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版本 高中部編《中外歷史綱要》(上)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8月第1版 授課題目 《明至清中葉經濟與文化》課程標準 內容要求: 通過了解明清時期的經濟改革和全球性經濟互動,初步認識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因和外因; 通過了解《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認識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響; 通過了解小說、戲曲的繁榮,知道明清時期文學藝術的特色。 學業要求: 能夠通過中國古代的經濟、科技成就,了解生產力發展對政治、社會、文化變革的推動作用; 通過了解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和突出優勢,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學情分析 基礎知識層面:授課對象是普通高中的高一學生,已具備初中所學的明清知識,對于明清概況有一定了解,但具體細節了解不深;但還未學習綱要(下)的世界史課程,對于理解中外聯系有一定困難; 思維能力層面:高一學生已具備一定的思維能力,較容易接受該課涉及的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存在。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必修上冊《中外歷史綱要》第四單元第15課《明清中葉經濟與文化》,本課通過四個子目——“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思想領域的變化”、“小說與戲曲”、“科技”講述明清經濟與文化發展的概況,進而說明明清社會經濟文化與社會轉型的關系。教學目標 (一)認識到明清思想領域的成就的原因,體會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 (二)借助圖像史料、文獻史料,增強分析與思考,合作與探究的能力,增強歷史思維,認識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 (三)通過學習明清時期中國在文學和科技上的成就,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培養家國情懷。 (四)通過學習明清時期高產農作物輸入中國、白銀輸入和西學東漸,關注世界與中國的聯系,認識到世界文明的交流互動與借鑒發展的關系教學重、難點 重點:明清時期經濟與思想的變化 難點:明清時期經濟與思想的變化變化所反映的社會轉型課型 課堂講授課教學方法、手段 講授法,演示法,板書設計 變: 不變: 【經濟】 農業:農作物之變 手工業:經營方式之變 傳統自然經濟占主導 商業:商人規模、商業資本之變 【思想】 萌新 承古 陸王心學 李贄、王夫之、黃宗羲 【文化】 小說:四大名著 宋元話本基礎 戲曲:京劇 地方戲和昆曲基礎 科技:醫藥學、農學、工藝學、地理學 總結性教學過程時間 教師行為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7分鐘 導入新課: 材料1:《盛世滋生圖》幾幅細節圖。 材料2: 《盛世滋生圖》作者,清代宮廷畫師,徐揚在題跋書:“欽惟我國家,治化昌明,超軼三代,幅員之廣,生齒之繁,亙古未有。……漁樵上下,耕織紛紜,商賈云屯,市廛鱗列……” 提問:從圖中看到什么,兩則材料反映了清朝經濟社會概況如何? 根據學生回答,予以肯定與指導。 指導學生時空定位 清朝中期1759年, 蘇州城鎮鄉村,閶門一帶 過渡:清朝的繁榮可追溯到明末 學生自行觀看 舉手回答: 看到田園村舍……商鋪林立……一派市井繁華景象……反映了清朝盛世景象…… 1.采用圖像史料引起學生的興趣 2.學生學會從圖中提取信息,并概括回答。 3.提高學生的史料閱讀和分析能力10分鐘 自主探究: 2分鐘提前預習課本p83-84,后選擇幾個學生上臺到黑板根據前后文回想課本知識填空。 (1)農業領域 ①明朝中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 其中高產糧食作物___、____的推廣種植, 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 ②江南等地區農業的_______日益興盛,_________品種繁多,種植廣泛。 (2)手工業領域 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區出現新的經營手段,即_______,使用自由雇傭勞動進行生產。表現為“機戶_____,織工____” (3)商業領域 ①美洲等地的_____大量流入中國,促進了長途和大額______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 ②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_____和____。 ③以____功能為主的工商業市鎮興起,逐漸成為___________的核心。 思考討論: 黃崇德是16世紀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經營棉布、糧食等,后獲得政府許可,轉而從事利潤更大的食鹽貿易,積累了巨額財富,用于_______ 聯系時代背景,假如你是黃崇德,你會怎么做? (教師可加以引導——購田置地,并解釋此時社會經濟的概況:雖有然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出現了新變化,但這種變化是小范圍的,社會主流仍是傳統自然經濟占主導,土地是百姓安身立命的根本——此乃明清經濟之“不變”) (借助史料加以解釋——材料3:“凡置產業,自當以田地為上,市廛次之,典當鋪又次之。”