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踐行社會責任 促進社會進步一、理論基礎和依據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它順應時代要求,反映了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對破解發展難題、增強發展動力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綠色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共享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社會發展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靠創新,創新靠人才,因此要培養青少年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高素質人才。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要堅持綠色發展觀,改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人民為中心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廣大勞動者在自己的崗位上創造價值,書寫輝煌,社會發展進步無不凝聚著智慧和汗水。青少年要弘揚勞動精神,用自己的雙手實現自我,勇于擔當,樹立為民族復興奮斗的遠大理想,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緊密相連。以人民為中心要堅持人民至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朝著共同富裕的目標邁進。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大力實施脫貧致富鄉村振興,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堅強保障。二、課標要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內容要求:2.1評析經濟發展中踐行社會責任的實例。2.3闡明勞動對社會發展和進步的意義,弘揚勞動精神,樹立崇尚勞動、熱愛勞動的觀念。教學提示:可針對每個發展理念,為社區或學校制作數字化宣傳資料。可結合當地實際,舉辦“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并舉”的征文比賽;或對當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某方面情況進行調研,剖析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對策建議??删汀叭绾纬蔀橹R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并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擬定學習計劃。學業要求;學生能夠結合社會實踐活動,初步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觀察和分析經濟社會現象;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嘗試對促進社會公正、實現共同富裕、營造良好社會風尚、完善社會保障的政策提出建議。三、學情分析本課是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第二單元《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綜合探究,學生已具備經濟學基本素養,擁有運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我國經濟發展、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的知識有一定認知。在日常生活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時代鮮明的主題,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學生在生活中能通過網絡及新聞媒體了解相關內容。因此,本課堅持活動型課程理念,結合高中生實際,設計力所能及的實踐活動,帶領學生了解社會、服務國家,將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但學生對個人勞動創業經營與國家發展的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如何真正實現脫貧致富等問題缺乏系統性認識,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可通過設問、追問等形式梳理知識間的邏輯聯系。探究活動涉及社會調查,教師應指導學生學習社會調查的基本方法、原則、要求,在選題、調查、分析、總結各階段作好充分準備,保證探究順利開展。四、教學目標(一)核心素養培育目標1.政治認同通過分享勞動者、創業者事跡,涵養崇尚勞動的精神,自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討論企業家精神,樹立家國情懷,自覺將個人發展與國家命運結合起來。通過學習綠色發展理念,認同并踐行黨的經濟發展思想,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通過討論脫貧致富的措施,樹立共同富裕的目標,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堅定道路自信、制度自信。2.