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地貌的觀察課型:新授課(共1課時\第1課時)課程標準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核心素養1.文化素養①熟練地掌握地貌觀察的順序及內容②結合等高線地形圖,區別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等常見地貌類型2.自主發展通過資料,分析坡度和坡向對地理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3.社會擔當①能夠結合實例探究坡度對人類活動的影響②課后查閱資料,了解家鄉的地貌。有條件的對家鄉地貌開展實地考察,培養地理實踐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掌握地貌觀察的方法2.教學難點:通過學習,認識坡度、坡向對自然環境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教學方法多媒體演示法、情境探究法、讀圖分析法、講授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復習4.1章節中學習的四種常見的地貌類型 師:播放4.1中學習的常見的地貌類型的四幅圖片。 它們分別屬于哪種地貌類型?我們應該如何觀察這些地貌? 通過情景,復習上一章節所學地貌知識,并引出本節課內容,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將上章所學喀斯特地貌與本節課內容相銜接 生:閱讀材料《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二》師:徐霞客在游記中,不僅記錄了美輪美奐的山水,還蘊含了地貌觀察的相關知識。請從中推測徐霞客觀察地貌的位置、觀察的順序和內容。 生:①位置:“遙望”②順序:“遙峰”到“峭峰”③內容:“峭峰離立,分行競穎”、“叢立之峰”教學過程 一、地貌的觀察順序 1.1地貌的規模 師:地貌,包括大的地形類型與小的地形部位。大家結合圖片,回憶幾種地形類型與地形部位的名稱和特點分別是什么。 生:地形類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根據海拔和地表特征來劃分。地形部位有山峰、盆地、山谷、山脊、鞍部、盆地,根據其等高線特點劃分。 師:實際上在現實中,規模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級的地貌組合而成。 通過圖片,讓學生回憶初中關于地形類型與地形部位的知識。并在此基礎上掌握新知。1.2地貌的觀察方法 師:閱讀書本P76,回答觀察地貌時應按照怎樣的順序進行?此外可以借助什么樣的工具輔助觀察? 生:觀察地貌時,宜選擇視野較廣闊的地方。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的順序進行觀察。也可利用地形圖、遙感影像、無人機等輔助觀察。 師:利用此觀察方法,完成活動1《觀察福州中洲島的順序》。 生:順序為a(大地貌)-c(次級地貌)-b(更小地貌類型) 利用活動,培養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并在活動中鞏固所學的知識。二、地貌的觀察內容 2.1高度 師:閱讀書本P77,說一說地貌觀察的內容有哪些? 生:有高度、坡度、坡向、形狀、面積等。 師:介紹第一個要素高度。高度包括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在此基礎上完成活動2《觀察黃土高原某地等高線地形示意》。(教材圖 4.22) 1.乙、丙、丁分別是什么地形部位? 2.甲、乙兩地之間的相對高度是多少? 3.圖示區域內最大的相對高度約為多少? 師生共同總結,等高線的判讀。 通過教材圖片分析,學生加深對于高度概念的印象,并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2.2坡度 師:展示圖片,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的比值來表示。 師:坡度過大,對于人們生產生活帶來不利的影響。你能想到哪些舉措能減輕大坡度帶來的影響嗎? 生:如詹天佑修建人字形鐵路降低坡度;建設梯田耕作。 利用生活化的情景,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以致用,掌握坡度與坡向的影響,以及其他的觀察內容。2.3坡向 師:觀察坡向時應重點關注陽坡和陰坡、迎風坡和背風坡。結合圖片介紹陰坡陽坡與迎風坡背風坡的概念和特點。 師:完成活動3《坡向與植被的關系》。判斷:喜馬拉雅山脈的陽坡是哪側?迎風坡是哪側? 并分析珠穆朗瑪峰南坡與北坡植被分布出現差異的原因是什么? 師生共同總結:①光照、降水條件等存在差異 南坡水熱條件充足,植被自然帶復雜茂盛 北坡水熱條件略差,植被自然帶簡單稀疏 ②相對高度的差異2.4高度與坡度的組合及其他觀察角度 師:展示圖片。一般來說,相對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較陡峻;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較平緩。 此外,還可以觀察地面起伏狀況和破碎程度。總結提升 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地貌觀察的順序和內容。 學生參與到真實情境中,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得以鞏固知識,并提升地理實踐力。利用游戲《原神》,實地演示地貌觀察方法 珉林 ①展示地形圖,學生判斷屬于何種大地貌——山地 ②選取觀察位置——珉林最高點慶云頂觀察 ③按照地貌觀察的順序,先環視一圈,后從北部逆時針開始仔細觀察。分別為奧藏山(山峰)、光華林(張家界地貌,石英砂巖峰林)、琥牢山、南天門、絕云間。 ④觀察珉林的相對高度與坡度,都比較大。可見該地地勢險峻。 ⑤可以看到該地上山道路呈“之”字形,目的是降低道路坡度。 輕策莊 ①觀察大地貌——盆地 ②觀察輕策莊的相對高度與坡度,也比較大。 ③可以看到該地居民修建梯田,來降低坡度得以進行耕作。作業布置 1.收集家鄉所在地區的地形圖(等高線地形圖、數字地形圖等)以及遙感影像、考察報告、論文等資料,了解家鄉的地貌。 2.開展實地考察,在考察路線上選擇合適的觀察點,進行地貌觀察并記錄(參照表4.1)。觀察過程中可以拍照或畫素描圖板書設計 §4.2 地貌的觀察 ⑴觀察的位置 相對高處,視野開闊 ⑵觀察的順序 宏觀→微觀 面→點 ⑶觀察的內容 ①形態要素:高度、坡度、坡向②起伏程度③破碎程度教后反思 效果不足之處再認識: 設計優化之處再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