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一第三章問題研究 阿聯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一、課標要求及解讀本節內容是教材第三章提供的問題探究,該問題探究所需要的地理知識與技能由第三章習得。因此,本節內容可看成學生達成課標 1.4 與 1.5 后的知識遷移與應用過程。在達成這兩個標準以后,結合問題探究的功能,學生應該在本探究中達成再現、遷移、運用的目標,并在探究中再現或創新本章習得的學習技能。結合本案例具體來說,首先,學 生應當能夠準確說明阿聯酋的自然地理特征,尤其是氣候特征,這里的說明包括了解釋的含 義。其次,能夠分析得出阿聯酋缺水的原因,這里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原因。再者,能夠 通過恰當的方式搜索出有價值的資料來分析阿聯酋已經實施的解決水短缺的措施,并能夠思 考人類利用水資源過程中產生的不利影響。其次,在所學知識的遷移過程中能夠說出阿聯酋 造山引雨的理論基礎,并基于這一理論基礎對阿聯酋造山引雨的地點進行選址。最后,學生 應該學會從多角度去綜合思考阿聯酋造山引雨的可行性。在阿聯酋這一區域載體下,綜合多 種地理要素思考阿聯酋水資源匱乏背景下的人地關系,樹立水資源保護的意識,樹立人地協調觀念,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二、教材分析本節內容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社 2019 版普通高中地理選擇性必修第一冊,教材在本章內容介紹了不同尺度的大氣運動所帶來的天氣與氣候變化,并深入展現了大氣運動與氣候形成、自然地理景觀形成之間的關系。“阿聯酋造山引雨”位于本章主體知識學習后的問題探究部分,在知識和技能層面都可以承接本章所學內容。與此同時,通過本案例中關于水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分析,有助于學生學習第四章水運動,起到了遷移、運用所學知識及開啟第四章的作用。教材 61 頁首先對阿聯酋“造山引雨”進行簡要的背景介紹。隨后提出了學習思路,即通過收集資料,了解阿聯酋水資源現狀——了解已有措施——推測造山選址——造山可行性探究 這一學習過程來進行活動探究。該探究思路清晰明了且難度可控,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認知能力,通過資料的收集也使得學生能夠進行直接經驗獲取的環節,利于學生直觀掌握學習方法。隨后,教材用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了知識拓展,分別拓展了阿聯酋的水資源狀況、阿聯 酋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措施、阿聯酋“造山引雨”的設想。每則資料后都附帶了高質量的問題, 是問題探究的好抓手。但這些問題綜合性程度高,學生難以全面思考,這就體現了教師在學 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通過課堂活動的形式進行點撥,復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也能訓練學生 綜合思維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當在學生收集資料時就拋出難度恰當的問題來給學生的 思考當抓手,為課堂活動做鋪墊。最后,教材拋出了終極問題——討論阿聯酋“造山引雨”的可行性。這個問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科學問題,阿聯酋花費巨大經濟代價進行研究。作為高中學習,學生若能夠定性的從幾個要素層面進行簡單的綜合分析就達成了問題探究的目標。三、學情分析學生在進行問題探究前已經學習完本章大氣運動的內容,已經能夠據圖識別常見天氣系統并 解釋常見天氣現象成因,并且能夠說明氣壓帶、風帶的分布,能夠分析氣候與氣壓帶、風帶 之間的關系,理解氣候與自然景觀形成之間的密切聯系。這對于分析阿聯酋地區缺水現狀具 有較強的知識儲備。但是,學生對于阿聯酋目前采取的措施及原因了解甚少,缺乏背景知識, 而且在分析阿聯酋缺水的原因及對策時,針對目前的學習能力來看,較少的學生能夠從多角 度、多因素聯系的觀點來分析此問題。針對目前高中生思維的特征,教師應當采納教材提供 的探究思路,以問題的形式為抓手指導學生課前先對阿聯酋國家及缺水情況進行基本認知, 然后在一定討論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活動,利于學生形成完整的思維鏈,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四、學習目標閱讀資料,說出阿聯酋基本自然地理特征,詳細說明阿聯酋缺水的原因。通過對比,辨析阿聯酋解決水資源短缺措施的利弊,樹立人地協調發展觀念。結合背景資料,通過小組合作,嘗試綜合分析阿聯酋“造山引雨”的可行性,并掌握問題研究的方法。五、教學重難點理解“造山引雨”對阿聯酋降水的影響機制。