科學精神通過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探討,運用辯證思維客觀全面地看待問題,明白二者關系不可割裂。能夠在探究實踐中堅持理論聯系實際,透過現象看本質,對各種現象作出科學判斷和合理選擇。3.公共參與通過走訪企業,調查如何運用先進技術促進綠色生產、為家鄉脫貧致富出謀劃策等任務,參與社會公共事務,激發當家作主的主人翁精神。通過“勞動創業,強國有我”“綠色生態,發展有我”“脫貧致富,共享有我”三個探究活動,提升公共參與素養與能力,以銳意進取的態度和負責任的行動促進社會進步,成長為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二)學科能力目標1.學習理解結合真實情境,理解勞動創業精神、綠色發展理念、脫貧攻堅精神等概念。2.實踐應用能對勞動創業、生產生活、脫貧致富中的不同價值觀作出正確判斷和合理選擇,形成認同社會責任、自覺投身社會進步建設的價值取向。3.遷移創新樹立踏實勞動,在奮斗中創造美好生活的意識;能運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生產生活實踐,分析解決經濟發展中的問題;結合現實情況為扶貧脫貧全面小康貢獻自己的力量。五、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勞動精神、綠色發展理念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具有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精神,誠實勞動不僅是傳統美德,也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都是勞動精神的豐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本課應引導學生著重理解以上內容的重要性及發展措施。2.教學難點:分析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為鄉村振興提出可行性建議長期以來有的地方以資源消耗的方式換取經濟快速增長,造成無法挽回的生態問題。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不是割裂的,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科技為橋梁能實現資源有效利用、經濟高質量增長及生態和諧,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在此部分教師應引導學生全面看待問題,通過討論探究,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價值觀念。打贏脫貧攻堅戰,加快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對社會安定團結有重要的作用。學生主觀上容易認為脫貧致富就是通過給錢給物來保障貧困人口的生活,忽略了貧困地區自身發展的潛能。教學中可以發動學生進行考察,了解整合當地鄉村資源,思考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分析探討如何構建發展體系,最大程度調動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六、教學方法1.情境教學法本課選擇適宜的素材情境、設計貼近生活的情境活動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對于生活類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濟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對于學習類情境,幫助學生在探究中運用辯證思維深入思考,形成高階認知。2.堅持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本課為經濟領域的綜合探究,除了概括總結相關經濟學理論,還應提高學生綜合實踐與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堂中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問,點撥知識,總結規律。采用小組討論、社會調查、人物采訪、班級分享等多種活動形式,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增強課堂參與熱情和參與能力。七、教學流程(一)課堂導入“奔小康”,一個陪伴了中國人幾十年的詞語。在很多人的記憶里,“奔小康”代表著社會進步,代表著追求美好生活。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從現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如今全面小康之年已經到來,人民有什么小康愿景呢?來看央視的一段采訪《2020,再出發》。材料一 播放視頻:《2020,再出發》。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寬帶覆蓋要超過98%;全年的空氣優良天數,要達80%以上;所有的地級市,要覆蓋5G網絡;群眾關心的疫苗,要實現“一物一碼”。2020年,應該是一個對國家未來與國民奮斗極具注解意義的年份,也是過去幾十年來,我們努力奔向的一個目標。“當時覺得奔小康就是頓頓有肉?!薄懊刻煊写竺装酌娉?,就是很好的生活?!薄半u鴨魚肉,放開了吃?!?br/>“奔小康”,一個已經陪伴了國人幾十年的詞語,如今在街頭采訪,問大家是否記得當年對小康生活的想象,答案可謂五花八門。但不論說什么,有一點卻相同,那就是掛在大家臉上的笑容。貧窮,的確有時會限制大家的想象力。“也都沒尋思,家里能買得起汽車?!薄爱敃r就沒有想過以后會住這種高樓大廈。”“那個時候有電視看就覺得差不多了,哪能想得到用上手機?!?br/>國人最早聽到“小康”這個概念,是在1979年,當時我國提出要實現四個現代化,而當時的現代化概念并非西方的現代化,而是中國式的“小康之家”。