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邏輯與思維 知識梳理-2024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三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邏輯與思維 知識梳理-2024屆高考政治一輪復習統編版選擇性必修三

資源簡介

2024屆高考一輪《邏輯與思維》復習綱要
【全書體系】
第一單元 樹立科學的思維觀念
【課程標準】
1.描述常見的思維活動,體會思維是人所特有的屬性,了解思維的基本形態和特征;懂得正確思維的基本條件。
2.區分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掌握科學思維的特點,體悟學會科學思維的意義。
3.辨析常見的邏輯錯誤,掌握形式邏輯的三個基本規律。
【單元體系】
【知識梳理】
第一課 走進思維的世界
(一)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1.思維的含義:廣義的思維與意識同義。狹義的思維與理性認識同義。本書中所說的“思維”主要是從狹義角度來講的,指認識的高級階段,是對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的反映。
2.思維的方式:
(1)類型: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
(2)意義:認識事物本質、把握事物規律的重要的思維方式,是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的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3.思維的特征:間接性、概括性和能動性
比較 特征 內涵
區別 間接性 思維能夠憑借獲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透過事物的現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實現對未知事物的認識。
概括性 思維能夠從多種事物及其各種各樣的屬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質的屬性,抓住內在的、共同的、本質的屬性,把握一類事物的共同本質。
能動性 思維能夠提煉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別于客觀實際的認識。正確的思維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錯誤的思維歪曲地反映認識對象。
聯系 思維的概括性是間接性的前提;間接性和概括性中都體現有能動性。
4.思維與實踐的關系:
思維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發展,又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思維能夠幫助人們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
(二)思維的基本形態及特征
1.思維形態的分類
(1)從思維的方向看:發散思維(向不同方向擴散)和聚合思維(向同一方向收斂)
(2)從思維對認識對象的思考角度看:綜合思維(整體地認識對象)和分析思維(分別地認識對象)
(3)從思維反映認識對象的方式看:辯證思維(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和形而上學思維(用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
(4)根據思維運行的基本單元的不同: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
2.思維的基本形態: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
(1)抽象思維:
①基本單位:概念
②基本形式:以概念、判斷和推理等反映認識對象,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③主要特征:基本單元的概念性、 運行方式的推導性、思維表達的嚴謹性。
(2)形象思維:
①基本單位:感性形象為基本單元
②基本形式:在感覺、知覺和表象的基礎上,運用聯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認識對象,觸及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③主要特征:基本單元的概念性、 運行方式的推導性、思維表達的嚴謹性。
(3)二者關系: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區分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在實際思維活動中,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雖然各有其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
第二課 把握邏輯要義
(一)“邏輯”多種含義
“規律”;“邏輯規律與規則”;認識問題的某種“思維方法”;“邏輯學”。
(二)邏輯學
1.含義:狹義的邏輯學人們把研究思維形式結構及其規律的形式邏輯,而把含有狹義的邏輯學和研究辯證思維中的規律、規則與方法的辯證邏輯等視為廣義的邏輯學。
2.形式邏輯的核心任務:形式邏輯特別關注推理問題。其核心任務是要把握從真前提推導出真結論的規律和規則。
3.意義:學習狹義邏輯學的基本知識與方法,是學習廣義邏輯學的基礎。遵循形式邏輯的規律與規則,是正確思維的必要條件。
(三)邏輯思維的基本要求
1.同一律:思維確定性要求
(1)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確定性的思維。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事實和規律,必須讓思維確定下來,該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2)內容:用公式表示“A是A”,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3)要求: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每一思想必須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轉移論題。故意違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邏輯錯誤叫作“偷換概念”或“偷換論題”。
2.矛盾律:思維的一致性要求
(1)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維。要避免思維出現不融貫一致的邏輯錯誤,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內容:用公式表示“A不是非A”來表示矛盾律的內容。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它的否定論斷“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成立。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違反矛盾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自相矛盾”。
3.排中律:思維的明確性要求
(1)理由:合乎邏輯的思維是是具有明確性思維。邏輯思維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也要反對在“是”與“非”之間騎墻居中,在矛盾關系的論斷之間持“兩不可”的態度。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2)內容: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來表示,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所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3)要求:在同一時間、從同一方面、對同一對象形成的論斷“A”和“非A”,不能斷定它們都不成立。違反排中律要求的邏輯錯誤叫作“兩不可”。
(四)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
