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8張PPT)一、談天說地(導入古詩)二、古詩來襲(古詩講解)三、深思熟慮(古詩問答)四、古詩拓展(典故出處)談古論今讓我們來談天說地,猜猜今天要學的古詩若谷,你認識他嗎?不認識,看起來像個將軍。這可不是一般的將軍。他和許遠將軍都了不起啊!古詩來襲我們來看看這首詩講的是什么內容雙廟【宋】范成大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祲。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號稱石湖居士。漢族,平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詩人。謚文穆。從江西派入手,后學習中、晚唐詩,繼承了白居易、王建、張籍等詩人新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終于自成一家。風格平易淺顯、清新嫵媚。詩題材廣泛,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內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與楊萬里、陸游、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雙廟“安史之亂”中,張巡、許遠堅守睢陽(即今商丘),彈盡糧絕之際仍然戰(zhàn)斗不懈,最后壯烈殉國。雙廟詩人只在詩中突出一望無際的大地上的一個孤城與許許多多密如森林的頑寇這兩個對峙物,便使這則愛國故事平添了一份氣吞河山的悲壯。以一敵十,雖遭慘敗,卻正氣浩然。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祲。平地:睢suī陽之地無險可守,一馬平川。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祲。孤城:睢陽作為唐王朝捍衛(wèi)江淮地區(qū)的唯一堡壘,有“孤城”之稱。寇:指安史叛軍。若林:密密麻麻的樹林,形容叛軍之多。睢陽城的孤危兩公:張巡、許遠。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祲。猶解:特別懂得捍衛(wèi)江淮地區(qū)的重要性妖祲:比喻寇亂。障妖祲:阻止叛軍的侵擾。保住唐王朝的東南糧倉,賦稅重地。作者覺得這兩位愛國名將的浩蕩英氣至今仍然能夠阻止金兵妖氣的侵入。如果說第一句詩是詩人在以古諷今,那么第二句詩便是詩人愛國情懷的直接顯露。在這里,詩人對茍且偷生、忍辱求榮的南宋王朝表示了極大的輕蔑。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祲。至第三句與第四句,則是詩人十分痛心的詰問。“大梁”,即北宋都城汴梁,喻整個宋國。“洪河”,即大河,指黃河。 “神州”,即中原。這里比喻國土淪陷。詩人問道:宋國地勢險要,河山回互索帶,完全可以抵御住金人的入侵,那么又是誰使國土淪喪敵手 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靖康元年(1126)金兵南侵,太原告急,朝廷拒援。北宋將領五稟等人領餓兵死守孤城,城陷后投水而亡。金人從此長驅直入。這一史實與“雙廟舊事”何其相似四字!詩人以舊寫新,真是滿懷悲愴!整個詩篇激情昂然,儼然臨兵戰(zhàn)鼓。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靖康之變靖康之變是指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東京,擄走徽、欽二帝,還有大量趙氏皇族、后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國,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變導致北宋的滅亡。《雙廟》雙意第一層寫歷史,贊美了張巡等人以少量兵力挺身御敵,為國捐軀。第二層寫當時,反思為什么北宋有黃河天險卻讓神州陸沉,譴責了宋將昏庸無能,缺少勇氣與決心。兩層意思,一古一今,一弱一強,一勝一敗,強烈地對比與情感沖擊,有撼動人心的力量。深思熟慮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問題你會不會答雙廟【宋】范成大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祲。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雙廟【宋】范成大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祲。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雙廟【宋】范成大平地孤城寇若林,兩公猶解障妖祲。大梁襟帶洪河險,誰遣神州陸地沉 深究出處有關這首詩還有哪些秘密呢誰遣神州陸地沉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輕詆》:“桓公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屬登平乘樓,眺矚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虛,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譯文】桓溫進兵洛陽,經過淮水、泗水,踏上北方地區(qū),和下屬們登上船樓,遙望中原,感慨地說道:“終于使國土淪陷,長時間成為廢墟,王夷甫等人不能不承擔這一罪責!”【故事】:公元306年,司馬越毒死晉惠帝,立晉懷帝,自己與清談派首領“口中雌黃”的王衍把持朝政,結果政權被北方匈奴劉淵推翻。20多年后東晉明帝派桓溫率軍收復洛陽,桓溫不勝感慨王衍等人使神州陸沉,繁華的洛陽變成一片廢墟。感恩聆聽后會有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雙廟.m4a 雙廟(范成大)yi.ppt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