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一、理論基礎和依據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否定觀,是我們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理論基礎。辯證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展的環節和聯系的環節,其實質是揚棄。堅持辯證的否定觀就是對一切事物的發展采取分析的態度,反對簡單的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在中外文化交流互鑒中,要促進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增強文化自信,必須堅持科學態度,即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要有辯證取舍的態度,要有轉化再造的能力。對外來文化有選擇、有分析、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指出,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對待外來文化,要立足國情進行中國化,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使外來文化中優秀的、有生命力的要素在中國大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成為中華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離不開世界文明發展的環境和營養,更離不開中國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條件。為了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事業,對中國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都必須采取批判繼承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同時應當立足中國國情,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二、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內容要求:3.2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明確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教學提示:以“文化的力量有多大”為議題,探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力,理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這一根本制度的意義。可通過社會調查,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可評析流行文化與經典文化的價值,評估現代傳媒對文化傳播的影響,感受文化差異對人們的經濟、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影響。三、學情分析學生已經初步具備了一定的哲學素養和文化知識,已經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了初步的認識,初步樹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感知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但是他們缺乏辯證看問題的思維方法,有可能做不到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辯證地對待外來文化,因此需要教師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對學生進行引導;同時通過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探究的過程,提升學生對話協商、溝通合作的能力;培養學生勇于擔當的社會責任感;進一步培養和提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等核心素養。四、教學目標(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1.政治認同通過對敦煌文化的分析,圍繞“保護傳承敦煌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的核心議題進行探討,認識堅持文化發展需要在立足國情的基礎上交流互鑒,增強文化認同;堅定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跟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增強政治認同。2.科學精神通過對“保護傳承敦煌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自信”這一問題的深人探究,認識到用科學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即既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還要有辯證取舍的態度。同時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盲目照搬照用。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辯證的思想方法,增強科學精神。(二)學科能力目標1.學習理解能指出“文化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論”的錯誤;能理解文化發展既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又要做到立足國情,交流互鑒。2.實踐應用能結合具體材料說明文化發展中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要求的重要性和意義;能結合具體材料說明文化發展中正確對待外來文化的要求。3.遷移創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相關歷程分析和說明黨的領導對于國家發展、文化發展的重要性,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認同。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借鑒與融合的過程中,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為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教學難點:立足國情、交流互鑒的必要性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的文化是相互聯系的,有著共同的東西,也有不同的東西,這為我們進行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但是,我們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不是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而是要有選擇。