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1 燃燒和滅火一、教材分析燃燒是生活中常見的顯現象,本課題內容的呈現從燃燒的現象和實驗入手,通過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的方法來探究燃燒的條件及滅火的原理,另外通過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強調安全的重要性。本課將化學學科知識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突出了化學在社會和生活中的作用,使學生認識到:對生活中一些現象的解釋以及日常所使用的方法都有科學依據,體現了化學的應用價值;這對于學生認識化學的重要性,體會化學與人類的關系,增強化學觀念具有重要作用。二、學情分析學生對燃燒現象非常熟悉,也接觸過火災的相關信息或情況。在學習氧氣時又觀察了木炭、硫、紅磷、鐵絲、蠟燭等物質的燃燒,而且還知道氫氣不純遇明火會發生爆炸。所以,學生的腦海里已經對燃燒的定義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生活經驗也能夠幫助學生了解燃燒是有條件的,只是他們還沒有形成比較系統、規范的概念和方法。在前幾單元中學生也多次感受了實驗探究、對比、討論、歸納等方法,這為本課的實驗探究打下了基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和教師的演示實驗,加上教師的引導,不難完成對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的歸納與理解。三、課時安排本課程共分為二課時:課時1 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課時2 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識課時1 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一、教學目標1.通過實驗探究認識燃燒的條件,并能運用燃燒的條件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燃燒問題。2.學會運用控制變量的思想和方法分析燃燒條件實驗并能自主設計實驗驗證可燃物燃燒條件。3.知道滅火的原理,學習常用滅火的方法,針對不同火情選擇適當的滅火方法。二、教學重難點重點:燃燒的條件和滅火的原理。難點:燃燒條件的實驗探究。三、教學過程【圖片展示】生火做飯、火箭點火升空。【講解】燃燒對我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我們需要通過燃料燃燒獲取能量來滿足我們的生活和生產需求。【圖片展示】古人燃燒烹飪食物或取暖。【講解】人類從遠古時代就開始逐漸認識并領用燃燒了,燃燒是人類最早利用的化學反應之一。那么什么是燃燒呢?你對燃燒有哪些認識呢?【圖片展示】蠟燭、火柴和酒精燈在空氣中燃燒,木炭、硫、鐵絲在氧氣中燃燒。【講解】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也多次接觸到物質的燃燒,空氣中的氧氣能支持燃燒【圖片展示】石頭、火柴、酒精燈。【講解】根據生活經驗我們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物質都可以燃燒,而能夠燃燒的物質也需要一定的條件才可以燃燒。【交流討論】只要是可燃物就一定能燃燒嗎?燃燒需要哪些條件?【實驗探究】燃燒的條件步驟一:在一個500 mL燒杯中加入300 mL熱水,將一塊黃豆粒大小的白磷放在一個金屬蓋內并放入熱水中。然后在燒杯上蓋上一片薄銅片,銅片上一端放一小撮干燥的紅磷,另一端放一塊用濾紙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觀察現象。【實驗現象】銅片上的白磷燃燒、紅磷不燃燒,水中的白磷不燃燒。【實驗資料】1.紅磷和白磷都具有可燃性,燃燒都產生有毒的白煙五氧化二磷,實驗時要注意安全。2.白磷:燃燒所需最低溫度40℃;紅磷:燃燒所需最低溫度240℃。【學生活動】交流討論:(1)實驗中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紅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需要什么條件?(2)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還需要什么條件?【實驗分析】(1)薄銅片上的白磷燃燒而熱水中的白磷不燃燒的事實說明燃燒還可能需要氧氣。(2)不同的物質燃燒時所需要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不同,物質燃燒時溫度必須要達到該物質的著火點。步驟二:用導管對準燒杯熱水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氣,觀察現象。【實驗現象】通入氧氣前,水中的白磷不燃燒,通入氧氣后,水中的白磷燃燒。【實驗分析】熱水中的白磷在接觸氧氣后燃燒了,說明物質燃燒確實需要氧氣(或空氣)。【總結】由此可見,燃燒需要三個條件(強調三個條件缺一不可):(1)可燃物;(2)可燃物接觸氧氣(或空氣);(3)可燃物溫度達到所需的最低溫度(即著火點)。