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農村初中學校聯考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項涂黑。本大題共2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隋朝是一個短暫的朝代,又是一個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成就斐然,對中國歷史有很多重要的貢獻,下列各項不屬于其貢獻的是()A.開通了大運河 B.發明造紙術C.創立了科舉制 D.重新統一了中國2.唐代以前,耕犁需要兩頭牛牽引,在長江下游地區的水田中難以得到推廣使用。唐代以來,耕犁不斷改進,并逐漸被長江下游地區的農民所接受。下列農具與此變化有關的是()A. B.C. D.3.“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黃巢的詩句。這次起義()A.推翻了唐朝的統治 B.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C.平定了安史之亂 D.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4.電視劇《清平樂》以北宋為時代背景,劇中,宋仁宗帶著女兒徽柔公主到東京街頭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聽到的是()A.瓦子中的勾欄內在表演蹴鞠 B.人們爭相傳頌岳飛抗金的事跡C.大相國寺門口上演《竇娥冤》D.人們在互學畢昇發明的雕版印刷術5.據記載,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農業稅占全國稅賦總收入的30%.工商稅占70%。南宋紹興末年,政府僅對進口商品征收7%-10%的關稅,但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的關稅收入就達200萬貫。由此可知宋代()A.海外貿易到達范圍廣 B.出現了大規模的商業城市C.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發達 D.農業生產落后6.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還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下列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7.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書中詳細敘述了中國紙幣的形狀大小、面值多少,幣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兌換的方法。他的這些介紹,使歐洲人知道了中國人的印刷狀況,并效法中國印制鈔幣。由此可見,中國的印刷術()A.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B.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C.促進歐洲的思想解放 D.加速歐洲社會的轉型8.1271年元朝建立,國號取自《周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下列關于元朝的說法,正確的是()A.成吉思汗率軍滅金后,建立元朝B.在元朝軍隊的進攻下,西夏滅亡C.元朝的建立者采納漢族儒臣的建議,推行中原的各種制度和文化D.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設置驛站,掌管西藏的軍民各種事務9.下面是唐至元之間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其正確的演變順序是()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10.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一生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也有人認為乾隆之罪尤甚秦始皇,你認為下列哪一點可作為論據()A.乾隆實行暴政B.乾隆大興土木,修建浩大工程C.乾隆大興文字獄,禁書毀書活動持續近20年D.乾隆時期官場腐敗之風盛行11.科舉制度實行了約1300年,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它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明清兩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過科舉考試,如李時珍、金圣嘆等。有關科舉制,下面解讀錯誤的是( )①隋文帝時,科舉制正式創立②唐朝時科舉制得到了完善③宋朝重視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④清朝時期創立的八股取士埋沒了很多人才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12.下面是期末復習時教師幻燈片的內容,據此判斷學習的主題應該是()●李時珍《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 ●徐光啟《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 ●宋應星《天工開物》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A.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 B.升華創新的秦漢文化C.集歷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繁榮的宋代城市文化13.在非洲東部的曼布魯伊村遺址發掘中,考古隊發現了永樂官窯青花瓷和明早期龍泉窯御用官器瓷片。這兩種官窯瓷器的年代與鄭和航海年代吻合,很可能是鄭和船隊從官窯定制的禮物。據材料可知()A.宋朝制瓷業非常發達 B.永樂是明太祖的年號C.鄭和的船隊規模大遠航次數多 D.鄭和到訪非洲的史實基本確定14.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民族英雄不斷涌現,捍衛國家的主權和尊嚴,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都反映了()A.明清時期皇權不斷加強的措施B.明清時期鎮壓邊疆地區叛亂的行為C.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D.中華民族積極主動對外交流的表現15.“明修長城清修廟”反映的是清朝對少數民族采取安撫懷柔的政策。下列歷史事件中能體現清朝這一政策特點的有()①康熙率軍親征平定噶爾丹叛亂②冊封達賴和班禪③妥善安置回歸的土爾扈特部④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6.湄公河平原與美國中部平原自然條件的相同點有()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全年高溫 ④降水豐富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7.下列地區中,明顯受季節交替影響,牧民們須“逐水草而居”的是( )A.澳大利亞大草原 B.非洲熱帶草原畜牧區C.安第斯山區牧場 D.美國東北部畜牧區18.下列有關威尼斯城的敘述,正確的是( )A.獨特的河湖風光孕育了威尼斯城B.利用臨海條件,漁業成為威尼斯居民唯一的經濟來源C.利用灌溉條件發展農業,孕育了威尼斯城D.優越的臨海條件,使威尼斯成為一座商貿城市,旅游城市19.(2021七下·臺州月考)某學習小組在預習“現代化的牧場”時,收集到澳大利亞的相關材料。其中正確的是( )①南回歸線橫穿,氣候干熱,草原面積廣②四面環海,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漸減少③中部大盆地地下水含鹽高,有利于發展種植業④畜牧業發達,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0.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各不相同,但人們都能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場景。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有()①湄公河平原的高腳屋懸空架設,以木,竹為主要建材②日本“男孩節”的鯉魚旗表達了漁民對海洋恩賜的感謝③牛是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茅草房是他們的家居住所④“典型的山地之國,旅游業發達,耕地資源豐富”是對瑞士的真實寫照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諺曰:“蘇湖熟,天下足。”材料二:(臨安城)自大街(有三個商業區的御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既無虛空之屋。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謂之珠子(珠寶)市,如遇買賣,動以萬數。