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獨立國家的發展》課 時 2課時 班 級課 型 新授課 時 間教學目標 1、通過展示各區域地圖,了解二戰后亞非拉民族獨立與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時空史實。 2、引導學生運用教材、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了解當今亞非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問題及挑戰的具體表現,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3.通過學習讓學生認識發展中國家面臨問題的區域性與共性特征、問題解決的艱巨性,提供面對挑戰的解決對策。教學重點 教學重點: 世界殖民體系走向瓦解的原因與表現。教學難點 教學難點:亞非拉發展中國家發展的成就與問題。教 法 1、講授法。 2、討論法。通過廣泛討論,培養學生對中國歷史的解析能力。學 法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學評價 小組評價、 綜合評價教 具 白板、教學PPT教 學 過 程 及 主 要 教 學 內 容 師 生 活 動【導入新課】 殖民體系開始瓦解的歷史潮流20世紀初就開始了。但是只有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才形成勢不可擋的洪流。它首先在亞洲出現高潮。接著轉向非洲和拉丁美洲,一浪高過一浪,殖民體系的堤壩一塊塊塌落。 ——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 【講授新課】 一、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 ◆ 回顧殖民體系建立的歷程 從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開辟開始,世界逐漸聯系成一個整體。隨著歐洲資本主義迅速發展,歐洲通過輸出商品、資本輸出和武力在全球建立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全球領土被列強瓜分殆盡,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1. 殖民體系崩潰的背景 展示材料: 材料一 經過20世紀上半葉的嚴重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原來作為資本主義中心區域的西歐創傷累累,實力大為削弱,在原有基礎上不可能繼續主導世界體系,也無力繼續維持龐大的海外殖民帝國。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戰激發了民族主義者追求獨立和自由的熱情。以自決和民主的名義、通常以殖民地國家為盟友進行的戰爭,要想不在被統治人民中激起自由的思想,是很難的。 ——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1870年起)》 材料三 二戰后形成了兩大陣營對峙的世界格局……為了把民族解放運動納入世界革命運動,組成世界范圍的反帝統一戰線,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鞏固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對殖民地的民族獨立斗爭給予了積極支持和大力援助。 ——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第三編)》 材料四 從聯合國成立開始,非殖民化就一直是其關切的一個主要問題,因為非殖民化直接淵源于《聯合國憲章》規定的各國人民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決原則。 ——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2.殖民體系崩潰的概況 教師可首先帶領學生觀看“【歷史地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殖民世界形勢交互動畫”,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然后再繼續講解亞洲殖民體系崩潰的情況。 (1)亞洲 ①印度獨立與印巴分治 展示材料: 材料一 在戰后印度反英群眾運動和工農運動的推動下,英印殖民軍隊中的印度士兵也行動起來,并把反英斗爭推向高潮。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材料二 “把過去的公式應用到目前的形勢是不行的。1946年的局面不是1920年、1930年、或甚至1942年的局面……” ——英國首相 艾德禮 材料三 蒙巴頓方案規定,印巴兩個自治領的劃分主要根據英屬印度居民的宗教信仰。……“獨立法案”規定,總督將以英王陛下名義批準自治領合法機構通過的任何法律。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在印度人民反抗斗爭的壓力下,英國被迫同意印度獨立。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成為獨立的自治領。20世紀50年代,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成為共和國。 圖片展示: ●斗爭:1947年前,印度人民在國大黨領袖甘地、尼赫魯和穆斯林聯盟領袖真納的領導下,積極爭取印度獨立。 ●印巴分治:1947年英國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部分。 ② 亞洲其他國家的獨立 印度獨立前后,印度尼西亞、老撾、菲律賓、緬甸、錫蘭、柬埔寨、馬來亞、新加坡等也紛紛獨立。帝國主義在亞洲的殖民體系瓦解。 (2)非洲 ①埃及 1952年,埃及中下層軍官武裝起義,廢黜國王,第二年成立埃及共和國。1956年,埃及總統納賽爾宣布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英軍撤離運河區。 ②阿爾及利亞 1954年,阿爾及利亞成立民族解放陣線,與法國殖民者進行武裝斗爭。1962年,阿爾及利亞獨立。 ③撒哈拉以南非洲 1960年有17個國家獨立,稱為“非洲年”1960年,有17個非洲國家獨立,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 ④成果 到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獨立國家達41個,約占非洲總面積的84%、總人口的88%。英、法、比、葡等在非洲的殖民帝國崩潰。 (3)拉丁美洲 ①古巴 展示材料: 古巴距美國只有90海里,長期受美國的控制和剝削。美軍一直占領著古巴的關塔納摩海軍基地,古巴出口的2/3輸往美國,全部進口的 3/4來自美國。殖民主義統治使古巴形成以生產糖為主的單一經濟。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下卷) 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1961年,卡斯特羅宣布古巴是社會主義國家。 教師可播放“古巴革命”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古巴革命過程,對古巴產生一個形象化的認識,提高歷史學習興趣。 ②巴拿馬 ●背景:巴拿馬運河位于巴拿馬共和國中部,具有重要的經濟和戰略地位,巴拿馬 運河開通后,美國在運河沿岸劃出運河區,運河區一直由美國控制。 長期被美國控制的巴拿馬運河區 ●過程: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巴拿馬不斷發群眾性的反美運動,要求收回運河區主權; 1977年,巴拿馬與美國簽訂條約。后來,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海關、郵政、司法等主權,并參與運河的管理和營運。 ●結果:1999年年底,巴拿馬收回了運河區的全部主權。 (4)世界殖民體系崩潰 1945—1991年,全世界有90多個國家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摧毀了世界殖民體系。 【總結提升】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概況 3.殖民體系崩潰的影響 展示材料: 二戰前,處于歐洲殖民體系下的非洲只有3個獨立的國家:利比里亞、埃塞俄比亞和埃及。戰后經過民族獨立運動的洗禮,世界的政治版圖發生了巨大變化,以非洲為例:1951-1958年6個國家獨立,1960-1968年32個;1973-1972年8個;1980-1989年1個。 戰后新獨立的國家紛紛參加聯合國,使得這一國際組織在成員結構和發揮作用方面都有所變化。這突出表現在聯合國的成員構成上:1945年聯合國誕生時的成員國總數是51個,大多數是歐美國家,且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起著主導作用。到2011年,聯合國的成員已經增加到193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戰后獨立的國家,以這些國家為主體形成的“第三世界”逐漸開始在世界政治舞臺上發揮作用,成為了戰后國際事務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喪失,宗主國與其原殖民地的關系也由直接的政治、軍事控制與被控制逐步變為相對平等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與聯系。盡管原宗主國與新獨立的國家之間仍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控制和反控制的斗爭,但各國之間的聯系并沒有因為殖民體系的終結而斷裂,反而總體上具有了更深層和更廣泛的延續,世界一體化的進程也由此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得出認識:改變了世界政治版圖和政治格局,推動國際關系平等化,有利于世界一體化。 (設計意圖) 本欄目在教材內容基礎上增加了二部分內容,一是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背景,二是世界殖民體系崩潰的意義,便于學生形成整體的知識認識。此外,學習新課之前回顧殖民體系建立的歷程,有利于學生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 過渡:二戰后亞非拉國家掀起了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西方殖民列強歷時數百年構建的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在原來的殖民地誕生了為數眾多的新興民族獨立國家。這些國家獨立后面對著發展經濟的重要任務,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由于國情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1)亞洲國家的成就 ①東亞 新加坡、韓國成為新興工業化國家,與中國的臺灣、香港地區一起被稱為“亞洲四小龍”。 ② 西亞 沙特、科威特等海灣產油國出現了“石油繁榮”和經濟起飛。 (2)非洲經濟的快速發展 展示材料: (非洲)各國獨立后都進行過土地改革或實施過土地調整計劃;實行國有化或非洲化、本地化措施……這些措施的實行都為非洲各國民族經濟的建立奠定了基礎……60年代和70年代前期,非洲經濟發展迅速……從70年代中期起,非洲經濟轉入停滯和低潮時期。