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期末單元復習速背識記清單06˙八年級上冊1、【2022年課標單元要求】知道九一八事變,了解中國局部抗戰的開始;知道西安事變,理解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義。簡述七七事變的史實,認識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和全民族抗戰的意義。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為例,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列舉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日史實,體會中國軍民在抗日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知道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主要內容;了解日本投降的史實;探討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及歷史意義。2、【單元概述】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以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共產黨在抗戰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國戰場也是世界 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于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的完全勝利。(1)政治:隨著日本侵略的加劇,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經過14年奮戰,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2)經濟:日本侵略者對淪陷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國民政府在國統區強化全面統治,民族工業遭到沉重打擊(3)思想: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第18課 從九一八事變到西安事變一、九一八事變(勿忘國恥,振興中華)1.時間、地點:1931年9月18日, 沈陽2.結果:東三省淪陷。3.1932年,日本扶植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4.抗爭:抗日義勇軍;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標志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東北各抗日部隊開始改編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二、一二·九運動1.背景:華北危機(日本策動“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對日本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2.概況:1935年12月9日,北平數千名學生,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3.意義: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三、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1.背景:提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但蔣介石頑固堅持內戰政策。2.概況: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3.中共態度和努力:主張和平解決,派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談判4.結果:蔣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5.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從此,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第19課 七七事變與全民族抗戰一、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1.時間:1937年7月7日2.影響: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3.平津保衛戰:(1)殉國英雄:趙登禹、佟麟閣;二、第二次國共合作1.概況: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南方八省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了《國共合作宣言》。2.影響:國共合作宣言發表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戰的局面開始形成。三、淞滬會戰(1937年8-11月)1.爆發: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事變)2.抗戰英雄:姚子青(寶山保衛戰)、謝晉元(四行倉庫保衛戰)3.結果:1937年11月,上海失陷,會戰結束。4.意義: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四、南京大屠殺(12月13日國家公祭日)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日軍占領南京后,屠殺軍民30萬人以上,充分說明了日本法西斯的殘酷和野蠻。5.警示:珍愛和平,熱愛生命,反對不正義戰爭,警惕法西斯軍國主義復活。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戰役 時間 地點 結果 意 義臺兒莊戰役 (山東) 1938年3月 臺兒莊(指揮者:李宗仁) 勝利 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保衛大武漢 (武漢會戰) 1938年6-10月 武漢(萬家嶺戰役) 先勝利后撤退 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長沙 勝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豫湘桂戰役 1944年初 豫湘桂 失敗 結果:國民黨丟失了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期,國民黨消極抗戰,積極反共。 第21課 敵后戰場的抗戰一、平型關大捷1.概況:1937年;山西平型關;八路軍一一五師;林彪2.意義:全國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二、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1.建立:晉察冀、晉綏、晉冀豫、山東、蘇南等抗日根據地;延安成為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2.發展: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3.作用: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三、百團大戰1.背景:日軍為消滅抗日根據地,實行“囚籠政策”和“三光政策”。2.目的: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3.概況:1940年,彭德懷,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4.意義: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第22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一、全民族堅持抗戰1.廣州、武漢淪陷后,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改變策略(對國民政府政治誘降為主,軍事打擊為輔,加緊進攻敵后抗日根據地;加強對占領區的軍事統治和經濟掠奪);汪精衛1940年在南京建立偽國民政府;國民黨頑固派于1941年制造了“皖南事變”。2.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了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破日、偽軍的封鎖。3.共同抗敵民族英雄:棗宜會戰中,張自忠殉國;反掃蕩中,左權將軍犧牲。二、中共七大1.時間、地點:1945年4月;延安2.內容:(1)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2)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3)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共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3.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共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三、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1.反攻:中共領導的敵后戰場率先發起局部反攻;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2.勝利: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臺灣重回祖國懷抱。四、抗戰勝利的原因和意義1.原因:(1)決定性因素:中國人民巨大的民族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英勇的民族抗爭;(2)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3)世界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的支持。2.意義:①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②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共帶領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貢獻。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