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揭秘地球脈動——地球的運動》作業設計課程標準運用地球儀或軟件,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說出地球的自轉方向、周期。結合實例,說出地球自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運用模型或軟件,演示地球的公轉運動,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結合實例,說出地球公轉產生的主要自然現象及其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核心素養目標【區域認知】在宇宙背景下,認識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基本特征。【綜合思維】通過實驗操作并結合生活實例說明自轉和公轉產生的現象并理解其與人們生產生活的聯系。擴展對人地關系的認識,建立愛護地球的觀念。【地理實踐力】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和公轉,能說出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方向、周期。培養操作技能。(一)基礎填圖作業北京時間2023年7月20日21時40分,經過約8小時的出艙活動,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密切協同,在空間站機械臂支持下,圓滿完成出艙活動全部既定任務,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已安全返回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出艙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從太空俯視地球,咱們的家園——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呢?根據材料完成以下題目。(1)地球自轉的方向是__________,當我們面對南北兩極時,自轉的 方 向 是__________。并在圖 1和圖 2中畫出。(2)地球在公轉時,地軸是__________的,它的空間指向保持不變,北極永遠指向__________附近。在圖3中畫出地球公轉的方向。(3)一年中,我國中午太陽升的高、白晝時間長的季節是______;這個季節,地球在圖中的______(填字母)附近;此時,南半球的澳大利亞是______(季節);(4)元旦時,臨沂晝夜長短情況是______;人們根據各地獲得太陽光熱的多少,把地球表面劃分為五個溫度帶,臨沂屬于其中的______。【參考答案】(1)自西向東南順北逆畫圖略(2)傾斜的北極星畫圖略(3)夏季 D 冬季(4)晝短夜長 北溫帶【設計意圖】通過完成這次作業,學生能夠較好的掌握本節課主干知識,落實地理課程標準(2022版)的基本要求。把教材中的原圖作為素材,設置簡單讀圖、指圖、填圖等作業,有利于學生夯實知識和能力基礎。【實施建議】本作業適合學生在課堂中預習新課后完成,并通過當堂展示以達到對學生預習檢測的目的。考慮到課堂教學的連貫性、流暢性,以及學生的層次性,也可在主要教學內容完成后出示,引導學生當堂完成。(二)能力提升作業1.毛澤東詩詞《七律二首 送瘟神》有“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的句子。這句詩反映的是下列哪一種地理現象( )A.地球自轉 B.地球公轉C.地球隨著銀河系運動 D.地球隨著宇宙運動2. 2022年 9月 1日(晴),小明在家中進行了“立竿見影”的探究活動。讀圖 1,從日出到正午,竹竿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是()A.逐漸變短 B.逐漸變長C.先變短再變長 D.先變長再變短3. 圖 2中,四個地點的地理現象與地球公轉無關的是()A.①地產生極晝或極夜現象B.②地四季變化明顯C.③地晝夜更替的周期為 24小時D.④地季節與②地相反4.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2018年 12月 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在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于 2019年 1月 3日,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材料二:圖 3為“地球上的晝與夜示意圖”,圖 4為“地球公轉示意圖”。圖 5為“不同季節太陽光照圖”(1)讀圖 3,圖中 A、B兩地中,處于白天的是____。由圖可知,地球的自轉產生了_________現象。(2)讀圖 4,當地球位于 D位置時,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是________,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日(節氣),此時北極地區有________現象。(3)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軟著陸在月球背面時,地球公轉至圖 2中的_____與_____之間(填字母),此時臨沂晝夜長短情況是__________。(4)小明家準備在臨沂買房子,考慮到想要好的采光,最好在______(填節氣)去看房子。【參考答案】1. A 2. A 3. C 4.(1)B 晝夜更替(2)北回歸線夏至日極晝(3)B C 晝短夜長(4)冬至日【設計意圖】檢測學生本節課學習的效果,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讀圖分析、獲取信息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學會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培養學以致用的習慣。【實施建議】本作業適合在課堂上進行,可以安排在學習內容完成之后。使用本作業的時候教師要加強指導,引導學生讀圖、析圖,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做題技巧。(三)綜合實踐作業某中學初一學生學習了地球運動的知識后,地理老師安排了測量日影變化規律的實踐活動。請結合實踐過程和你的學習經歷,完成下列任務。活動材料:2米長的竹竿 1根、量尺 1個、繪圖工具 1套。活動 1:晴朗的日子,分別在日出后、9點、12點、15點、日落前測量并記錄竹竿影子的方向和長度。結合活動 1,完成(1)~(2)題。