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

資源簡介

第17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一、課程標準
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
認識社會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二、素養目標
時空觀念:基于時間序列和空間要素的歷史講述與分析,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術語對史事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
史料實證:培養史論結合的意識,初步掌握歷史材料研習的基本方法,增進對歷史的理解;
歷史解釋:通過史料分析和問題探究,能夠概述19世紀末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主要斗爭事跡,以及資產階級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亡進行的努力,并理解這些斗爭和探索的時代局限性;
唯物史觀:結合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金侵華發生的國際國內背景,創設學習情境和簡單情境,認識列強侵華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突出考查唯物史觀;
家國情懷:感受中華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不屈不撓地頑強抗爭和不懈探索的民族精神,培養致力于中華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感。
三、重難點
1、重點: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義和團)尋求國家出路的探索;八國聯軍侵華及中國人民的抗爭。
2、難點:評價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瓜分中國狂潮被粉碎的原因。
四、導入
《時局圖》是中國近代時事漫畫的杰作。它把19世紀末(中日甲午戰爭后)中國面臨的被帝國主義列強瓜分豆剖的嚴重危機,及時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們面前,起到了警示鐘的作用。漫畫中熊代表俄羅斯,犬代表英國,蛤蟆代表法國,鷹(即鶧)代表美國,太陽代表日本,香腸代表德國。
它把甲午中日戰爭后中國面臨的“瓜分豆剖”、“亡國滅種”的危機,深刻形象地展示出來,反映了愛國者試圖喚醒國人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愛國之情。
五、新課
(一)戊戌維新運動
1、背景
(1)時勢條件: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此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救亡圖存需要進行新的探索
(2)經濟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
(3)階級基礎:中國資產階級逐步發展壯大
(4)思想基礎:康有為撰寫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奠定了維新派的理論基礎
材料:已而東師大辱,遂有割臺補款之事,于是外邦蔑視,海內離心...聞萬國報館,議論沸騰,咸以分中國為言。海內震惶,亂民蠢動...當今日而思圖存,舍變法外更無他巧,此固萬國謀自強者,所殊途而一轍....近俄與日本、暹羅變政維新,遂以辟地自強矣。印度、土耳其、埃及守舊不改,遂以削地滅亡矣....新舊變守之效如此,皇上果何擇焉 ——康有為《應詔統籌全局折)(1898年)
思考:從材料中我們可以概括出,康有為提出什么樣的主張?為什么提出這樣的主張?
康有為主張效法西方,"變法自強”變政維新”。《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咸以分中國為言”,康有為提出“變法、維新”以“圖存”的主張,主要源于這一時代背景下民族危機加深的影響,當然也有解決清廷面臨的統治危機的目的。
材料:這一舉動(第一次上書)在當時上下麻木、諱言變革的氛圍中,幾乎無人支持和理解。大臣斥之“狂生”,士大夫們“群疑交集”,對康有為多有攻擊之語。友善者亦勸其“匆言國事,宜以金石陶遣......
盡管群情激憤,這次上書(第二次上書)的結局也并不比第一次好些。都察院借口條約已簽,無法挽回,拒不接受上書。而上書之前,就有反對者蓄意“阻撓此舉,妄造飛言恐.街上遍貼飛書,誣攻無所不至”。
——宋德華《從康有為上書看中國知識分子政治意識的覺醒》
思考:我們看到,康有為的上書引發了一定的社會反響,也因此遭到了保守勢力的誣蔑和攻擊。正因不被理解和支持,康有為想到了一個妙招,以減少變法阻力,宜揚自己的維新變法主張。
請同學們閱讀教科書第一子目的“歷史縱橫"”欄目,判斷一下康有為宣傳變法思想的特點,為什么要這樣宣傳?