1.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這些基本規律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對認識客觀事物的正確思維活動的總結。
3.形式邏輯的基本規律是形成科學思維的必要條件
第三課 領會科學思維
1.科學思維的含義:符合認識規律、遵循邏輯規則的思維,是能夠達到正確認識結果的思維。是對實踐中遵循邏輯思維要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創新性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的統稱。
2.科學思維基本條件:內容真實和形式正確。
注意:任何思維都是內容與形式的統一
3.科學思維的特征:
特征 闡釋
①追求認識的客觀性 科學思維總是從實際出發,力圖如實地反映認識對象。不盲目崇拜權威,不盲目相信書本結論,它尊重實踐檢驗的結果,注重實事求是的推理和論證,堅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觀規律
②結果具有預見性 科學思維總是通過對事物歷史與現實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發展的規律,并對事物的發展趨勢、發展前景作出合乎邏輯的推斷
③結果具有可檢驗性 思維的結果必須接受實踐的檢驗。越是復雜的事物,對它的認識越要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科學思維能夠以實事求是的態度接受實踐的嚴格檢驗,修正錯誤,堅持真理
4.學習科學思維的意義
(1)思維素養意義①有利于我們糾正邏輯錯誤,駁斥詭辯,捍衛真理;②有利于我們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規律;③有利于我們把握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從而有所發現、發明、創造,提高我們的(推動)創新能力。
(2)思想政治意義:
①有助于認清社會發展規律,正確認識國情和世情,準確把握歷史方位,提高我們的政治站位。
②有助于我們發揚科學精神,投身社會實踐,銳意進取,助力國家強盛和民族復興。
③可以幫助我們正確認識事物,提高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更好地報效國家、服務社會、造福人類。
第二單元 遵循邏輯思維規則
【單元體系】
【課標要求】
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
2.知道判斷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當判斷的條件;學會正確運用判斷;結合具體的判斷活動,區分判斷的不同類型。掌握符合判斷的取值規則和推理規則。
3.了解推理的類型;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評析常見的推理錯誤。學會歸納推理、類比推理。
【知識梳理】
第四課 準確把握概念
(一)概念的概述
1.概念的含義:概念是通過揭示事物的本質屬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維形式。概念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
2.概念的表達:
概念只有通過語詞才能表達出來,但并非一個語詞在任何場合一定表達同一個概念。不同的語詞可以表達同一個概念。同一個語詞在不同的場合可以表達不同的概念。如果不作區分,就容易引起概念混淆。
3.概念的基本特征------內涵和外延
(1)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屬性,它反映事物“質”的規定性,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么”。
(2)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質屬性的事物的范圍。它說明概念所反映的那種事物“有哪些”。
(3)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的關系:相互聯系、相互制約,任何概念都是內涵和外延的統一。
【注意】:概念的內涵越深,它的外延越窄;內涵越淺,外延越寬。
(4)概念之間的外延關系:相容關系和不相容關系。
①相容關系: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具有相同的部分。依據所指范圍相同部分的多少,概念外延的相容關系分為:全同關系、屬種關系或種屬關系、交叉關系。
②不相容關系:如果兩個概念在所指范圍上不具有相同部分,則為不相容關系(又稱全異關系)。
矛盾關系和反對關系是不相容關系的兩種特殊情況。
關系 類別 內容 圖示
相容 關系 全同關系 兩個概念的外延完全相同 設A、B為任意兩個外延相容的概念,其相容關系可以用圖表示為:
屬種關系或種屬關系 一個概念的外延包含著另一個概念的全部外延,外延大的為屬概念,外延小的概念為種概念。
交叉關系 兩個概念之間有而且只有一部分外延是相同的
不相容關系/全異關系 矛盾關系 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且外延之和等于該屬概念的外延。 設A、B為任意兩個外延不相容的概念,其不相容關系可以用圖表示為: 注:C為A、B共同屬概念
反對關系 兩個具有全異關系的概念包含在一個屬概念中,且外延之和小于該屬概念的外延。
(二)明確概念的方法
1.明確內涵的方法——定義
(1)定義的含義:定義是從內涵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就是用簡明的語句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
(2)定義的構成:定義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聯項三部分構成。
(3)下定義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種差加屬概念。
“種差”+“屬概念”= 定義項; 被定義項 + 定義聯項 + 定義項 = 定義
下一個正確的定義的要求
A應該具備相應的科學知識,正確地認識對象,把握其本質屬性。
B.應該遵循必要的邏輯規則
①定義項與被定義項的外延必須全同。否則,就會犯“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邏輯錯誤。
②定義項不能直接或間接地包含被定義項。否則,就會犯“同語反復”或“循環定義”的邏輯錯誤。
③定義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否則,就會犯“否定定義”的邏輯錯誤。
④定義不能用比喻。否則,就會犯“比喻定義”的邏輯錯誤。
2.明確外延的方法——劃分
(1)劃分的含義:劃分是從外延方面明確概念的邏輯方法。它是依據一定的標準,把一個概念的外延分為幾個小類。小類是大類的種,大類是小類的屬。劃分就是把一個屬分為幾個種的邏輯方法。
(2)劃分的構成:由母項和子項兩部分構成。
(3)作出正確的劃分的要求:
A.必須充分了解概念所反映的對象之間的客觀關系。
B.要遵循劃分的邏輯規則
①子項的外延之和必須等于母項的外延。否則,就會犯“劃分不全”或“多出子項”的邏輯錯誤。
②在同一次劃分中,只能用同一個標準。否則,就會犯“劃分標準不一”的邏輯錯誤。
③劃分應該逐級進行,不能越級。否則,就會犯“越級劃分”的邏輯錯誤。
第五課 正確運用判斷
(一)判斷的概述
1.判斷的含義:判斷就是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的思維形式。
2.判斷的基本特征
(1)對認識對象有所斷定。斷定的方式有兩種: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2)有真假之分。符合認識對象實際情況的判斷就是真判斷,否則為假判斷。
【注意】判斷來源于人們的社會實踐,其正確與否要經受社會實踐的檢驗。有斷定就會有真假,判斷的這兩個基本特征是相互聯系的。
3.判斷的表達——語句:判斷是語句的思想內容,語句是判斷的語言形式。但是,不作斷定、沒有真假的語句并不表達判斷。
4.判斷的類型:依據判斷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斷,判斷分為簡單判斷和復合判斷。
(1)簡單判斷:指直接由概念構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簡單判斷包括性質判斷和關系判斷。
(2)復合判斷: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叫作復合判斷。復合判斷包括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
