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仙居縣朱溪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1月月考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2019八上·溫嶺期中)兩河流域進入文明時代是在( )A.公元前2500年前后 B.約公元前3000年C.約公元前3500年 D.公元前18世紀2.(2019八上·溫嶺期中)某班同學以話劇的形式再現了古代印度歷史,涉及“種姓制度”時,有一句臺詞是不正確的。它是( )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只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3.(2017八上·臺州期中)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下列符合史實的是( )①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字母文字,首先產生的西亞地區②古代北非地區產生了象形文字③《漢謨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書寫④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夏朝開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4.(2017八上·臺州期中)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圍繞如何治理國家,四位學者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匹配正確的是( )A.仁政治國,輕徭薄賦——道家 B.進行改革,依法治國——法家C.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墨家 D.兼愛非攻,互助互愛——儒家5.(2019八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給人民帶來了災難 B.加快了統一的步伐C.加劇了分裂,無任何進步影響 D.有利于人才的交流6.(2017八上·樂清期中)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教育公平……向農村、薄弱學校、貧困地區、困難群體傾斜……”。在當代中國,教育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孔子的下列觀點中,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溫故知新C.有教無類 D.當仁不讓于師7.(2017八上·紹興期中)今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 )A.古代羅馬 B.古代希臘 C.古代埃及 D.古代中國8.(2017八上·樂清期中)德國法學家耶林格這樣說過“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對此,正確的理解是( )A.為德國法西斯的對外侵略提供借口B.羅馬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C.羅馬是一個酷愛侵略的國家D.羅馬法適合所征服的地區9.(2019八上·溫嶺期中)有人說:阿拉伯數學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語研究的數學。下列圖片與其相符合的是( )A. B.C. D.10.(2019八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馬鐙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在騎馬奔跑中馬鐙有穩定身體的作用B.傳入歐洲促進了封建騎士的產生C.成熟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D.中國在戰國時已能鑄造金屬馬鐙二、非選擇題(三大題共30分)11.(2019八上·仙居月考)人類文明在變革中探索前進,在變革中鑄就輝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強國之變】這注定是影響中國千年的變法,因為這場變法,秦國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才有以后秦朝統一六國,才有以后的“百代皆行秦制”。【民主之變】該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定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對今天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產生了巨大影響。【仿效之變】公元7世紀中期,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歷史推入一個新時代。(1)材料中的變法是指哪一歷史事件?并舉出其內容中影響至今的一項。(2)“該城邦”指的是哪一城邦?并舉出其除了政治領域外的一項成就(文化科技等方面)。(3)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一事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4)三個變法的結果共同告訴我們什么道理?12.(2018八上·余杭期中)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以下是其中兩條規定:①倘奴隸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主人”,則此主人應證實其為自己的奴隸,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②兩個自由民打架,一個人被打瞎了眼睛,對方就要同樣被打瞎一只眼睛,但如果奴隸主弄瞎了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只要拿出一定數量的錢就可以了事。材料二:公元前5世紀中葉,羅馬人制定并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材料三:公元前3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韓非子認為,應當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用殘酷的刑罰鎮壓人們的反抗,以維護國家的統治。(1)材料一里的成文法典指的是哪部法典?這些規定與現代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2)材料二里的成文法典指的是哪部法典?它對后世有何影響?(3)材料三中的韓非子屬于哪一思想流派?這一流派的主張受到哪國統治者的青睞?為什么?13.(2019八上·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強,慢法者弱”——《中國通史》(1)結合所學知識,請將表格填寫完整。諸子觀點 體現的思想(主張) 所屬學派 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 ① ② ⑤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強調“法治” ④(2)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該學派的創始人是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歷史學家把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之間的蘇美爾文明稱作“早期高度文明”,成為兩河流域文明,C正確;A、B和D項時間不符合,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公元前3500年以后,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的奴隸制小國。2.【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印度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之間不可以通婚;商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雖然把持軍政大權,但級別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宗教的祭司,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都是正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3.【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所以④表述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的識記。4.【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法家主張進行改革,依法治國;儒家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互助互愛。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5.【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雖然給人民群眾帶來較大的災難,但是通過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C選項錯誤,符合題意;ABD選項表述正確,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是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6.【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教育方面興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廣收門徒,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7.【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公元前776年起,古希臘人開始在奧林匹亞舉行競技賽會,后來發展為今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文明的識記。