辨析阿聯酋解決水資源短缺不同措施的利弊。綜合分析阿聯酋“造山引雨”工程的可行性。六、教學方法與技術教學方法:課前采用自主學習法,布置基礎性的學習任務針對探究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針對課堂討論得出的結果用歸納法總結教學技術手段:電教媒體(采用幻燈片教學);圖像媒體(圖片;統計圖表)七、課時安排:1 課時(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課前預習】為學生提供適宜的有關水資源解決措施的文章;給學生布置阿聯酋水資源狀況的自主學習活動。可適當在課前對學生的閱讀及資料收集情況進行簡要評價。每位同學閱讀文章,并查閱資料簡要收集阿聯酋自然地理特征資料。自主學習并思考《導學案》的問題,然后相互交流。相互交流進行自主學習。知識層面,探究阿聯酋“造山引雨”需要對阿聯酋自然地理特征有基本認知,才能對其開展“造山引雨”工程的原因有清晰的理解。能力層面,獲取、提取、解讀、利用信息決策是進行科學探究,提高人認知的重要能力。直接給學生提供內容簡要且難度適宜的論文,可以不斷培養學生相應的能力。【創設情境導入】結合本地農業生產為解決缺水問題而采取的多種措施創設情境。展示中國歷史文化中多樣的“求雨”措施。聯系生活,了解本地區的農業生產缺水現狀。思考“求雨”背后所體現的水資源價值。水資源短缺在高中生階段已經成為常識。從解決水資源短缺的多種措施入手,讓學生理解水資源對于人類的重要性。【承轉】世界水資源短缺早已成為共識。人們通過多種方式獲取水資源,體現了水資源對于人類社會的重要性,體現了人類對于水資源的渴求。作為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阿聯酋采用了一種看似“荒唐”的辦法——造山引雨,這種辦法是基于何種理論,能否可行?我們一起帶著這些問題進入今天的問題研究。【自主學習】阿聯酋水資源的狀況展示資料一:阿聯酋水資源狀況;水資源衡量標準公式;阿聯酋位置圖;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圖;阿聯酋工業增加值比重走勢圖;阿聯酋用水量表。要求學生課前根據資料思考問題:阿聯酋“造山引雨”的原因。教師對學生課前自主學習進行提問檢測。學生說出阿聯酋水資源短缺的原因后及時進行課前根據資料一及自身所學知識,思考問題:阿聯酋“造山引雨”的原因,并積極與其他同學進行交流。課堂積極回答問題,并補充其他同學答案。知識層面,討論阿聯酋“造山”是否可行之前,應該對該國“造山引雨”的原因,進行認知,這也是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阿聯酋由于自然、人文兩個方面的原因導致水資源匱乏。所以要找尋解決水資源合理利用的措施。探究中需要大量遷移和運用所學知識,自主學習可以達成對學生檢測的目的。從能力層面,選擇并提取有效的信息是實現終身學習理想)八、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評價和歸納。 的高效能力之一。從生活中、學習中常見的包含豐富地理信息的圖表開始,養成敏銳提 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承轉】通過自主學習,我們認知了阿聯酋“造山引雨”的原因在于阿聯酋水資源極其匱乏。阿聯酋水資源匱乏的現狀,自然原因導致了其降水較少、蒸發旺盛的事實,而阿聯酋的人類活動又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既然阿聯酋水資源短缺已是事實,其原因我們也已探尋,那阿聯酋采用了哪些措施來解決水危機呢?下面我們一起來進入合作學習: 阿聯酋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措施。【合作學習】阿聯酋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措施 展示資料二和短視 頻,引導學生歸納阿聯酋解決水資源短缺的現有措施。 引導學生嘗試思考阿聯酋大量開采地下水、淡化海水可能產生的問題。再展示材料,引導學生思考、交流、歸納由此引發的環境問題。 學生歸納阿聯酋解決水資源短缺措施所引發的環境問題時,教師及時給予評價。 根據視頻歸納阿聯酋解決水資源短缺的現有措施。 開始嘗試思考,最后根據材料歸納阿聯酋海水淡化、大量開采地下水帶來的環境問題。 在此問題探究中,阿聯酋水資源狀況已了解清楚,下一步是因癥施藥,提出解決措施。在探究解決措施時,學生較難全面思考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措施,并且很難辯證的看待人類活動,忽視人類水資源利用過程中不合理的行為可能會引發環境問題,可以潛移默化滲透人地協調觀。教師需要提供大量的材料,通過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得出結論。采用教師提供材料——學生歸納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提取、表達信息 的能力。【承轉】通過我們的分析,可以看出可供阿聯酋解決水資源的措施是多樣的。在看到阿聯酋利用這些措施緩解阿聯酋水資源短缺問題的同時也要看到人類在利用水資源的活動中可能引發的環境問題。