其余坊巷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南宋臨安工商業》材料三:無主荒蕪土地,準流民及官兵屯種……凡地方官招徠的各處民人,不論原籍別籍……開墾荒田給以印信執照,永準為業(永遠歸自己所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墾荒令》(1)材料一中這一諺語的流行可以佐證我國農業重心發生了什么變化?(2)依據材料二,概括南宋臨安城商業貿易繁榮的表現。(3)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清朝前期農業生產取得較大發展的原因。22.國與國之間如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樣,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讓我們徜徉歷史長河,探尋古代中國的外交足跡,汲取歷史的真諦,啟迪人生智慧。閱讀下列材料,并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開放的唐朝--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唐帝國自身也以博大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全面開放與廣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輝煌。材料二: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空前繁榮,其中最為壯觀的,要數15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連續7次統率百艘巨艦,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過印度洋,達紅海,航程總計16萬海里,歷經東南亞(又稱南洋)、南亞、西亞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三:從對外關系上說,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動地位,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顯然逆轉了…倭寇沿海騷擾,為南方各地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明清之際,西方資本主義已在興起,而中國的…專制者對于世界形勢一無所知。(1) 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文明的特點。用一個具體事例說明這一特點。(2)材料二反映出鄭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點?他的壯舉是世界公認的和平之旅,請說明理由(3)是什么政策導致了材料三中“專制者對于世界形勢無所知”?該政策產生了什么惡果?(4)綜合以上材料,聯系我國古代對外關系逆轉帶來的巨大變化,你得到什么啟示?23.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代藩鎮的分布圖材料二:中國地方行政區劃,自秦漢以來,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統治者吸取了漢唐以來地方割據勢力據險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教訓,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極力避免某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地方區域的設置,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清軍入關后,雖然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但還沒有完成全國真正統一的任務。康熙皇帝經過極大的努力……終于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后期形成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宋太祖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據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區劃的創新之處。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元朝地方行政區劃的制度。(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清朝統治者為“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新疆、西藏分別做了哪些“努力”?(4)綜上所述,談談你對我國古代地方治理的認識。24.丹麥王國是生態建設的模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據圖1,描述丹麥的地理位置。(2)資源對丹麥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根據圖1,分析丹麥的主要產業及資源優勢。(3)結合圖文材料,從分別從自然與人文的角度分析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成為“自行車之城”的原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A、隋煬帝開通京杭大運河,便利了南北的溝通、交往,A正確;B、造紙術是西漢時期有蔡倫發明的,B錯誤;C、隋朝正式設立進士科,確立了以考試選官的科舉制度,C正確;D、589年,隋文帝滅陳,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統一了全國,D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581年,楊堅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隋文帝時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維護統治,例如正式確定了三省六部制,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和租調制。2.【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A是春秋戰國逐漸發展起來的鐵犁牛耕,A錯誤,B是唐代的曲轅犁,C是漢代發明的播種工具耬車,D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車,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唐代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曲轅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耕作技術的成熟。3.【答案】D【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唐朝后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人口生活困苦,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軍在黃巢的領導下,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的統治者致命的打擊,嚴重的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時期,安史之亂是唐朝從盛轉衰的轉折點。4.【答案】A【知識點】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A、瓦子又稱作為“瓦市”,為娛樂和商業的場所,在北宋汴京城里,有眾多的瓦子,宋代出現了蹴鞠的藝人,A正確;B、岳飛是南宋的將領,B錯誤;C、《竇娥冤》是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作品,C錯誤;D、畢昇發明的是活字印刷術,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北宋時期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經突破了坊和市的界線,營業時間也不再受到限制,汴京城內有許多娛樂兼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5.【答案】C【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探究北宋都市生活【解析】【分析】北宋時期海外貿易發達,當時的廣州和泉州市世界的港口,北宋政府鼓勵發展海外貿易,在主要的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時期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發達,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北宋商品經濟和對外開放程度高,北宋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時期,紙幣發展成為和銅錢并行的貨幣。