(二)正確運用簡單判斷
1.正確運用性質判斷
(1)性質判斷的含義:就是斷定認識對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種性質的簡單判斷。這種斷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條件的,又稱直言判斷。
(2)構成:性質判斷一般由量項、主項、聯項和謂項組成。表示斷定對象的叫作主項。表示斷定對象性質的叫作謂項。表示主項被斷定范圍的叫作量項。起著聯結主項和謂項的作用的叫作聯項。
(3)種類:
劃分標準 種類
判斷的質(看聯項) 肯定判斷和否定判斷
判斷的量(看主項的量項) 全稱判斷 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全部
特稱判斷 斷定的對象是某類事物的部分
單稱判斷 判斷主項反映的是單個對象
“質”與“量”的結合上 全稱肯定判斷、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特稱否定判斷,單稱肯定判斷、單稱否定判斷
【注意】:并非所有判斷都需要量項:全稱判斷的量項可以省略、特稱判斷的量項不可以省略;單稱判斷一般不需要量項。
(4)準確地運用性質判斷的要求
①不能缺少主項和謂項,否則判斷就不完整。
②避免主項與謂項配合不當,否則不能如實地反映事物狀況,容易造成誤解。
③要準確地使用量項和聯項,以保證判斷的“質”和“量”都準確無誤。
2.正確運用關系判斷
(1)關系判斷的含義:斷定認識對象之間關系的判斷。
(2)關系判斷的構成:關系判斷一般由關系者項、關系項和量項三部分組成。
(3)關系判斷的分類:“關系的性質”可分為對稱性關系和傳遞性關系。
分類 表現 說明
對稱性關系 對稱關系 指當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B與A也具有這種關系。例如:甲與乙是同學,乙與甲也是同學。
反對稱關系 指當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B與A必不具有這種關系。例如:甲比乙大三歲,乙肯定不比甲大三歲。
非對稱關系 指當A與B具有某種關系時,B與A可能具有這種關系,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例如:甲認識乙,乙可能認識也可能不認識甲。
傳遞性關系 傳遞關系 指如果A與B 具有某種關系,且B與C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與C也必具有這種關系。例如:長江比黃河長,而黃河比黑龍江長,因而,長江比黑龍江長。
反傳遞關系 指如果A與B 具有某種關系,且B與C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與C必不具有這種關系。例如:甲是乙的母親,乙是丙的母親,則不可能甲是丙的母親。
非傳遞關系 指如果A與B 具有某種關系,且B與C也具有這種關系時,A與C可能具有這種關系,也可能不具有這種關系。例如:甲是乙的同學,乙是丙的同學,甲可能是丙的同學,也可能不是丙的同學。
3.掌握性質判斷與關系判斷的意義
①認識事物,只有既弄清對象的性質,又了解對象之間的關系,才能對對象有較為全面的把握。
②在社會生活中,弄清不同對象之間的關系,對我們認清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角色,明確自己的職責,更好地履行應盡的義務、維護合法的權利,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正確運用復合判斷
1.復合判斷及其種類
(1)含義:復合判斷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斷的判斷,它由聯結詞和支判斷兩部分組成。
(2)種類:根據斷定情況的不同,復合判斷分為聯言判斷、選言判斷和假言判斷等多個種類。
2.正確運用聯言判斷
(1)含義:是斷定幾種事物情況同時存在的判斷。“p并且q”pΛq
(2)結構:聯言支和聯結項(至少兩個聯言支)
(3)聯言判斷的真假值特征:當且僅當,組成它的各個聯言支都是真的,這個聯言判斷才是真的。它要求各個聯言支的斷定都要與實際相符合。(全真則真,一假則假 )
(4)正確運用聯言判斷的意義:有助于人們將認識對象的多種情況綜合起來進行考慮,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況,從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斷更為恰當。
3.正確運用選言判斷
(1)含義:是斷定對象可能情況的判斷。
(2)結構:選言支和聯結項(至少兩個選言支)
(3)種類:依據選言判斷對選言支之間關系的斷定情況,選言判斷分為相容選言判斷和不相容選言判斷。
①相容選言判斷: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可以同時并存。“或者p 或者 q”p∨q
②不相容選言判斷:選言支所斷定的情況只能有一種存在。“要么p 要么 q”p q
(4)選言判斷的真假值特征
①相容選言判斷:一個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至少有一個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一真即真,全假則假)
②不相容選言判斷:一個不相容選言判斷是真的,要求它的選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個是真的。(有且只有一真為真,全真全假皆假)
(5)運用選言判斷的意義:正確運用選言判斷,不僅有助于我們準確地表達關于對象的各種可能的情況,而且能夠明確解決問題的范圍和途徑。
(6)正確運用選言判斷應注意的問題:要根據認識對象的實際情況,確定應該使用相容還是不相容選言判斷,不能誤用;要根據實際問題的需要,盡量把對象的可能情況都揭示出來,不要遺漏了有選擇價值的可能情況。
4.正確運用假言判斷
(1)假言判斷的含義:斷定事物某情況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況存在(或不存在)的條件的判斷。假言判斷又叫條件判斷。
(2)結構:一個假言判斷由表示條件關系的兩個判斷組成。(前件、后件和聯結項)表示條件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前件,表示依賴這一條件而成立的判斷叫作假言判斷的后件。
(3)假言判斷的種類: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必要條件假言判斷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
①充分條件假言判斷(p→q 如果p,那么q)
a: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條件關系的判斷。如果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必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情況的充分條件。(有前必有后)
b:常用聯結項:“若……則……”“如果……那么……”“只要……就……”等
②必要條件假言判斷(p←q 只有p,才q)
a: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如果沒有前一種事物情況就一定沒有后一種事物情況,前一種情況就是后一種事物情況的必要條件。(無前必無后)
b:常用聯結項:“只有……才……” “必須……才……”“不……就不……”“沒有……就沒有……” “除非……否則不……”
③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p q 當且僅當p,則q)
a:反映事物情況之間充分必要條件關系的判斷,是同時斷定充分和必要兩種條件關系的假言判斷。有了這種情況,必將產生某種情況;沒有這種情況,必不產生該種情況(有前必有后、無前必無后)
b:常用聯結項:“當且僅當”、“……是……的唯一條件”
(4)假言判斷的真假值特征:
假言判斷的真假取決于判斷所揭示的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能否成立。掌握假言判斷前件和后件所揭示的事物情況之間的條件關系,是我們正確地運用假言判斷的前提。
①充分條件假言判斷:只斷定一個判斷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不斷定前件是假的時,后件怎么樣)
p q 如果p,那么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真
假 假 真
