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第五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教案【班級】高一一班【時間】周一上午第一節【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三國兩晉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明這一時期民族交融、制度變化與創新、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學習,認識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既是國家分裂、民族交融的時期,也是政治、經濟、文化變革時期,上承秦漢下啟隋唐,是歷史發展的過渡時期。時空觀念:通過學習,掌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時間、標志等。史料實證:通過對史料進行分析,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具體內容等。家國情懷:通過學習漢族與內遷邊疆民族的沖突與和平交往,感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教材分析】第五課是第二單元的開篇,上承繁榮的兩漢時期,下啟昌盛的隋唐時期,是歷史發展的過渡時期。本課共六頁,分為四個子目,是按照王朝建立的時間順序進行講述的,整體來說內容較為分散,需要進行整理,可以將其總結為政權更迭、經濟發展、民族交融三個部分進行教授。教材所示政權形勢圖、民族分布圖等需要稍加補充和利用。【學情分析】在初中時期,同學們已經學習過有關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大致上了解政權更迭,沒有深入學習有關江南開發與民族融合的具體內容;此外也沒有具體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具體內容的意義。【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江南經濟的開發;北魏孝文帝改革難點: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教學過程設計】【課程導入】(給出“桃園三結義”圖片)大家應該都認識圖片上的這三個人,這張圖講的就是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桃園結義,此后三人同心協力共同建立了一番偉業。桃園結義也算是《三國演義》這本書中的“名場面”,真實的歷史是否與這部書所講述的相同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三國兩晉南北朝時的歷史。【新課講授】【第一課時】第一部分·政局變化:三國鼎立到南北分治漢末割據到三國鼎立(給出“漢末諸侯割據示意圖”“三國鼎立形勢圖”)上節課我們學到東漢末年時期各地長官趁社會危機尖銳擁兵自重,軍閥割據混戰,其中實力比較強大的有董卓、袁紹等人,但是經過常年混戰攻伐,最終勝出的是大家最熟悉的三個人物:劉備、曹操、孫權。大家可以閱讀課本第26頁標題下面諸葛亮對當時局勢的分析,這“三分天下”的預言最終成真。在公元220年,曹操的兒子曹丕稱帝,定都洛陽,國號為魏;隨后,劉備在公元前221年稱帝,沿用漢的國號,史稱蜀漢,簡稱為蜀,定都于成都;公元前222年,孫權也稱帝,定都于建業,國號為吳。自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其中魏國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略占上風,蜀國和吳國則注意加強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這段歷史因為曲折的情節,群出的英雄人物,一直是為民間所津津樂道,但是大家要注意的是,像《三國演義》這種書籍,畢竟只是小說,雖然文化價值很高,但總有夸張和彎曲的情節,不能作為正史來學習與研究。三國鼎立到短暫統一(給出“西晉時期示意圖”)三個國家經過長時間的混戰,最終形勢發生了變化。公元263年,魏國權臣司馬昭發兵滅了蜀國,公元266年,司馬昭的孫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又滅掉了吳國,完成了統一。但這個統一只持續了很短的時間。短暫統一到偏安一隅·八王之亂(給出“八王之亂”示意圖)自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后,皇后賈南風干政弄權,宗室諸王為爭奪中央政權而互相殘殺,引發了共歷時十六年的“八王之亂”,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等人,參與這場動亂的西晉皇族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這場內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公元316年,只統一了幾十年的西晉被內遷的匈奴貴族所滅。自此之后,中國又進入了一個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后來又演變成南北朝的對峙。·永嘉南渡(給出材料)材料一:西晉滅亡時的年號為“永嘉”。匈奴人劉曜攻破洛陽時,殺死貴族、官僚、庶民三萬人,洛陽變成一片瓦礫。羯人石勒在東郡擊敗晉軍,殺王公以下十余萬人。 —《中華文明史》大家閱讀這段材料,大致了解一下當時混亂的情況。匈奴人攻破洛陽后,西晉的統治就結束了,當時北方地區被嚴重破壞,在其情況之下,大量人口難逃,史稱“永嘉南渡”。(給出“永嘉南渡示意圖”)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當時原居于北方的漢人大量南遷,而與此同時,更北方的少數民族遷居于北方,占據了原漢人居住之地。(給出“東晉十六國形勢圖”)漢人南遷之后,西晉的宗室貴族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晉朝,史稱東晉。在東晉的統治過程中,北方逐漸形成了割據,大部分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總共有十六個,合稱為“十六國”。此時形成統治南方的東晉與在北方割據的十六國對峙的局面。南北政權分治與對峙1、南方東晉雖然建立,但由于倉促立國,無論是政治影響,還是軍事實力,都極為有限,不得不借助于自中原南遷的士族以及南方士族的聯合支持。·東晉士族政治的形成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形成了一個社會階層,稱為士族。“永嘉南渡”中逃往南方的幾家士族先后把持朝政,成為東晉統治的支柱。東晉朝廷對這些士族、特別是其代表人物,給以盡可能多的倚重和照顧。以至于使高門士族的首領得以和東晉皇室在實際上分享統治權力,他們控制了最重要的軍政實權,把皇帝的權力壓縮到有限的范圍之內。這是皇權衰微、士族得志的時代。在東晉所出現的門閥統治秩序,標志著士族政治發展到巔峰狀態。(閱讀課本第28頁“歷史縱橫”)大家可以根據課本來了解一下當時情況。東晉士族之盛,除了政治上以高門壟斷朝廷要職世代為官、軍事上以士人專兵、經濟上按官品占有大量田地和人口、免除賦役之外,還表現為在婚姻上實行門閥等級內婚制、在社會上強調籍貫(郡望)的重要性。后兩者的目的,在于保持和顯示士族門第的高貴。