具體說,就是到20世紀末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800美元。“等建成了現代化,我們的生活才能真正比蜜還甜。一想到這兒,我就更拼命地想學習?!?br/>今天,對于人均GDP已接近1萬美元的國人來說,那個曾經像蜜一樣甜的、能吃飽穿暖的小康目標,多少已經有些陌生了。但那時,則正是這個目標,讓整個國家和人民在奔向未來途中,充滿了無窮的動力。2000年,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800美元。但是,“小康”這個詞語,卻并沒有淡出人們的視線,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2020年,人均GDP要超過3000美元,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水平。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又首次提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建設”到“建成”,一字之差,卻是全新的目標。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17年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彼^“決勝”,就是舉全黨全國之力,為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而奮斗,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們那時候就覺得我們什么時候能住上100平方米的房子,有了公積金以后,我們也就依靠公積金,我也住上了100平方米的房子。”“因為我也生過病,有的時候一出院,看到現在給報銷這么多啊,咱們也沒花多少錢呢!”“2005年開始工資幾乎每年都漲。已經連漲16年了?!薄岸鄶狄呀涍_到小康,應該奔大康了?!薄艾F在手里有個百八十萬的,也不覺得啥了?!薄艾F在看得起病,吃得起飯,你還不保證健康出門去玩???!”“以前旅游是個奢侈的活動?,F在旅游很隨便了,一年可以跑幾趟?!?br/>教師:同學們,老百姓對美好生活表達了哪些新期待呢?學生:日子越來越好,擁有更優美的環境、更滿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等。教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呼喚新進步,而社會進步人人有責,實現人民美好向往依靠你我他共同參與。新時代的青年需要肩負什么樣的責任?能為經濟發展作出哪些貢獻?今天,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展探究《踐行社會責任,社會進步有我》。【設計意圖】通過時代發展與青年擔當引入課題,明確教學目的,讓學生感受青年人對國家民族發展的重要作用,思考自身的社會責任。(二)講授新課環節一:勞動創業,強國有我教師:勞動者為社會發展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強大的力量。學生活動:時代的力量-勞動者。收集分享優秀勞動者的事跡,說說青少年應學習哪些精神品質。學生1: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立誓要解決糧食短缺問題。經過幾十年的實驗研究,為中國人牢牢掌握自己的飯碗作出了突出貢獻。即使90歲高齡,仍帶領團隊進行耐鹽堿水稻示范工程、雜交水稻超高產攻關,以科技創新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從袁隆平的身上,我們應學習他艱苦奮斗、勇于創新的品質。學生2: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高級技師李萬君,從事高鐵焊接工作。他曾經遇到的轉向架橫梁與側梁連接處焊縫接頭過多,焊縫不熔合等難題,直接影響乘客生命安全,是否解決更關乎突破外國對中國高鐵的技術封鎖。經過無數次嘗試,他根據焊接時腳下的步法、焊槍的位移、呼吸的頻率、眨眼的次數形成“標準參數”,總結出“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用手中的焊槍支撐中國高鐵在國際上從“跟跑”到“領跑”。從李萬君的身上,我們應學習他精益求精、不斷自我超越的品質。教師:概括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同學們分享的有的是科學家,有的是大國工匠,有的是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自己崗位上的普通人,但這些勞動者身上都詮釋著誠實勞動、逐夢奮斗的勞動精神,用勞動點亮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愛崗敬業、爭創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是我們學習的典型模范,許多技術能手堅持創新創造、精益求精,展現出平凡而偉大的工匠精神。而勞模精神、工匠精神都是勞動精神的深刻體現。“民生在勤,勤則不匱”,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這句話來勉勵勞動者。下面,請大家閱讀習總書記給勞動者的回信,思考為什么要弘揚勞動精神。材料二 《習近平給鄭州圓方集團全體職工的回信》鄭州圓方集團全體職工;你們好!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你們在集團黨委帶領下,一直堅守保潔、物業等崗位,不少同志主動請戰馳援武漢等地的醫院,以實際行動為抗擊疫情作出了貢獻。大家辛苦了!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面對這次突如其來的疫情,從一線醫務人員到各個方面參與防控的人員,從環衛工人、快遞小哥到生產防疫物資的工人,千千萬萬勞動群眾在各自崗位上埋頭苦干、默默奉獻,匯聚起了戰勝疫情的強大力量。