康有為宣傳變法思想的特點:托古改制、中西并用
原因:托古改制,以孔子名義宣傳變法,目的是減少變法的阻力。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
《新學偽經考》指出封建統治者尊奉的古文經學是“偽經”,動搖了封建統治的理論依據;
《孔子改制考》借助孔子宣揚“托古改制”,闡發了變法的理論依據。這兩本書在社會上形成了巨大影響,被稱為“思想界之一大颶風也”,人論“其火山大噴火也, 其大地震也”,康有為由此成為維新變法的“旗手”。
2、經過
(1)拉開序幕:“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戊戌維新運動開始。變法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史稱“百日維新”
(2)性質屬于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具有資產階級性質
(3)內容
①除舊:裁撤冗員;廢除旗人寄生特權;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淘汰八旗綠營舊兵
②布新:廣開言路;舉薦人才;精簡機構;改訂律法。提倡實業;開礦筑路;財政改革;創辦銀行。
廣設學堂;派遣留學;準許辦報;設譯書局。精練陸軍;改習洋操;行征兵制;興辦工廠。
③作用(影響):
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舊式官僚體制,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經濟: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思想:推動新思想的傳播,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軍事:提升軍事實力
3、特點:
①改革范圍廣,力度大,改革操之過急
②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制憲法等政治主張
戊戌政變:9月21日,慈禧太后將光緒皇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外,均被廢止
4、意義: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
5、失敗原因
材料1: 1898年的改革是一次大膽的嘗試,中國學者在統治最高層對政府進行全面的現代化改革,這是他們面對西方的威脅做出的勇敢回應。維新失敗后,主動權轉移到一個具有傳統形式之神秘社團領導下的群眾運動之中。
——費正清《中國:傳統與變遷》
材料2:伯兄規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太多,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此排者、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
——康廣仁《戊戌六君子遺集》
材料3:維新志士們大多是青年士人,為國家民族之救亡圖存大業挺身而出,以天下為己任,但卻未能走入民間獲得民眾的支持和力量,缺乏足夠的社會支援。它是一場準備很不充分的政治運動。——王先明《中國近代史》
(1)客觀原因:守舊勢力強大。
(2)主觀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社會基礎、組織,急于求成的改革方式(措施密集、牽涉太廣)把希望寄托于沒有實權的皇帝(策略失誤)。
(3)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力量弱小,有妥協性)。
(二)義和團運動
1、原因
根本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推動
2、口號:“扶清滅洋”。
(“扶清”:有利于爭取官兵,卻容易對清政府抱有幻想,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滅洋”: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盲目排外行為。說明: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先撫后剿,“招撫”控制利用,最后下旨鏟除。
剿:“膽敢仍前聚眾,藉鬧教為名,結黨滋事,并著從嚴懲辦,以靖地方。”
——《上諭》1899年11月28日
撫:“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涂炭,乃各督撫奏稱,信其邪術以保固,亦不諒朝廷萬不得已之苦衷
——《上諭》1900年6月26日
剿:“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劃除不可。嚴行查辦,務凈根株。”
——《上諭》1900年9月7日
先后擔任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取先撫后剿的舉措。
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
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奧匈、意八國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
慈禧太后采用“招撫”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利用。
4、主要事跡:廊坊阻擊戰、天津保衛戰。
材料1: 竊有天主教,由咸豐年間,串結外洋人,禍亂中華...民之樹木天苗,無一歲不遭蟲旱之災,國不泰而民不安,怒惱天庭。
——《拳時上諭·雜錄》
材料2:我們所最不能了解者,即素稱怯懦之華人,而能如此安然就死,無動于懷。在此無數處死華人之中,余尚未聽見一人曾經略為表現一點恐懼或動情之痕跡。
——[德]瓦德西著,王光祈譯《瓦德西拳亂筆記》
義和團將斗爭矛頭對準洋人、“洋物”,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因此遭到西方的仇視和誣蔑。
義和團運動不同于以往的農民運動,具有“非典型”的一面。它轟然起于列強掀起瓜分狂潮之際的民族危機之中,表現了被侵略者對于侵略者郁積已久的憤怒,又包含著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抵抗,以及舊式小農、手工業者因自然經濟解體而蒙受的痛苦。義和團運動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可被視為為挽救民族危亡而抗爭的“英雄”們的斗爭。
5、失敗原因:中外勢力聯合鎮壓。
6、評價
(1)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但它展現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
(2)當時,南方各省督撫實行“東南互保”,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
(三)八國聯軍侵華與民族危機的加深
1、原因:帝國主義列強為維護和擴大其在華的侵略權益。
2、借口:出兵鎮壓義和團。
3、爆發:1900年6月,西摩爾率第一批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遭阻擊后退回天津。
4、經過: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俄國趁機侵占中國東北。清政府在出逃途中派代表與列強議和。
5、結果:簽訂《辛丑條約》。
(1)內容:
懲辦“首禍諸臣”,涉及中央和地方大臣百余人。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
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
(2)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
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
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
六、板書設計
1、維新變法·1898年:民族危機空前嚴重、變法與圖存相結合、主張向西方學習政治
2、義和團運動·19世紀末:扶清滅洋、反帝愛國農民運動、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企圖
3、八國聯軍侵華·1900年—1901年:東南互保、《辛丑條約》、完全淪為雙半社會
七、教學反思
1、還是沒有更好的突出重點,存在面面俱到問題;導致本節課整體上時間還是相對緊張
2、在調動學生和引導學生方面還有所欠缺,形式過于單一,沒有進一步深入發掘
3、文獻史料一方面數量較少,另一方面質量較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信县| 武平县| 石首市| 神木县| 肇州县| 庐江县| 七台河市| 绥滨县| 辉县市| 东海县| 浙江省| 额敏县| 尼木县| 澜沧| 潍坊市| 肥乡县| 济源市| 大英县| 凌海市| 辰溪县| 淳化县| 兰州市| 班戈县| 吴堡县| 蒲城县| 敖汉旗| 乐东| 横山县| 英德市| 余江县| 建德市| 房产| 吉隆县| 通山县| 东乌| 祁门县| 通许县| 东源县| 伊吾县| 大埔区| 安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