以婚姻關系的締結而言,士族最講究門第對等,嚴格按照同類相婚的習俗行事。如果士族人物與庶族通婚,就會遭到社會輿論的譏笑。在此背景之下,中央政權衰弱,各個掌權士族之間互相攻殲,勢力逐漸削弱。公元420年,出身低級士族的武將劉裕篡奪皇位,稱國號為宋。東晉滅亡。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稱為“南朝”。2、北方·前秦北方的“十六國”局面在4世紀下半葉時結束,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權強大起來,統一了北方割據局面。前秦統一北方后,開始大舉進攻東晉,公元383年,在淝水發生決定性戰役,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壽縣,在此一戰中,東晉以八萬兵力戰勝前秦八十萬兵力,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著名的成語“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就出自于這場戰役。在此一戰后,北方各民族之間尚未解決的矛盾又重新顯現出來,前秦政權迅速消亡。北方又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北魏4世紀末,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于439年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北方分裂割據的局面。6世紀前期,北魏發生動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5個王朝合稱北朝。這就是北朝與南朝的對峙局面。·最終的統一(給出“北齊、北周、陳對峙形勢圖”)北齊、北周東西對峙,北周內政修明,逐漸占據優勢,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形勢圖總結大家可以根據這幅圖來理解和記憶這段歷史,東漢末年分三國,西晉短暫統一,東晉與十六國對峙,南朝與北朝對峙。最終隋朝統一全國,結束分裂局面。大家經過第一部分的學習,了解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政治上是非常混亂和復雜的,特別是傳統上一直富饒的黃河流域地區被戰爭破壞嚴重,所以在這段時期內,中國的經濟是怎樣發展的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部分,人口南遷與江南經濟的開發。第二部分·經濟南移:人口南遷與江南經濟開發首先,大家先來看一段材料,再結合課本第28頁對江南經濟的描述和“學思之窗”所給出的材料,了解一下當時的基本情況。(給出材料)(閱讀課本第28頁“學思之窗”)材料二:材料一楚越之地, 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賈(買賣)而...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摘自《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三:先秦與秦漢時期,江南農業雖有所發展,但明顯落后于經濟發展重心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黃河流域戰亂頻仍,大量北方人口南遷,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以后,上百萬中原人口遷到長江流域定居。南遷農民具有強烈的農業開發愿望,不僅充實了勞動力資源,也帶來了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他們與南方一些少數民族共同開發南方,加速了當地經濟的發展;當時,南方相對安定,一些統治者實行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為江南開發提供了較好的環境。---摘自《中國古代史》仔細閱讀材料二到材料三和“學思之窗”,就可以看出江南之地地經濟從漢朝時到東晉時發生了巨變,我們接下來就探究發生這些變化的原因和具體表現。問:通過這些材料,可以了解到當時江南發展的背景是什么呢?答:西晉末年,北方戰亂。沒錯,從西晉末年開始,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大量流亡南下,第一部分中我們也學到了“永嘉南渡”這一部分,講的就是北方民眾向南遷移。原本較為先進的北方人民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帶來了豐富充實的勞動力資源,這就促進了當時江南經濟的發展,我們從農業、手工業、商業幾方面來學習當時經濟發展情況。農業(給出“施肥圖”“牛耕圖”“水碓示意圖”“龍骨翻車示意圖”)北方人民南遷以后,在南方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工程;還推廣改進牛耕,精耕細作,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等技術;還發展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等,實行農業的多種經營。圖片中就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技術和工具。經過他們的努力,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種類增多,產量也大幅提高。手工業(給出“織履圖”“瓷尊、瓷瓶圖”“南朝灌鋼法示意圖”)除了農業方面的發展,在手工業方面,南方在紡織、礦冶、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這幾張圖片就展示了當時織造、瓷器、鑄鋼方面的發展。商業(給出“江南地區的開發示意圖”)問:大家從商業發展的角度出發,觀察一下這張圖片顯示了哪些信息?答:出現許多大型商業城市。非常好,大家找的十分準確。當時涌現出了非常多的商業城市,以建康城為例,在南朝時期,建康城除城內官立的大市、北市、東市、宮市外,在秦淮河東北岸一線又備置有官市征稅的大市及10余所小市,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可以看出當時當時商業發展的盛況。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使南北經濟差距縮小、趨向平衡,為以后我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打下了基礎。經過隋唐五代,到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第三部分·民族交融:民族斗爭與漢胡互化我們前面的課程中學到過在戰國時期諸侯紛爭時期,各地戰亂頻發,卻因此促進了少數民族與“華夏民族”的交流,從而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一刻中所學到的三國兩晉南北朝也是一個在政治上混亂割據的時代,相信大家也注意到了在前面就已經出現了許多少數民族的名稱,他們甚至參與到中原的戰亂中,這也就會出現各民族交融的局面,我們接下來就學習這段時期內的各民族間的沖突與融合。五族內遷(給出“西晉末年內遷少數民族與流民南遷示意圖”)自東漢末年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魏晉之際,胡族內遷形成高潮。