選擇的依據就是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為我所用,要服從于本國民族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在學習和借鑒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我們之所以要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是因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競爭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我們要躋身于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就必須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斷實現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六、教學方法1.議題式教學通過對“保護傳承敦煌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自信”這一核心議題的深入探究,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和辯證的思想方法,堅持科學態度,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還要有辯證取舍的態度。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盲目照搬照用,認識到堅持文化發展既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又要做到立足國情,交流互鑒。2.活動教學法根據教學要求和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閱讀、討論、評析等活動,去學習知識、理解知識、內化知識。注重外顯行為活動與思維內化活動的結合,重視認知活動與情意活動、教師主導活動與學生主體活動、學生個體活動與群體活動的協調。促使學生由消極被動的學習向積極主動的學習轉化,使認知和情感得到和諧的發展。七、教學流程(一)課堂導入教師:河西走廊西側的茫茫戈壁中,有一片綠洲,名曰敦煌。這里是連接東西方的“咽喉之地”,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千百年來,東西商賈、南北僧眾,“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造就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書寫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敦煌故事”。今天,我們將以“保護傳承敦煌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自信”為核心議題,探尋敦煌文化的前世今生,感受敦煌文化的傳承,共同學習《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設計意圖】 展示敦煌藝術文化圖片,導入新課,緊緊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點,為新課教學打下良好的認識基礎。(二)新課教學環節一:交流互鑒,敦煌文化燦爛之所在教師: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敦煌文化,“集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佛教文化于一身,歷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敦煌文化跨越千年,其燦爛輝煌的奧秘是什么?我們結合課前查閱的資料一起探求敦煌文化的緣起。學生活動:學生介紹、分享課前查閱、搜集的敦煌文化起源的相關資料。學生介紹、分享示例如下一公元前139年,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開啟了絲綢之路,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作為絲綢之路的戰略要沖,敦煌成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正是經由敦煌,古代中國文明同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文明交融匯聚、創新發展。敦煌文化的魅力,就在于其彰顯了不同文化的匯聚和交融。敦煌地理位置特殊,古代中國文明與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文明在這里匯聚交融。對于外來的優秀文明成果,中華文明包容開放,學習借鑒,由此成就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民族的敦煌文化與絲路精神。教師:敦煌文化的形成見證了中華文化輝煌燦爛的古代歷程。然而,到了近代,中華文化衰微。西方文化的傳人在給中國帶來新的文化的同時,也使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產生了“文化復古主義”和“全盤西化”兩種不同的思潮。材料一 文化復古主義:康有為指出“中國立國數千年,禮義綱紀,云為得失,皆奉孔子之經,若一棄之,則人皆無主,是非不知所定,進退不知所守,身無以為身,家無以為家,是大亂之道也”。要“冒萬死以力保舊俗,存禮教而保國魂”。全盤西化論:胡適和陳序經認為,自晚清以來,中國被西方列強侵入是中國封建文化的問題,因此主張學習西方思想行為方式,將中國的封建文化全盤拋棄。提出“我們必須承認我們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質機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識不如人,文學不如人,音樂不如人,藝術不如人,身體不如人”。“我們的惟一辦法,是全盤接受西化”。教師:你如何評價以上兩種觀點?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方觀點,進行評析。學生應答示例如下-“文化復古主義”宣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傳統文化的千年道統是不能丟棄的,中國文化的唯一出路就是重新確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他們堅決反對西化主張,要求返回孔孟之道,在社會上提倡尊孔運動,倡導誦經復古,并在各地建立“孔教會”,推行他們的文化復古主義主張。文化復古主義雖然在肯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他們死守傳統的教條,不肯對傳統文化持揚棄的態度,不愿向西方先進文化學習,這是一種食古不化的形而上學觀念,是完全錯誤的。“全盤西化論”批評了中國文化本位的立場,沖擊了國粹主義思潮,介紹了西方文明和科學、民主、自由思想。它在批判封建專制文化、宣傳西方科學、民主和自由思想方面,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在總體上是一種錯誤的理論,是一種數典忘祖的民族虛無主義,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教師:“文化復古主義”“全盤西化”兩種思潮都是錯誤的,那么應該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呢?學生活動:學生個別回答。學生可以直觀地得出對待外來文化既不能全盤吸收,也不能盲目排外的結論。教師總結:在文化發展中,我們一定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既不能盲目排外,也不能不加選擇一味照搬照用。要做到有選擇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設計意圖】通過評析近代以來我國對待外來文化曾有過的兩種激進觀點:徹底拒斥外來文化的文化復古主義、盲目照搬西方文化的全盤西化論,進而得出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通過小組討論、評析的形式使學生發表觀點,在認同中華文化的同時端正對待外來文化的正確態度,有助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環節二:博采眾長,中華文化自信的展示教師:習近平主席贊譽“敦煌文化是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晶”。