——清·錢泳《履園叢話》) (1)玉米;甘薯; 多種經營;經濟作物 開設工廠;出資;出力 白銀;貿易;徽商;晉商;經濟;地區貿易網絡。 學生可能會回答如買官……資本再投入……買房 增強學生自主預習的能力。 使學生能夠掌握課本基礎知識10分鐘 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材料4“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己何與焉?所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 ——《河南程氏遺書》 材料5“宇宙之間一理而已。天得之而為天,地得之而為地,凡生于天地之間者,又各得之以為性;其(理)張之為三綱,其紀之為五常,蓋皆此理之流行,無所適而不在。” ——(宋)朱熹《朱子文集》材料6“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謂萬物皆備于我,昔之圣賢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皆是理:心即理也。”——(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材料7“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 ——(明)王陽明《傳習錄》1.提問:根據材料,對比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兩者有什么異同點? 材料8“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欲亡;人欲盛,則天理滅。為臣須敬,為子須孝。……三綱五常終變不得。”——【宋】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9“臣子無說君父不是之理,此便見得是君臣之義處。”——(宋)朱熹《朱子語類》 材料10“人但率性而為性者,心所生也,亦非止一種已也…條教禁約,皆不必用”——(明)李贄《李氏文集》 材料11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明)黃宗羲《原君》 2.提問:根據上面四則材料,對比傳統程朱理學,分析明清新思想有什么傾向?出現這些傾向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相同點是都源自宋明理學。 不同點是程朱理學是客觀唯心主義,作為客觀存在的天理是世界的本原。 陸王心學是主觀唯心主義,認為天理即是人心,人的主觀意識才是世界的本原。 回答: 明清時期出現一股進步的思想解放思潮,要求個性自由,反對三綱五常,君主專制。 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專制統治強化 增強學生的概括和對比分析能力。 增強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材料分析能力。引導學生根據現象思考原因。15分鐘 知識比拼 學生們填寫完學案的表格后,使用希沃白板ppt里的游戲環節,在此設計基礎知識考察,選擇隨機挑選兩個小組上臺比拼 表格答案如下: 1.小說 名稱成書時間作者特點《水滸傳》元末明初施耐庵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寫作體《三國演義》元末明初羅貫中《西游記》明朝中期吳承恩神話小說《儒林外史》清朝關敬梓諷刺小說《紅樓夢》清朝中期曹雪芹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2.戲曲 (1)戲曲創作:趨向_____,情節更加曲折復雜,稱為傳奇 代表作家有明朝______、清朝______等 舞臺演出:昆曲長期占據統治地位。清朝道光年間,以徽班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_____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形成______,并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 答案:長篇化;湯顯祖;孔尚任;昆曲;京劇 3.科技 (1)傳統科技:處于成就總結階段,未轉化為近代科學 著作類別作者《本草綱目》醫藥學李時珍《農政全書》農學徐光啟《天工開物》工藝百科宋應星(2)明清大型典籍的編纂 ①明成祖時,編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 ②清乾隆后期,編成了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四庫全書》 (3)西學東漸: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的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過程 ①明朝后期起,以意大利人______為代表的西方傳教士來中國。傳教的同時,在一定范圍內也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 ②清朝前期,傳教士運用_______,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 答案:利瑪竇;歐洲測繪技術 教師答疑 教師重點說明這些思想文化現象產生的原因。 學生分組進行知識比拼 學生提前根據課本填寫表格,能夠掌握基礎知識 2.比賽的形式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3分鐘 最后,通過板書帶大家回顧基礎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