如何才能實現阿聯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呢?阿聯酋提出了一個看似“荒唐”但有趣的措施——決定“造山引雨”解決阿聯酋水資源短缺的問題。阿聯酋“造山引雨”,其理論依據是什么呢?這座山建在哪里合適?其能否落地實施?下 面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三個部分,阿聯酋“造山引雨”的設想。【主題探究】阿聯酋造山引雨的設想 展示資料三,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從降水形成條件角度解釋阿聯酋造山 引雨的理論基礎。 教師詳細復習地形雨形成機制,并引導學生基于此理論,從影響地形雨形成因素的角度思考阿聯酋造山選址應該滿足的條件。 給出阿聯酋降水量圖、盛行風向表、地形 圖,引導學生對阿聯酋造 山進行選址。 回顧影響降水的因素,在此基礎上進行思考造山引雨的理論基礎。 觀看視頻,學習阿聯酋“造山 引雨”的背景知識。 從影響地形雨形成的因素出發思考造山的選址。 “造山引雨”必然有理論基礎做支撐。當然,“造山引雨” 工程的理論基礎十分繁雜,但作為地理學科,高中生而言能夠從降水的形成條件這個角度來解釋就已經達成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目標。通過對其選址不僅能夠塑造學生綜合思維觀,更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地理知識在生活中的強大用處。【承轉】同學們為阿聯酋造山引雨找到了理論基礎,大家也根據理論基礎對其進行了選 址,接下來就該在實踐層面來思考這項工程的實施,阿聯酋造山引雨到底是否可行?【主題探究】阿聯酋造山引雨的設想 1.給出資料四和資料五, 分組明確立場,明確思考問題的角度:從氣候特點、山體高度、建設成本、未來收益等角度綜合思考阿聯酋造山引雨的可行性。5.教師在學生表述理由時及時給予指導和評價,并歸納學生的理由。 6.以尼羅河為例,從水循環出發,給學生補充阿聯酋造山引雨可能對周邊地區水循環產生的負面影 響。 1.基 于 小 組 立場,找出阿聯酋“造山引雨”可行或不可行的論據,與其他小組進行辯論。 開放性討論能夠發散學生思維,需要學生在短時間內充分利用所學知識,基于邏輯思考找出論據,支撐自己的觀點。此活動非常考驗學生綜合思維的能力,學生在活動中復習知識,增強合作能力,提高思考能力。與此同時,此項工程的實施需要考慮工程與自然、社會之間的關系,對學生人地協調觀念的塑造是潛移默化的。【承轉】同學們從多個角度論證了阿聯酋“造山引雨”工程的可行性。思維的碰撞有助于我們萌生出許多的奇思妙想,這些奇思妙想日后可能會生根發芽成為科學的火花。下 面我們就來了解另外一個大膽的科學假想。【總結】基于阿聯酋自然和人文特征我們了解該地區的缺水現狀。阿聯酋主要采用地下水和海水淡化技術來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雖能夠緩解其缺水問題,但不能解決其缺水根本問題,不合理的人類活動還會引發環境問題。“造山引雨”工程應運而生,我們基于所學知識分析了其理論基礎,也通過材料為其進行了選址,并從多角度對其可行性進行了充分討論。希望同學們能在以后遇到問題時拿出探究精神,選用科學的方法,在嚴 謹的思維下進行探索,大膽假想,保持一顆好奇的心。【課后探究】 青藏高原“炸山引雨” 給出中國地形圖、介紹青藏高原“炸山引雨”這一假想。 給學生布置課后探究任務。 相互交流其過程。 課下以青藏高原“炸山引雨”為載體,梳理問題研究的步驟,探究“炸山引雨”的可行性。 首先想開拓學生的視野,其次想讓學生能夠對剛才的分析思維過程進行情境遷移、舉一反三,最后希望學生能夠大膽進行科學假想,保留對事物、對科學的好奇之心與豐富的想象。九、板書設計阿聯酋“造山引雨”是否可行(阿聯酋水資源狀況現有措施解決措施理論基礎造山引雨選址可行性)十、設計反思本節課主要圍繞一個問題來展開:阿聯酋“造山引雨”的可行度。本節課看起來是一個獨立的問題探究,實際上與第三章大氣運動密不可分,是知識延伸的科學探究活動,該活動如能有效實施,可以在復習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思維訓練,有效提高學生理性思維能力。本探究活動中為什么要造山、在哪里造山、造什么樣的山、能否引來雨,以及造山引雨成功與否分別會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等問題,值得深入探究。這既涉及地理原理的靈活運用,又包含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干預是否合理的“價值判斷”。因此,該問題探究如果就問題本身來討論,探究難度尚可,如若進行引申,拓展探究的范圍和深度,則不易把控難度,容易讓學生陷入困境,從而對問題探究形式的活動產生畏懼心理。教師應該在本節課設計時充分考慮自己的學生所處的思維和能力層次,秉著開拓視野,培養科學探究精神的原則,切忌一味拔高, 揠苗助長。在以后教學工作中,針對問題探究活動這一類問題,教師需要反思問題探究的思維、方法訓練與學生學情之間的差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