80年代被稱為“失去發展的10年”……80年代中期起,非洲國家全面進行經濟調整,采取了諸如改變重工輕農的戰略,實行不同程度的私有化,促進非洲區域的經濟合作等措施,經濟逐漸開始增長。 —— 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 ◆非洲經濟經歷了快速增長、停滯、調整、再增長的過程 (3)拉丁美洲經濟的發展 ◆發展原因:拉丁美洲各國大力發展民族工業,積極促進國家之間經濟合作。 展示材料: 1945年后,整個地區(拉丁美洲)的經濟結構開始發生重大轉變。對原材料和農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外國投資的流入使其受益匪淺……從1945到1975年的30年里,拉丁美洲經濟以令人刮目相看的速度穩步增長。 ——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1870年起)》 ◆成就: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國家基本實現了工業化。大多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 (設計意圖) 首先明確發展中國家的概念,其次通過地圖提高學生的時空認識,通過讀教材、分析史料認識亞非拉國情不同、政策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成就。 過渡:亞非拉國家獨立后,積極發展本國經濟。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時,也面對著一系列挑戰。這些挑戰是什么?有什么共性問題?你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如何面對挑戰呢? 三、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閱讀教材和材料,概況發展中國家面臨哪些挑戰?又是如何應對的? 自主學習 材料一 日本一度曾是世界上最強的經濟體,經濟快速增長……但金融體系一塌糊涂……中國應避免重蹈覆轍。中國逃脫了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主要是因為中國的金融體系對外封閉,如果對外開放,將面臨更大的風險,因此,應先加強后開放……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一度發展很快,雅加達宛如中國的上海,但它的體制存在著僵化的成分,如政治體制、與沒有掛鉤的匯率機制等。由于缺乏調節機制,一旦出現問題便導致崩潰和危機。因此,在經濟繁榮時應做一些安排。” ——索羅斯與朱镕基的會談(2001) 材料二 亞洲金融危機指發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風波。新馬泰日韓等國都為外向型經濟的國家,對世界市場的依附很大。1997年夏,索羅斯等國際炒家利用亞洲國家金融市場的漏洞,做空泰銖,引起泰國擠兌風潮,泰銖貶值60%,股票市場狂瀉70%。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等地。泰國、印尼、韓國等國貨幣大幅貶值,同時造成亞洲大部分主要股市大幅下跌;沖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終結了亞洲經濟的高速發展。 認識:亞洲一些國家過分依賴國際資本與國際市場,承受風險的能力較差。 材料三 20世紀70年代,為支持經濟發展,主要的拉丁美洲政府從西方(主要是美國)銀行和國際信貸機構大舉借債,從而成為世界上負債最嚴重的地區,很多國家的外債翻了四倍……很多政府只是簡單的增發貨幣從而導致貨幣貶值,促使物價飛漲……拉丁美洲的經濟增長減緩到1%以下,甚至有時出現負增長。 ——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1870年起)》 認識:拉丁美洲欠下巨額外債,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材料四 在20世紀即將結束時,撒哈拉以南6億人口中有一半生活在每天消費不到1美元的貧苦狀態。整個大陸的債務負擔達到了2000億美元。世界上較早的傳染病仍在非洲流行。 ——R.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1870年起)》 認識:非洲仍然十分貧窮、傳染病流行 材料五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對比,決定了國際經濟規則的主導權掌握在發達國家手中……貿易自由化所創造財富的70%被發達國家獲得……發達國家占據著高層次的工業部門,而發展中國家擁有的工業部門的層次是比較低的。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認識:不公正的國際經濟舊秩序 材料六 1945年到1970年間,70多個新國家從帝國崩潰中誕生。1947年,英國承認它的印度次大陸殖民地獨立。不過,獨立最終導致兩個對立國家的出現,即印度教的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在隨后幾十年,它們之間爆發了三次重大戰爭。尼日利亞等國家的國界,是由19世紀帝國主義列強而不是根據當地居民的習慣和傳統劃定。對于新獨立的民族國家而言,這些邊界通常很不合理。1967年到1970年間,尼日利亞陷入內戰。 ——摘編自[美]大衛·克里斯蒂安等《大歷史》 認識:殖民主義遺留的邊界和民族矛盾,造成一些地區沖突和政局動蕩。 材料七 1991年拉美外債4260億美元左右。因為基數過大,即使以后外債增長率年均只有1%,每年也要增加數十億美元新債。