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2氣壓帶、風帶與氣候教學設計課題 第二節 氣壓帶、風帶與氣候課型 新課 課時 5學習目標 1.識記氣壓帶、風帶的形成與分布特點。 2.理解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3.結合實例分析,掌握季風的形成原理。 4.理解季風環流對氣候的影響。學習重點 理解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2.結合實例分析,掌握季風的形成原理。學習難點 理解氣壓帶、風帶的移動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結合實例分析,掌握季風的形成原理學情分析 在學習大氣運動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把掌握分析運動的結果核心知識 氣候成因分析教學內容及教師活動設計 (含情景設計、問題設計等內容) 學生活動設計 二次備課導入】讀教材56頁引言圖文材料 提出問題:東非大草原上的動物為什么要大規模遷移?這與氣壓帶、風帶的移動有關系嗎? 引出話題:地球上大范圍、有規律的大氣運動叫做大氣環流。大氣環流的結果形成7個氣壓帶6個風帶。對全球天氣、氣候有重要影響。 那么全球風壓帶是如何形成的呢? 學生發言:略。 (課件出示圖文資料)組織學生讀教材57至58頁文字,觀察圖3-2-2及3-2-3,完成任務: (1)認識并記憶、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圖。 (2)展示學生的繪圖結果并點評。一、大氣環流 1.含義:地球上大范圍、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2.意義:調節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影響各地的天氣和氣候。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1.氣壓帶大致上平行于緯線呈帶狀分布。 (1)位置:緯線0°、30°、60°、90°分別是赤道低氣壓帶、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極地高氣壓帶的中心緯線。 (2)特點:高低壓相間分布;氣壓帶和風帶是相間分布。 (3)局部圖和變式圖,有以下三種類型: 2.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如下圖所示: [思考] 試分析赤道低氣壓帶與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成因有何不同? 提示:赤道低氣壓帶是由于熱力因素形成的,而副極地低氣壓帶是由于動力因素而形成的。 3.形成:高低緯之間的冷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形成三圈環流,進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氣壓帶和風帶。 (1)“動力”——形成氣壓帶 (2)“偏轉”——形成風帶風向 依據高、低氣壓帶的分布確定風帶的原始風向,再根據所在半球確定偏轉方向,從而判定風帶的具體風向。三、氣壓帶、風帶對氣候與景觀的影響 1.單一氣壓帶、風帶控制對氣候的影響 在單一氣壓帶、風帶控制下形成的氣候類型,其終年氣溫和降水較穩定,季節變化小,分析如下表所示: 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成因氣候特征溫帶海洋 性氣候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全年都受西 風帶控制終年溫和 濕潤熱帶沙 漠氣候南北緯20°~30°大陸內部、大陸西岸全年都受副熱 帶高氣壓帶或 信風帶控制終年炎熱 干燥熱帶雨 林氣候南北緯10°之間全年都受赤 道低氣壓帶 控制終年高溫 多雨2.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受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影響,降水往往具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特征,具體分析如下表所示: 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成因氣候特征地中海 氣候南北緯 30°~40° 大陸西岸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西風帶控制夏季炎熱干 燥,冬季溫 和多雨熱帶草 原氣候南北緯 10°~20°干季時受信風帶控制,濕季時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全年高溫, 一年可分干 濕兩季3.氣壓帶對氣候和景觀的影響 氣壓帶形成的氣候特征主要景觀赤道低 氣壓帶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熱帶雨林景觀副熱帶 高氣壓帶炎熱干燥的氣候熱帶荒漠景觀副極地 低氣壓帶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溫暖而短促亞寒帶針葉林景觀極地高 氣壓帶酷寒干燥的冰原氣候或者苔原氣候冰原或者苔原景觀4.風帶對氣候和景觀的影響 (1)信風控制:氣候干燥,多荒漠景觀。 (2)西風控制的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3)極地東風控制:形成苔原氣候與景觀。 5.氣壓帶、風帶季節移動對氣候的作用 南北緯 10°~25°地區赤道低氣壓帶與信風帶交替控制形成熱帶草原氣候與稀樹草原景觀南北緯 30°~40°大陸 西岸地區副熱帶高氣壓帶與西風帶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氣候與常綠硬葉林景觀[思考] 在地中海地區發展農業種植,必須首先考慮的自然區位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提示:水源。因該區為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高溫干燥,降水少。四、季風與季風氣候 1.北半球冬、夏季氣壓活動中心的形成與分布 (1)1月:副極地低氣壓帶被大陸上冷高壓切斷(2)7月:副熱帶高氣壓帶被大陸上熱低壓切斷2.季風環流與季風氣候 東亞季風南亞季風成因海陸熱力差異海陸熱力差異,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季節 風向夏季東南風夏季西南風冬季西北風冬季東北風源地冬季風源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夏季風源于西北太平洋地區冬季風源于蒙古—西伯利亞地區,夏季風源于印度洋性質夏季溫暖濕潤、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濕熱,冬季溫暖干燥氣候 類型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思考] 我國云南南部的滇南谷地形成了熱帶季雨林景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該地地處我國的熱帶地區,緯度較低,夏季受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的影響明顯,形成了熱帶季風氣候,發育了熱帶季雨林景觀。板書設計(含思維導圖) 一、大氣環流 1.含義:地球上大范圍、有規律的大氣運動。 2.意義:調節高低緯度之間、海陸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影響各地的天氣和氣候。 二、氣壓帶、風帶的分布 1.氣壓帶大致上平行于緯線呈帶狀分布。 2.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季節移動而移動,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3.形成:高低緯之間的冷熱不均和地轉偏向力,形成三圈環流,進而形成了全球性的氣壓帶和風帶。 三、氣壓帶、風帶對氣候與景觀的影響 1.單一氣壓帶、風帶控制對氣候的影響 2.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對氣候的影響 3.氣壓帶對氣候和景觀的影響 四、季風與季風氣候作業設計 教程習題:見ppt 教輔書:導學案 補充習題:見ppt 其他任務教學反思 本堂課完成了上課的教學目標,采用了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加討論,作為課堂的主體,整堂課生動精彩。課后通過批改學生的作業和學生的學案反饋,效果較好。但是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多媒體的使用和板書的配合使用可以更加的貼合。在課堂討論環節,我應該給予更多的積極評價,以鼓勵學生。在以后的教學我會改正自己的不足,讓我的課堂更精彩,更生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