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必修四 《哲學與文化》重點梳理歸納第一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①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②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2、世界觀與方法論的關系①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方法論。②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3、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①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展;②哲學是對自然、社會和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為具體科學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4、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 。①思維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問題②思維和存在有沒有同一性的問題(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5、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1)根本分歧:圍繞物質和意識誰是本原的問題展開的(2)基本觀點: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 物質決定意識。②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本原的;物質依賴于意識;意識決定物質(3)基本形態6、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1)歷史使命: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2)意義: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人民的理論。(3)基本特征:①核心觀點: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②基本特征:③理論品質: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獨特的理論品質(4)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①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②毛澤東思想的活的靈魂是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實事求是。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第二課 探索世界的本質1、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2、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意識是人腦特有的機能,意識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3、意識的內容是客觀的,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4、世界的物質性原理:(1)原理內容: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2)方法論要求:我們自覺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統一性原則。5、物質與運動的關系:(1)運動是物質固有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2)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載體)6、規律具有客觀性與普遍性(1)規律客觀性原理: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改變方法論要求:我們必須尊重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2)規律普遍性原理:整個世界的運動、變化和發展過程都有其固有的規律。方法論要求:人可以認識規律、利用規律,為人類造福7、意識的能動作用(理解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1)人可以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自覺選擇性和能動創造性。(2)人可以能動地改造世界。通過實踐把觀念的東西變成現實的東西,創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觀事物。(3)意識的能動作用是巨大的,但意識的能動性受到客觀規律的制約。8、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1)原理: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發揮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規律的必要條件。(2)方法論要求,想問題、辦事情要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9、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具體要求)(1)要求我們尊重客觀規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2)要求我們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3)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10、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1)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主觀符合客觀。(2)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要求我們要重視意識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樹立正確的意識。判斷改錯題(對的打√,錯的打×,并改正過來)1、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2、意識的形式是客觀的,內容是主觀的3、意識是大腦的機能4、大腦是產生意識的物質器官5、離開物質談運動會陷入形而上學,離開運動談物質會陷入唯心主義6、運動是物質的唯一特性(客觀實在性)7、規律既可以被認識和把握,也可以被利用和改變(去掉)8、物質決定意識,要求我們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客觀符合主觀9、意識對事物的發展起促進作用10、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條件第三課 把握世界的規律一、唯物辯證法的總的特征:聯系和發展二、聯系觀點:1、聯系是普遍的(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2、聯系是客觀的(具有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建立新的聯系。3、聯系是多種多樣的(具有多樣性):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各種條件,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4、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原理+方法論)①整體居于主導地位,整體統率著部分。整體的功能、狀態及其變化會影響著部分。 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②整體由部分構成,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也會影響整體的功能,關鍵部分的功能及其變化甚至對整體起決定作用,要求我們要重視部分的作用。5、系統與要素的關系:①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系統與要素的關系②系統的基本特征: 整體性、有序性和內部結構的優化趨向③要求我們樹立全局觀念,掌握系統優化的方法,用綜合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三、發展觀點1、發展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2、發展的實質: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3、事物的發展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1)量變與質變是事物發展的兩種狀態(2)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 (原理+方法論)①事物的發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量變達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質變又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② 要求我們要重視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造條件;要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4、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1)辯證否定的實質是揚棄,辯證的否定是聯系和發展的環節(2)前進性與曲折性相統一原理①原理:事物發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②方法論要求:我們要對未來充滿信心,還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克服困難、勇敢地面對挫折與考驗。四、矛盾觀點1、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是對立統一規律2、矛盾就是對立統一,矛盾是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3、矛盾的基本屬性:同一性和斗爭性(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4、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1)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們承認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堅持一分為二的觀點(2)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們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3)辯證關系: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特殊性中包含著普遍性。②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方法論要求:①我們從中國國情出發,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②堅持共性和個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5、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6、用對立統一的觀點看問題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起決定作用。方法論要求,我們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點,也要統籌兼顧,恰當地處理好次要矛盾,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方法論要求,我們想問題、辦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堅持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第四課 探索認識的奧秘1、認識:(1)含義: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2)兩種不同形式和階段:①感性認識(初級階段)--感覺、知覺、表象②理性認識(高級階段)--概念、判斷、推理2、實踐:(1)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2)基本形式:生產實踐、社會實踐、科學實驗活動等(3)特點:客觀物質性(實踐主體、對象和手段都是客觀的)主觀能動性(實踐是人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社會歷史性(實踐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的活動)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方法論)(1)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決定認識)①實踐是認識的來源②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③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方法論要求:樹立實踐第一的觀點,自覺參與實踐活動(2)認識對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認識能夠指導實踐,正確的認識對實踐具有促進作用(積極的指導作用)。方法論要求:重視認識的反作用,重視正確認識的指導作用,堅持科學理論的指導。4、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1)真理的含義和屬性①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②真理的特征(屬性): 真理是客觀的(最基本的屬性)真理是有條件的真理是具體的③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注:正確的認識≠真理真理與謬誤相互依存≠真理包含謬誤(2)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①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②方法論要求: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在實踐中認識和發現真理, 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1、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歷史觀的基本問題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何者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唯心主義兩種基本的歷史觀。4、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后的、錯誤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展起阻礙作用。