②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斷定一個判斷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p q 只有p,才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③充分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斷定一個判斷前件是真的,后件也是真的;前件是假的,后件也是假的。
p q 當且僅有p,則q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假 真
第六課 掌握演繹推理方法
一、推理
1.含義:從一個或幾個已有的判斷推出一個新判斷的思維形式叫作推理。
2.構成:前提和結論。推理所依據的已有的判斷叫作推理的前提,推出的新判斷叫作推理的結論。
3.推理結構:推理的結論是由前提推出來的,前提和結論之間就存在著一種邏輯聯系方式,這種邏輯聯系方式叫作推理結構。
4.推理的種類
(1)依據對個別與一般的關系的認識區分:演繹推理、歸納推理、類比推理。
演繹推理 從一般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
歸納推理 從個別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
類比推理 從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結論,或從個別性前提推出個別性結論的推理
(2)從前提與結論之間是否有必然聯系的角度分為:必然推理(演繹推理、完全歸納推理)和或然推理(不完全歸納推理、類比推理)。
5.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推理結構。幫助人們識別什么樣的推理結構是正確的或不正確的。
二、演繹推理
(一)演繹推理的邏輯要義:
1.演繹推理是前提蘊涵結論的必然推理,要確保得到真實的結論,演繹推理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①作為推理根據的前提是真實的判斷。如果前提虛假,由前提推出的結論就不能保證真實可靠。
②推理結構正確。如果推理結構不正確,那么,盡管前提真實,也不能保證推出正確的結論。
2.研究重點及意義:形式邏輯研究演繹推理,是從推理結構方面揭示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必然聯系,便于人們掌握正確的演繹推理的方法。掌握演繹推理的方法,對人們保持思維的嚴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簡單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1.性質判斷換質位推理
(1)換質推理
①換質推理的含義: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質”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②換質推理的規則:第一,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主項和量項。第二,改變前提判斷的質,即把肯定判斷變為否定判斷,把否定判斷變為肯定判斷。第三,找出前提性質判斷中與謂項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為結論性質判斷的謂項。
(2)換位推理
①換位推理的含義:通過改變已知性質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而得出一個新判斷的推理。
②換質推理的規則:第一,推理時不改變前提判斷的聯項。第二,將前提判斷的主項和謂項的位置互換。第三,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項,換位后也不能周延。
【補充】①換位推理的周延性問題:主項看量項,全稱、單稱周延,特稱不周延。謂項看聯項,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②六種性質判斷中可以進行換位推理的情況:全稱肯定判斷:不能直接進行換位,只能轉換為特稱肯定判斷; 特稱否定判斷:不能進行換位; 全稱否定判斷、特稱肯定判斷:可以直接進行換位。
(3)換質換位推理的作用:可以起到變換語句形式或語氣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調整或強調認識重點的作用。
2.三段論推理
(1)三段論的含義:三段論是演繹推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它是以兩個已知的性質判斷為前提,借助一個共同的項推出一個新的性質判斷的推理。
(2)三段論的結構:
①大項(結論中的謂項)、小項(結論中的主項)、中項(前提中出現兩次而結論中不出現的那個項)
②大前提(包含大項的前提)、小前提(包含小項的前提)
③大項、小項和中項的關系: 三段論的大項和小項在前提中并沒有直接發生聯系,只是分別和中項有一定的關系,通過中項這個媒介,大項和小項才有了一定的聯系,構成了三段論的結論。
(3)三段論的基本規則
(1)一個形式結構正確的三段論只能有三個不同的項。違反這一規則,這種邏輯錯誤叫作“四概念”的錯誤。
(2)中項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違反這一規則,就會犯“中項不周延”的錯誤。
(3)前提中不周延的項在結論中不得周延。違反這一規則,就會犯“大項不當擴大”或“小項不當擴大”的錯誤
(4)兩個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結論。結論為否定,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否定。
(5)兩個特稱判斷不能必然推出結論。結論為特稱,當且僅當,前提中有一個特稱。
【速記口訣】:中要周延詞項三,大項小項不擴展,一特得特否得否,否特成雙結論難。
3.三段論的意義:三段論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推理類型。我們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規則,才能自覺地避免這類推理中的邏輯錯誤,進而揭露詭辯,維護真理。
(三)復合判斷的演繹推理方法
1.聯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是依據聯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方法:
①聯言推理的合成式:前提分別斷定了各個聯言支是真的,它的結論就能夠斷定由這些聯言支所構成的聯言判斷是真的。
②聯言推理的分解式:前提斷定聯言判斷是真的,它的結論就能夠斷定這個聯言判斷的聯言支是真的。
2.選言推理及方法
(1)含義:是依據選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分類:分為相容的選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
(3)方法:
①相容選言推理的方法:否定肯定式。
一個相容的言推理的正確的推理結構,只能是否定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
②不相容選言推理的方法:肯定否定式和否定肯定式
在進行不相容的選言推理時,如果肯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肯定否定式)如果否定了選言判斷前提中的一部分選言支,結論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選言支。(否定肯定式)
假言推理及其方法
(1)含義:是依據假言判斷的邏輯性質進行的推理。
(2)分類:充分條件假言推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
(3)方法:
①充分條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肯定前件式和否定后件式
肯定前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斷的后件;
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斷的前件。
②必要條件假言判斷的有效形式:否定前件式和肯定后件式
A.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斷的后件;
B.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斷的前件。
(3)充分必要條件假言推理的有效形式:
A.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斷的后件;
B.肯定后件式:如果肯定了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就可以肯定假言判斷的前件;
C.否定前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斷的前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斷的后件;
D.否定后件式:如果否定了假言判斷的后件,結論就可以否定假言判斷的前件。
4.意義:進行假言推理,人們可以推斷出新的情況,可以預見事物的發展方向,為進一步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創造必要的前提。
第七課 學會歸納與類比推理
一、歸納推理及其方法
(一)歸納推理的含義:以個別性或特殊性知識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結論。這種推理形式叫作歸納推理。包括
完全歸納推理和不完全歸納推理
(二)完全歸納推理:
1.含義:歸納推理的前提遍及認識的全部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完全歸納推理。
2.特點:完全歸納推理的前提對認識對象中每個對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都進行了考察,其前提與結論之間具有保真關系,它是必然推理。
3.保證完全歸納推理的結論真實可靠的條件:
①斷定個別對象情況的每個前提都是真實的;②所涉及的認識對象,一個都不能遺漏。
(三)不完全歸納推理:
1.含義:歸納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認識的全部對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對象,這樣的推理就叫作不完全歸納推理。
2.特點:完全歸納推理的前提沒有對前提中的每個對象情況都進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結論,這種推理的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不具有“保真”關系,是或然推理。
3.必要性及意義:有的認識對象太復雜,人們的精力、能力和認識的條件有限,無法對它們中的每個對象都進行考察,也沒有必要對認識對象的每種情況都進行考察。思維具有能動性,人們可以通過考察其中的部分情況,往往也能得到一般性結論。不完全歸納推理在日常生活和科學研究中有著重要意義。不完全歸納推理在幫助人們發現認識對象的規律方面,具有自身的價值。
4.邏輯錯誤:只根據一兩件事實材料就簡單地得出一般性結論,還認為結論一定可靠,犯“輕率概括”的邏輯錯誤
5.類型:
(1)簡單枚舉歸納推理:根據事物情況多次重復,并且沒有遇到相反的情況,由部分情況得出一般性結論。
(2)科學歸納推理:根據某類部分對象與某種屬性之間的因果聯系,推出某類對象都具有或不具有某種屬性的歸納推理。比簡單枚舉歸納推理的結論的可靠性要高。
6.提高不完全歸納推理的可靠程度:
(1)條件:需要在認識對象與有關現象之間尋找因果聯系。
(2)探求因果聯系的方法:求同法、求異法、共變法、求同求異并用法、剩余法等。
方法 含義 邏輯形式
求同法 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出現在多個場合中,而在這些場合中只有一個有關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這個共同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異中求同)
求異法 如果被考察的現象a在第一場合出現,在第二場合中不出現,而在這兩個場合之間只有一點不同,即第一場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場合沒有這個因素A,其他有關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這個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同中求異)
求同求異并用法 如果在某一現象出現的幾個場合中,只有一個共同的情況,在這一現象不出現的另外幾個場合中都沒有這個情況,那么,這個情況可能就是這個現象出現的原因。 (有A則有a,無A則無a,A則是原因。既求同也求異。)
共變法 如果被考查現象a在發生某種程度變化的各個場合中,只有一個因素A有量的變化,而其他因素都不變,那么,這唯一發生變化的因素A與被考察的現象a有因果聯系。(A變則a變,求量的變化)
剩余法 我們考察某一復雜現象產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個特定范圍內,又知道這個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這一復雜現象產生的剩余原因。(余果求余因)
類比推理及其方法
(一)類比推理的含義:根據兩個或兩類對象在一些屬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們在其他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二)類比推理的客觀依據:客觀事物及其屬性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事物屬性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類比推理的客觀依據。
(三)類比推理的特點:
1.類比不同于比較。類比要在比較的基礎上得出新的結論,它是一種推理;比較的目的在于認識兩類事物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它是一種簡單的認識方法,但不是推理。
2.類比不同于比喻。類比和比喻雖然都以比較為基礎,但是,類比是一種推理形式,目的在于得出新知識;比喻是一種修辭手法,目的在于生動形象地描寫或說明認識對象。
3.類比推理是或然推理。由于事物屬性之間既有相似性也有差異性,從兩個或兩類事物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們在另外的方面也相同或相似,其前提與結論之間的聯系是或然的。
(四)類比推理的邏輯形式:
(五)邏輯錯誤:不能僅僅根據對象間表面上某些性質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們在本質屬性上也相同或相似。否則,就容易犯“機械類比”的邏輯錯誤。
(六)類比推理的方法:
1.類比推理的方法
從思維方法的角度看 模擬方法是一種類比推理方法。(模型法或仿真法)專門研究模仿生物構造及功能,用于制造先進的技術裝置。
從思維的角度說 ①類比推理既可以在對象的要素和結構之間進行類比,②也可以在對象的功能之間進行類比, ③還可以從導致事物某種功能的條件方面進行類比。
2.提高類比推理的可靠程度
(1)類比的根據越多越好。前提中確認對象的相同或相似屬性越多,意味著它們所屬的類別可能越相近,結論的可靠性越高。
(2)作為類比推理根據的相同屬性越是接近本質屬性,相同屬性與推出屬性之間的相關程度越高,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3)前提中確認的屬性不應該有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一旦前提中出現與結論相互排斥的屬性,就不能推出結論。
3.類比推理的重要作用:
(1)類比推理在科學技術創新中具有前鋒的作用。開啟思路,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2)在日常論證說理中,類比推理可以幫助我們創新性地解決他人思想上的困難,糾正他人認識中的錯誤。
(3)類比推理在幫助人們獲取新知識方面,具有自身的價值。
第三單元 運用辯證思維方法
【單元體系】
【課標要求】
1.結合對復雜事物的把握,體會辯證思維的特征;理解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
2.聯系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和飛躍性,懂得事物的發展過程是量變與質變的統一;理解質量互變規律;把握適度原則。
3.辨析簡單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危害,解析認識經由“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的途徑;了解辯證否定觀的實質;體會認識不斷深化的歷程。
【知識梳理】
把握辯證分合
辯證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一)辯證思維的含義
