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 題: 第二節 農業主備人: 備課組長:集 體 備 課 個人備課教學目標: 1、了解農業的定義以及農業的分類。 2、掌握我國農業的地區差異及分布。 3、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內容。 4、了解科技興農的內容。 二、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農業的重要性,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2、教學難點:農業的地區差異及分布。 三、課時安排: 2個課時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3分鐘) 同學們,我們每天喝的牛奶,吃的米飯、素菜、瓜果、魚肉,穿戴的衣帽,都是來自:農業 (二)學習目標(1分鐘) 1、了解農業的概念及類型。 2、掌握農業的具體分布。 (三)自學指導(先學) (5分鐘) 請同學們在5分鐘內完成書本90-93頁的內容,查找下列問題的答案。 1、農業是什么? 2、農業重要性? 3、農業的地區分布如何? (四)后教(15分鐘) 1、農業是什么? 展示圖4.6,說說什么是農業,有哪些類型? 農業:我們把利用動物、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通過人工培育來獲得產品的各部門,統稱為農業。 農業的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也是生物本身。 在耕地上種植水稻、小麥、大豆、棉花等農作物,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種植業。 種植、養育、保護、采伐林木以及對樹膠、松脂等林產品進行采集和加工,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林業。 靠放牧或飼養牲畜及家禽等獲得產品,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畜牧業。 在水域中進行天然捕撈,或者人工養殖有價值的水生生物,這樣的生產部門稱為漁業。 2、農業重要性? 農業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必需的吃、穿、用等物質資料。 農業還給工業生產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消費市場。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3、農業的地區分布如何? 展示圖4.10,分析我國農業分布。 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差異顯著;我國西部地區天然草場廣布,農業中的畜牧業地位重要,那里有我國的四大牧區。因為降水稀少,種植業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 我國東部地區是種植業、林業、漁業主要分布區。其中,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沿海地區是我國海洋漁業基地;南方地區淡水漁業發達。 分界線:年降水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圖4.11,我國農業的分布——南北差異 (以秦嶺---淮河為界) 糧食作物:小麥--北方,水稻--南方 糖料作物: 甜菜--北方,甘蔗—南方 油料作物: 花生--北方,油菜--南方 棉花:長江中下游平原、華北平原、新疆南部 (五)當堂訓練(15分鐘) 1.關于我國農業差異說法錯誤的是 ( ) A.東西部差異大,東部種植業為主,西部畜牧業為主 B.農業類型東西差異的分界線大致與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線一致 C.西部有四大牧區 D.主導農業南北的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地形 2.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糧食,蔬菜來源于( ) A種植業 B 林業 C 牧業 D 漁業 3.關于我國農業分布說法錯誤的是 ( ) A.在西部,種植業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綠洲 B.半濕潤和濕潤的平原地區以種植業為主 C .林業集中分布在西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東南部的人工林區 D .沿海地區是我國漁業基地,南方地區淡水漁業發達 4.下列四種農作物中,分布在華北平原的是( ) A甘蔗 B 油菜 C 花生 D 甜菜 5.采購員要去采購甜菜和馬鈴薯,應該去( ) A 松嫩平原 B 黃土高原 C 四川盆地 D 成都平原 6.下列地區中不利于種植業發展的是( ) A 東北平原 B 華北平原 C 長江中下游平原 D 塔里木盆地 7.我國東北平原的耕作制度是 ( ) A一年三熟 B一年兩熟 C 一年一熟 D 兩年三熟 (六)課堂小結(1分鐘) 從我國人口的角度來說,農業是解決人民溫飽的基礎;農業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是發展國民經濟的重中之重。 第二課時 (一)導入 (2分鐘) 我們學校當地農業以什么為主?為什么? 學習目標(1分鐘) 1、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 2、了解科技興農的內容。 (三)自學指導(5分鐘) 請同學們在5分鐘內完成95-99頁的內容,查找下列問題的答案。 1、什么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2、科技興農有哪些成果? (四)后教(16分鐘) 1、什么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我國各地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發展農業的優勢和不足。把要發展的農業生產部門和農作物,布局在適宜它發展或生長的地區,以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這是“因地制宜”的重要內容之一。 宜林則林、宜糧則糧、宜牧則牧、宜漁則漁 地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適宜發展林業。 降水較少、牧草茂盛,適宜發展畜牧業。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豐富,利于耕作 水源豐富,適宜發展漁業。 因地制宜的自然條件:氣候、水源、土壤等。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交通運輸、政策、科技。 2、科技興農有哪些成果? 農業走上機械化、專業化、高產、高效的道路上。 雖然我國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已經超過50%,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所以我們必須依靠科技優勢,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加快我國從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邁進的步伐。 (五)當堂訓練(15分鐘) 1.我國南方與北方的耕作制度和種植的農作物有明顯差別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氣候條件 B 地形條件 C 土壤條件 D 水源條件 2.下列農業符合因地制宜觀點的是() A.在干旱草原開墾耕地種糧食 B.在南方地區發展桑基農業 C.在西雙版納毀林開荒 D.在三江平原大面積植樹造林 3.珠江三角洲把糧田改種蔬菜的原因是() A.自然條件 B.氣候條件 C.國家政策 D.市場需求量 4、下列有關我國科技對農業發展的作用,不正確的是 ( ) A.我國已經由農業大國走向了農業強國 B.我國雖然科技發展很快,但同發達國家仍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C.依靠科學技術,使農業增長方式正從廣種薄收轉向優質高產 D.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機械化和專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課堂小結(1分鐘) 農業的地區差異不僅體現在東部和西部的差異,而且包括東部地區南北方差異。各地區農業的發展要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只有因地制宜才能發展好我國的農業。在農業方面,我國依靠科技,大力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課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