【講解】著火點:可燃物燃燒時所需的最低溫度。物質的著火點是物質固有的屬性,一般不會改變。如:通常情況下一些常見物質的著火點物質 白磷 紅磷 木材 純酒精 無煙煤著火點/℃ 40 240 250~330 360~370 700~750【講解】當分析多因素影響的問題時,我們一般選擇使用控制變量法,一次只改變其中的某一個因素,而控制其他因素不變,使多因素的問題變成幾個單因素的問題,分別加以研究,最后將幾個單因素的問題的研究結果加以綜合。這種方法叫控制變量法。燃燒的條件有三個影響因素,因此我們應當分組開展對比實驗,一次只改變其中的一個因素來進行探究,如當研究可燃物這個變量時,要控制氧氣和溫度這個因素相同,其他研究與此相同。【學生活動】交流討論:(1)“紙火鍋”加熱過程中紙張為什么不燃燒?(2)“鉆木取火”時為什么在木頭旁邊放一些稻草?【總結】(1)紙中盛放湯料、水等物質,水蒸發時能吸收燃燒產生的熱量,使紙表面溫度無法達到紙的著火點。(2)稻草的著火點約為200℃,而木材的著火點為250~330℃,稻草的著火點低,更易引燃。【過渡】燃燒是一把雙刃劍,生活中合理利用燃燒能給人類帶來益處,但是燃燒一旦失去控制就會發生火災,此時人們應當怎樣滅火呢?【學生活動】根據下列滅火的實例,試分析其滅火的原因,并歸納滅火的原理。(1)酒精燈用燈帽蓋滅。(2)建筑物著火時用水噴淋降溫。(3)撲滅森林火災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將大火蔓延路線前的一片樹木砍掉,形成隔離帶。【總結】(1)燃著的酒精燈蓋上燈帽可以起到隔絕空氣的作用。(2)水可以吸收可燃物燃燒釋放出的大量熱,使可燃物的溫度降到著火點以下。(3)將大火蔓延路線前的一片樹木砍掉是為了清除可燃物,使燃燒不能持續。綜上分析可知,滅火的原理就是要破壞燃燒的條件,即: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與其他物品隔離;隔絕氧氣(或空氣);降低溫度至可燃物的著火點以下。另外,這三個滅火原理不需要同時存在,破壞燃燒條件之一即可滅火。【學生活動】交流討論:油鍋著火如何滅火?并說出相應的滅火原理。【總結】油鍋著火可用鍋蓋蓋滅或放入較多的蔬菜,蓋上鍋蓋可以起到隔絕氧氣的作用,而放入較多的蔬菜可以將溫度降到油的著火點以下,切記不可用水滅火,因為油不溶于水,且密度比水小,油會浮在水上,往油鍋中倒水并不能降低溫度,澆水還會增大食用油與空氣的接觸面積,讓火燒得更旺。【實驗探究】滅火原理。點燃3支蠟燭,在其中一支蠟燭上扣一個燒杯;將另兩只蠟燭分別放在兩個燒杯中;然后向一個燒杯中加適量碳酸鈉和鹽酸。觀察現象并分析原因。I II III【資料】Na2CO3+2HCl=2NaCl+H2O+CO2↑。【總結與分析】現象 分析I 火焰熄滅 燒杯隔絕空氣II 正常燃燒 同時具備燃燒的三個條件III 火焰熄滅 生成的CO2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且比空氣重,可隔絕空氣【提問】滅火器是現代社會生活中常用的滅火工具之一,你能根據上述實驗設計簡易的滅火器嗎?【探究實驗】自制泡沫滅火器模擬現場滅火。【提示】注意實驗安全,切勿讓側管對著別人或自己!【現象】產生大量氣泡。【分析】碳酸鈉與稀鹽酸反應:Na2CO3+2HCl=2NaCl+H2O+CO2↑,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且密度比空氣大,隔絕了氧氣,使火焰熄滅。【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131,認識干粉滅火器、二氧化碳滅火器、水基型滅火器,并討論這三類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及適用范圍。【總結】幾種常見的滅火器:①干粉滅火器:利用壓縮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主要含有碳酸氫鈉或磷酸銨)。具有流動性好、噴射率高、不腐蝕容器和不易變質等優良性能,除可用來撲滅一般失火外,還可用來撲滅油、氣等燃燒引起的失火。②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鋼瓶內裝著的被壓縮的液態二氧化碳噴射出來變為氣態二氧化碳滅火。該滅火器主要用來撲滅圖書檔案、貴重設備、精密儀器等引發的火災。(使用液態二氧化碳滅火器的時候,一定要握住滅火器的木柄,以免凍傷。)③水基型滅火器:產生的泡沫噴射到燃料表面,泡沫層析出的水在燃燒表面形成一層水膜,使可燃物與空氣隔絕,達到滅火的目的。泡沫和水膜的雙重作用,能快速、高效滅火,可用來撲滅非水溶性可燃性液體,如汽油、柴油等,以及固體材料木材、棉布等。【學生活動】交流討論:遇到火災該怎么辦?【總結】假如發現火險或遭遇火災,一定不要慌張,要沉著應對。如果火勢不大,可根據起火原因選擇合適方法滅火;如果火勢較大,則應立即撥打119報警,并選擇必要的自救措施并逃生,逃生時盡量用濕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墻壁跑離著火區域。【課堂小結】【課堂練習】略四、板書設計課題1 燃燒和滅火課時1燃燒的條件(三者缺一不可) 滅火的原理(1)可燃物 → 清除或隔離可燃物(2)要與氧氣(或空氣)接觸 → 隔絕氧氣(或空氣)(3)溫度要達到該物質的著火點 → 降溫至可燃物著火點以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