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現代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課 時 2課時 班 級課 型 新授課 時 間教學目標 1、能準確簡現代科技革命的特點。 2認識產業結構的變化。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能準確簡現代科技革命的特點。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認識產業結構的變化。教 法 1、講授法。 2、討論法。學 法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評價 小組評價、 綜合評價教 具 白板、教學PPT教 學 過 程 及 主 要 教 學 內 容 師 生 活 動1、導入語: 愛因斯坦在幼年時曾驚訝羅盤的指針永遠指向北方,并由此產生了對科學研究的好奇心。后,他說:“我 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有強烈的好奇心。”一語道出了科學家成功的奧秘所在。 一、創新與科技發展 1、科技發展靠創新 (1)創新是力量之、發展之基 情境活動一: 人類明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類不斷創新的歷史。火的發現,將人類送上了明的第一級臺階,人類從此脫離了茹毛飲血的野蠻時代;字的創造,使人類將自己的智慧結晶永久傳遞、永恒保存;蒸汽機的發明,使人類逐漸從手工勞動中解放出;計算機的誕生,給人類的智慧插上了新的翅膀;因特網的應用,使“地球村”的村民在網上恣意遨游。 談一談: 列舉事實,說明創新推動了科技的發展。(相關鏈接) 學生閱讀教材以及相關鏈接內容思考、討論 第一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8世紀中期,也稱工業革命。主要標志是蒸汽機的發明和運用,它使人類由手工勞動進入機器生產時代。 第二次科技革命發生在19世紀中后期,也稱電力革命。主要標志是電的發明和電力的廣泛運用。人類從此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于20世紀40-0年代廣泛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其主要標志是電子計算機、原子能和空間科學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人類由此進入電子原子時代。 ②科學的本質是創新,科技發展靠創新。 (2)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 與時俱進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不斷創新是當代科技發展的主旋律請同學們看一組數據: 據有關資料統計,人類的科技成果,19世紀是每0年增加一倍,20世紀中葉是每10年增加一倍,當前則是每3-年增加一倍。近30年,人類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超過了以往兩千年的總和。據測算,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周期,在19世紀為0年,20世紀中葉是7年,近年,在一些領域這種周期進一步縮短,在微型計算機領域,甚至僅隔6個月就有一代產品問世。人類明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人類不斷創新的歷史,從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我們不難看出:科技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樣離不開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社會的今天。21世紀是創新的世紀,隨著知識經濟的到,創新將更為廣泛、更為深刻、更為迅速。從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中人們越越深切地認識到創新的重要和可貴。 (3)創新關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 情境活動二:(見教材P69頁)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我國科技事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科技創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在許多重要領域取得大量創新成果,許多方面達到國際水平:中國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參加了被譽為生命“登月計劃”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了1%的測序任務,讓全世界為之矚目;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秈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順利完成;高性能計算機關鍵技術的突破,使中國在競爭激烈的世界計算機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神舟”五號飛船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實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想…… 舊中國的歷史不堪回首。總結歷史的經驗,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中國要發展,民族要振興,創新對我們尤為重要。