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統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六單元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第12課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教學設計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全球航路開辟后,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伴隨著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加快對外經濟侵略的步伐,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與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均不斷擴展,世界聯系加強,至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本課上承第三、四、五單元,體現了工業革命帶來的世界影響,并下啟第13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這是亞非拉人民與殖民者抗爭的歷史基礎。本課敘述了殖民者這一主體的殖民擴張歷史,第13課則從被殖民者視角出發敘述其抗爭的歷史,兩課時序、邏輯相銜接。教學目標總體目標:認識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過程以及其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1.通過課前自主預習,完成預習案表格,教師點撥通過時間軸梳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過程,概括西方列強在不同階段、不同地區的殖民方式和特點。(素養目標:時空觀念、歷史解釋)2.通過閱讀文字、圖片等資料,聯系所學理清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對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的推動作用。(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3.通過研讀史料和思考探究,揭示殖民擴張的本質,辯證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影響,進一步增強對中國倡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方案的認同,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過程教學難點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殖民擴張的關系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視頻(二)教學方法教法:以講授法為主,輔以課堂討論法和歷史圖示教學法學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學習法、史料研讀法、繪制時間軸、填寫表格等板書設計背景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播放歌曲《最后的莫西干人》教師簡單介紹,亞歷桑德羅,最后的印第安人,一位靈魂藝術家,采訪他時,他說,當他吹奏起“瓦拉嚯”(印第安笛)時,他的內心,他的一切,都會融入進去,他的靈魂,也會隨著古老的音樂飄向世界。世界是不公的,印第安經歷了太多苦難,印第安人還剩下什么,只有這古老的音樂,訴說著自己的待遇吧。他一直致力于傳播印第安文化,他的臉書主頁寫著:停止國家主義,停止種族歧視,我們都是兄弟。教師:一首曲子,道盡一個文明的誕生,崛起,衰亡,每一次的放下樂器,代表著文明的選擇,而拿起樂器,繼續吹響這首曲子,象征著,文明的發展、前進、與不屈不撓。印第安人遭受了什么才會發出這樣的吶喊?讓我們一起走進第12課《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 學生聆聽,談聽后的感受。 通過歌曲引發學生的共鳴,直接導入新課。環節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過程 概念解讀呈現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構成圖示,解釋世界政治體系、世界經濟體系、世界殖民體系的含義。反饋預習案:教師結合學生預習案完成情況以及在預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點評。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新航路開辟—18C晚期)問題1:請在地圖上標注出15-18C末,在拉丁美洲的主要殖民國家及其對應的殖民地;并根據教材概括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方式。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梳理拉美殖民的基本史實,配合地圖講解過程。2.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新航路開辟—20世紀初)任務1:請在地圖上標注出15-20世紀初,在亞洲的主要殖民國家及其對應的殖民范圍。思考1:此時亞洲殖民版圖中為何沒有西、葡的殖民地?思考2:為什么無法像在拉丁美洲一樣占領更廣闊的殖民地?思考3:為什么日本和俄國沒有成為殖民地?任務2:結合教材和必修上冊,根據不同時期殖民方式,分析其階段性特點?非洲的殖民地化(新航路開辟—20世紀初)根據教材結合地圖,概述西方列強瓜分非洲的過程。問題4:觀看視頻,指出非洲國家的分界線的特點?反映了什么問題? 知道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構成,了解世界殖民體系,能辨析其與世界經濟和政治體系的區別于聯系。學生借助地圖和時間軸,建立起對西、葡殖民拉丁美洲的時空認知。列舉西方列強在拉丁美洲實行專制統治、掠奪財富的殖民方式。結合教材,在地圖上標注出15-20世紀初,在亞洲的主要殖民國家及其對應的殖民范圍。通過完成3個問題思考,理解殖民擴張背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更深層邏輯。