是希伯來人(現在的猶太人)、腓尼基人(腓尼基字母文字為歐洲字母文字奠定基礎)。
11、羅馬拉丁字母由來演變過程:古西亞腓尼基字母文字→古希臘人希臘字母→羅馬人的拉丁字母。
12、兩部法典比較:▲
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
羅馬《十二銅表法》
地位
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羅馬第一部成文法典
價值影響
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的社會階級狀況,是研究古巴比倫社會的重要資料。
發展的羅馬法,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
實質
都是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律,都是維護秩序、鞏固統治的工具
13、古印度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
等級
名稱
人員
階級
第一等級
婆羅門(嘴)
祭司、貴族
統治
階級
第二等級
剎帝利(手)
國王、武士和官吏
第三等級
吠舍(腿)
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和商人

統治
階級
第四等級
首陀羅(腳)
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的人
特點:等級森嚴,階級分化嚴重
后果:該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促使佛教產生。
【古希臘、羅馬】
14、古希臘由于山巒海洋的阻隔,在公元前8至前6世紀出現了“城邦”國家,特點是“小國寡民”。其中古希臘最重要的城邦有雅典和斯巴達。希臘最終被馬其頓王國征服。
15、(1)古羅馬發展歷程:羅馬城→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395年分裂→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被日耳曼人所滅);東羅馬帝國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繼續存在了約一千年
(2)羅馬帝國的形成過程:①羅馬人像斯巴達一樣是尚武的民族,對外進行擴張,取勝迦太基。②羅馬奴隸制發展,BC73年斯巴達克起義動搖了羅馬共和國的統治。③羅馬的共和國制度無力維持,出現蘇拉和凱撒軍事獨裁。
(3)羅馬帝國的建立與發展:BC27年,屋大維自稱羅馬共和國“元首”,成為羅馬人的第一個皇帝;到2世紀,羅馬成為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地中海成了帝國的內海(“羅馬人的小澡盆”)。帝國最初兩百年,局勢安定、經濟繁榮,被稱為“羅馬和平”時期。
16、古希臘雅典的民主制度:
(1)人物: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確立了雅典民主制度;伯利克里當政期間,雅典民主制度達到全盛,被稱為古希臘的黃金時代。
(2)民主表現: ①雅典全體成年男性公民普遍參與國家政治,共同決定重大問題;②陶片放逐法是維護雅典民主的有力措施之一;③雅典公民還享有各種優惠權利(發放工資和津貼)。
(3)雅典的民主機構:公民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陪審法庭是最高司法機構,還有五百人議事會。▲
(4)陶片放逐法實施的目的和利弊:▲目的:防止某些人權力過大而破壞民主。利:保護公民利益,對破壞民主的人有較大震懾作用。弊:人們容易根據個人的好惡濫用民主權力。
(5)正確評價雅典的民主制:雅典民主制使公民主動積極地參政議政,還能獲得更多權利。但是,它是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上的,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邦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可見是少數人的民主。▲
17、羅馬的共和制度:共和國設有人民大會和元老院,元老院是權力最大的國家機構,執政官的衛士肩扛“法西斯”,原為束棒,后為權力象征。
18、古希臘、羅馬的文明成就:
古希臘
古羅馬
政治制度:民主制
哲學:哲學故鄉(熱愛智慧),哲學家: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博學多才、追求真理)
科學:阿基米德發現了浮力定律和杠桿定律,發明了螺旋提水器
文學:《荷馬史詩》(木馬計)
史學:希羅多德(歷史之父)
語言文字:希臘字母
戲劇:歐洲戲劇故鄉,埃斯庫羅斯(悲劇之父)、阿里斯多芬(喜劇之父)
雕塑:《擲鐵餅者》,米隆
