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二節 海水性質本節是有關海洋的一些基礎知識,有人說21世紀將是海洋開發的世紀,海洋是人類擴大生存空間的理想場所。海洋被譽為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故鄉、貿易的通道、國防的前線、資源的寶庫,隨著人口的增加,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解決人類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拓寬生存空間,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勢在必行,為此,我們首先需要認識海洋。海洋水體是大氣水和陸地水的主要來源,也是大氣的主要熱源;海洋與陸地的相互作用,從海洋對陸地的作用這方面來看,一方面是海洋水體運動的影響;因此,研究海洋水體的性質和運動特征及其對人類環境的影響,在海洋環境對人類的發展日益重要的“海洋時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海洋中的許多自然現象與海水的理化性質有關,其中海水溫度和鹽度是表示海水性質的重要指標.1.人地協調觀:學生通過對海洋的認識,理解人類與海洋的相互關系,合理利用和保護海洋,促進可持續發展。2.綜合思維:運用圖表等資料,歸納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規律及影響因素。3.區域認知;通過圖表分析,認識不同海域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差異,找出世界鹽度最高和最低的海區,并解釋原因。4.地理實踐力:以現實生活的事象為例,走近海洋,利用地圖冊和新聞影視資料,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有關海洋知識,海水的一些物理、化學性質,由淺入深,增強對知識的理解。重點: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規律。難點:海水溫度、鹽度、密度的分布規律原因分析。多媒體 自制教具引入課題浩瀚的海洋,被譽為生命的搖籃、資源的寶庫。海洋既是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空間場所,也是影響地理環境發展演化的重要因素。海洋水體以及海洋中的各種組成物質,構成了對人類生存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的海洋環境。中國海域遼闊,海洋資源十分豐富,對今后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必將起著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下面我們學習有關海洋的知識內容。過渡:介紹美國海軍“長尾鯊”號核潛艇事故,過渡到海水的性質一、海洋基本情況介紹(一)海洋是地球的水庫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海洋面積遼闊,水深巨大。海洋占全球表面積為71%,約3.62億平方公里,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800米,體積約13.7億立方千米,蓄積水量占地球水體總水量的96.53%。(二)海洋是大氣的熱源和水源溫故知新,聯系前面兩章大氣、水循環的知識,海洋不僅是地球的水庫,還是大氣中水汽和陸地水的主要來源,也是大氣的主要熱源之一。據統計資料:世界海洋每年蒸發總量可達450000立方千米,其中大約90%的水汽直接在海洋上空凝結,以降水形式返回海洋,其余約10%的水汽由大氣運動送到陸地上空,凝結降落,再通過河川徑流返回到海洋。由于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從第一單元的有關知識內容可知,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是地面輻射,而地面中,海洋占了71%,因此,我們可以說海洋是大氣的主要熱源。海洋是地球水體的主體,海水的熱容約為空氣的3100倍,因此,海洋在為大氣提供水汽、調節地球的氣溫方面,起著重大的作用,它積極參與著大氣的熱量平衡和水分平衡,海洋和大氣之間廣泛存在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承轉)前面我們了解了一些海洋的基本概況,對海洋環境有了一些初步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再來學習海水的一些理化性質——海水溫度、鹽度和密度。二、海水溫度(板書)請同學們閱讀課文的第二部分內容——海水溫度,并回答以下問題:Ppt展示問題,學生閱讀課文,然后,老師進行問題點撥、歸納和總結。1.海水熱量的收入來源與支出去處;2.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3.海水溫度與人類活動。歸納:1、 海水熱量收入:太陽輻射(主) 海水熱量支出:海水蒸發(主)注意海洋與陸地比較有何不同?答:陸地地面熱量支出主要方式是地面輻射教師分析課本圖3.8《太平洋西經170°低緯度某個觀測站水溫隨深度而變化的曲線》和圖3.9《世界大洋8月表層海水溫度分布》圖,找出海水溫度隨深度和緯度的變化規律;板書:海水溫度隨緯度和深度的變化規律圖3.8太平洋西經170°低緯度某個觀測站水溫隨深度而變化的曲線通過分析太平洋西經170°低緯度某個觀測站水溫隨深度而變化的曲線可知:上層海水 —— 海水溫度隨深度增加而遞減(教師設問,學生回答)深層海水(1000米以下)—— 海水溫度隨水深變化不大,保持低溫狀態(為什么?)