6.【答案】A【知識點】開元盛世;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是唐朝的開元盛世;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南宋陸游的詩詞,③“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是對元朝鐵木真的評價,;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明朝戚繼光的名言,正確排序是①②③④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是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裕、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進入鼎盛時期,被譽為“開元盛世”。7.【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 根據材料“使歐洲人知道了中國人的紙幣印刷狀況,并效法中國印制鈔幣”只能得出印刷術推動了歐洲貨幣印刷技術的革新,不能說明推動社會轉型與政治制度改革,故D、C兩項錯誤;根據所學文藝復興發生于14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馬可·波羅對中國紙幣的介紹影響了歐洲貨幣印刷技術的革新,是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B項正確。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 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與起因不僅包括中世紀社會的困境、東方文化的影響和對古代文明的重新關注,還涉及財富積累與資助者的支持、宗教改革的影響、政治和社會結構的變革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的崛起。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打下了基礎。8.【答案】C【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A、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A錯誤;B、蒙古軍隊滅西夏是在1227年,元朝建立實在1271年,B錯誤;C、元朝的建立者采取漢族儒臣的建議,推行中原的各種制度和文化,C正確;D、元朝設立宣政院管理西藏的事務,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都,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9.【答案】A【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遼宋夏金元時期政權的更迭與并立。這需要掌握朝代時間先后,此題可以使用排除法,五代十國在北宋、南宋建立之前,①在最前,排除DC。南宋在北宋之后,②在最后,排除B。故答案為:A【點評】 907年唐朝滅亡之后,中原和南方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此時,北方出現了契丹(遼)政權,之后北宋取代后周政權,并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與遼和西夏并立,12世紀初東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來滅遼,與北宋和西夏并立。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南宋建立,1141年宋金議和,形成了南宋與金、西夏并立的局面。故正確的演變順序是①③④②。10.【答案】C【知識點】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乾隆皇帝大興文字獄、禁書毀書持續了近20年,許多珍貴的書籍被查禁和銷毀,其罪行堪比秦始皇焚書坑儒,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清朝的文字獄是清代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族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構成冤獄。11.【答案】B【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①、隋煬帝正式設立了進士科,確定了以考試選官的科舉制度,①錯誤;②唐朝繼承和發展了隋朝的科舉制度,②正確;③宋朝重視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 ,③正確;④明朝規定科舉考試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④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情形,將選官的權力集中在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提升了辦事效率,促進的學校教育的發展。12.【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明代的李時珍著作《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徐光啟和宋應星都是明朝時期的任務,材料反映的是我國明朝時期科技的發展,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13.【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A、鄭和下西洋是明代的事件,A年代錯誤;B、明太祖是朱元璋,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B錯誤;C、材料不能體現鄭和船隊的規模大且次數多的問題,C錯誤;D、在非洲的公布發現了鄭和船隊的瓷器,可以確定鄭和到訪非洲的史實基本確定,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1405年到1433年,鄭和奉命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是中國航海史上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鄭和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14.【答案】C【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收復臺灣都是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體現了這些民族英雄為捍衛國家主權和尊嚴,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嘉靖年間,東南倭寇猖獗,明朝政府派遣戚繼光到浙江沿海抗倭,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解決。15.【答案】C【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 ①康熙率軍親征平定噶爾丹叛亂 ; ④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屬于武力鎮壓的方式,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康熙帝有賜予另一個藏傳佛教的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清朝 妥善安置回歸的土爾扈特部 ,這都體現了清朝政府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的政策,②③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清朝政府專門設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事務,雍正在云貴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的土官,改用朝廷任命的流官。16.【答案】C【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美國中部平原【解析】【分析】湄公河平原和美國中部平原一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①②正確,湄公河平原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豐富,全年高溫,美國中部平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為主,降水有限,③④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湄公河平原主要位于湄公河下游地區,這里氣候濕熱,主要種植的是水稻,美國中部平原面積寬廣,機械化水平高。