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章 植被與土壤第二節 土 壤本章是第五章植被與土壤的第二節內容,主要講述了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土壤。與第一節內容密切相關,生物在土壤的形成中起主導作用,植被與土壤既是自然環境的形成要素,又是自然環境演變的結果。在本節除了讓學生掌握土壤及其物質組成、土壤剖面、土壤形成的影響因素等,更應該關注土壤的功能和怎樣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從而讓土壤更好的造福人類,體現人地協調觀。課標內容 核心素養目標課程標準 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區域認知 能夠結合各地土壤標本,知道影響該地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地理實踐力 觀察、了解土壤的構成及特點。目標解讀 1.怎樣在野外觀察土壤。 2.能結合土壤標本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及過程。 綜合思維 能夠運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過程。人地協調觀 認識土壤對生物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樹立因地制宜利用當地土壤發展生產的人地協調觀。1.能結合圖片等相關資料,掌握怎樣觀察土壤,理解土壤的形成和發育過程。2.掌握人類活動與土壤之間的關系。3.認識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多媒體 自制教具導入新課:早期的歐洲殖民者在巴西亞馬孫河流域發現,當地印第安人在一種與自然土壤迥異的黑色土壤上種植。據研究,這種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農作物秸稈等在一定條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當地人用生物炭改良貧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了。亞馬孫河流域的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時為什么貧瘠?你能舉出改良土壤的其他案例嗎?(教師可以舉例,如南方的水稻土,然后再引導學生分析下面自然土壤與改良后土壤的區別)(承轉)那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怎樣去觀察土壤呢?教師板書:觀察土壤教師設問:在觀察土壤之前,了解什么是土壤,它由哪些物質組成?在野外我們怎樣去觀察土壤?學生閱讀課文后,回答,教師小結:土壤概念:是指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土壤構成:土壤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和土壤生物等組成。在野外觀察土壤主要從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土壤剖面構造三個方面進行。教師板書:土壤顏色(教師講述)土壤顏色:土壤最重要外部特征之一,用顏色命名的土壤有:黑土,紅壤、紫色土等。(ppt展示黑土、紅土黃、黃土地、紫色土景觀。)(過渡)土壤的顏色可以看出來,但土壤的質地卻需要靠手指研磨的感覺近似地作出判斷教師板書:土壤質地教師設問:什么是土壤的質地?從土壤的質地看,土壤分為幾種類型?學生閱讀教材P89回答;教師小結歸納:土壤礦物質顆粒:粒徑大小小大黏粒 粉粒 砂土 石礫土壤質地:不同粒徑的礦物質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對比例按土壤質地:分為砂土、壤土、黏土圖5.16 砂土、壤土、黏土學生依據教材的介紹注意觀察三種土壤的特點過渡在了解了土壤質地之后在野外觀察土壤,我們注意觀察土壤的剖面構造。教師板書:土壤剖面構造教師設問:讀圖,回答什么是土壤剖面?森林土壤剖面包括哪幾層?耕作土壤呢?教師小結:土壤剖面,指從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學生活動:閱讀教材P89、P90,了解兩種土塘剖面各層特點過渡:通過對土壤的觀察,我們對土壤顏色、質地、剖面構造有了大致的了解,那么土壤是怎樣形成的呢?教師板書: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師設問:影響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土壤是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貌、時間和人類活動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產物。教師講述:成土母質:巖石風化的產物,決定土壤礦物質的成分和養分,影響土壤的質地教師補充關于風化的知識生物:影響土壤發育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課件展示:生物對土壤形成的作用生物是影響土壤發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躍的因素。教師設問:生物是如何在土壤的形成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分析并講述;(通過生物循環示意圖進行分析)植物、動物、微生物的綜合作用,加快巖石風化和土壤的形成的過程,改善成土母質的性狀,促進土壤礦物質顆粒團聚 。過渡:生物對土壤形成最基本的因素,除此之外,還有哪些因素對土壤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呢?學生閱讀教材P91,討論回答:還有氣候、地貌、時間、及人類活動等。教師小結:對土壤的影響規律:巖石風化的強度和速度與溫度、降水量呈正相關;濕熱地區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區快得多。濕熱地區土壤化學風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強,土壤黏粒比較重高,土壤有機質積累少。冷濕環境有利于有機質的積累,而在干旱、高溫的地區,則不利于有機質的積累。教師可以舉例,熱帶雨林雖然生物豐富,但土壤卻十分貧瘠。設問:地形是怎樣影響土壤的形成?學生閱讀教材討論;教師小結:地貌可以影響成土母質、氣候及生物因素,對土壤的發育和特性產生強烈的作用。地貌對土壤發育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地形上的高度、坡度和坡向上。地形不同,水熱條件不一樣,對土壤發育的影響也就不一樣。比如,從山頂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質的顆粒存在由粗到細的變化規律,依次分布著礫質土、砂土壤土和黏土。教師設問:時間和人類活動是怎樣影響土壤的形成?學生閱讀回答:土壤發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層愈厚,土層分化越明顯我們人類又對土壤的形成產生了什么影響?教師歸納: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的影響是雙向的,既可通過合理利用土壤使之向良性循環的方向發展,把生土變為熟土。但也會因為不合理利用土壤引起土壤退化,如土壤肥力衰退、土壤沙化、荒漠化、次生鹽漬化和土壤污染等。活動探究:解釋常見的土壤現象 (分小組討論再展示,教師點評)解釋常見的土壤現象下面列出的是一些常見的土壤現象,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巖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對耕作而言,我國東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區的土壤相對瘠薄。山頂土壤的顆粒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顆粒較細。1、指出形成上述土壤現象的主導因素,2、嘗試對上述土壤現象作簡要解釋。承轉: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的影響是雙向的,即可改良土壤,也可能破壞土壤,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發揮土壤的功能,以及對其進行養護呢?教師板書:4.土壤的功能和養護教師設問:學生閱讀教材教師設問:土壤在環境中的地位是怎樣的?學生討論,教師小結:地位:土壤處于巖石圈、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相互緊密接觸的過渡地帶,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與其所在的環境之間有著活躍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節。教師對照圖5.20闡述土壤的功能土壤的功能(1)聯系了四大圈層,是聯系有機界和無機界的關鍵環節。(2)為植物生長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條件,改變了地理環境。(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4)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珍貴自然資源。過度:土壤不僅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可以利用的珍貴的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資源,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我們在生產中怎樣合理利用和保護土壤呢?學生討論:教師歸納:土壤利用與保護(1)對不能滿足耕作需要的土壤進行改良或改造。(2)對優良的土壤要注重種養結合,以保持土壤持續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教師結合圖5.22介紹在生產中怎樣養護土壤。教師布置學生自學《地方病與土壤》板書設計:一、觀察土壤1.土壤顏色2.土壤質地3.土壤剖面構造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成土母質2.生物3.氣候4.地貌5.時間三、土壤的功能和養護1.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2.土壤使地球面貌發生了根本改變3.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4.土壤與人類關系密切5.改良土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