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7.1《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教學設計一、教材簡析本課圍繞“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這一主題,簡要回顧了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闡明了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觀點,重點介紹了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以一個“探究與分享”導入,包括三目。第一目“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簡要回顧了我國從古代到近代法律發展的歷史;第二“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從法的本質、產生、發展規律、作用等多個角度,闡述了馬克思主法治理論的基本觀點;第三目“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介紹了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法治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三目總體遵循歷史線索,引導學生從法律文明發展的角度把握我國法治的歷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一主題。二、學情分析本節課理論難度不大,內容較容易理解且條理清楚。學生在初中時已經初步學習了相關內容,對法治建設有一些認識,但是不系統、不深入。處于這一階段的學生理性分析能力還有待提高,缺乏對各種政治力量的全面深刻的認識。三、教學目標1.政治認同:明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科學精神:明確法的本質、起源和發展規律,懂得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基本觀點,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我國法治建設的歷程。3.法治意識:理解法治是在人類文明演進中逐步形成的先進的國家治理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4.公共參與: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當中來,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應有貢獻。四、教學重點1.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2.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教學難點1.中華法系2.法的本質和職能教法分析討論法、講解法、探究學習法七、課時安排 1課時八、教學過程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梳理《政治與法治》的知識框架導入新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乃善治之前提。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古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經歷過無數次的滄桑巨變,但始終保持著國家與法治發展的穩定性、連續性,并且不斷地走向文明與進步。這節課,我們以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為指導,一起回顧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和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一、我國法律發展的歷史 1.法律的產生、本質、作用 2.中國法律發展的歷程 【探究與分享】 材料一:甲骨文的“刑”字,像人被鎖拘在一個木制的籠框中的樣子。古籍《左傳》上說:“夏有亂政,而作禹刑。”意思是說:禹建立夏朝后,為了鎮壓民眾反抗,就制定了法。 材料二:馬克思主義認為,法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的產生、國家的出現而產生的。 請同學們結合上述材料來談一談對法的起源及其本質的認識。 小結: 【探究與分享】 材料一:我國古代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傳統,法只是約束庶民百姓的東西。比如,至隋唐已確立了“議”“請”“減”“贖”等一系列按品級減免罪刑的法律制度,使官僚貴族的司法特權逐步法律化、制度化。 材料二:盡管我國古代就有“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說法,但不可能成為現實。直到新中國成立以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才成為現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 思考:談談我國法律發展是怎樣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進步的? 【名詞點擊】 中華法系 是指以儒家思想為理論基礎,在中國古代法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法律文明,它強調法律與倫理道德的統一,代表法典為《唐律疏議》。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問題,組織答案,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 小組合作探究問題,組織答案,代表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二、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 【探究與分享】 材料一:曾經的北大荒人煙稀少、一片荒涼。由于人口劇增,生產力水平低下,吃飯問題成為當地人們面臨的首要問題,于是人們不得不靠擴大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但是由于過度開墾造成了許多生態問題。近年來,黑龍江省制定了退耕還濕、退耕還林的一系列條例,墾區全面停止開荒,當地生態得以逐漸恢復。 材料二:馬克思在揭露資本主義法的本質時指出:“你們的觀念本身是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所有制關系的產物,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而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 談談你對馬克思指出的“這種意志的內容是由你們這個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來決定的”這句話的理解。 知識講解: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地理環境、人口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生產方式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對立統一,是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小結: 1.產生: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隨著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出現而逐步產生的。 2.本質:在階級社會中,法反映的是該社會中在經濟上政治上居于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 3.我國當代的法是社會主義法。我國社會主義法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體現。 4.決定因素:法所反映的統治階級意志的內容最終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 5.歷史類型:奴隸制法、封建制法、資本主義法和社會主義法。 6.法的基本特征(一種社會規范) 特征1:法是維持社會秩序、調整社會關系的一種社會規范。 特征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社會規范。 特征3: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特征4:法在國家治理中既執行政治職能,又執行社會職能。 結合必修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關知識來思考,分組合作探究問題,組織答案,小組代表發言,其他同學隨時補充。 閱讀課本76-77頁,圈畫出法的基本特征。三、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 1.影響法治建設的因素 2.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 一國的法治總是由該國的國情和社會制度所決定并與其相適應的。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中國人民的主張、理念,也是中國人民的實踐。新中國成立以后,在黨的領導下,建立了社會主義法,中國的法治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1)形成了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①在現行憲法基礎上,制定并完善了一大批法律、法規,法律體系日趨完備,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 ②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和立法質量不斷提高,法律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公民權利、確保國家權力正確行使等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 (2)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斷提高。 ①通過建立健全科學完備的行政執法和司法體制,保證了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 ②行政機關不斷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嚴格規范文明執法,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推進。 ③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堅持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和實現司法公正和權威。 (3)人權的法治保障取得巨大成就。 ①國家高度重視通過憲法和法律保障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我國將人權保障貫穿法治建設的各個環節,使人權法治保障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 ②中國人民享有越來越廣泛、越來越充分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權利。 中國共產黨堅持依法執政,為人權法治化保障提供了堅強保證。 閱讀課本77-78頁,圈畫出新中國法治建設的成就。課堂小結中國人民正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是一場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全體中國人民共同參與的、史無前例的偉大社會實踐,中華民族正在民主與法治的道路上闊步前進,努力開創人類政治文明發展的新境界。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