17.【答案】B【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大草原、安第斯山區牧場和美國東北部畜牧區的畜牧業都是舍飼,定居飼養動物,不是隨季節進行轉場放牧的。只有非洲熱帶草原畜牧區的牧民隨季節轉場放牧。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轉場放牧在不同季節均可以獲得較充足的牧草,有利于減輕草場資源的壓力,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優點。山區牧場牧道崎嶇,易受暴風雪等自然災害影響,羊群與牧民生活用品轉移量大,轉場不便。這是不利因素。18.【答案】D【知識點】威尼斯——水上都市【解析】【分析】威尼斯城位于地中海沿海,優越的臨海條件,使得威尼斯成為一座商貿城市和旅游城市,D正確,ABC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威尼斯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商貿、旅游業等產業。19.【答案】B【知識點】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故①說法正確;澳大利亞四面環海,降水從中部向東西北逐漸遞增,故②說法有誤;大自流盆地地下水含鹽高,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故③說法錯誤;澳大利也畜牧業發達,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故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和理解“現代化的牧場”,屬于容易題。20.【答案】D【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瑞士——阿爾卑斯山脈;日本——耕海牧漁;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 ①湄公河平原氣候濕熱,傳統民居是高腳屋,高腳屋懸空架設,以木,竹為主要建材,①正確;②日本“男孩節”的鯉魚旗表達了漁民對海洋恩賜的感謝,②正確;③牛是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茅草房是他們的家居住所 ,③正確;④瑞士是典型的山地之國,但是瑞士國土面積狹小,耕地資源不豐富,④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馬賽人主要生活在熱帶草原氣候區,當地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典型的民居建筑是茅草屋。21.【答案】(1)變化:農業重心南移。(2)表現:店鋪林立;貿易量很大;經商時間不受限制。(3)原因: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人口增長。【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蘇湖熟,天下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這一諺語的流行可以佐證我國農業重心發生的變化是經濟重心南移。(2)、依據材料二“(臨安城)自大街(有三個商業區的御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既無虛空之屋。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謂之珠子(珠寶)市,如遇買賣,動以萬數。其余坊巷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概括可知,南宋臨安城商業貿易繁榮的表現有店鋪林立;(珠寶)貿易量很大;經商時間不受限制。(3)、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人口增長。【點評】 清朝前期農業生產取得較大發展的原因有清朝前期諸位帝王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積極鼓勵民眾墾荒)。影響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技術革新;耕地面積增加;城市發展;社會安定;統治者政策等。22.【答案】(1)開放;兼容并蓄 ;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2)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到達國家和地區多;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3)閉關鎖國政策清廷固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4)開放國興,閉關國衰,要積極主動地對外開放等。【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唐代文明極具開放性、唐朝的文明有著明顯向民眾靠近、重視現實世界的特征, 鑒真東渡;玄奘西行 。(2) 鄭和下西洋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到達國家和地區多;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3) 閉關鎖國政策,清廷固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稱為近代中國落后的主要原因。(4)要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不能固步自封,要加強國家之間的合作。【點評】明清之前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唐朝時期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主要是海路為主。23.【答案】(1)藩鎮割據;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開支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2)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行省制度。(3)平定噶爾丹叛亂、設立伊犁將軍等;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立駐藏大臣等。(4)國家對邊疆的治理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開發和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等。【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唐朝后期藩鎮割據, 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開支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2) 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行省制度。(3)在新疆地區平定噶爾丹叛亂、設立伊犁將軍等;在西藏地區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立駐藏大臣等。(4)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點評】元朝設立行省制,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得中央集權在行政方面得到了保證,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清朝政府專門設立理藩院管理蒙古族和藏族的少數民族事務。24.【答案】(1)丹麥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位于歐洲北部;西瀕北海,東靠波羅的海;南同德國接壤,西與瑞典隔海相望;處于波羅的海到北海的海上交通要沖。(2)利用北海豐富的石油資源發展石油開采及加工(或石化工業);利用沿海地區的漁業資源發展漁業及其加工業(或水產品捕撈及加工業);利用眾多的港口發展海洋運輸業。(3)自然因素:地形平坦,便于騎行;人文因素:①政府的重視和規劃;②自行車交通的設施完善;③公民環保意識強。【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解析】【分析】(1)分析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相對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去分析,丹麥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西臨北海,東臨波羅的海,南部與德國接壤,西部以瑞典隔海相望。