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清朝前中期鼎盛與危機本課主題本課以“鼎盛”與“危機”兩大主題展開,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習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之況與治世之措,感受清朝盛世治理中所蘊藏的智慧。隨后教師引出清朝鼎盛表面下潛藏的危機,學生通過對比中外發展狀況反思清朝沒落的緣由。學生在老師的提醒下,明白應以史為鑒,從清朝面臨的危機推導出當今中國治理需要注意的事項。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 1.課文內容:本課共設計三個子目,分別是“康雍乾時期的君主專制”、“版圖的奠定”、“統治危機初顯”。前兩部分指向的是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而最后一個子目則指向清朝的危機。清王朝的強盛是中國歷代王朝所不及的,但是這一強盛仍然屬于農業文明的強盛,此外,伴隨著國力的強大,危機也紛至沓來,統治者未能及時解決內部危機,并且逐漸固步自封,忽略了對外交流,這是導致清朝中后期危機叢生的重要原因,本課各子目之間聯系較為緊密,邏輯清晰。 2.單元結構:本課是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中的第二課,緊接著第一課“清軍入關”后的內容,呈現了清政府對國家的治理及其成就,同時也指出了清朝在治理國家中出現的一些錯誤,為清朝社會危機的出現埋下伏筆。 學生情況分析 已知:經過初中的學習,學生對本課設計的基本史實已有大致的了解,如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人口的增長和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這為高中教學提供了良好的知識基礎。 未知:學生對皇帝勤政、奏折制度了解較少;由于初中階段的學習中知識較為分散,不能辯證看待清朝的君主專制、難以用聯系的眼光和全球視野理解世界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想知:高中學生思維活躍,探究能力強,容易對與現實相關聯的事物產生興趣,如康雍乾三位皇帝的作為、馬嘎爾尼訪華、白蓮教等。 能知:高中學生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識圖能力、能夠自主/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進行歸納、能夠調動已有知識結構為本課學習服務,達成本課的學習目標。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皇帝勤政、奏折制度和思想文化專制的相關史料,辯證地看待君主專制強化的雙重影響;(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2.通過材料、歷史解釋、清朝地圖,并結合閱讀相關材料,學生自主梳理清王朝開疆固土、治理邊疆的具體措施及其。在老師帶領下,探究治理特點,理解鞏統一多民族國家多元一體格局,清王朝國家版圖奠定的重大意義。(素養目標:史料實證、時空觀念、家國情懷) 3.通過中國傳統農耕文明和西方新興工業文明對比以及其影響下的中西方思想文化對比,認識清王朝面臨的統治。(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4.通過了解康乾盛世由盛而衰的歷程,感悟盛衰之鑒,樹立理想,做既有家國情懷又有全球視野的新時代公民。(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通過了解奏折制度、軍機處這一中樞機構等認識清君主專制的強化;通過《清朝疆域》圖與清經略邊疆舉措理解國家版圖的奠定。 (二)教學難點: 從清管理疆域與強化君主權威的措施。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地圖、文字材料、歷史示意圖、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史料研習、課堂講授與教材閱讀相結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展示英國馬嘎爾尼使團仰慕中國,親訪中國視頻,拋出問題,為何英國使團,乘興而來,敗興而歸 觀看視頻,了解18世界中國 以生動有趣的視頻拉近學生和18世紀時代背景的距離,激發學習興趣,較快進入歷史情境中。一、盛世之治 一、盛世之治 1.展示材料: 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國家。—伏爾泰《哲學辭典》 第一,大清帝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穩定; 第二,經濟總量巨大,國家財力雄厚,是世界上第一大經濟強國; 第三,軍事實力強大,對版圖內的土地做到了有力的控制和管理。 —摘自張宏杰《饑餓的盛世》 (一)一封早奏九重天—奏折制 問題思考1:奏折制度特點,以及影響 展示四則材料、圖片呈現明清臣子遞交題本、奏本的不同流程與康熙帝已批改的奏折的材料。直觀展示奏折制度的特點及其作用。 答案:特點:迅速 、機密 影響: 廣泛獲取信息 強化官僚控制 強化君主專制 (二)半瓢葫蘆抵六部—軍機處 展示軍機處位置圖(距離養心殿僅50米) 展示軍機處內飾圖 材料一:雍正年間,用兵西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機房于隆宗門內。…謹密者入直繕寫。后名軍機處,地近宮廷,便于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承旨出政…只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于其間也。——趙翼《檐曝雜記》卷1《軍機處》 (三)馬齊喑究可哀——文字獄 問題思考2:文字獄有何影響? 直觀展示文字獄數據,讓學生思考文字獄影響,實質。 材料一:文字獄案量刑上多由皇帝核準,其家屬也難逃刑罰,多受緣坐。《清代文字獄檔》內記載的85個案件為例: 處以死刑的 45.88% 處以流刑的占9.41% 處以徒刑和杖刑的占3.53%處以戳尸的占9.41% 材料二:乾隆還借修《四庫全書》之際,禁毀圖書15萬冊。