希望廣大勞動群眾堅定信心、保持干勁,弘揚勞動精神,克服艱難險阻,在平凡崗位上續寫不平凡的故事,用自己的辛勤勞動為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值此“五一”國際勞動節之際,我向你們、向全國各族勞動群眾致以節日的問候!學生活動:閱讀《習近平給鄭州圓方集團全體職工的回信》,結合自身實際,思考為什么要弘揚勞動精神。學生1:勞動能創造美好生活,人們在勞動中鍛煉勞動能力,促進個人全面發展,實現人生價值。同時也能收獲快樂與幸福,它使人生更加多彩有意義。學生2:勞動創造價值,廣大勞動者用辛勤勞動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促進社會進步,推動中國夢的實現。教師:勞動是光榮的,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有利于同學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積極參與勞動能提升綜合素質,實現人生價值。勞動對于國家發展更是寶貴而偉大的,在戰“疫”之路上,勞動者在各自崗位上揮灑汗水、犧牲奉獻、創新創造,努力打贏防疫阻擊戰,積極推動復工復產。青少年應弘揚勞動精神,向勞模學習,擼起袖子加油干,讓勞動的熱情充分迸發、創造的智慧充分涌流,以奮斗之我為社會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創業創新是新時代勞動奮斗的重要主題。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千千萬萬的勞動者投入創業創新的洪流中。學生活動:時代的力量-創業者。收集創業者的事例,說說青少年應注意培養哪些優秀素質。有條件的小組可利用身邊資源采訪創業者,作好過程記錄,拍攝采訪視頻,在課堂上分享。學生1:“80后”青年倪鑫鑫扎根鄉村,實現培植多肉植物的創業夢想。他從栽培、養護到開拓市場親力親為,不斷探索和學習,抓住網絡直播帶貨的熱潮。如今,他的多肉植物涵蓋數百個品種,年銷售額上千萬元,還能帶動周邊農民就業增收。從他的身上,我們應培養敏銳的洞察市場和抓住機會的能力。學生2:大疆無人機創始人汪滔在深圳創立大疆創新科技公司。從創業之初就認定了一條路:注重研發。大疆創新先后推出了一系列與無人機相關的飛行控制模塊,并不斷完善產品在硬件和軟件上的技術實力?,F在汪滔已成為無人機消費領域開天辟地的第一人,正是這種持續的研發,為大疆帶來了廣闊的市場。從他的身上,我們應注重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教師:創業者應具備持續創新的能力,較強的風險承擔能力,卓越的判斷能力和決策能力,卓越的組織、指揮和協調能力,等等,才能帶領自己的團隊一步步走向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是創新,思想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經營創新,能使企業和產品在市場競爭中贏得優勢。青少年應注意培養創新能力,以創造之我為社會發展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改革開放40多年來,許許多多創業者一步步成長為企業家,用創新和勇氣創造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一個又一個奇跡。比如,我們熟知的任正非、馬化騰、李彥宏等等,他們讓民族品牌名揚全球,也傳遞著中國企業家的精神。請小組以以上企業家為榜樣,討論新時代背景下我們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家精神。學生活動:小組討論這個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企業家精神。學生1:企業家要有家國情懷,不能僅僅以賺錢為目的,要把企業命運與國家命運聯系起來。學生2:創新是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家要有創新的勇氣和能力,大膽探索,能抓機會,敢冒風險。學生3:企業家要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精神,誠信經營,熱心公益事業。教師:企業家應具有產業報國,創民族品牌;改革創新,敢為天下先;追求卓越,實干揚誠信;奉獻社會,勇于擔責任等精神,增強使命感,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教師總結:我們的社會進步依靠踏實勞動、創新創造來實現。勞動是人類的本質活動,勞動光榮、創造偉大是對人類文明進步規律的重要詮釋。要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在平凡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業績。要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投身創新創業,同時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勞動創業,強國有我。【設計意圖】環節一關注勞動、創業、經營對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作用,以資料收集、人物采訪等形式,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學生通過勞動者、創業者和企業家的真實故事直觀感受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明白勞動創造在個人成長與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自覺參與創業創新的實踐,努力成為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環節二:綠色生態,發展有我教師:我們的社會進步應是怎樣的進步?