(2) 利用北海豐富的石油資源發展石油開采及加工(或石化工業);利用沿海地區的漁業資源發展漁業及其加工業(或水產品捕撈及加工業);利用眾多的港口發展海洋運輸業。(3)地形平坦,便于自行車的騎行,丹麥政府的重視和規劃;自行車交通的設施完善;公民環保意識強。【點評】丹麥位于歐洲的北部,東部瀕臨波羅的海,西部瀕臨北海,丹麥是經濟發達國家,石油資源豐富,有豐富的漁業資源。1 / 1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農村初中學校聯考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項涂黑。本大題共2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1.隋朝是一個短暫的朝代,又是一個重要的朝代,其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成就斐然,對中國歷史有很多重要的貢獻,下列各項不屬于其貢獻的是()A.開通了大運河 B.發明造紙術C.創立了科舉制 D.重新統一了中國【答案】B【知識點】隋的興亡;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A、隋煬帝開通京杭大運河,便利了南北的溝通、交往,A正確;B、造紙術是西漢時期有蔡倫發明的,B錯誤;C、隋朝正式設立進士科,確立了以考試選官的科舉制度,C正確;D、589年,隋文帝滅陳,結束了南北朝對峙的局面,統一了全國,D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581年,楊堅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隋文帝時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來維護統治,例如正式確定了三省六部制,繼續實行北魏以來的均田制和租調制。2.唐代以前,耕犁需要兩頭牛牽引,在長江下游地區的水田中難以得到推廣使用。唐代以來,耕犁不斷改進,并逐漸被長江下游地區的農民所接受。下列農具與此變化有關的是()A. B.C. D.【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A是春秋戰國逐漸發展起來的鐵犁牛耕,A錯誤,B是唐代的曲轅犁,C是漢代發明的播種工具耬車,D是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車,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唐代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曲轅犁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古代耕作技術的成熟。3.“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是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黃巢的詩句。這次起義()A.推翻了唐朝的統治 B.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C.平定了安史之亂 D.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答案】D【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解析】【分析】唐朝后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人口生活困苦,爆發了大規模的起義,起義軍在黃巢的領導下,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的統治者致命的打擊,嚴重的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907年,朱溫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時期,安史之亂是唐朝從盛轉衰的轉折點。4.電視劇《清平樂》以北宋為時代背景,劇中,宋仁宗帶著女兒徽柔公主到東京街頭游玩,公主最有可能看到或聽到的是()A.瓦子中的勾欄內在表演蹴鞠 B.人們爭相傳頌岳飛抗金的事跡C.大相國寺門口上演《竇娥冤》D.人們在互學畢昇發明的雕版印刷術【答案】A【知識點】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解析】【分析】A、瓦子又稱作為“瓦市”,為娛樂和商業的場所,在北宋汴京城里,有眾多的瓦子,宋代出現了蹴鞠的藝人,A正確;B、岳飛是南宋的將領,B錯誤;C、《竇娥冤》是元代戲劇家關漢卿的作品,C錯誤;D、畢昇發明的是活字印刷術,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北宋時期大城市的商業活動已經突破了坊和市的界線,營業時間也不再受到限制,汴京城內有許多娛樂兼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5.據記載,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農業稅占全國稅賦總收入的30%.工商稅占70%。南宋紹興末年,政府僅對進口商品征收7%-10%的關稅,但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的關稅收入就達200萬貫。由此可知宋代()A.海外貿易到達范圍廣 B.出現了大規模的商業城市C.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發達 D.農業生產落后【答案】C【知識點】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探究北宋都市生活【解析】【分析】北宋時期海外貿易發達,當時的廣州和泉州市世界的港口,北宋政府鼓勵發展海外貿易,在主要的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北宋時期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發達,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北宋商品經濟和對外開放程度高,北宋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南宋時期,紙幣發展成為和銅錢并行的貨幣。6.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精神財富,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還有一定的歷史價值。下列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③“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答案】A【知識點】開元盛世;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①“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是唐朝的開元盛世;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南宋陸游的詩詞,③“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是對元朝鐵木真的評價,;④“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是明朝戚繼光的名言,正確排序是①②③④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是開元,當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裕、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進入鼎盛時期,被譽為“開元盛世”。7.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在他的書中詳細敘述了中國紙幣的形狀大小、面值多少,幣面印刷文字的多少以及兌換的方法。他的這些介紹,使歐洲人知道了中國人的印刷狀況,并效法中國印制鈔幣。由此可見,中國的印刷術()A.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 B.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C.促進歐洲的思想解放 D.加速歐洲社會的轉型【答案】B【知識點】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影響深遠的宋元科技【解析】【分析】 根據材料“使歐洲人知道了中國人的紙幣印刷狀況,并效法中國印制鈔幣”只能得出印刷術推動了歐洲貨幣印刷技術的革新,不能說明推動社會轉型與政治制度改革,故D、C兩項錯誤;根據所學文藝復興發生于14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根據材料馬可·波羅對中國紙幣的介紹影響了歐洲貨幣印刷技術的革新,是中國文化對西方的影響,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故B項正確。