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隋朝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單元設計)單元內容和內容解析內容三國兩晉南北朝包括三國,兩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幾個階段,除西晉外都處于分裂狀態(tài),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是政權的統(tǒng)一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國力強盛,疆域拓展,經濟繁榮,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自唐朝中期爆發(fā)安史之亂,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嚴重削弱,最終演變?yōu)槲宕畤姆至丫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民族交融、區(qū)域開發(fā)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2. 內容解析第一,這一期間除了西晉短暫的統(tǒng)一局面,其余多數(shù)時間都是由來自少數(shù)民族主導局勢,形成長時期的政權分立,從東晉十六國到南北朝對峙,國家呈現(xiàn)分裂狀態(tài)。第二,長期政權分立和對峙,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各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的時期。少數(shù)民族政權學習漢文化,政權模式都仿照漢族的典章制度。漢族在發(fā)展中也吸收了少數(shù)民族成分。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zhàn)亂流亡到南方,把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南方,促進了南方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第三,這種分裂狀態(tài)未能繼續(xù),繼起的隋朝統(tǒng)一了全國,唐朝繼承了統(tǒng)一全國的功業(yè),形成了“貞觀之治”的開明政治局面。正是三國兩晉時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與交融,各民族取長補短,推動了唐朝鼎盛局面的出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二.單元目標和目標解析1.目標1.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民族交融,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代合的措施,以此培養(yǎng)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yǎng);了解南北方人民共同開發(fā)江南,認識人民在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初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認識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潮流。2.認識隋唐至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更替及統(tǒng)治措施;認識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現(xiàn)及出現(xiàn)原因;結合唐朝的民族政策,從家國情懷角度認識少數(shù)民族在邊疆開發(fā)中的作用。3.知道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的成就;認識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4.通過對三國至隋唐五代文化的了解以及特點的分析,明確唐朝時期文化的繁榮與當時對外交通發(fā)達與域外的經濟文化的聯(lián)系是分不開的。2.目標解析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的更迭與民族交融,隋唐時期的制度創(chuàng)新、民族關系發(fā)展、文化成就,認識民族交融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封建發(fā)展的影響,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能夠對這段歷史有著明確的時空觀念,既能夠橫向的理解也能夠縱向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三.單元教學問題診斷分析1.充分利用教材中“學習聚焦”和“歷史縱橫”欄目,前者是對本欄目內容的高度概括,后者是對本欄目內容涉及的知識點的進一步解釋,以便加強對知識的理解。2.三國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是國家分裂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很難理清頭緒,教學時可以圖示的形式按照時間順序將三國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政權的更迭集中展示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3.鑒于本單元內容涉及的制度較多,理論性較強的特點,應首先理清制度變化的線索。在此基礎上,運用比較法,比較三種不同的賦稅制度和兩種不同的選官制度,把握知識與學科素養(yǎng)的對接,培養(yǎng)五種學科素養(yǎng)。4.本單元地圖較多,要充分利用各朝代或時期疆域的變化圖,分析變化的原因,進一步理解統(tǒng)一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四.單元教學設計安排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1課時)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2課時)第7課 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1課時)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1課時)第7課(一) 課時教學內容本課設置了三個子目:選官制度、三省六部制、賦稅制度,是政治經濟制度的具體體現(xiàn),三者呈并列關系。以此說明隋唐制度的創(chuàng)新之處以及在歷史上的作用,構建歷史發(fā)展的前后聯(lián)系。(二) 課時教學目標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正確分析科舉制制度、三省六部制在歷史上的作用和影響。運用政治、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系,分析隋唐政治、經濟制度創(chuàng)新的歷史原因。同時理解這些制度的創(chuàng)新對隋唐盛世的出現(xiàn)帶來的影響。時空觀念:理解從秦漢到隋唐政治、經濟制度發(fā)展具有歷史的延續(xù)性。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制度總是隨實際的發(fā)展不斷做出調整。史料實證:運用歷史文獻、歷史圖片、歷史文物等相關資料加深對隋唐政治、經濟制度的理解,認知。歷史解釋:通過對比、分析、歸納加強對歷史名詞、歷史概念、歷史判斷、歷史現(xiàn)象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家國情懷: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是古代中國政治、經濟文明發(fā)展的重要表現(xiàn),影響深遠,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激發(fā)學生的家國情懷。