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處于領先的地位。反之,則會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所拋棄。 奧地利世界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1921年提出的創新是指將生產要素的新組合引進生產體系,這種新組合包括引進新產品,引進新技術,開辟新市場,控制原材料的新供應,實現工業的新組織等五種情況。這種創新概念被國際社會廣泛接受和應用。雖然創新的集中不同涵義各有其應用的領域和解范圍,但他們的共性都是創造性。 葛曉峰是全國申請專利最多的個體發明家,他發明的載波錄音、錄相機等多項產品活的了國家專利局的專利。他小時候就對許多事物感到好奇:飛機為什么會飛?火車為什么會跑?輪船為什么不會沉底?這些在許多人眼里司空見慣的事卻常常引起他的思考。一天,他到媽媽所在學校的實驗室去玩,看見實驗室桌上擺著一架分成七八個部的天望遠鏡,心中產生了一種神奇的欲望。一會兒,媽媽有事要出去,臨走前叮囑曉峰不要亂動實驗室的物品。但他實在是討好其了,終于不顧媽媽的禁令,動手把天望遠鏡裝好了。四個小時后,媽媽回了,她看到那個組裝好的天望遠鏡,驚呆了;“好孩子!是你自己裝的嗎?這種儀器的拆裝高中生都未必能完成啊!”就是在這種好奇心的驅使下,葛曉峰走上了創造發明的道路,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成果。 代表展示 (1)好奇心是創新的最初動力 揭開科學家成長的歷史畫卷,不難發現,許多科學家小時候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他們走上科技發明創造之路的起點,是創新的最初動力。 情境活動四:(見教材P71頁) 英國著名的發明家瓦特在童年的時候,有一天看見壺里的水開了,蒸汽把壺蓋頂得“噗噗”發響。對于這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小瓦特竟發生了極大的興趣。他目不轉睛地盯著跳動不止的壺蓋,一心思索著蒸汽的力量,在爐子旁邊整整呆了一個多小時。姨母看見了,責罵他是個“懶孩子”。她哪里知道,正是這種強烈的好奇心和尋根問底的品質,使瓦特成了蒸汽機的發明者和創造者。 說一說: 有了好奇心就意味著能成功嗎?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點撥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擔并非每個人都能做到有所發明創造。只有那些把好奇心轉化為興趣,進而發展為志趣,多加觀察、大膽設想、鍥而不舍的人,才能從好奇的現象中探幽尋勝,才能最終有所發現和創造,從而打開成功的大門。 (2)好奇心怎樣發展為創新 材料一: 保護好你的好奇心 很多少年朋友有遠大的志向,長大以后想做一名科學家,這是非常可貴的。但是,如果問你,做一個科學家,最根本的稟賦是什么?你怎樣回答? 無數的科學家走向成功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一個科學家,最重要的是有好奇心。荷蘭科學家昂尼斯,對物質在通常溫度下的表現不感興趣,他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各種各樣的物質在很低很低的溫度下,會表現出什么樣的性質。美國IB公司蘇黎世研究所的科學家繆勒和柏諾茲,對常溫下導電的物質不感興趣,他們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想知道在常溫下不導電的陶瓷,在很低很低的溫度下導不導電。日本科學家白川英樹,明知普通塑料是不導電的,但他懷著強烈的好奇心,想做出一種能導電的塑料。美籍華裔科學家丁肇中,不相信當時流行的觀點:只有3種夸克。他懷著強烈的好奇心,一定要做個試驗,看有沒有第四種夸克。正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他們通過無數次科學實驗,做出了偉大的科學發現,他們都獲得了諾貝爾獎。 同學們,為了成才、成功,讓我們揚起創新的風帆,搭起創新的橋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世界的奧秘吧! 教師導入 仰觀茫茫太空。留心周圍世界的每個地方,我們會發現許許多多有趣的現象和問題,需要我們去不斷地探索和發現。我們如何才能開啟奇妙的知識世界之門,步入科學的殿堂呢? 教師指導學生 想一想: 上述材料說明了什么道理? 學生:創新是力量之、發展之基。 相關鏈接: 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議一議: 為什么說“創新是力量之、發展之基”?(你是怎樣理解“創新是力量之、發展之基”的?) 學生:①科技前進的每一步都是追求創新的結果; 議一議: 科技創新對我國發展和民族振興有什么作用?試舉例說明。 教師補充 那么什么是創新呢? 創新既是指一種精神,也泛指創造任何一種新的事物,同時也專指科學技術領域中的發明創造。 議一議: 你是怎樣認識創新的,請舉例說明。 2、由好奇到創新 議一議: 好奇心與科技創新有什么關系? 學生思考討論,展示成果,教師點撥 強烈的好奇心對科技創新有重要作用:好奇心是創新的最初動力;好奇心也會對人們產生消極影響。 說一說: 自己能舉出一個這樣的例子嗎? 教師:有了好奇心并不意味著成功。生活中,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但并非每個人都能做到有所發明創造。 每個同學至少提出一個自己感興趣但現在還不明白的問題,與同學們交流。試著對有的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作業 談談現代科技革命對日常生活的影響。課后反思(教學收獲、特色創新、存在不足、改進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