8.【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羅馬法影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羅馬法影響的識記。9.【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C項是阿拉伯數字,故C正確。A是楔形文字,故排除A項。B是字母嚴禁示意圖,故排除B項。D是象形文字,故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后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人們以為是阿拉伯發明,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10.【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鐙在三世紀的時候在中國出現,故D符合題意。馬鐙是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在騎馬奔跑中有穩定身體的作用,成熟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它傳入歐洲促進了封建騎士的產生。故ABC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 西晉時有單蹬,東晉十六國時有雙鐙。11.【答案】(1)商鞅變法; 建立縣制(2)雅典;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了物理學、植物 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荷馬加工整理《荷馬史詩》;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拉 松比賽的發源地等。(除政治領域外,舉出一例即可,)(3)大化改新; 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 或 封建國家(4)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是強國之路)。【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西方文明的搖籃;大化改新;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戰國時期商鞅變法,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第一小問時間,依據材料“因為這場變法,秦國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可知,這場變法是商鞅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最為著名,其內容中獎勵農耕,獎勵軍功,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等。第二小問影響,依據材料“百代皆行秦制”和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中確立的縣制度影響至今,縣至今仍是中國的行政區劃單位。(2)本題考查運動的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及古希臘的成就,要求具備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一小問城邦,依據材料“該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定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等可知,該城邦指的是雅典。第二小問古希臘除了政治領域外的成就還包括文化科技方面,例如: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了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荷馬加工整理《荷馬史詩》/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拉松比賽的發源地等。 (3)本題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及影響,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題干的能力。第一小問事件,依據材料“公元7世紀中期,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歷史推入一個新時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化革新。第二小問影響,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4)本題考查古今中外的變法的意義,要求具備綜合材料、歸納材料的能力。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或者改革是強國之路等,圍繞改革即可。故答案為:(1)商鞅變法; 建立縣制。(2)雅典;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了物理學、植物 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荷馬加工整理《荷馬史詩》;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拉 松比賽的發源地等。(除政治領域外,舉出一例即可。)(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或封建國家。(4)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是強國之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臘文化科技成就、大化改新等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2.【答案】(1)《漢謨拉比法典》;與現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它所體現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2)《十二銅表法》;以《十二銅表法》為基礎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3)法家;秦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導致階級矛盾。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知識點】百家爭鳴;古代西亞國家;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材料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不平等,奴隸主貴族享有特權;違背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主要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2)本題考查《十二銅表法》及影響。為了維護貴族的利益,平息平民的憤怒,公元前454年,羅馬元老院被迫承認人民大會制定法典的決議,設置法典編纂委員10人,并派人赴希臘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補充二表。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法》;因各表系由青銅鑄成,故習慣上稱作《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對貴族濫用權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貴族不能再任意解釋法律,是后世羅馬法的淵源,對于中世紀和近代歐洲法學也有重要影響(3)本題考查法家思想及影響。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國君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這一主張受到秦國統治者的青睞。理由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漢謨拉比法典》;與現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它所體現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2)《十二銅表法》;以《十二銅表法》為基礎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3)法家;秦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導致階級矛盾。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及影響、法家思想及影響。13.【答案】(1)①“仁政”;② 儒家 ;③主張“無為”;④韓非子⑤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儒家 孔子【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體現的思想(主張)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體現的思想(主張)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明法者強,慢法者弱”體現的思想(主張)是法家的法治思想,這些思想主張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了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的思想,該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故答案為:(1)①“仁政”;② 儒家 ;③主張“無為”;④韓非子 ;⑤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儒家;孔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和孔子、百家爭鳴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浙江省仙居縣朱溪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1月月考考試試卷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0分)1.