(三) 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科舉制的創(chuàng)立、三省六部制的確立難點:比較科舉制和九品中正制,分析其進步性。(四) 教學過程設計一、目標導學,明確任務導入:白居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睆倪@首詩中慈恩塔是指什么地方?為什么能題名?生:在西安,因為考試考上了師:那這里就涉及了一個新的制度——科舉制二、自主學習,分組協(xié)作問題一:回顧之前學的和第一部分內容內容,總結從西周時期到隋唐,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其選官標準是什么?由學生分組討論展示材料:曹魏創(chuàng)立,唐朝廢。設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為吏部任用根據(jù),按士人表現(xiàn),品有升降?!猍日]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問題二:通過以上材料,九品中正制的選拔標準是什么?又帶來了什么作用呢?標準:家世、道德、才能并重;主要看中家世(西晉)作用:(1)中央用人有標準可循,依品授官;(2)選舉權收歸中央;(3)逐漸成為維護士族特權的工具。三、點撥引導,師生探究材料一 高門華閥有世及之榮,庶姓寒人無寸進之路,選舉之弊,至此而極。——[清]趙翼《廿二史札記》材料二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選任實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其本意也是為了對戰(zhàn)亂中的人才任用提供一個較為客觀的標準??墒请S著區(qū)位群體世家大族勢力的發(fā)展,這一制度逐漸被士族豪強所把持,對官吏的任用實際上變成只看門第,不論才學,九品中正制淪為鞏固門閥政治的工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王小甫、張春海、張彩琴編著《創(chuàng)造與再造:隋唐至明中葉的政治文明》材料三 隋唐時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階級強烈要求加入政權,分享政治權力,唐代統(tǒng)治者也在治國方針上確立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選天下之才為天下之務”的原則。從南北朝時代考試取士措施中發(fā)展起來的科舉制便在這樣的氛圍中確立。——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著《中華文化史》下卷分小組討論,總結科舉制的背景:1.九品中正制不利于社會階層流動。2.九品中正制淪為門閥政治的工具,不利于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3.庶族地主階級強烈要求分享政治權力。設計意圖:通過講述九品中正制的產生及發(fā)展變化,分析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得出九品中正制終被科舉制取代??婆e制的出現(xiàn),從根本上說是社會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結合課本內容,找出科舉制發(fā)展的概況:設計意圖:通過時間軸梳理歷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凸顯選官制度的演變趨勢,便于讓學生總結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趨勢。通過時間軸也更加清晰地顯示出隋唐選官制度的創(chuàng)新之處。展示材料:材料一 隋煬帝時增設進士科……經過唐代的發(fā)展,考試作為一項重要制度確立起來。這樣,士人可以不經薦舉,直接報名考試……由政府擇優(yōu)錄取,從而糾正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用人做官大權的狀況。——韋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材料二 進士科始于隋大業(yè)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縉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其推重謂之“白衣公卿”,有曰“一品白衫”。其艱難謂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溆欣纤琅c文場者,亦無所恨。故有詩云:“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王定寶《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材料三 科舉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xù)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γ鲹P《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材料四 (科舉制度)為所有西方國家以考試錄用人員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一個遙遠的榜樣。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四、分組展示,完善成果回顧之前的學的中樞機構,結合課本,分組討論,隋唐的制度是什么?有什么特點?產生什么影響?特點:相權三分,職權分明:三省的長官同為宰相,三省分權,既能制約,又分工合作,既加強皇權,也提高行政效率。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布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影響:分割相權,避免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皇權。三省職權分工明確,有利于提高辦事效率。三省集思廣益,有利于減少皇帝獨斷造成的決策失誤。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官制史的重大變革,此后歷朝基本上沿襲這種制度。當堂達標,拓展升華對比整個中樞機構的發(fā)展,三省六部制“新”在何處?目標檢測設計錢穆在評論中國古代某制度時說,它“可以培育全國人民對政治之興味-----”可以團結全國各地域于一個中央之統(tǒng)治。這一制度(C)郡縣制 B.察舉制科舉制 D.行省制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B)增設機構,獨立施政 B.分工明確,相互協(xié)調一官多職,相互牽制 D.簡化機構,總攬于上尚書最早是秦朝時在皇帝身邊四個主管文書的小吏,隸屬少府;漢武帝時擢升掌管機要,參議重要軍務,批閱奏章,突出初步政務意見;東漢設尚書臺,地位高于三公;隋唐發(fā)展為最高行政機關——尚書省。這反映了(B)統(tǒng)治階級基礎不斷擴大 B.專制皇權進一步加強行政機構效率大大提高 D.檢察制度進一步完善小結隋唐時期是中國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民族交融和發(fā)展時期。從政治制度上來看,是多種制度的發(fā)展完善時期。科舉制標志著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三省六部制是古代中國中央官制成熟的標志。這既是中國古代社會自身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多種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制度的創(chuàng)新為隋唐作為絢麗燦爛的亞洲帝國提供了必要條件。板書設計隋唐制度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分工與職權作用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