有的地方曾為了追求經濟發展速度,破壞自然,過度開發資源,造成無法挽回的生態問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的經濟發展顯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在發展過程中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學生活動: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小組合作探究,堅定共識,學生代表展示觀點。學生1: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是相互促進的關系。保護生態環境不是意味著不要發展,而是要更高質量地發展;反過來,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要能更好地保護環境。保護環境才是真真正正發展生產力,破壞環境就是破壞子子孫孫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學生2:經濟發展也要遵循規律,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條件為自己造福,但是不能只講利用不講保護,違背規律會受到自然懲罰。一個地方的生態保護不僅關系自身,更關系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所以要拋棄以資源換發展的價值取向。教師: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是辯證統一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完全可以協同共生。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觀,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護美綠水青山、做大金山銀山,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和諧之間的關系,我們具體肩負哪些責任呢?學生活動:調查本地企業,探究如何運用先進技術促進綠色生產。小組合作調查,確定發言人課堂展示。(課前教師指導學生就近開展調查,可以選擇傳統型企業,為企業轉型升級綠色發展提出可行性建議,也可以選擇節能環保型企業,或是制造業、建筑業、農業、新能源產業等領域科技型企業,總結該企業先進的生產理念和技術經驗。)學生1:冬季氣溫低阻礙了溫室作物生長,北方很多溫室不得不通過燃煤提高室內溫度。某農業企業推出日光溫室后墻水循環蓄熱系統,利用太陽能蓄熱取暖,溫室溫度至少提高3℃,作物可提前15天上市。這是利用新科技代替原始燃煤,推動農業生產發展的有效探索。學生2:某鋼鐵集團引入鋼渣3D打印生產線,以鋼鐵冶煉產生的固廢鋼渣為原材料,經過顆粒化碾磨處理并添加黏合劑,打印出硬度不低于傳統混凝土的成品。企業將成品應用于生態廁所、治安崗亭、公交站臺、共享公寓等建筑物,以及花壇、景觀綠化墻等配套設施,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教師:同學們在實踐中了解了綠色生產先進技術,包括:清潔生產技術、污染處理技術、能源利用技術、材料技術、資源循環利用技術、環境監測技術,等等。綠色生產既能提升資源利用率,又能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效率,是一種高效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方式。企業應堅持綠色生產觀,提高發展的質量效益,自覺處理好生產經營與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學生活動:班級小調查。設計一份調查問卷,了解班級同學與綠色環保相關的生活習慣和消費行為,思考應堅持怎樣的生活和消費觀念以實現綠色發展,確定小組發言人進行課堂展示。(教師指導學生精心編寫問卷、設計題目,每位成員都參與調查研究、分析回收數據、撰寫調查報告。問卷目的是了解學生的生活和消費情況,可包括以下問題:你和家人常選擇的出行方式有哪些?離開教室時是否有隨手關燈的習慣?你和家人是否參與垃圾分類?生活中對一次性產品的使用程度如何?購物時是否會優先選擇有環保標志的商品?對于以手機為代表的更新換代快的數碼產品,持什么樣的消費態度?如何看待青少年熱衷網購,購買使用度并不高的商品?等等。)教師點撥:(歸納總結學生觀點)堅持綠色消費觀,倡導低碳的生活方式,自覺處理好幸福生活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綠色生活、綠色消費是公民的社會責任,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都應該身體力行,節能減排。作為消費者,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堅持量入為出,適度、理性消費,避免盲從;保護環境,綠色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同時,也希望大家能把綠色理念傳遞給更多的人。學生活動:制作標語、海報、傳單,在學?;蛏鐓^宣傳綠色發展理念。(教師可指導學生制作標語、設計海報在校園和社區張貼,手繪傳單向同學和居民發放。)教師小結:我們的社會進步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發展觀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生態和諧是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要堅持綠色生產,以技術創新為手段促進生產方式轉變和產業升級;要堅持綠色消費,踐行正確的消費原則,做理智的消費者。