(1)一天中竹竿影子長度的變化規律是________,此現象與地球的________(運動)有關。(2)冬季,同學們經常在室外玩踩影子游戲。如果僅考慮影子長短因素,最容易被對方踩到影子的時間應該是()A.8:00 B.10:00 C.12:00 D.14:00活動 2:在夏至日和冬至日前后,測量并紀錄正午影子的方向和長度,繪制 A、B圖。結合活動 2,完成(3)~(4)題。(3)A、B圖是某組同學的測繪結果。他們忘記了標注觀測時間。根據你的經驗,A圖測繪的時間應該是___________前后。(4)圖 1為我市某校教學樓正午日影范圍,圖 2為地球公轉示意圖。當教學樓正午日影范圍最小時,地球位于圖 2中的________處。一年中,教學樓正午日影范圍大小的變化是由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活動 3:冬至日這一天,臨沂的小明邀請家住杭州的表弟一起測量相同的兩棟樓的正午影子長度,繪制 C、D兩圖。結合活動 3,完成(5)~(6)題。(5)導致 C、D兩圖影子長短不同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6)由此推理,為了更好的采光,與杭州相比,臨沂的樓間距應該更_____(大或小)一些。【參考答案】(1) 長-短-長自轉(2) A(3) 冬至日(4) 甲(5) 地球公轉/太陽直射點的移動(6) 緯度位置大【設計意圖】本作業主要是通過測量日影變化規律的實踐活動,了解地球的自轉運動,考察學生的實踐探索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學生對地理核心素養以及地理實踐力的培養。【實施建議】本作業適合小組合作完成。本作業為綜合實踐的作業,布置任務時要充分考慮學生不同的接受水平,老師應適時點撥。本模塊為綜合實踐類作業,建議在學期末來布置,教師要引導學生收集和整理材料,以更好地實現本作業的設計意圖。(四)拓展探究作業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古以來,人們就對月亮充滿了向往,地理人眼中的月亮有何特別之處呢?我們一起探尋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奧秘。材料一:北京時間 2021年 5月 26日傍晚,在亞洲東部、大洋洲、太平洋大部、北美洲(除東北部),南美洲(除極東部)及南極洲可看到月食。中國除西藏極西部、新疆極西部外,其他地區可見月亮待食而出。根據材料一和圖 1完成(1)-(2)兩個小題。(1)吾見陰陽家有說,望日蝕月月光滅。發生月食時,地球擋住了一部分太陽光,使得地球在月球上的投影是圓弧形,月食現象能夠證明()A.地球的大小 B.地球自轉方向 C.地球的形狀 D.地球表面海陸比例(2)此次月食復圓發生在北京時間 26日 20點 52分,歐洲觀眾收看同步直播的時間卻是當地時間 26日中午,造成這種時間差異的原因是()A.兩地緯度位置不同 B.地球自西向東自轉C.地球自西向東公轉 D.兩地海陸位置不同材料二:2022年 9月 9日上午 9時,在中秋佳節來臨之際,國家航天局、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在京發布嫦娥五號最新科學成果,揭曉中國科學家首次在月球上發現的新礦物名稱,展示我國探月工程取得的最新成果。材料三:圖 2為“地球上的晝與夜示意圖”,圖 3為“地球公轉示意圖”。根據材料二、三,回答第(3)-(5)題。(3)讀圖 2,圖中 A、B兩地中,處于白天的是____。由圖可知,地球的自轉產生了__________現象。(4)讀圖 3,當地球位于 D位置時,太陽光直射的緯線是___________,這一天是北半球的________日(節氣),此時北極地區有________現象。(5)嫦娥五號科學成果發布會當天,地球公轉至圖 3中的_____與______之間(填字母),此時臨沂晝夜長短情況是__________。【參考答案】(1)C (2)B (3)B 晝夜交替(4)北回歸線、夏至、極晝(5)D A(位置可互換) 晝長夜短【設計意圖】一方面檢測學生本節課學習的效果,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探月工程的最新成果,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實施建議】本作業可以在教學內容完成之后進行練習,教師根據學情,分層次選擇其中的部分問題重點進行訓練。(五)學科融合作業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制定,即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 24等份,每 15°為1等份,每 1等份為一個節氣,始于立春,終于大寒。二十四節氣準確的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不僅能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更包含有豐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統,蘊含著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16年被列為非遺名錄。查閱資料完成《二十四節氣知多少》手抄報創作(1)內容要求:① 任選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作為主題進行手抄報創作;② 畫出所選節氣的代表景觀;③ 體現出所選節氣與地理的關系,例如畫出所選節氣在地球公轉圖中的位置、畫出所選節氣在太陽直射點回歸運動圖中的位置;④ 通過文字、照片、繪畫等形式等展現該節氣的民間風俗和該節氣對農業生產的指導;⑤ 寫出與該節氣相關的詩詞歌賦、故事等;(2)版面要求:使用 A4紙,寫清楚班級、姓名;精心制作、圖文并茂、字跡工整、排版美觀。【設計意圖】通過本作業引導學生結合語文、歷史、美術、地理等多個學科知識全面認識二十四節氣,了解二十四節氣與地球運動的聯系,體驗二十四節氣對農事活動和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的影響;同時探尋二十四節氣背后蘊含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感受二十四節氣從古至今對人們的生活、文化有著實用價值。從而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并提升學生文化自信度。【實施建議】學完地球運動之后,利用周末即可布置。做好作業的指導,引導學生先去搜集、整理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文字、視頻、圖片等資料,然后解析地理知識再進行創作。【評價量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