1.所謂辯證思維,就是用聯系、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待事物和思考問題,其實質和核心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與形而上學思維根本對立。
2.所謂辯證思維,用實踐的觀點看問題。凡未經實踐檢驗的認識,決不輕信和盲從。這是辯證思維同唯心主義詭辯論的根本區別。
(二)辯證思維的特征
1.整體性是辯證思維重要特征。
辯證思維用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將認識對象的各個要素、各種聯系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在頭腦中再現出來,并從整體角度去思考如何解決問題。它能夠科學地處理“此”與“彼”之間的關系。能夠科學地處理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 辯證思維是把多層次、多視角的認識綜合起來,整體性地思考問題的。
2.動態性是辯證思維又一重要特征。
①含義:辯證思維用變化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用矛盾運動的觀點看問題。
②作用:它科學地把握事物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把握事物變化發展的規律。
③特點:以動態的方式思考認識對象
3.辯證思維的整體性與動態性的辯證性質:
辯證思維強調整體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獨立性;辯證思維強調動態性,但不排斥相對的靜態性。辯證思維是在整體性與獨立性、動態性與靜態性的對立統一中把握事物。
(三)學會辯證思維的意義:能對事物看得全深遠活真。充滿智慧。
二、分析與綜合及其辯證關系
(一)分析
1.分析的含義:分析就是把認識對象分解為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或者把認識對象的復雜的發展過程分解為若干階段,分別加以認識的一種思維方法。
2.分析的特點:
①優點:分析方法將注意力集中在問題的“點”上,力圖把具體的“點”認識透徹,其優點是精確。
②缺點:如果認識只局限在問題的“點”上,就難免產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片面認識。
3.分析方法:
(1)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經常使用的方法是矛盾分析法。辯證唯物主義闡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有利于人們在實踐中抓住重點問題,認清事物性質。這是最高層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2)科學研究中分析方法的種類
①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種性質或某種成分的分析,主要解決“有沒有”“是不是”的問題。
②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在某個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
③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確定研究對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有什么作用”的問題。
④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確定引起某一現象發生或變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決研究對象“為什么”的問題。
(二)綜合
1.綜合的含義:綜合是一種把認識對象的各個部分、各個要素、各個層次和不同發展階段,按照其固有的聯系聯結和統一起來進行考察的思維方法。
2.綜合的特點:
①優點:綜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上。整體性是綜合方法的重要特征。
②缺點:任何一次綜合的結果都只是對認識對象相對完整的認識,只是對現實原型的近似描述。
3.綜合方法
(1)在科學研究中,常用結構綜合和功能綜合等多種方法,獲得對研究對象整體結構、所具功能的認識,從整體上把握具體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律。
(2)哲學中的綜合,旨在把握物質世界的本質和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三)分析與綜合的辯證關系
1.在辯證思維中,分析與綜合是方向相反卻相輔相成的對立統一的關系:分析是綜合的基礎,綜合是分析的先導;分析為綜合做準備,而綜合的結果又指導人們繼續對事物進行新的分析。
2.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是客觀事物的矛盾在思維中的反映,辯證的分析與綜合方法是矛盾分析法的體現。
3.辯證地理解和運用分析與綜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整體,在綜合得到的整體中指導分析。我們要學會在分析與綜合的對立統一中,推動認識不斷地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第九課 理解質量互變
一、認識質量互變規律
(一)質量互變規律的含義
1.任何事物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
①質是一事物成為自身并區別于他事物的內部固有的規定性;
②量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組合方式。
2.質量互變規律的主要內容
①量變與質變是事物變化發展的兩種基本狀態。②量變是質變的必要前提。③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體現和保存質變的成果,并為新的量變開辟道路。④事物的矛盾運動表現為量變和質變及其相互轉化。
(二)遵循質量互變規律
1.客觀事物的質量互變規律的要求:要以統一性的觀念正確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
2.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的關系
(1)二者既相互區別:①連續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發生了變化,這一事物還是它自身,是事物發展中的漸進性過程(量變的體現);②間斷性是事物在質上發生了變化,是從舊質到新質的飛躍,是漸進性過程的中斷,或連續性的間斷,在現實中出現了新事物。(質變的體現)。
(2)二者又相互包含:漸進性與連續性的每一步進展都是對自己的破壞,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飛躍性與間斷性。正是因為有漸進性與連續性的積累,才產生了飛躍性與間斷性,所以,飛躍性與間斷性包含著漸進性與連續性。
3.遵循質量互變規律的意義
準確地把握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量變與質變,正確地認識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漸進性與飛躍性、連續性與間斷性,對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
把握適度原則
(一)適度的含義
1.度: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質的穩定性的量的限度。關節點是事物量變達到的極限,是引起質變的節點。任何度的兩端都存在著極限或界限,這就是關節點或臨界點;度是關節點范圍內的幅度。
2.適度:就是適當的程度。事物的變化是發生在度的范圍之內還是超出度的范圍,這是區分量變與質變的根本標志。在度的范圍,事物的質保持不變,超出這個范圍,事物的質就會發生變化,質和量的統一就會破裂。
(二)掌握適度原則:
1.適度原則的含義:就是要在“度”的范圍內尋求和把握事物發展的適當程度的原則。
2.遵循適度原則的方法:
①把握好分寸,防止過猶不及,不犯極端化錯誤;
②需要“得中”,積極地認識和推動事物發展到最佳的狀態,反對折中主義。
③當我們不需要事物的某種質的狀態時,就要創造條件積極促成事物的質變,使其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存在狀態。