綠色生態,發展有我。【設計意圖】探究二關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引導學生明白新時代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是綠色可持續的發展。本環節以企業調查、校園調查、社區宣傳等形式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目的是讓學生理解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需處理好三對關系:經濟發展與生態和諧之間的關系、生產經營與綠色發展之間的關系、幸福生活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通過企業調查,學生能深入了解綠色先進技術在生產領域的運用狀況,發現問題、總結經驗,為綠色生產貢獻力量。通過校園調查,反思日常不環保的生活習慣和不理性的消費行為,樹立低碳生活觀和綠色消費觀。通過社會宣傳,體會社會責任,自覺做綠色發展理念的踐行者、傳播者。環節三:脫貧致富,共享有我教師: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我國已經在創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學生活動:開展社會考察,了解家鄉自然資源、文化特點、產業特色等方面的情況,結合實際為當地鄉村振興出謀劃策。小組匯總意見,確定發言人在課堂展示觀點。學生1:我的家鄉有豐富的農產品資源,過去由于信息、交通不通暢,農戶手里的農副產品商業化程度很低。國家給農民財政支持,社會各界大力捐助幫助他們擺脫貧困。但脫貧致富奔小康不能僅僅依靠外部支持,可以培訓百姓使用互聯網技術,幫助他們搞網店、做直播,甚至打造“鄉土網紅”,把農副產品賣向全國,讓農產品資源有效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收入。學生2:我的家鄉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可以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旅游開發,比如,開發風景觀賞線路、民宿體驗、鄉村美食、休閑度假等,使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接待及相關產業,百姓能就業,收入也就有保障了。學生3:我的家鄉有悠久的文化歷史,也流傳著一些寶貴的傳統技藝。可以挖掘文化底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特色文創產品和品牌,相信會有不錯的市場。還要提高老百姓知識和能力,更好地參與到文化產業發展中來。教師:從外部來說,同學們既肯定了政府責任,又呼吁各界參與。提出財政加大民生領域支出,幫助部分群眾渡過難關;增加教育醫療投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社會組織或個人通過慈善公益的第三次分配,先富幫后富等等措施,讓社會各界形成合力,為家鄉脫貧帶來強有力的物質保障。但這種捐款捐物、兜底保障的方式只能解決眼前問題。大家又提出立足長遠,自力更生的可持續的方式。通過考察了解家鄉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鄉村振興;在保護自然資源基礎上開發旅游業;順應新興互聯網經濟,發展電子商務,讓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搭上直播帶貨的列車;“志智雙扶”,對農民扶知識、扶技術、扶思路,幫助和指導群眾提升綜合素質,增強致富的信心和決心等等,都是從家鄉實際出發,激發內生動力。外部內部相結合,構建起鄉村振興發展的大格局。教師總結:我們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要總結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經驗,繼續發揚脫貧攻堅精神,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道路上堅定走下去。歸根結底要大力發展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分配體系。人人參與到實現共同富裕的行動中,脫貧致富,共享有我。【設計意圖】環節三關注民生、社會公平正義,引導學生明白新時代的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是保障民生、人民幸福有獲得感的發展。本環節教師要注意思維引導,幫助學生盡可能全面地總結脫貧致富經驗。一般來說,學生容易想到國家幫扶、社會資助,教師可以通過設問、追問的形式進行點撥,為什么大家設計方案時不能只考慮捐款捐物的方式?如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幫助學生明確增強內生動力的重要性,指導學生因地制宜地提出可行性策略,構建鄉村振興大格局思想,充分調動各界力量。通過開展家鄉考察,培養學生家國情懷,增強建設家鄉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同時樹立只有通過勞動和奮斗才能富裕幸福的觀念。(三)課堂總結新時代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我們用汗水澆灌收獲;在社會進步的進程中,我們以實干篤定前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同學們去建設,希望大家肩負責任,努力奔跑,奮力追夢,不斷提升素質,在勞動與創造中實現自我價值;堅持綠色發展觀,做低碳環保理念的踐行者;守護社會公平,為共同富裕目標而奮斗,不斷推動美好生活的實現。【設計意圖】總結教學核心內容,促進學生認知和情感升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