結合材料分析,西方國家殖民方式發生的變化。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和地圖,了解非洲國家分界線較為平直的特點,回答教師問題;知道“有效占領”原則和“地圖上作業”。 厘清本課關鍵概念,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通過完成表格,能將一些細碎的知識點提前進行整合,通過時間軸嘗試自主構建本課知識線索。學生能了解西、葡在拉美殖民的主要地域和時間,培養學生梳理歷史史實的能力,涵養時空觀念。能說出列強在亞洲的殖民概況;提高讀圖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理順西方列強殖民南亞、東南亞、東亞和西亞的過程,增強時空觀念;結合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關系,理解殖民擴張方式的不同,及其不斷擴展的背景,培育唯物史觀。學生能借助歷史地圖和表格等,用特定的時空術語概述列強殖民方式的變化,培養時空觀念;聯系兩次工業革命感悟殖民擴張規模擴大的背景,培養唯物史觀。聚焦于亞非拉地區的典型事例,分析辯證理解殖民擴張不同的特點和方式,同時結合歐洲歷史理解呈現這種特點背后的成因。通過分析非洲殖民方式“地圖上作業”,認清柏林會議的本質是瓜分非洲,在此基礎上分析導致的影響。環節二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原因 反饋預習案時間軸:課件展示學生預習案上的時間軸,教師簡單做點評。利用副板書時間軸總結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形成的形成過程,再通過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分析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材料: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文明世界的經濟都是以農為本的,從根本上說是自給自足的經濟,其本身帶有封閉性,因而成為各地區、各國間橫向聯系的障礙。資本主義兼具開放性和擴張性,它以暴力或和平的方式向外擴張,向海外殖民,向世界各地傾銷商品,掠奪各地的廉價原料。隨著資本主義向壟斷階段過渡,它不但要求進一步擴大商品市場及原料供應地,且也要求對海外進行資本輸出,從而推動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摘編自吳于謹、齊世榮《世界史》教師最后結合板書進行總結。補充波托西銀礦的相關圖片文字史料,組織學生閱讀。 學生研讀材料,結合工業革命等事件,分析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認識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推動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學生觀察圖片,閱讀文字材料,加深對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過程的認知。 學生提高提取材料信息和概括歸納的能力,理解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根本原因。通過圖片、文字材料,進一步幫助學生感知資本主義崛起的過程也是資本主義殖民體系形成的過程,充滿了血腥和暴力。環節三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影響 【合作探究】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產生了哪些影響?材料1:讓別的國家分割大陸和海洋,而我們德國滿足于藍色的天空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也要要求陽光下的地盤。——德國外交大臣皮洛夫材料2:1880年時,我們所面對的不完全是一個單一的世界,而是一個由兩部分所合成的全球體系:一部分是已開發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賴的、貧窮的…19世紀80年代,歐洲不僅是支配和改變世界的資本主義發展核心,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和資本主義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英]霍布斯鮑姆《帝國的年代:1875—1914》材料3: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德]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統治的未來結果》教師給出三段材料,組織學生小組合作討論。 閱讀兩則材料,結合所學和教材,辯證分析世界殖民體系的多重影響,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理解殖民擴張的“建設性”和“破壞性”,以及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學生結合材料論述自己的觀點,能夠提高歷史解釋能力;促進學生理解世界殖民體系對于世界歷史發展的多重影響,培養全球視野,涵養家國情懷。環節四總結提升 按照拉美、非洲和亞洲的順序分別出示相應的圖片材料,呈現不同地區殖民方式,引導學生思考:到底亞非拉的光明之路在何方?亞歷桑德羅說:停止國家主義,停止種族歧視,我們都是兄弟。同學們你們有什么感受?或者啟示? 學生結合西方殖民者對拉丁美洲、亞洲、非洲殖民的史實思考回答。 引發深思,在這種屠殺、掠奪或是商戰、瓜分的局勢下,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充滿了血腥和欲望,它造成了殖民國家和殖民地兩種截然不同的歷史走向,繼而引發學生思考,要實現基于平等基礎上的全球發展,該如何開啟覺醒光明的解放之路?課后作業1.完善預習案上的時間軸,完成對應練習冊作業。2.選做:當今世界一些國家的新殖民主義正在興起,不同于直接殖民統治,而采取更隱蔽的、間接地手段威脅著一些國家的利益,我們應當如何應對,談談你的看法。(不少于200字,史論結合,邏輯通順)過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影響啟示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