拉美各國存在著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例如政府官員貪污腐敗、分配制度極不合理,貧富懸殊日益加劇,貧困人口有增無減,失業率上升,毒品走私蔓延。 ——高 鉆 張森根 《戰后拉丁美洲經濟的發展及其八十年代的前景》 認識:巨額外債、政策失誤、貪污腐敗、貧富懸殊、人口膨脹、民族和宗教問題。 【總結提升】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合作探究】我為發展中國家出謀劃策 ①走符合自身國情的道路,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 ②重視教育、重視科技,加強創新,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 ③加強國家治理:加強政治民主法制建設,治理國家突出的問題,如:人口、貧富差距懸殊、貪污腐敗等; ④采取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⑤加強國際合作,努力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⑥反對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維護和平的建設環境; ⑦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性經濟合作 …… 【課堂小結】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時間軸 通過復習,構建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的歷史線索,導入本課學習。 (設計意圖) 通過階梯式示意圖方式簡要概述19世紀以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不斷深入的歷史,構建民族解放運動發展的歷史線索,形成對民族解放運動的整體認識,簡明扼要導入本課的學習。 教師也可使用“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高潮概況后再講解新課。 學生分析得出認識:宗主國國力衰落,無力維持殖民統治學生分析得出認識: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增強學生分析得出認識: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社會主義陣營的支持學生分析得出認識:聯合國非殖民化活動的推動。 展示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風起云涌,在短短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里,西方殖民列強歷時數百年構建的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在原來的殖民地誕生了為數眾多的新興民族獨立國家。據統計,截至190年,聯合國159個成員國中,有近100個是在“二戰”后宣布獨立的。 ——徐藍《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想一想】印巴分治帶來了怎樣的后果? 分治使數萬人死于教派沖突,使上千萬人離鄉背,淪為難民。印度教徒和修斯林居住的地區犬牙交錯,根本不可能截然分開。 分治嚴重破壞了印度經濟地域的統一。印、巴分界線主要根據居民成份劃分,……這就無法顧及經濟地域的統一。結果,劃歸巴基斯坦的地區主要是農業區,工業城市大都劃歸印度。幾乎百分之九十的工業歸印度,而這些工有不少依賴于巴基斯坦境內的農業。 ——孫澄《論印巴分治的原因及影響》 教師可播放“埃及‘自由軍官組織’起義”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直觀了解古巴革命過程,對古巴產生一個形象化的認識,提高歷史學習興趣。 1.發展中國家的含義 發展中國家,又稱“第三世界”,是指原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取得獨立后建立的擁有完整主權的新興民族國家。 2.發展中國家的成就 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二戰后亞非拉發展中國家有何發展成就?其原因如何? 數拉美國家屬于中等收入國家。 (設計意圖) 首先明確發展中國家的概念,其次通過地圖提高學生的時空認識,通過讀教材、分析史料認識亞非拉國情不同、政策不同,呈現出不同的成就。 認識:巨額外債、政策失誤、貪污腐敗、貧富懸殊、人口膨脹、民族和宗教問題。 【總結提升】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合作探究】我為發展中國家出謀劃策 ①走符合自身國情的道路,加強自身的發展與進步; ②重視教育、重視科技,加強創新,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 ③加強國家治理:加強政治民主法制建設,治理國家突出的問題,如:人口、貧富差距懸殊、貪污腐敗等; ④采取謹慎態度,逐步開放金融市場,規避金融危機的沖擊; ⑤加強國際合作,努力推動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⑥反對霸權主義、新殖民主義,維護和平的建設環境; ⑦積極參與全球和區域性經濟合作 …… 【課堂小結】 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與新興國家的發展時間軸作業 結合所學列表書里發展中國家的建設成就與困難。課后反思(教學收獲、特色創新、存在不足、改進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