第十課 推動認識發展
一、不作簡單的肯定或否定
(一)簡單肯定或否定的危害
1.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1)含義:肯定方面是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即肯定這一事物為它自身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該事物滅亡的方面,即促使它轉化為他事物的方面。
(2)關系:對立統一。
①對立:肯定方面維持著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當肯定方面處于優勢時,事物就會保持其原有的性質和自身的存在;當否定方面取得支配地位時,事物就會改變自己的根本性質,實現對自身的否定。
②統一:肯定中包含否定。任何事物都包含著肯定性的因素和否定性的因素,二者的對立與斗爭必然使事物的發展進入自我否定階段,并因自我否定而自我更新。②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并不是全盤否定,矛盾斗爭的結果并不將矛盾雙方消解為虛無,而是產生新的規定性。這種包含肯定的否定是“辯證的否定”。
2.簡單肯定或否定的危害:陷入主觀的、極端的思維方式,犯形而上學的錯誤
(二)堅持辯證的否定觀
1.辯證的否定觀具有肯定與否定的雙重性
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相對于肯定階段來說,否定階段是較后也是較高的環節。它包含著肯定,同時又具有比肯定更為豐富的內容,更能體現事物發展的辯證法。
2.如何堅持辯證的否定觀
①要深刻把握肯定與否定之間的辯證關系。②作為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否定,是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的否定。③否定中所包含的肯定對舊事物整體、舊矛盾統一體中合理因素的肯定與保留;對合理因素的保留,是經過改造,把它們包含在新事物之中。
二、體會認識發展的歷程
(一)感性具體、思維抽象、思維具體
1.感性具體:
①含義:是一種直觀的整體表象,是事物多種多樣的現象和外部聯系在頭腦中的反映。
②特點:表面、直接、具體(通過感官感知)。
③局限: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沒有把握本質與現象相統一的事物整體,對事物的認識不完全。
④地位:思維活動的起點
思維抽象:
①含義:是指從多樣性統一的事物整體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質規定,或者從其個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維活動。
②特點:內在、間接、概括(思維過程上的抽離性)。
③局限: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
④地位:思維活動的橋梁。
思維具體:
①含義:是人們在思維中把事物各個方面的本質規定按照其內在聯系綜合起來,形成關于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②特點:是事物整體的多樣性統一。表現為具有豐富內涵的科學概念。
③地位:思維活動的結果。
(二)認識發展的歷程
1.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
①原因:感性具體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還沒有揭示事物的內部聯系和本質,對事物的認識還不完全。認識要向前發展,就需要運用思維抽象。
②科學的思維抽象的重要環節:分離是思維抽象的起始環節;提純是思維抽象的關鍵環節;簡略化是表述思維抽象結果的環節;理想化是思維抽象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思維中對認識對象存在狀態的純然構想。
③結果:思維抽象是對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種共性的認識。
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
①原因:思維抽象是對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認識,還不能把握事物整體的本質和規律。要在思想中再現活生生的、內容豐富的具體事物,認識必須發展到思維具體。
②從思維抽象發展到思維具體的上升環節:要選擇一個合適的上升起點(某一認識領域里最簡單、最基本的概念,是對研究對象的基本單位的反映)。上升的起點,往往是某一認識對象的矛盾焦點,這是認識發展的環節,也是思維從抽象逐步走向具體的橋梁。通過各個上升環節,達到再現事物多樣性的統一。最終完成的思維具體是飛躍的終點,它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③結果:思維具體是對認識對象整體本質和規律的認識。
3.不同思維階段之間的辯證關系
①從感性具體到思維抽象,再從思維抽象到思維具體,思維過程的兩個階段相互依賴、不可分割。
②理解肯定和否定、抽象與具體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對于我們獲得對事物全面具體的認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第四單元 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單元體系】
【課標要求】
1.體會聯想思維中遷移、想象的運用;了解聯想思維的方法和特點;知道遷移、想象在創新思維中的作用。
2.了解發散思維中所采取的推測等方法;概括發散思維的特點;知道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的功能。分析逆向思維的依據和優勢;發揮正向思維和逆向思維的互補作用。
3.體會超前思維是對常識局限性的突破和超越;把握超前思維的探索性、預測性特點;了解創造性預測事物發展態勢的意義。
創新思維要善于聯想
一、創新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1.創新思維的含義
(1)含義:科學思維所說的創新思維,不是泛指所有思維都具有的能動性,而是特指人們在實踐中破除迷信、超越陳規,有所發現、有所發明的思維活動。
(2)條件:①創新思維要以實踐為基礎,失去實踐基礎,思維會陷入不切實際的幻想。②創新思維離不開對前人和他人已有成果的繼承,在繼承的基礎上破舊立新實現創新③創新思維要綜合運用多種思維方法。既要運用常規的思維方法,也要運用一些非常規的方法,如逆向思維方法等。
2.創新思維的特征
(1)特征:
①創新思維的思路具有多向性;從思維方向上看,創新思維常常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多角度)
當問題出現之后,思維會從不同的方面、層次、條件等構思多種設想,探試多個答案。(多層次)
②創新思維的步驟具有跨越性;創新思維并不排斥一步一步的邏輯推導與分析,但它往往表現為對推理步驟的省略或跨越。
③創新思維的結果具有獨特性;人們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往往沒有現成的答案,許多問題不是用常規方法就能解決的。
創新思維的“新”的表現:
①思路新:突破陳規看問題,另辟蹊徑想問題;
②方法新:不局限于常規方法,敢用新手段,試用新工具,因為方法得當而事半功倍;
③結果新:凡是創新思維的成果,不論是生產活動和科學實驗中的新發明.新發現,還是理論上的新見解、新論證,總有其新穎獨到之處。
二、聯想思維的含義與方法
1.聯想思維的含義:聯想思維就是將記憶中對不同事物的認識進行聯結與思考的思維活動。
2.聯想思維的特點:
①跨越的聯結性:將相關對象或者看似不相關對象的認識聯系在一起,其聯結方式具有非連續的跨越性。
②非邏輯制約的暢想性。聯想思維的“暢想”,包含著構想、想象甚至是幻想。
3.聯想思維的方法
(1)遷移
①地位:聯想思維的“聯結”方式。
②含義:將不同認識對象的性質、作用等進行位置變遷與功能移植,以尋求解決問題的新思路。
③方式:正遷移、負遷移、同化性遷移、順應性遷移。
④作用:遷移可以為創新思維開拓可能的思路、搭建由此及彼的橋梁。
(2)想象
①地位:聯想思維的“暢想”方式。
②含義:在頭腦中對已有的事物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通過重新組合而產生新的事物形象的思維過程。③方式:無意想象(沒有預定目標的想象)、有意想象(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覺進行的想象);也包括形象化的想象(把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按照有意想象的要求去思考)和“假如”式想象(將與事實相反的情況作為事物發展的一種條件,仿照事物之間的條件關系,推測事物發展的可能前景)。