(2019八上·溫嶺期中)兩河流域進入文明時代是在( )A.公元前2500年前后 B.約公元前3000年C.約公元前3500年 D.公元前18世紀【答案】C【知識點】西方文明的搖籃【解析】【分析】歷史學家把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之間的蘇美爾文明稱作“早期高度文明”,成為兩河流域文明,C正確;A、B和D項時間不符合,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公元前3500年以后,蘇美爾人在兩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的奴隸制小國。2.(2019八上·溫嶺期中)某班同學以話劇的形式再現了古代印度歷史,涉及“種姓制度”時,有一句臺詞是不正確的。它是( )A.“本國王把持軍政大權,國家唯我獨尊”B.“別看我只是一個武士,但我和國王同屬剎帝利”C.“我是一個擁有萬貫家財的大商人,卻屈居第三等級”D.“我很苦惱,我愛上了一個上一等級的姑娘,但我們不能步入婚姻的殿堂”【答案】A【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印度種姓制度規定:不同等級之間不可以通婚;商人屬于第三等級吠舍;武士和國王同屬于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雖然把持軍政大權,但級別不是最高的,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宗教的祭司,A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CD三項都是正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 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3.(2017八上·臺州期中)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下列符合史實的是( )①今天世界上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字母文字,首先產生的西亞地區②古代北非地區產生了象形文字③《漢謨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字書寫④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夏朝開始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答案】A【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大河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亞國家;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四大文明古國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所以④表述錯誤。故選A。【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四大文明古國文明的識記。4.(2017八上·臺州期中)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圍繞如何治理國家,四位學者發表了各自的看法,其中匹配正確的是( )A.仁政治國,輕徭薄賦——道家 B.進行改革,依法治國——法家C.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墨家 D.兼愛非攻,互助互愛——儒家【答案】B【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法家主張進行改革,依法治國;儒家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互助互愛。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5.(2019八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評價,不正確的是( )A.給人民帶來了災難 B.加快了統一的步伐C.加劇了分裂,無任何進步影響 D.有利于人才的交流【答案】C【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雖然給人民群眾帶來較大的災難,但是通過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和國家統一,C選項錯誤,符合題意;ABD選項表述正確,排除。故答案為:C。【點評】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是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民以及對其它諸侯國的支配權。6.(2017八上·樂清期中)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推動教育公平……向農村、薄弱學校、貧困地區、困難群體傾斜……”。在當代中國,教育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孔子的下列觀點中,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 )A.因材施教 B.溫故知新C.有教無類 D.當仁不讓于師【答案】C【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教育方面興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廣收門徒,先后培養了三千弟子,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故選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7.(2017八上·紹興期中)今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起源于( )A.古代羅馬 B.古代希臘 C.古代埃及 D.古代中國【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古希臘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公元前776年起,古希臘人開始在奧林匹亞舉行競技賽會,后來發展為今天的奧林匹克運動會。【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古希臘文明的識記。8.(2017八上·樂清期中)德國法學家耶林格這樣說過“羅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許是其中最為和平,最為持久的征服”,對此,正確的理解是( )A.為德國法西斯的對外侵略提供借口B.羅馬法具有深遠的影響力C.羅馬是一個酷愛侵略的國家D.羅馬法適合所征服的地區【答案】B【知識點】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羅馬法影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羅馬法影響的識記。9.(2019八上·溫嶺期中)有人說:阿拉伯數學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語研究的數學。下列圖片與其相符合的是( )A. B.C. D.【答案】C【知識點】古代印度及佛教【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C項是阿拉伯數字,故C正確。A是楔形文字,故排除A項。B是字母嚴禁示意圖,故排除B項。D是象形文字,故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阿拉伯數字最初由古印度人發明,后由阿拉伯人傳向歐洲,之后再經歐洲人將其現代化,人們以為是阿拉伯發明,所以人們稱其為“阿拉伯數字”。10.(2019八上·溫嶺期中)下列關于馬鐙的說法錯誤的是( )A.在騎馬奔跑中馬鐙有穩定身體的作用B.傳入歐洲促進了封建騎士的產生C.成熟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D.中國在戰國時已能鑄造金屬馬鐙【答案】D【知識點】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馬鐙在三世紀的時候在中國出現,故D符合題意。馬鐙是騎馬時的踏腳和支撐裝置,在騎馬奔跑中有穩定身體的作用,成熟馬鐙的使用,標志著騎馬用具的完備。它傳入歐洲促進了封建騎士的產生。故ABC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 西晉時有單蹬,東晉十六國時有雙鐙。二、非選擇題(三大題共30分)11.(2019八上·仙居月考)人類文明在變革中探索前進,在變革中鑄就輝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強國之變】這注定是影響中國千年的變法,因為這場變法,秦國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才有以后秦朝統一六國,才有以后的“百代皆行秦制”。【民主之變】該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定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對今天西方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產生了巨大影響。【仿效之變】公元7世紀中期,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歷史推入一個新時代。(1)材料中的變法是指哪一歷史事件?并舉出其內容中影響至今的一項。(2)“該城邦”指的是哪一城邦?并舉出其除了政治領域外的一項成就(文化科技等方面)。(3)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歷史上的哪一事件?這之后日本成為了一個怎樣的國家?(4)三個變法的結果共同告訴我們什么道理?【答案】(1)商鞅變法; 建立縣制(2)雅典;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了物理學、植物 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荷馬加工整理《荷馬史詩》;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拉 松比賽的發源地等。