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標要求】課標要求:1.知道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變法運動的必然性。2.了解孔子、老子學說和“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學習重點】了解諸侯紛爭的相關史實;了解華夏觀念的形成過程;掌握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表現及原因;了解各國變法的內容措施及意義(以商鞅變法為例);理解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及表現(以儒、法兩家為例)【學習難點】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和變化的時代背景【學情分析】關于本節課的歷史學生在初中多有接觸,但只是對具體的史實有所了解。因此,本堂課在初中的基礎上做到進一步加深,開拓學生的視野。不僅知道一件事是什么,更要知道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教學工具】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以輔助教學,內容包含這一時期相關史料、板書設計等;本課安排1課時。【新課教授】導入:公元前770年,也就是在西周滅亡的第二年,周平王(宜臼)東遷洛邑,建立東周。在歷史上,我們又把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這兩個時期,那么在這兩個時期,中國又形成了一個怎樣的局面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我們先來看一下課標 根據課標需要大家掌握1. 課標要求: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動和經濟發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和“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2.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春秋和戰國的具體時間劃分以及名稱的由來 我們來看一下兩者的解釋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周敬王卒。因孔子所著《春秋》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國。把戰國作為時代名稱,開始于西漢末年劉向匯編的《戰國策》。3. 那么在春秋和戰國時期,政治上出現了怎樣的變動(政治上形成了一個什么樣的局面),我們一起來看第一部分內容: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給大家兩分鐘的時間閱讀教材及黑板上上面材料回答該問題。材料:材料一: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并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史記·周本紀》材料二: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論語》(意思:制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的事請都由天子作主決定,制作禮樂和出兵打仗的事情都由諸侯作主決定。原因是西周分封制度的衰落,導致天子的大權旁落。)結合教材,思考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一種什么樣的局面,本質上反映了什么 學生:春秋五霸 戰國七雄 三家分晉師:在這種戰亂的局面中,周王室的地位如何學生:周王室衰落,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師:局面: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師:這種局面實質上反映了什么;王室強大 諸侯俯首稱臣的時代 靠的的什么制度學生:分封制和宗法制師:那么現在這種局面說明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壞 也稱之為 禮崩樂壞實質(政治上的變動):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禮崩樂壞。4. 結合教材及地圖,思考春秋與戰國時期的常年戰爭 ,使當時國家數量與民族數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說明了什么?結合教材正文與地圖,從春秋到戰國,國家數量與民族數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說明了什么?大家結合結合教材正文與黑板上的兩幅地圖 回答上述問題學生:國家數量越來越少師:越來越少意味著,慢慢的會走向統一 這也體現了國家走向統一的大趨勢(據記載,西周初年分封諸侯國800多個,經過春秋近300年的戰爭,到戰國末年,只有7個主要諸侯國。這體現了國家走向統一的大趨勢)師:民族的數量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學生:也是越來越少師:這意味著民族出現融合 同時出現對華夏族的認同觀念。最終形成了我們是炎黃子孫 華夏民族的民族觀念。5.雖然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混亂,但是經濟卻獲得了長足發展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第2部分內容:二、經濟發展與變法運動大家閱讀教材,找出該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學生:1、鐵農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廣,水利灌溉工程的興修,農業進步2、戰國時,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3、商業:貨幣流通廣泛,出現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師:經濟發展 對于一個國家而言有什么好處 國家實力增強 增強之后呢 要成為霸主 于是有了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 兼并戰爭不斷 那么是什么決定了政治上出現這樣的變動 經濟的發展 經濟決定政治。唯物史觀如何在兼并戰爭中不被兼并并且強大起來 發展經濟 讓自己的國家變得國富兵強。 通過變法,這一時期變法成為一種潮流,變法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富國強兵外,還有那些?教材13頁,問題探究題出現了新興的地主階級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就是鐵犁牛耕的推廣,荒地大量被開墾出來,成為私田,而魯國最早規定不論公田私田一律繳稅,承認了土地私有制,占有土地的人逐漸轉變為地主,出現新興地主階級. 為維護自身利益 因為此時政治上是世襲的 因此這些地主并不一定能獲得政治地位其中變法運動最為徹底的是商鞅變。商鞅變法背景:(自己了解 給學生講 但不用課件 也不記拉)1、經濟原因:鐵農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2、政治原因: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3、軍事方面:為實現富國強兵4、思想方面:法家思想的出現內容:讓學生完成表格政治: 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經濟: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承認土地私有社會: 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意義:富國強兵;較為徹底的一次變法;為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評價:一次封建變法運動;順應了歷史潮流;個人生死不是評價標準(不能以商鞅的生死 來斷定變法的成功與否)5.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混亂,經濟快速發展,這種現象反映到文化思想領域又出現那些思想主張(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政治混亂,面對這種現象當時的人們提出了何種解決方案)我們一起來看第3部分內容 三.孔、老思想與百家爭鳴6.問題探究:結合孔子、老子的思想,思考他們對現實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面對,春秋時期社會動蕩,禮崩樂壞。孔子是怎樣做的?思想核心:仁和禮 “仁” ——仁者愛人 “禮”——克己復禮維護貴族的利益 沒落貴族政治主張:為政以德教育成就:創辦私學;整理典籍師:同一時期的道家創始人老子認為應該如何做?(1)哲學思想世界觀:“道”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規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樸素的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的兩個方面;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3)政治思想:無為而治小國寡民(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7.戰國時期,思想文化更加繁榮,出現了百家爭鳴。閱讀教材,找出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以及不同流派、代表人物和其產生的影響?原因:1.經濟:鐵農具、牛耕的使用,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迅速發展2.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禮崩樂壞3. 階級:士階層活躍和受諸侯重用4. 文化:學術下移,從學在官府發展到學下民間,私學興起。結語: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概況 也凸顯出了該時期是一個社會轉型時期或社會大變革時期。為秦朝封建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