答:海水的熱量主要來自太陽輻射;海水導熱率很低。總結:海水溫度的垂直變化:隨深度增加而遞減,但1000米以下水溫差別不大。(板書)通過分析圖3.9《世界大洋8月表層海水溫度分布》可知表層海水的水平分布規律海水表面平均溫度的緯度分布規律:從低緯度向高緯度遞減。海水表面溫度的變化特點:海水表面溫度受季節的影響、大氣運動及海水運動的影響。海水溫度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影響海洋生物的分布:海洋表層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數量和種類越少。影響海洋運輸:緯度較高的海域,海水有結冰期,通航時間較短, 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裝備破冰設施海水對大氣溫度起著調節作用:使沿海地區氣溫的季節變化和日變化均比內陸地區小。活動題分析海水溫度對游泳活動的影響:通過課本圖3.11葫蘆島、廈門和西沙海洋站的表層海水月平均溫度,學生討論回答;分別描述3個海域的海水溫度季節變化特點?3個海洋站附近的海冰浴場分別有哪些月份適宜人們游泳?比較3個海域適宜人們游泳得時間長短差異,并說明原因?(承轉)我們學習了海水溫度的變化情況,了解了海水溫度的分布規律及其一些影響因素,下面我們再學習海水鹽度的基本情況。請同學們繼續閱讀課文的海水鹽度這一部分內容,這部分是本節中的重點內容,內容雖少,但重要性較高,安排同學們看課本時,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這些問題通過ppt展示出來,便于學生直接了解,并有重點地進行分析課文內容)。1.鹽度的概念。2.海洋表面鹽度的分布規律。3.影響鹽度分布的因素。到過大海的同學都知道,海水的味道既咸又苦,為什么會是這樣的呢?因為海水中含有很多鹽類物質,其中主要的是氯化鈉和氯化鎂。為了表示海水中鹽類物質的數量,人們采用鹽度,即單位質量海水中所含鹽類物質的質量。通常用千分比表示1000海水所含鹽類物質的多少,世界大洋的平均鹽度約為35‰,影響鹽度的因素(外海或大洋)溫度越高,鹽度越高降水越多,鹽度越低蒸發越大,鹽度越高通過分析圖3.12《世界大洋8月表層海水鹽度分布》,得出海洋表面鹽度的分布規律世界大洋表層海水鹽度由南北半球的副熱帶向兩側的低緯度和高緯度海域遞減。副熱帶海域鹽度最高,赤道和極地海域鹽度較低。影響鹽度的因素(近岸地區)有河流入海,鹽度較低,反之較高(相對封閉海域影響更明顯)海水鹽度與人類活動:(學生閱讀回答)曬鹽、制堿、提鎂、溴影響海水養殖淡水資源重要補充:海水淡化,直接利用 ——沖廁、工業冷卻水活動探究分析紅海鹽度高、波羅的海鹽度低的原因(學生對照圖表討論,教師總結)歸納紅海、波羅的海地區的氣候特征。結合河流分布和流域氣候特征,推測河流對兩海域鹽度的影響。分析紅海、波羅的海與外海連通狀況對鹽度的影響。分別總結紅海鹽度高、波羅的海鹽度低的原因。材料補充:紅海是印度洋的內海,位于非洲大陸與阿拉伯半島之間,大部分海區介于10°N~30°N,常年受副熱帶高壓和東北信風的控制,以下沉氣流為主,降水稀少。如紅海北部年降水量僅為25毫米,南部也不過250毫米,而蒸發量卻很大,可達降水量的10倍以上。另外,紅海西岸是撒哈拉大沙漠的東部邊緣,東岸也是熱帶沙漠廣布,四周幾乎沒有淡水的注入、稀釋。其鹽度可高達4.1%,為世界鹽度最高的海區,波羅的海位于歐洲的北部,介于52°N~65°N之間,緯度較高,氣溫較低,蒸發量比較小,加上四周每年有大小250多條河流帶來的淡水匯入、稀釋,因此形成世界上鹽度最低的海區,還不到1%。(承轉)學習了海水鹽度的變化情況,了解了海水鹽度的分布規律及其一些影響因素,下面我們再學習海水密度的基本情況。三、海水的密度(板書)概念:單位體積內海水的質量影響因素:溫度、鹽度、深度海水密度分布規律:閱讀圖3.16大洋表層海水溫度、鹽度、密度隨緯度的變化討論分析、歸納表層海水分布規律(水平分布):緯度越高,密度越大同緯度海域,密度大致相同垂直分布規律: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因緯度而異。不同緯度:中低緯度海區:一定深度內海水密度基本均勻,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隨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則海水密度,隨深度變化很小。高緯度海區:海水密度隨深度的變化較小。海水躍層:海水密度等參數隨深度增加而顯著變化的水層潛艇躲在密度躍層下方時,因下方海水密度較大,好像潛艇自己觸摸海底一樣,潛艇可以關閉發動機停靠在上面(故而稱液體海底),密度躍層對聲波具有折射作用,當敵人的軍艦發射探測潛艇的聲波時,常被躍層擋回,躲在躍層之下的潛艇就能避開敵人的耳目,從而達到完美的“隱身”效果海水斷崖:海水密度等參數隨深度增加而顯著減小(教師分析)美國海軍“長尾鯊”號核潛艇事故真相,由于密度的急劇減小,浮力迅速下降,因此當潛艇進入海中斷崖時,由于浮力不夠,從而迅速發生急劇“掉深”。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就是由于遭遇海中斷崖和強烈的海洋內波而迅速下沉,最終由于深度過深,水壓過大導致潛艇解體,船員無一生還。總結:海水密度與人類活動影響潛艇的航行,有可能發生“海中斷崖”現象用于軍事戰爭,躲避敵軍偵察(課外閱讀)自學窗:見課本56頁,御咸蓄淡,變海灣為水庫板書設計:海水溫度:影響因素分布規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海水鹽度:影響因素分布規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海水密度:影響因素分布規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