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 文藝復興運動的背景與起因不僅包括中世紀社會的困境、東方文化的影響和對古代文明的重新關注,還涉及財富積累與資助者的支持、宗教改革的影響、政治和社會結構的變革以及人類中心主義的崛起。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和發展,文藝復興運動對歐洲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打下了基礎。8.1271年元朝建立,國號取自《周易乾篇》中的“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下列關于元朝的說法,正確的是()A.成吉思汗率軍滅金后,建立元朝B.在元朝軍隊的進攻下,西夏滅亡C.元朝的建立者采納漢族儒臣的建議,推行中原的各種制度和文化D.元朝建立后在西藏設置驛站,掌管西藏的軍民各種事務【答案】C【知識點】蒙古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解析】【分析】A、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A錯誤;B、蒙古軍隊滅西夏是在1227年,元朝建立實在1271年,B錯誤;C、元朝的建立者采取漢族儒臣的建議,推行中原的各種制度和文化,C正確;D、元朝設立宣政院管理西藏的事務,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都,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稱為“成吉思汗”,1227年,蒙古滅西夏,1234年,蒙古滅金,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9.下面是唐至元之間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其正確的演變順序是()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②③④①【答案】A【知識點】北宋與遼、西夏并列;南宋與金的和戰【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遼宋夏金元時期政權的更迭與并立。這需要掌握朝代時間先后,此題可以使用排除法,五代十國在北宋、南宋建立之前,①在最前,排除DC。南宋在北宋之后,②在最后,排除B。故答案為:A【點評】 907年唐朝滅亡之后,中原和南方進入五代十國分裂時期,此時,北方出現了契丹(遼)政權,之后北宋取代后周政權,并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與遼和西夏并立,12世紀初東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來滅遼,與北宋和西夏并立。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南宋建立,1141年宋金議和,形成了南宋與金、西夏并立的局面。故正確的演變順序是①③④②。10.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一生文治武功,雄才大略,但也有人認為乾隆之罪尤甚秦始皇,你認為下列哪一點可作為論據()A.乾隆實行暴政B.乾隆大興土木,修建浩大工程C.乾隆大興文字獄,禁書毀書活動持續近20年D.乾隆時期官場腐敗之風盛行【答案】C【知識點】探討乾隆盛世的危機【解析】【分析】乾隆皇帝大興文字獄、禁書毀書持續了近20年,許多珍貴的書籍被查禁和銷毀,其罪行堪比秦始皇焚書坑儒,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清朝的文字獄是清代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清代統治者為防止和鎮壓知識分子和漢族人的反抗,從其作品中摘取字句,構成冤獄。11.科舉制度實行了約1300年,對中國乃至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相對來說,它是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明清兩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過科舉考試,如李時珍、金圣嘆等。有關科舉制,下面解讀錯誤的是( )①隋文帝時,科舉制正式創立②唐朝時科舉制得到了完善③宋朝重視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④清朝時期創立的八股取士埋沒了很多人才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答案】B【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解析】【分析】①、隋煬帝正式設立了進士科,確定了以考試選官的科舉制度,①錯誤;②唐朝繼承和發展了隋朝的科舉制度,②正確;③宋朝重視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 ,③正確;④明朝規定科舉考試文章的格式為八股文,④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情形,將選官的權力集中在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提升了辦事效率,促進的學校教育的發展。12.下面是期末復習時教師幻燈片的內容,據此判斷學習的主題應該是()●李時珍《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 ●徐光啟《農政全書》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 ●宋應星《天工開物》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A.明清時期君主專制的強化 B.升華創新的秦漢文化C.集歷代之大成的明朝科技 D.繁榮的宋代城市文化【答案】C【知識點】明清帝國的興替【解析】【分析】明代的李時珍著作《本草綱目》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徐光啟和宋應星都是明朝時期的任務,材料反映的是我國明朝時期科技的發展,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對我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技術進行了全面的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13.在非洲東部的曼布魯伊村遺址發掘中,考古隊發現了永樂官窯青花瓷和明早期龍泉窯御用官器瓷片。這兩種官窯瓷器的年代與鄭和航海年代吻合,很可能是鄭和船隊從官窯定制的禮物。據材料可知()A.宋朝制瓷業非常發達 B.永樂是明太祖的年號C.鄭和的船隊規模大遠航次數多 D.鄭和到訪非洲的史實基本確定【答案】D【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A、鄭和下西洋是明代的事件,A年代錯誤;B、明太祖是朱元璋,永樂是明成祖朱棣的年號,B錯誤;C、材料不能體現鄭和船隊的規模大且次數多的問題,C錯誤;D、在非洲的公布發現了鄭和船隊的瓷器,可以確定鄭和到訪非洲的史實基本確定,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1405年到1433年,鄭和奉命率領船隊七次下西洋,是中國航海史上和外交史上的重大事件,鄭和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14.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中,民族英雄不斷涌現,捍衛國家的主權和尊嚴,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戚繼光抗倭、鄭成功收復臺灣都反映了()A.明清時期皇權不斷加強的措施B.明清時期鎮壓邊疆地區叛亂的行為C.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D.中華民族積極主動對外交流的表現【答案】C【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收復臺灣都是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爭,體現了這些民族英雄為捍衛國家主權和尊嚴,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貢獻,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嘉靖年間,東南倭寇猖獗,明朝政府派遣戚繼光到浙江沿海抗倭,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解決。15.“明修長城清修廟”反映的是清朝對少數民族采取安撫懷柔的政策。