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請大家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舉例說明敦煌文化是如何吸收外來文化的。學生活動:學生介紹、分享課前查閱、搜集的敦煌文化是如何吸收外來文化的相關資料,可以通過圖、文的形式展現。學生介紹、分享示例如下-敦煌藝術源于印度佛教,秉承了古代印度佛教思想的傳統基因。敦煌石窟早期的洞窟中的彩塑佛像具有濃厚的外來藝術風格,具有印度、西域的典型特征。以莫高窟為代表的敦煌石窟群是集建筑、彩塑和壁畫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寶庫。洞窟建筑因功能不同而采用多種形制,早期洞窟沿襲了印度石窟的建筑風格。在壁畫方面,敦煌壁畫既有佛教尊像畫、故事畫等佛教繪畫藝術,有受印度佛教藝術影響的尼泊爾、波羅王朝的藝術風格,又有傳自希臘的日神、月神,還表現了受古波斯、龜茲文化影響的服飾、器具、裝飾等。教師總結:敦煌的石窟雕塑、壁畫、建筑,深深烙有多國、多民族文化影響的印記,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對話影響的過程。在中外不同文化碰撞、交融的過程中,中華文化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敦煌文化,歷經千年歲月,依然生動詮釋著中華民族兼容并蓄、博采眾長、開拓進取的文化自信。教師: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只有充滿自信的文明,才會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時包容、借鑒、吸收各種不同文明。”習近平總書記闡述的這一深邃道理,蘊含著對推動當今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深刻啟迪。今天,面對世界范圍內各種文化的激蕩,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我們應該怎么做?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核心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和論證。組長負責,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發言,指定記錄員作好記錄和整理,確定小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匯報展示。學生的回答可能會圍繞“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展開,但是具體學習哪些方面需要教師引導。教師總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我們要學習借鑒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一切有利于豐富我國人民文化生活的積極成果、一切有利于發展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經營管理理念和運行機制,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設計意圖】基于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從具體形象到抽象概括,以敦煌文化為主題設計“博采眾長,中華文化自信的展示”這一活動環節,讓學生體會到敦煌文化的燦爛正是世界各族文化精粹的融合,也是中華文明自信開放、融會貫通的典范,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環節三:立足國情,鑄就敦煌文化新輝煌教師:中華文明以海納百川、開放包容的廣闊胸襟,不斷吸收借鑒域外優秀文明成果,造就了獨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在敦煌藝術中,每個時代都有獨特的風貌,每個時代都能看到源源不斷的外來文化影響,但它們并沒有被同化,而是在碰撞交融中注入新的力量。請大家結合自己查閱的資料,舉例說明敦煌文化是如何實現外來文化本土化的。學生活動:學生介紹、分享課前查閱、搜集的敦煌文化中關于外來文化本土化的相關資料,可以通過圖、文的形式展現。學生可能介紹、分享示例如下-敦煌壁畫一開始就不同程度地具有中國氣派和民族風格,形成自成體系的中國式佛教藝術。早期壁畫帶有明顯的域外繪畫風格;北周時期尚存西域繪畫遺風,但整體而言,從形象到藝術風格已是漢族傳統繪畫面貌了;唐代供養人壁畫精心描繪了上層社會生活的基本內容,反映了大量的現實社會生活。敦煌飛天源自印度,但是在中原發展中融入了大量的本土特色,成為表達中國思想意識、風土人情和審美特征的吉祥和美好的化身。以唐代飛天為例,人物不長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條長巾,展卷飛舞,便輕盈縹緲地翱翔太空。正如我國詩人李白詠飛仙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這就是中國飛天典型的藝術形象。教師總結:敦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典型代表。它不排斥、不抵制外來文化,而是積極地歡迎開放;決不盲從或照搬,而是積極地吸收和消化外來優秀文化藝術中的營養,并將其融合和融化,最終創造出有世界影響的中國樣式、中國思想、中國氣派的文化藝術。教師:敦煌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有看得見的珍貴文物,更有內涵特別豐富的精神資源,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從中汲取養分。敦煌文化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和消化,這對我們文化發展有什么啟示?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核心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和論證。組長負責,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發言,指定記錄員作好記錄和整理,確定小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匯報展示。學生的回答可能會圍繞“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展開。教師總結:古代的學問不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所以,我們要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教師: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如何創造敦煌文化新的輝煌?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核心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闡釋和論證。組長負責,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發言,指定記錄員作好記錄和整理,確定小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匯報展示。