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二節農業教學設計核心素養目標區域認知、綜合思維:1.知道農業的主要部門及特點。2.了解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要成就。了解我國農業的重要性。3.能夠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會用表格比較法說明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4.運用已學過的我國地形、氣候等知識,分析理解我國東西部、南北方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5、能遵循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原則,運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解決農業生產中實際問題的看法及設想。地理實踐能力: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農業地區分布的差異及原因;讀圖分析、討論、歸納法人地協調觀:通過對我國農業發展成就的認識,樹立熱愛祖國的自豪感。重點1. 知道農業的主要部門及農業的作用。2.能夠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學會用表格比較的方法說明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難點1.分析理解我國東西部、南北方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2.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反映農民不同的勞動場景的視頻,在愉的氛圍中了解到了農業的部門、及重要性。 欣賞不同的農民勞動場景,感受差異。思考差異原因。 創設學習情境,引發思考。講授新課 一、農業及其重要性 1.農業生產部門:課件出示圖片+文字,圖文連線的方式,簡練的方法,引導學生了解農業各部門種類及含義。 2.舉例說說農業與我們的關系提示:從吃、穿、用等生活方面舉例;展示森林加工廠和棉花加工廠圖片,從工業生產方面舉例??偨Y:農業的重要性:人們的生活、工業生產的原料和消費市場,都離不開農業。農業是國民經濟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產業。知識過渡:引用美食節的體驗,認識到農業地區分布差異顯著。 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情境設置:課件展示美食節美食分布圖,直觀感知農業分布東西差異、南北差異明顯。 (一)東西差異:出示中國主要的畜牧業區和種植業區。 學生自主完成學案問題: 1.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哪兩個部分 2.這兩部分的界線大致與什么界線一致 3.東西兩部分分別是什么農業部門 造成差異的主要原因? 師生共同歸納:我國農業差異最明顯的地區是東部和西部,這兩部分的界線大致與我們學習過的 400 mm 年等降水量線一致。東部是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地勢較平坦,水、熱、土配合良好。種植業多分布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區;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西南的橫斷山區,東南丘陵地區;漁業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西部氣候干旱,降水稀少,地形以高原、山地為主,水、熱、土配合較差,且人口稀少,農業發展歷史較晚,農區小而分散,農業以畜牧業為主。西部地區發展種植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灌溉水源,該地區種植業應分布在有水源的平原、河谷及綠洲地區。 (二)南北差異: 東部地區以秦嶺淮河為界 ,有著明顯的南北差異。 課件展示:“中國東部地區的農作物分布示意”和“中國農產品主要產區建設規劃示意”。并結合我國地形、氣溫、降水等方面知識,分析造成我國南北方農業的差異及產生的原因。學生自主完成下表: 小結:東部的種植業區依然存在差異:熱量帶、耕地類型、作物熟制、主要農作物等,利用所學分析原因。受氣溫影響,自南向北我國各地獲得的熱量發生變化,形成不同的溫度帶;不同的溫度帶內,農民一年收獲農作物的次數不同。受降水的影響,南北方的土地利用方式有明顯的不同,所以出產的農產品差異明顯:南稻北麥、南甘北甜。遞進式過度:從影響農業分布的形成原因分析中總結影響農業的自然因素:農業生產與光、熱、水、土等自然條件關系密切。利用典例:認識農業生產也受市場、交通、科技等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 三:因地制宜進行農業生產: 1.對照中國地形圖,說出我國農產品主要產區的地形特征? 2.說出我國西部地區(400mm 等降水量線以西)的農產品主要產區的分布狀況。這些地區發展種植業最主要的自然優勢和劣勢是什么? 過渡:要想農業得到更好的發展,實現優質、高效,就需要科技來助力。 課件展示我國農業取得的主要成就:優良品種的培育、溫室大棚生產、機械化的生產、灌溉技術的進步等。學生討論,老師總結歸納:依靠科技,農業增產方式正從廣種薄收轉向優質高產,優良品種不斷涌現;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生產效率不斷提高;農田水利建設取得長足進步,抗災能力明顯增強;綠色、低碳、生態農業不斷推廣。 2、圖片連線:理解科技強農的多種成就。 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農業的概念。(思考、討論、回答)問題。欣賞圖片,驗證問題的答案。 認識以農產品為原種料的工業品:農業機械、農藥、化肥、地膜等工業產品助力農業發展。欣賞創意農業圖片,學生讀圖觀察、思考、討論、回答問題:讀圖分析,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推選一名代表到屏幕前指圖講解 學生思考后自由發言,在班內互相交流。 學生回答差異原因,教師引導、糾正。 讀圖、思考、討論、回答問題。學以致用 聯系生活,“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驗感增強。 感受現代農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系,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 感受現代農業的價值。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系,培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培養比較歸納的學習方法 加強學生對前后知識的聯系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結合生活實際了解影響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因素。 培養學生用圖能力、動手、動腦能力、培養合作意識。八年級地理上冊第四章第二節農業評測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1.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吃、穿、用的農業生產部門包括()①種植業②畜牧業③漁業④林業 A.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 2.蘭蘭的家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從自然條件考慮,她的家鄉最適宜發展() A.畜牧業 B .林業 C.漁業 D.種植業 3.適合在東北平原種植的農作物是() A.油菜,棉花,大豆 B.水稻,小麥,甘蔗 C.油菜,花生,水稻 D.小麥,玉米,大豆 4.下列地區與其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連接,正確的是() A.黃河下游地區——草原 B.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田 C.大興安嶺——旱地 D.內蒙古高原——林地 5.讀“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 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大致以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東部地區以_____業、漁業、林業為主,西部地區以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_____部的人工林區。 (2)圖中,A為東北平原,適宜發展_____業,B為橫斷山區,適宜發展_____業。(3) A地的作物熟制是_____。C地的主要糧食作物_____。 (4) 制約華北平原農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 (5)圖中①為__________牧區,②牧區的優良畜種是_____,③④牧區的優良畜種是_____.課堂小結 要求學生自己試著總結主要知識,然后教師補充完善,并投影展示教師設計的知識結構。 積極回顧所學內容,構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 培養學生的總結和概括能力板書設計課后反思: 優點:在學習這節課時,充分利用了生產、生活經驗及已有的知識,直接知識豐富多彩,結合課件圖片、視頻展示開展本節教學。與生活實踐結合的比較多,接受起來也比較容易,學生也樂于接受。講授方法方式多樣:典例分析法、列表比較法、小組討論法等,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填圖、析圖的能力。不足:學生的分層指導需要加強;拓展延伸的問題應多引導才更有利于基礎不同的學生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