下列歷史事件中能體現清朝這一政策特點的有()①康熙率軍親征平定噶爾丹叛亂②冊封達賴和班禪③妥善安置回歸的土爾扈特部④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解析】【分析】 ①康熙率軍親征平定噶爾丹叛亂 ; ④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屬于武力鎮壓的方式,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為“達賴喇嘛”,康熙帝有賜予另一個藏傳佛教的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清朝 妥善安置回歸的土爾扈特部 ,這都體現了清朝政府對少數民族采取懷柔的政策,②③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清朝政府專門設立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少數民族的事務,雍正在云貴地區推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的土官,改用朝廷任命的流官。16.湄公河平原與美國中部平原自然條件的相同點有()①地形平坦 ②土壤肥沃 ③全年高溫 ④降水豐富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答案】C【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美國中部平原【解析】【分析】湄公河平原和美國中部平原一樣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①②正確,湄公河平原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豐富,全年高溫,美國中部平原以溫帶大陸性氣候和亞熱帶濕潤氣候為主,降水有限,③④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湄公河平原主要位于湄公河下游地區,這里氣候濕熱,主要種植的是水稻,美國中部平原面積寬廣,機械化水平高。17.下列地區中,明顯受季節交替影響,牧民們須“逐水草而居”的是( )A.澳大利亞大草原 B.非洲熱帶草原畜牧區C.安第斯山區牧場 D.美國東北部畜牧區【答案】B【知識點】非洲草原——傳統牧場;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澳大利亞大草原、安第斯山區牧場和美國東北部畜牧區的畜牧業都是舍飼,定居飼養動物,不是隨季節進行轉場放牧的。只有非洲熱帶草原畜牧區的牧民隨季節轉場放牧。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轉場放牧在不同季節均可以獲得較充足的牧草,有利于減輕草場資源的壓力,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這是優點。山區牧場牧道崎嶇,易受暴風雪等自然災害影響,羊群與牧民生活用品轉移量大,轉場不便。這是不利因素。18.下列有關威尼斯城的敘述,正確的是( )A.獨特的河湖風光孕育了威尼斯城B.利用臨海條件,漁業成為威尼斯居民唯一的經濟來源C.利用灌溉條件發展農業,孕育了威尼斯城D.優越的臨海條件,使威尼斯成為一座商貿城市,旅游城市【答案】D【知識點】威尼斯——水上都市【解析】【分析】威尼斯城位于地中海沿海,優越的臨海條件,使得威尼斯成為一座商貿城市和旅游城市,D正確,ABC說法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威尼斯的經濟來源主要是商貿、旅游業等產業。19.(2021七下·臺州月考)某學習小組在預習“現代化的牧場”時,收集到澳大利亞的相關材料。其中正確的是( )①南回歸線橫穿,氣候干熱,草原面積廣②四面環海,年降水量由南向北逐漸減少③中部大盆地地下水含鹽高,有利于發展種植業④畜牧業發達,是世界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B【知識點】澳大利亞草原——現代化牧場【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南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故①說法正確;澳大利亞四面環海,降水從中部向東西北逐漸遞增,故②說法有誤;大自流盆地地下水含鹽高,不適合發展種植業,故③說法錯誤;澳大利也畜牧業發達,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故④說法正確。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和理解“現代化的牧場”,屬于容易題。20.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各不相同,但人們都能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場景。下列描述中正確的有()①湄公河平原的高腳屋懸空架設,以木,竹為主要建材②日本“男孩節”的鯉魚旗表達了漁民對海洋恩賜的感謝③牛是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茅草房是他們的家居住所④“典型的山地之國,旅游業發達,耕地資源豐富”是對瑞士的真實寫照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瑞士——阿爾卑斯山脈;日本——耕海牧漁;非洲草原——傳統牧場【解析】【分析】 ①湄公河平原氣候濕熱,傳統民居是高腳屋,高腳屋懸空架設,以木,竹為主要建材,①正確;②日本“男孩節”的鯉魚旗表達了漁民對海洋恩賜的感謝,②正確;③牛是馬賽人的主要食物來源,茅草房是他們的家居住所 ,③正確;④瑞士是典型的山地之國,但是瑞士國土面積狹小,耕地資源不豐富,④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馬賽人主要生活在熱帶草原氣候區,當地人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典型的民居建筑是茅草屋。二、非選擇題21.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諺曰:“蘇湖熟,天下足。”材料二:(臨安城)自大街(有三個商業區的御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既無虛空之屋。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謂之珠子(珠寶)市,如遇買賣,動以萬數。其余坊巷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南宋臨安工商業》材料三:無主荒蕪土地,準流民及官兵屯種……凡地方官招徠的各處民人,不論原籍別籍……開墾荒田給以印信執照,永準為業(永遠歸自己所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墾荒令》(1)材料一中這一諺語的流行可以佐證我國農業重心發生了什么變化?(2)依據材料二,概括南宋臨安城商業貿易繁榮的表現。(3)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分析清朝前期農業生產取得較大發展的原因。【答案】(1)變化:農業重心南移。(2)表現:店鋪林立;貿易量很大;經商時間不受限制。(3)原因: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人口增長。【知識點】經濟重心的南移;宋元社會生活與文化;農耕文明的繁盛【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蘇湖熟,天下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這一諺語的流行可以佐證我國農業重心發生的變化是經濟重心南移。(2)、依據材料二“(臨安城)自大街(有三個商業區的御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既無虛空之屋。自融和坊北,至市南坊,謂之珠子(珠寶)市,如遇買賣,動以萬數。其余坊巷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概括可知,南宋臨安城商業貿易繁榮的表現有店鋪林立;(珠寶)貿易量很大;經商時間不受限制。(3)、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清朝前期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國家統一,社會安定;人口增長。【點評】 清朝前期農業生產取得較大發展的原因有清朝前期諸位帝王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積極鼓勵民眾墾荒)。影響我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技術革新;耕地面積增加;城市發展;社會安定;統治者政策等。22.國與國之間如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樣,不能彼此孤立,需要互相交往。讓我們徜徉歷史長河,探尋古代中國的外交足跡,汲取歷史的真諦,啟迪人生智慧。閱讀下列材料,并根據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開放的唐朝--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唐帝國自身也以博大胸懷兼容并蓄外來文化的精華。全面開放與廣泛交流使唐朝文明更加輝煌。