學生可能認為要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高技術手段,加強敦煌文物的保護;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性交流活動,展示我國敦煌文化研究的成果;要引導支持專家學者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教師總結: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會上強調: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通過更加廣泛的文化交流和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借鑒,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同時強調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人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教師:在立足國情、交流互鑒方面,中國共產黨作了很好的示范。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成果。同學們知道有哪些成果呢?請逐一列舉。學生活動:學生個別回答。學生回答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征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內容,反映了大量的現實社會生活。敦煌飛天源自印度,但是在中原發展中融入了大量的本土特色,成為表達中國思想意識、風土人情和審美特征的吉祥和美好的化身。以唐代飛天為例,人物不長翅膀,不依托云彩,就靠一條長巾,展卷飛舞,便輕盈縹緲地翱翔太空。正如我國詩人李白詠飛仙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清。霓裳曳廣帶,飄拂升天行。”這就是中國飛天典型的藝術形象。教師總結:敦煌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典型代表。它不排斥、不抵制外來文化,而是積極地歡迎開放;決不盲從或照搬,而是積極地吸收和消化外來優秀文化藝術中的營養,并將其融合和融化,最終創造出有世界影響的中國樣式、中國思想、中國氣派的文化藝術。教師:敦煌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有看得見的珍貴文物,更有內涵特別豐富的精神資源,建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可以從中汲取養分。敦煌文化在立足本土的基礎上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和消化,這對我們文化發展有什么啟示?學生活動: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核心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和論證。組長負責,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發言,指定記錄員作好記錄和整理,確定小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匯報展示。學生的回答可能會圍繞“立足國情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展開。教師總結:古代的學問不能直接解決今天的問題,外來文化也不能直接解決中國的問題。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只有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才能發揮積極作用。所以,我們要立足中國國情,實現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應當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教師:在新的時代條件下,我們如何創造敦煌文化新的輝煌?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核心問題,從多個角度進行闡釋和論證。組長負責,每個小組成員都要發言,指定記錄員作好記錄和整理,確定小組發言人代表小組進行匯報展示。學生可能認為要通過數字化、信息化等高技術手段,加強敦煌文物的保護;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性交流活動,展示我國敦煌文化研究的成果;要引導支持專家學者講好敦煌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教師總結:2019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會上強調: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通過更加廣泛的文化交流和更加積極主動的學習借鑒,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同時強調研究和弘揚敦煌文化,既要深人挖掘敦煌文化和歷史遺存背后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要揭示蘊含其中的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教師:在立足國情、交流互鑒方面,中國共產黨作了很好的示范。它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大成果。同學們知道有哪些成果呢?請逐一列舉。學生活動:學生個別回答。學生回答如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人民革命、建設、改革的征程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先后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教師總結:這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種子在中國的土地上、在中國的氣候環境條件下,由中國共產黨人精心培育成長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思想之樹。是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立足國情交流互鑒的典范。【設計意圖】本環節通過材料分析,設計學習任務和問題鏈來突破教學難點。本環節意在以材料為載體進行綜合性教學,著眼于科學精神和政治認同的培育,努力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三)課堂總結教師: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互通共贏,存異求同,方能催生“蝶變”。古老的絲綢之路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并推動其融合、升華,孕育了燦爛的敦煌藝術。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這就要求我們,在堅定文化自信過程中,要正確處理“中”和“外”的關系。在與世界不同文明對話中,要敞開胸襟、放眼世界,堅決摒棄崇洋媚外的民族虛無主義、心胸狹隘的民族排外主義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義,大力加強同世界不同文明交流,廣泛借鑒吸收外來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在汲取各種文明養分中實現創新發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必須牢固確立“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理念,堅定文化自信,堅持以我為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立足本土,始終保持中華文化的民族性,使中國精神、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文化傳承中生生不息。【設計意圖】總結教學核心內容,促進學生認識和情感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