④作用:想象可以幫助人們明確創新思維的目標:可以促使人們以更高漲的熱情和堅忍的意志投入創新活動之中。
4.聯想思維的作用。
①聯想是創新思維的基礎,遷移和想象是思維展開聯想的重要方式。
②在自發聯想的基礎上,自覺地加以訓練,那將有助于提高聯想思維的質量,提升創新思維的能力和水平。
第十二課 創新思維要多路探索
一、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方法
(一)發散思維
1.發散思維的含義:根據已知的事物信息,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尋求解決問題的多樣性答案的思維方式。
2.發散思維的特點:從一個出發點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獨特之處想,是擴散、輻射。
3.發散思維的技法:
(1)檢核表法主要是通過對所設想問題的幾個方面進行詳細檢查,從看似“毫無問題”的事物中找到思維創新的突破口,以求產生創新的思路。這一技法主要從他用、借用、改變、擴大、縮小、代替、
調整、顛倒、組合9個方面進行思維發散。
(2)信息交合法是利用已有的或引進的事物信息,通過列舉的方法,將不同信息有目的地進行組合,以產生新的思路。
(3)頭腦風暴法是一種集思廣益的群體思維發散技法。它以會議的形式開展,要求有人主持會議,會議有討論的主題。在會議進入自由暢想階段,不宜過早地評判他人的設想,以利于其他設想能夠順利地產生。這種會議的原則是“延遲評判”“以量求質”。
4.正確看待思維發散技法:
(1)優點:發散思維不僅能夠幫助人們發現新問題,而且能對所要解決的問題提供眾多新設想。
(2)不足:思維發散技法有助于人們進行思維發散,但僅僅依靠幾種思維發散技法,難以產生理想的結果。在思維發散的過程中,還需要其他思維因素的積極參與。
(3)效果的影響因素:思維發散的效果,與人們的知識和經驗的多少、實踐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關。
(二)聚合思維
1.聚合思維的含義:聚合思維是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把眾多信息逐步引導到條理化的邏輯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邏輯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2.聚合思維的特點:從四面八方向一個目標點想,向聯系、共同之處想,是收斂、集中(強調集中相關信息,找到一個最佳最優方案)。
3.聚合思維的方法和功能
(1) 方法: 在思維聚合的過程中,需要多次運用比較、分析、抽象、歸納、演繹、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
(2)功能:在眾多零散的知識之間建立起內在聯系,從而把看似互不相關的知識貫穿起來,聚焦所要解決的問題。
4.辯證認識和運用發散思維和聚合思維
(1)客觀基礎:事物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這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的客觀基礎。
(2)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認識對象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在思維活動中的體現。
(3)解決復雜問題,往往需要人們的思維結合實際情況,反復地“發散-聚合-發散-聚合”。
(4)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是創新思維的兩翼;只有在兩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辦好,科學才能進步,真理才能發展。
二、逆向思維的含義與作用
(一)逆向思維的含義
1.什么是逆向思維:逆向思維就是反向求索,或者稱為反向法。是人們從過去所把握的事物原理的反面等、構成要素的反面、功能結構的反面等,去思考、去求索,以實現創新的目的。
2.如何逆向思維
(1)對事物結構順序的已有認識進行反向思考。
(2)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存在狀態的認識作轉換性思考。
(3)對已有的有關事物功能的認識作反向思考。
(4)對已有的有關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認識作交換性思考。
(二)發揮思維正逆互補的作用
1.逆向思維應當合“理”。即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
2.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維的“正”,才能夠合理有效地進行逆向思維的“逆”,即對已有的常規認識,作反向思考。
3.正逆互補,攜手共進。有意識地將兩個或多個對立面聯系在一起思考,正反互補,可以打破單方面的限制,避免思維僵化和極端化,更可能發現事物的新功能和新作用,產生創新性的成果。
第十三課 創新思維要力求超前
一、超前思維的含義與特征
(一)超前思維的含義
1.依據(客觀基礎):事物的發生和發展有其規律性,人的思維對事物的反映具有能動性。思維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對事物的發展趨勢作出預測。
2.含義:超前思維是在多角度、全方位地分析事物的歷史和現狀的基礎上,從事物發展的現實情況出發,認識和把握事物的發展狀態,運用合理的推理和想象,判斷事物未來發展趨勢的思維形態。
(二)超前思維的特征
1.探索性:超前思維是對認識中落后的、過時的、喪失優勢的東西予以否定,肯定其中進步的、先進的、有價值的東西,并在此基礎上構想事物發展的可能的趨勢。
2.預測性:超前思維正是利用思維的創造性,超越了事物發展的具體時間和空間,以及事物發展的具體環節,在頭腦中推想事物發展的未來狀況。
3.不確定性:提高超前思維預測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需要人們立足實踐活動,充分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規律,創造有利的條件,促使事物向有利于人們預測的方向發展。
二、 超前思維的方法與意義
(一)超前思維的方法
1.矛盾分析方法:把握了事物發展的內在矛盾,才能對事物發展的狀況和趨勢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預見
2.推理和想象的方法:依據事物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狀況,對事物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預測。
3.注重調查研究:調查是有計劃、有目的地了解事物的真實情況。研究是對調查得到的材料進行分析、綜合,以便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從而對事物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預測。
(二)超前思維的意義
1.有助于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趨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
2.能使人們通過前瞻性思考,把握事物發展狀態,幫助人們規劃和調整思路,從而進行正確的決策,抓住有利的發展機遇。
3.培養超前意識,提高超前思維水平,利用超前思維的前瞻性功能,有利于我們規劃成長成才的方案,有利于企業開發供給側的產品和市場,有利于社會繪制更加全面合理的服務藍圖,有利于國家和民族進行科學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推動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东县| 邯郸市| 清镇市| 盘山县| 井研县| 高邮市| 淄博市| 阳曲县| 元江| 崇阳县| 大冶市| 濮阳县| 宁陕县| 绥滨县| 平阴县| 巴林右旗| 呼图壁县| 武汉市| 积石山| 荆门市| 长沙市| 东丽区| 德安县| 新邵县| 德江县| 孝感市| 明溪县| 霞浦县| 阿图什市| 麦盖提县| 苏尼特左旗| 靖远县| 金坛市| 阿合奇县| 高要市| 磴口县| 长葛市| 定结县| 永新县| 崇阳县| 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