建筑: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
體育:現代奧運會及馬拉松起源
政治制度:共和制
法學:《十二銅表法》
語言文字:
拉丁字母是目前世界上流傳最廣和最通用的字母。
建筑:萬神殿、凱旋門、記功柱、圓形大劇場、
高架引水渠,
條條道路通羅馬
相繼興衰的中古歐亞國家
【西歐封建社會】
19、中古指的是“中世紀”,即5世紀后期(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16世紀。
20、西歐中世紀的國家:
(1)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建立)→查理曼帝國→843年分裂(凡爾登條約)→法蘭西、意大利、德意志
(2)英吉利王國:日耳曼人中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
21、西歐中世紀的封建制度
(1)形成過程:連年征戰使破產農民被迫投靠大封建主,成為農奴。國王和大封建主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臣下,形成封主與封臣的關系。
西羅馬帝國的滅亡標志著西歐奴隸制結束。
(2)主要特點:政治上封建等級制度、經濟上封建莊園制度和封建農奴制度、思想文化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響
(3)具體表現:
①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含義:封臣只承認自己受封的領主為封主,而與自己封主的封主沒有臣屬關系。影響:復雜的關系在封建領主之間造成一團亂麻般的權利和義務,使封建主之間不斷發生戰爭。
②封建莊園制度:(特征)設施齊全、經濟自給自足,除了鹽和鐵。
③封建農奴制度:從國王、教會、貴族手中租種土地,缺乏人身自由。
④基督教的作用和影響:政治上,800年教皇為查理舉行加冕,國王與教會相互利用(丕平獻土為教皇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經濟上,教會收取什一稅。思想文化上,基督教是中古西歐占統治地位的思想,文化教育也為教會所壟斷。
22、西歐城市與經濟的復蘇:①城市的自治:德國諺語“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贖買、起義方式取得)。②城市經濟復蘇:法國的巴黎和英國的倫敦成為政治和商業中心;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對外貿易活躍,佛羅倫薩則以手工業享譽歐洲。12世紀,巴黎成為西歐最大的城市。③行會的出現(保護手工業者利益)④市民階級形成:富裕商人、銀行家等發展為早期資產階級,為資本主義興起準備了條件。
【阿拉伯帝國和伊斯蘭文明】
23、阿拉伯國家的特點:政教合一。①610年穆罕默德在麥加傳教。②622年,穆罕默德被迫出走麥地那,這一年也成為伊斯蘭教教歷紀年的元年。③630年,穆罕默德率領穆斯林軍隊回到麥加,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④63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逝世。其繼承人哈里發發動大規模對外戰爭。⑤8世紀中葉阿拉伯成為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國。
24、伊斯蘭教遭到麥加貴族反對、被迫出走麥地那的原因:伊斯蘭教中的一神崇拜同當時麥加貴族的多神教不相容;賑濟貧民、反對高利貸的教義,觸犯了麥加貴族和富人的經濟利益。
25、伊斯蘭教的產生與阿拉伯半島的統一之間有什么關系?伊斯蘭教的產生順應了阿拉伯部落的要求;一神崇拜,有助于打破狹隘的氏族界限,適應了統一的需要;它利用宗教進行擴張圣戰,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而阿拉伯半島的統一,又為伊斯蘭教的傳播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26、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文明成就:
(宗教)伊斯蘭教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數學)改造了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并傳播到歐洲;代數學之父—花拉子密。(醫學)拉齊斯的《醫學集成》,伊本·西那的《醫典》。(建筑)清真寺。(文學)《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
27、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有何鮮明特點?領先地位、融合精神。▲