(除政治領域外,舉出一例即可,)(3)大化改新; 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 或 封建國家(4)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是強國之路)。【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西方文明的搖籃;大化改新;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戰國時期商鞅變法,要求具備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第一小問時間,依據材料“因為這場變法,秦國成為戰國中后期實力最強的國家”可知,這場變法是商鞅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最為著名,其內容中獎勵農耕,獎勵軍功,按照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等。第二小問影響,依據材料“百代皆行秦制”和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中確立的縣制度影響至今,縣至今仍是中國的行政區劃單位。(2)本題考查運動的民主政治的相關知識及古希臘的成就,要求具備調動運用知識的能力。第一小問城邦,依據材料“該城邦執政官克里斯提尼進行改革。基本鏟除了舊貴族的政治特權,擴大了公民權利,確定了新的民主政治制度”等可知,該城邦指的是雅典。第二小問古希臘除了政治領域外的成就還包括文化科技方面,例如: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了物理學、植物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荷馬加工整理《荷馬史詩》/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拉松比賽的發源地等。 (3)本題考查日本的大化改新及影響,要求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題干的能力。第一小問事件,依據材料“公元7世紀中期,日本仿效中國的制度推行改革,把日本歷史推入一個新時代”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化革新。第二小問影響,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大化改新使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4)本題考查古今中外的變法的意義,要求具備綜合材料、歸納材料的能力。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學生回答合理即可,如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或者改革是強國之路等,圍繞改革即可。故答案為:(1)商鞅變法; 建立縣制。(2)雅典;阿基米德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亞里士多德創立了物理學、植物 學、動物學和邏輯學等學科體系;荷馬加工整理《荷馬史詩》;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馬拉 松比賽的發源地等。(除政治領域外,舉出一例即可。)(3)大化改新;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或封建國家。(4)改革是發展的強大動力(改革是強國之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商鞅變法、雅典民主政治、古希臘文化科技成就、大化改新等相關知識。題目設計既注重基礎性,又注重概括性和開放性,對學生答題能力要求較高。12.(2018八上·余杭期中)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倫社會的情況。以下是其中兩條規定:①倘奴隸告其主人云:“你非吾主人”,則此主人應證實其為自己的奴隸,而后其主人得割其耳。②兩個自由民打架,一個人被打瞎了眼睛,對方就要同樣被打瞎一只眼睛,但如果奴隸主弄瞎了一個自由民的眼睛,只要拿出一定數量的錢就可以了事。材料二:公元前5世紀中葉,羅馬人制定并頒布了第一部成文法典。材料三:公元前3世紀,中國著名思想家韓非子認為,應當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權力,用殘酷的刑罰鎮壓人們的反抗,以維護國家的統治。(1)材料一里的成文法典指的是哪部法典?這些規定與現代法律精神有什么不同?(2)材料二里的成文法典指的是哪部法典?它對后世有何影響?(3)材料三中的韓非子屬于哪一思想流派?這一流派的主張受到哪國統治者的青睞?為什么?【答案】(1)《漢謨拉比法典》;與現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它所體現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2)《十二銅表法》;以《十二銅表法》為基礎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3)法家;秦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導致階級矛盾。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知識點】百家爭鳴;古代西亞國家;羅馬帝國及基督教的產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漢謨拉比法典》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材料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不平等,奴隸主貴族享有特權;違背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主要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2)本題考查《十二銅表法》及影響。為了維護貴族的利益,平息平民的憤怒,公元前454年,羅馬元老院被迫承認人民大會制定法典的決議,設置法典編纂委員10人,并派人赴希臘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補充二表。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法》;因各表系由青銅鑄成,故習慣上稱作《十二銅表法》。《十二銅表法》對貴族濫用權力作了一些限制,按律量刑,貴族不能再任意解釋法律,是后世羅馬法的淵源,對于中世紀和近代歐洲法學也有重要影響(3)本題考查法家思想及影響。韓非子是戰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他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國君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這一主張受到秦國統治者的青睞。理由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漢謨拉比法典》;與現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不同的。它所體現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為奴隸主階級服務的。(2)《十二銅表法》;以《十二銅表法》為基礎的羅馬法是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古代法律體系,成為近代很多西方國家法律的基礎。(3)法家;秦國;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打擊舊貴族,強化國君權力,同時,為了應付戰爭,統治者向百姓征收沉重的賦稅,導致階級矛盾。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謨拉比法典》、《十二銅表法》及影響、法家思想及影響。13.(2019八上·余杭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強,慢法者弱”——《中國通史》(1)結合所學知識,請將表格填寫完整。諸子觀點 體現的思想(主張) 所屬學派 對中華文化發展的影響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 ① ② ⑤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③ 道家明法者強,慢法者弱 強調“法治” ④(2)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學派的思想?該學派的創始人是誰?【答案】(1)①“仁政”;② 儒家 ;③主張“無為”;④韓非子⑤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儒家 孔子【知識點】百家爭鳴【解析】【分析】(1)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賦斂”體現的思想(主張)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體現的思想(主張)是道家的無為而治,“明法者強,慢法者弱”體現的思想(主張)是法家的法治思想,這些思想主張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習近平曾引用“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強調勤政為民的重要性。他借鑒了諸子百家中儒家學派的思想,該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故答案為:(1)①“仁政”;② 儒家 ;③主張“無為”;④韓非子 ;⑤有力促進了思想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儒家;孔子。【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老子和孔子、百家爭鳴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仙居縣朱溪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1月月考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仙居縣朱溪中學2019-2020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11月月考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