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課題 國際合作 ----廣州海上千年絲路教材分析、教學內容 人教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二 教材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對國際合作進行講解。首先介紹了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和實施途經,其次介紹了中國在資源、環境安全領域的國際合作中所做出的努力。本節課的內容為選擇性必修二整本書內容的總結升華,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地理思維能力。 教學內容:分為“經濟全球化與國際合作”“一帶一路與國際合作”,分別從經濟全球化及其表現和產生的勞動地域分工,“一帶一路”建設的背景和體現的國際合作的意義出發,通過具體案例深入探討國際合作。第四節國際合作作為第四章區際聯系與區域協調發展的最后一節,從國家層面這一區域尺度上探討區域的聯系和發展,引導學生通過學習“一帶一路”建設實例,進行區域比較、區域綜合和區域練習,從而促進學生區域認知和綜合思維核心素養的培養。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設備、智慧課堂教學目標 綜合思維:結合當前“一帶一路”的建設背景,準確認知廣州千年海上絲路的地理環境特征。 地理實踐力:通過調研廣州十三行博物館,提升實踐動手能力。 區域認知:學會利用景觀圖和示意圖來說明貿易合作的路線。 情感態度價值觀: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意義,傳承“絲路”精神,提升地理學科素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學重點 國際合作的必要性和途徑 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的表現教學難點 說明國際合作的基礎和途徑教學方法 問題式教學、情景化教學、小組合作探究、智慧課堂教學教學過程 PART O 新課導入 1.一帶一路倡議視頻 播放一帶一路倡議視頻,展示一帶一路提出的時間和發展情況,引出廣州部分的海上絲路。 2.提出問題 根據視頻分析廣州海上絲路的千年傳奇。 PART I 古:海上絲路--黃埔古港 1.合作基礎: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調研小組拍攝的十三行博物館視頻 【學生活動】思考:廣州千年前開展國際合作的基礎條件。 【教師活動】提問:為什么海上絲路可以興起? 政策支持:唯一的通商口岸;區位優勢:港口(交通)、行當(企業)、產能過剩(工業生產) 合作方式: 【教師任務】海上絲路中航行的船只,如哥德堡號和皇后號都是木質帆船,多半桅桿設在船的后部,這使船帆能最大限度地借用尾翼風來得到動力。但這種船帆系統的缺點是無法按照風向變化及時調整船帆。請大家思考這些船只是如何漂洋過海的? 【學生任務】學生根據給出的古代地圖,分析皇后號帆船是如何從美國駛入中國的。小組討論三分鐘,請代表來回答。 【學生活動】季風和洋流,為古代靠風帆的航行,提供了遠洋的動力。 【教師任務】船只進入南海區域后,要通關才能進入商行,《清代廣東水師營官兵駐防圖》展示了商船在虎門口拿到通行證,再通關到達黃埔古港停播卸貨,繳稅,然后通過內河航運到達十三行進行貿易,其帶來的商品又通過江河水路和陸路到達廣袤的中國腹地。最后出關也同樣要到虎門口辦理出關憑證,這時候他們往往是滿載貨物,來回的商品主要有什么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學生任務】通過視頻思考貿易的貨物種類;中國主要出口的貨物有:陶瓷、廣繡、絲綢、茶葉等等;西方帶來的貨物貴重但是不多:鐘表、望遠鏡、皮貨等稀罕物件,在中國市場占據的地位不大,因此古海上絲路的國際合作是以順差為主。 【教師任務】因此,在近代很長一段時間,絲綢業在廣州工業發展中舉足輕重,為什么紡織業發展如此迅速?小組討論三分鐘后派代表歸納總結。 【學生任務】小組討論,利用白板記錄討論內容,上臺展示。 優越的自然條件;國際市場的刺激; 良好的交通運輸條件,沿海港口; 產品品質良好、商品化程度高; 政策及歷史因素; 合作意義: 【教師任務】對外貿易可以刺激中國工業的發展,上面兩幅調研小分隊排到的圖展示了其他什么方面的意義? 【學生任務】作答。 中學西傳,“中國風”的時尚潮流;西學東漸,絲綢陶瓷出現西洋人的身影;貿易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 PART II 今:海上絲路--黃埔古港 合作基礎 【教師活動】學習完古海上絲路的海港,我們跟隨調研小分隊來到南沙新港看一看。請同學們思考21世紀的海上絲路為何興起? 【學生活動】通過觀察視頻,進行歸納總結。 融合政治背景:海洋命運共同體-合作、開放、共贏 合作方式的變化 【教師活動】分析:在海上絲路中,為什么南沙港區逐步取代了黃埔古港的位置?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歸納總結。 深水港遠洋vs內河港近洋;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位置; 政策支持:國家級新區;科技創新;國家經濟重心的轉變; 船舶的動力:季風洋流--動力能源; 附 注 觀看視頻 創設情景 板書 觀看視頻 任務一 小組討論 代表回答 觀看視頻 任務二 作答 小組討論【教師活動】除了港口的變化,貿易的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 貿易結構的轉變 【學生活動】合作方式從貿易順差到貿易逆差: 引領廣州建設消費型城市; 合作意義 【教師活動】指出國家層面的意義: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 通過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引出區域層面的意義。 提出開放性問題:未來一帶一路的挑戰和戰略。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利用白板歸納總結。 政治:國際社會反應不一、“內熱外冷”問題; 歷史:南海爭議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負面影響不容低估; 國際形勢不穩定:對外合作項目的投資風險評估和海外利益保障機制有待建立; 以點帶面,重在示范; 出臺國家層面的鼓勵和保護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堅持我國領土主權,增強我國和南海周邊國家的政治互信、提升合作意愿,管控南海分歧; PART III 精神升華 傳承“古絲路”精神 【教師活動】由于各國國情相異、文化多樣、基礎不同,僅靠中國一己之力難以支撐起整個沿線的崛起,只有將“一帶一路”打造成為一個開放、包容的平臺,吸引各國力量的廣泛參與,才能夠真正體現“絲路精神”,再現“絲路繁榮”。 播放習近平倡議視頻,與開頭呼應。 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PART IV 板書 PART V 教學反思 總結: 本節課高中地理課標要求的地理素養基本達到。學生外出調研并制作課堂使用的視頻體現了地理實踐力;分析廣州案例體現了區域認識、;同學們利用廣州的港口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國際合作得以開展的條件和方式體現了綜合性思維;—思維教師展示的一帶一路的視頻,以及同學們自己討論出來的政治和歷史背景,體現了體現了學科的融合;最后學生可以一齊回答“傳承古絲路精神”,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達到了立德樹人的課程標準,培養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不足與展望 開展融合課程的時候出現困難: (1)各個學情難把握,需要聯合其他學科教師一同備學情; (2)情境化教學,采用的素材要新、要結合中國目前的國情;因此要充分 分調動學生的力量,幫助學生設計田野調查和野外實踐的目的和問題, 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 (3)課堂內容深度不夠,需要更專業的知識,我認為如何加深課堂深度也是融 也是融合課程和國際教育理解課程需要探討的問題。 描述過程 觀看視頻 任務三 新舊轉變 小組討論 任務四 開放性討論 綜合政治、歷史、理科背景,分文理小組展示。 辯證思維 觀看視頻 前后呼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