材料二: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空前繁榮,其中最為壯觀的,要數15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連續7次統率百艘巨艦,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過印度洋,達紅海,航程總計16萬海里,歷經東南亞(又稱南洋)、南亞、西亞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摘自王介南著《中外文化交流史》材料三:從對外關系上說,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動地位,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顯然逆轉了…倭寇沿海騷擾,為南方各地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明清之際,西方資本主義已在興起,而中國的…專制者對于世界形勢一無所知。(1) 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文明的特點。用一個具體事例說明這一特點。(2)材料二反映出鄭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點?他的壯舉是世界公認的和平之旅,請說明理由(3)是什么政策導致了材料三中“專制者對于世界形勢無所知”?該政策產生了什么惡果?(4)綜合以上材料,聯系我國古代對外關系逆轉帶來的巨大變化,你得到什么啟示?【答案】(1)開放;兼容并蓄 ;遣唐使;鑒真東渡;玄奘西行。(2)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到達國家和地區多;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3)閉關鎖國政策清廷固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4)開放國興,閉關國衰,要積極主動地對外開放等。【知識點】民族和睦與對外交流;唐代的科技文化與時代風尚;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近代前夜危機【解析】【分析】(1)唐代文明極具開放性、唐朝的文明有著明顯向民眾靠近、重視現實世界的特征, 鑒真東渡;玄奘西行 。(2) 鄭和下西洋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到達國家和地區多;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的貢獻。(3) 閉關鎖國政策,清廷固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稱為近代中國落后的主要原因。(4)要積極主動的對外開放,不能固步自封,要加強國家之間的合作。【點評】明清之前總體上以開放為主,明清時期,逐步走向閉關鎖國,唐朝時期對外交通發達,海陸并進,宋元時期,主要是海路為主。23.地方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代藩鎮的分布圖材料二:中國地方行政區劃,自秦漢以來,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統治者吸取了漢唐以來地方割據勢力據險對抗中央政府這一教訓,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極力避免某一地區成為地方長官據險稱雄的國中之國。地方區域的設置,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李孔懷《中國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三:清軍入關后,雖然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但還沒有完成全國真正統一的任務。康熙皇帝經過極大的努力……終于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朝后期形成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宋太祖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措施?(2)根據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區劃的創新之處。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元朝地方行政區劃的制度。(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清朝統治者為“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新疆、西藏分別做了哪些“努力”?(4)綜上所述,談談你對我國古代地方治理的認識。【答案】(1)藩鎮割據;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開支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2)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行省制度。(3)平定噶爾丹叛亂、設立伊犁將軍等;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立駐藏大臣等。(4)國家對邊疆的治理有利于邊疆地區的穩定、開發和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等。【知識點】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高度集權的北宋政治【解析】【分析】(1)唐朝后期藩鎮割據, 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實施三年一換的制度,頻繁調動州縣長官;還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開支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陸續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2) 打破了自然的疆界,人為地使自然區域割開,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行省制度。(3)在新疆地區平定噶爾丹叛亂、設立伊犁將軍等;在西藏地區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設立駐藏大臣等。(4)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點評】元朝設立行省制,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的統一,使得中央集權在行政方面得到了保證,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清朝政府專門設立理藩院管理蒙古族和藏族的少數民族事務。24.丹麥王國是生態建設的模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據圖1,描述丹麥的地理位置。(2)資源對丹麥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根據圖1,分析丹麥的主要產業及資源優勢。(3)結合圖文材料,從分別從自然與人文的角度分析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成為“自行車之城”的原因。【答案】(1)丹麥位于北半球,東半球;位于歐洲北部;西瀕北海,東靠波羅的海;南同德國接壤,西與瑞典隔海相望;處于波羅的海到北海的海上交通要沖。(2)利用北海豐富的石油資源發展石油開采及加工(或石化工業);利用沿海地區的漁業資源發展漁業及其加工業(或水產品捕撈及加工業);利用眾多的港口發展海洋運輸業。(3)自然因素:地形平坦,便于騎行;人文因素:①政府的重視和規劃;②自行車交通的設施完善;③公民環保意識強。【知識點】確定區域的位置和范圍;評析區域的自然條件;關注區域的人文特色;感受區域的發展【解析】【分析】(1)分析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相對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去分析,丹麥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西臨北海,東臨波羅的海,南部與德國接壤,西部以瑞典隔海相望。(2) 利用北海豐富的石油資源發展石油開采及加工(或石化工業);利用沿海地區的漁業資源發展漁業及其加工業(或水產品捕撈及加工業);利用眾多的港口發展海洋運輸業。(3)地形平坦,便于自行車的騎行,丹麥政府的重視和規劃;自行車交通的設施完善;公民環保意識強。【點評】丹麥位于歐洲的北部,東部瀕臨波羅的海,西部瀕臨北海,丹麥是經濟發達國家,石油資源豐富,有豐富的漁業資源。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農村初中學校聯考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農村初中學校聯考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