阿拉伯人對世界經濟和文化的貢獻(地位或作用)。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使者(橋梁或紐帶)▲
舉例說明阿拉伯人對世界經濟文化的貢獻。①改造了印度人發明的計數法,傳播至歐洲;②把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和火藥等重大發明及絲綢技術,印度的糖、稻米、棉花等傳入歐洲;③將古希臘、羅馬及印度的著作翻譯成阿拉伯文,便于日后傳播。▲
阿拉伯人能創造輝煌文化成就的原因:①地理位置優越,三洲交界,便于吸收各國豐富的文化營養;②帝國國力強盛,利用宗教傳播伊斯蘭文化;③阿拉伯民族善于學習、重視文化。▲(穆罕默德語:“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
【日本的大化改新】
28、1世紀前后,日本開始出現早期國家;5世紀大和統一日本,最高統治者叫大王,后來改稱天皇。大化改新后,大和正式改為日本國。豪強貴族紛紛建立起自己的莊園,逐漸形成一個特殊的武士階層。
29、古代中日之間交流:中日交流達到高峰是在中國的(隋)唐時期。
30、大化改新
(1)時間:7世紀中期(646年)
(2)背景: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皇權旁落;②國際上大唐王朝以及朝鮮等先進文明的刺激,皇室和改革派渴望改革;③日本留學生(遣唐使)的推動。④發動宮廷政變,鏟除了蘇我氏勢力。▲
(3)人物:孝德天皇
(4)主要內容:①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參照中國律令編訂法典作為治國基礎。②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5)特點:日本仿效隋唐制度實行的改革。
(6)影響: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7)啟示:要善于學習借鑒先進制度和優秀的外來文化,學習的同時將其改造為自己的東西;要有改革創新精神,與時俱進,加大對外開放。要重視農業生產,依法治國等。▲
31、唐朝文化對日本影響極大,至今還保留唐朝風尚。日本除了在政治和經濟上學習中國,還在哪些方面學習中國?教育上設太學國學;佛教經中國唐朝鑒真傳到日本;中國唐詩及書法受歡迎;建筑上仿照長安建立新都平城京;其他:文字、貨幣、服飾、生活習慣等。
【世界三大宗教】
32、世界三大宗教 ▲
項目
創立時間
創立地點
創始人
佛教
BC6世紀
印度
喬達摩·
悉達多
基督教
1世紀
巴勒斯坦地區
耶穌
伊斯
蘭教
7世紀
麥加
穆罕默德
項目
經典
傳播區域
節日
佛教
《大藏經》
亞洲
地區
臘八節
浴佛節
基督教
《圣經》
歐洲
北美
圣誕節
感恩節
伊斯
蘭教
《古蘭經》
西亞
北非
開齋節
古爾邦節
項目
建筑
風格
寓意
佛教
寺廟
類似
皇宮
顯示佛教的地位高
基督教
天主教堂
高聳
入云
顯示上帝至高無上的威嚴
伊斯
蘭教
清真寺
穹頂
神秘感,召喚信徒
33、三大宗教產生的背景、傳播發展、影響
佛教①產生背景:種姓制度激化了社會矛盾。②傳播發展: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在位時,大力弘揚佛教,并開始外傳;佛教往北經中亞在公元前后傳入中國,然后通過中國傳到朝鮮、日本等。往東南傳到東南亞。③影響:很多統治者把佛教用作統治人民的工具,佛教對中國社會影響最大。(佛教詞匯:無事不登三寶殿、臨時抱佛腳、、口頭禪、一剎那等。其他:文學、音樂、建筑、體育等。)
基督教①產生背景:1世紀,在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長期遭受苦難,渴望“救世主”的到來。②傳播發展:基督教便于統治者控制被壓迫征服的人民,統治者扶持基督教為國教。③影響:基督教是中世紀西歐占統治地位的宗教。(其他:公元紀年、節日、建筑、油畫、飾物等。)
伊斯蘭教①產生背景:六、七世紀之交,阿拉伯部落間為爭奪水源和牧場而相互仇殺,社會矛盾激烈,人們渴望統一。②傳播發展:通過宗教對外擴張,建立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也隨之傳播。③影響:阿拉伯國家特點政教合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甸县| 桑日县| 黑河市| 灵石县| 南汇区| 洛南县| 盘锦市| 平度市| 微山县| 定远县| 独山县| 富源县| 安远县| 略阳县| 台前县| 元阳县| 宁都县| 昂仁县| 绩溪县| 都匀市| 本溪市| 涡阳县| 泸溪县| 梧州市| 华亭县| 合水县| 台江县| 普兰县| 罗平县| 凤庆县| 益阳市| 龙游县| 龙井市| 孟州市| 法库县| 雅江县| 新平| 福鼎市| 汤阴县| 开阳县|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