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內政建設過渡疆域治理:君主專制強化某種程度,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利于疆域治理,我們看清朝作為少數民族政權,如何開疆擴土? (四)靜拔盤針定華夷—盛世治疆 ①設立臺灣府 ②雅克薩之戰 ③ 徹底擊敗準噶爾 ④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⑤設置伊犁將軍⑥ 改土歸流⑦駐藏大臣共治 ⑧金瓶摯簽制度 ⑨《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請同學們將清朝治理邊疆的九大措施標注出來,并填寫到相應表格和地圖上。 通過與學生共同分析清朝治理邊疆的特點,由此得出清朝治理的智慧。 法律手段,維護統一 因俗而治,靈活多樣 設置機構,有效管理 思考問題三:清朝治理邊疆影響 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通過探究土爾扈特部東歸進一步升華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和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材料一:1657年,土爾扈特部向清朝“貢駝馬二百余。” 材料二:1672年,俄國指令土爾扈特部汗國派兵參加克里木戰爭。年此后數十年間,俄國多次向土爾扈特部征兵。 材料三:1714年,清朝使團抵達土爾扈特部汗國。...阿玉奇稱,“滿洲、蒙古、大率相類,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年帽式,略與中國同,其俄羅斯乃衣服、語言不同。” 探究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原因。 奠定現代版圖。通過歷朝歷代版圖變化的直觀視頻感受突破。 1.概括康乾盛世的主要體現; 2.閱讀圖一示意圖,歸納清朝奏折的特點:迅速,機密。并通過圖三、和材料一對比得出奏折作用。 3.完成導學案表格,檢閱同學完成情況。 4.看數據,得出課本關于文字獄影響的結論。 學生三分鐘完成表格和地圖標注,分析清經略邊疆的措施,嘗試從治理的方位、不同地區采用了針對性舉措等角度理解清朝盛世治理的智慧。 6.小組合作探究,通過高考材料探究,土爾扈特部東歸原因。 從總體上認識康乾盛世景象; 構建歷史的縱向聯系;自然過渡到盛世出現原因。 奏折制度在初中未出現,通過一手史料和圖片流程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以表格形式,幫助學生迅速歸納整理軍機處要點。 數據清晰對比 以表格和地圖形式,幫助學生迅速歸納整理清朝治理邊疆的措施。 提高學生快速閱讀提取信息的能力 通過合作探究,將重要內容給予學生探討,得出東歸原因,同時也落實了家國情懷素養。并且通過學生上臺分享方式,進一步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和自信。過渡 從縱向上比較,清的鼎盛是前代所不及的。但是清朝的鼎盛下暗藏著各種危機。二、盛世之危 1.內部危機: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清政府取消了人頭稅……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的4億人,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游手好閑者更數十倍于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人均收益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 ——摘編自李龍潛《明清經濟史》 2.外部危機 思考問題五:通過中西禮單對比,找出中西差異? 英國禮單 天體海洋:天體運行儀、地球儀、牛頓制作的望遠鏡等。 重裝機器:蒸汽機、紡紗機等 軍事武器:特種鋼制作的刀劍、榴彈炮、連3發手槍、巨型戰艦模型等。 英國態度 乾隆、嘉慶時期,英國先后派出使團來華,要求擴大貿易,增開通商口岸。——《中外歷史綱要》 中國禮單 玉器、漆器、瓷器、花緞、畫冊,鼻煙壺及土產食品等計92項479件。 中國態度: 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爾 ——《清高宗實錄》 嗣后口岸定于廣東,不得再赴浙省。 ——《清高宗實錄》 所有販茶赴粵商人…永禁出洋販運。 ——《嘉慶上諭》 學生閱讀材料,結合課本79頁找到內部危機。 閱讀材料,對比主要差異 通過高考題材料探究內部危機,提升學生信息獲取能力。 通過禮單,從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比較中西發展的差異,從而感受清朝逐漸落后世界潮流的史實。過渡 我們共同追問了盛世的治理,共同探討了盛世危機,對比清朝的盛衰,你有何思考?三、鼎盛之思 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始終居安思危,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敢于斗爭,善于斗爭,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勇于戰勝一切風險挑戰! ——習總書記講話 朗讀習總書記講話 在以史為鑒、為國家的發展建言獻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一起來感受了清朝的鼎盛,并且去追問了其鼎盛背后所采取的系列措施。而這些措施,毫無疑問,向我們展示了古人在治理國家時的智慧。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了清君主高傲、自我封閉的一面,這也成為清朝的持續發展繁榮的絆腳石。今日,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發展中國家,如何讓中國持續發展,持續強大,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問題。我們不妨在從清朝的鼎盛中借鑒其治理國家的智慧,并汲取歷史的教訓,堅持開放,順應全球化趨勢,在世界大舞臺上,繼續成長。教學反思本節課是《中外歷史綱要(上)》中的13課——《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其核心任務是引導學生在掌握歷史事實后,能夠嘗試結合現實回應歷史,在感受歷史的同時運用歷史的智慧來解決今日中國面臨的問題,進一步引導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繼續努力學習奮斗。 由于本節課采用《中外歷史綱要(上)》這一新教材,教師要在一節課中講授極大容量的內容,但上課時間卻極其有限。在教學環節的優化、選用史料的精煉和對學生思維的調動與點撥方面仍有許多不足之處,懇請各位批評指正,我一定會定虛心接受意見并修改不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