到西晉時期,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還有活動在長城一帶的鮮卑族。我們前面也講到過,“八王之亂” 后,晉王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調敞,中原漢族軍事力量迅速衰退。316年,晉王朝被內遷的匈奴貴族所滅。這使得內遷的諸少數民族乘機舉兵爭奪中原地區控制權,造成“五胡亂華”的局面,也指后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五族內遷使得北方漢人南遷,促進了江南的開發;內遷的少數民族逐漸漢化,這有利于民族融合,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但民族矛盾也不可避免地被激化。漢化改革到了東晉時期,北方出現了十六個政權,他們大多數是由內遷的少數民族所創建的,他們都采用中原模式的國號和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各民族之間在后來的長期混戰中差異慢慢縮小。到了4世紀末期,鮮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強大起來,在439年統一了北方。北魏的統治者致力于學習漢族制度,開始逐步實行漢化改革,我們接下來就學習一下北魏的漢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的馮太后掌政時,已經開始學習漢朝制度,實行均田制,將無主荒地分給流民,這使北魏的國力有所增強,為后來的孝文帝改革打下了基礎。在5世紀的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積極實行漢化改革。(閱讀課本第30“史料閱讀”)大家可以通過課本上的材料來了解一下孝文帝,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從小就喜愛漢族文化的人,并且精通詩賦,善談經義。政治我們先來看他實行漢化改革政治方面的內容。(給出材料)材料四 北魏興起于蒙古高原,初以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為首都,為便于向南擴張而以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為南都,后遂遷都平城。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平城被稱為北京。---華林甫《中國地名史話》問:同學們現在根據材料四,指出北魏遷都的過程及特點。答:過程:由盛樂遷至平城,再由平城遷至洛陽。特點:不斷南遷。北魏孝文帝遷都是整個改革的關鍵,原來的都城太過于靠北,不利于獲得比較豐饒的物資,也不利于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遷都之后有利于鞏固改革成果和進一步推行社會改革。深入改革及影響(給出材料)材料五 遷居洛陽的鮮卑族人,經過三十年,大體上已經漢化。一個統治民族僅僅經過三年時間,就與被統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說是孝文帝漢化業改大功。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材料六 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進步的現象。特別是那些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低于中原漢族的少數民族,一旦走進黃河流域這個漢文化的搖籃,他們就終究要融入這個汪洋大海之中。---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十五講》問:根據以上材料和課本第30頁的內容,概括孝文帝改革漢化政策的主要表現,并思考一下孝文帝改革的歷史影響。答:表現: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定門第等級,通婚姻,改籍貫。影響:孝文帝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融的歷史趨勢,促進了社會繁榮,為隋唐盛世出現打下了基礎。沒錯,通過分析材料課本內容,我們知道鮮卑貴族一律將籍貫改為洛陽,死后不得歸葬平城,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改鮮單姓為漢姓,其中皇族拓跋氏改姓元;還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土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這些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拓展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恢復孔子“素王”地位。材料:北魏一代,從經學角度看,儒學無可稱道;從政治文化角度看,儒學的作用非常了不起,它加速了胡漢差別的消失,加速了民族融合的進程,也使中原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隔江而治的南朝已不再是正統的代表,恰恰是北魏統治下的中原才是傳統文化的中心。——據樊樹志《國史十六講》特點首先,孝文帝重點改革鮮卑族原有的風俗習慣,采納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其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少數民族統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影響深遠的封建化改革。封建化就是漢化。第四部分·總結在這節課中,我們學習的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權更迭和民族交融。我們分為三部分來講,分別是政權更迭、江南開發、民族交融。政權更迭部分又分為三國、西晉、東晉與十六國、南朝與北朝。江南開發部分又分為農業、手工業、商業。民族交融又分為五族內遷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課后練習】東晉統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十六國時期的民族交融突出表現在()①“十六國”其中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它們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②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③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亂④各族彼此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板書設計】【課后反思】政權更迭部分時間交雜,難以梳理和記憶,還需在后續教學過程中加以強化。孝文帝改革內容是本課重點,要加強練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