4、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5、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6、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7、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和過程: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8、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9、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人物,也包括杰出人物。10、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推動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方法論要求:堅持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群眾觀點 群眾路線基本內容 相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虛心向人民群眾學習。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地 位 根本立場、根本觀點、根本出發點。 根本的領導方法、工作方法、生命線、根本工作路線。11、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第六課 實現人生的價值1、人的價值在于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社會、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但主要在于對社會的貢獻。2、人的價值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統一。人既是價值的創造者,又是價值的享受者。3、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標準:對一個人的價值的評價歸根到底是看他的貢獻,最根本的是對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貢獻。4、價值觀的作用:(為什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1)價值觀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標。(2)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3)價值觀是人生的重要向導。(4)價值觀承載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追求,體現著一個社會評判是非曲直的標準。5、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有重要的導向作用。①價值觀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②價值觀影響人們的行為選擇(2)方法論要求: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價值觀,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6、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具有社會歷史性特征。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價值判斷是價值選擇的基礎。方法論要求:必須堅持真理,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7、保證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正確性的條件:(1)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標準(2)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牢固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3)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①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和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②把個人、集體、社會利益三者的統一作為選擇的標準8、價值的創造和實現(1)弘揚勞動精神,實現人生價值(根本途徑)在勞動中創造人生價值(2)在奉獻中創造人生價值(2)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創造和實現價值(客觀條件)(3)在砥礪自我中創造和實現價值(主觀條件)①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②需要努力增長自己的才干,全面提高個人素質③需要錘煉品德修為,不斷打牢道德根基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是人類社會實踐的產物(1)決定因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經濟、政治,給予經濟、政治以重大影響。(2)先進的、健康的文化對經濟、政治起促進作用。(3)核心: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4)呈現:文化通過載體呈現出來2、文化的功能:(1)文化具有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功能。(2)優秀文化塑造人生。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4)當代中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以認同、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文化為前提。3、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及特點(1)主要內容:①核心思想理念(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等)②中華傳統美德(自強不息、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③中華人文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等思想文化內容)(2)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1)批判繼承中華傳統文化:①表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改造傳統文化“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②態度: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批判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也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5、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1)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弘揚中華民族精神①基本內涵: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貫穿民族精神的各個方面。(地位)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各族人民風雨同舟、自強不息的精神支柱。(作用)②作用:偉大的民族精神為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中華民族精神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體現了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永遠的精神火炬。③豐富和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革命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體)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雷鋒精神、大慶精神、抗洪精神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抗疫精神偉大的抗疫精神:生命至上、舉國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學、命運與共偉大的抗疫精神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的傳承和發展,是中國精神的生動詮釋,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④措施:(如何弘揚)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1、文化具有民族性:民族文化的地位和作用:(1)地位: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2)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根基。(3)核心和靈魂:價值觀(4)具體體現:在民族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民族節日、民族服飾等方面。2、文化具有多樣性(1)要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礎上,尊重差異,理解個性。(2)既要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3)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3、 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①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積極推進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②維護各民族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9、文化交融與文化發展①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②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4、 正確對待外來文化(1)面向世界,博采眾長文化發展必須保持開放的心態學習借鑒一切有益成果(2)立足國情,交流互鑒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吸收外來有益文化,推動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第九課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1、 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1)產生:①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是中華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轉折點。②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2)地位:(為什么傳承和發展)①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②革命文化承載著黨和人民對國家獨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國革命的精神標識。③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1)選擇標準:看一種文化有沒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進文化發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沒有生存發展的實踐土壤,人民有沒有對它的需求。(2)原因:(為什么必須堅持走--道路?)①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必由之路。②決定因素:是由人民群眾根本利益決定的,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的,是由我國社會制度、發展道路決定的,是由繼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 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要求決定的,是由我國文化自身發展規律決定的。3、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1)堅定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文化發展的總體要求: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文化發展要依靠人民。文化發展要為了人民。①原因:人民是文化發展的主體。②要求: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向導,貼近人民的精神生活,(2)立足時代之基,回答時代問題(3)融通不同資源,實現綜合創新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通過綜合創新,形成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4、文化強國(1)要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2)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和科學文化修養(4)要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5、堅定文化自信(1)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2)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底氣來自哪里?)①文化自信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強了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③文化自信來自對全部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3要求:(如何堅定文化自信)①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完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②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③最根本的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特別是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