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章《地表形態的塑造》問題研究 崇明島的未來是什么樣子 教學設計【課程標準】結合實例,解釋內力和外力對地表形態變化的影響,并說明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課標分析】本條“課程標準”有兩個要求:一是理解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二是學生要能夠結合實例,能夠正確理解人類活動與地表形態的關系。而對本研究的要求是:學生能夠結合實例,收集崇明島的相關資料,了解長江河口沖積島的形成過程,結合崇明島的自然條件、自然規律和人類活動對其的影響,科學的推測崇明島未來是什么樣子。【學習目標】1 通過收集資料并結合河流地貌發育的原理,理解河口沖積島的形成原因;(區域認知、綜合思維)2. 根據長江河口沖積島的歷史變遷示意圖及相關資料,推測崇明島的形成過程及未來的變化趨勢;(綜合思維)3. 運用資料綜合分析崇明島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人地協調觀)【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探討在河流和人為雙重作用下,地表形態的發展演化【設計思路】河流對地表形態的塑造自河流誕生之時就已開始,那么位于長江口的崇明島在未來還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本研究在提出問題之后,分為三個步驟進行研究,依次為:收集資料,了解河口沖積島的基本情況和形成過程;根據長江河口沖積島的歷史變遷示意圖,推測崇明島的形成過程;收集資料,說明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最后,綜合分析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在崇明島的形成過程中產生的影響,推測崇明島的未來變化趨勢。本研究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人類活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學會將自然和人為因素結合起來分析地表形態的發展演化。【教學方法】本節課運用的教學方法有圖表資料分析、案例教學、多媒體教學和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等。【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 1.播放“崇明島宣傳片”視頻,設計問題:這座美麗的島嶼位于哪里?有何特征?如何形成的呢? 2.展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和研究思路 觀看視頻并思考以上問題 視頻導入新課,引導學生思考崇明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明確目標和研究思路島嶼的類型 3.出示島嶼形成動圖; 4.解讀形成過程 分析不同類型島嶼形成過程及特征 學習新知識,為崇明島的學習做鋪墊沖積島的基本情況與形成過程 5.展示河口沖積島相關照片與文字資料,分析其特征和形成過程 6.提出問題:島嶼除了沖積島以外,還有哪些類型呢? 1.觀察照片,歸納其地理特征,結合資料分析沖積島形成過程。 2.學生繪制思維導圖 觀察地貌,并思考其成因,拓展島嶼知識儲備,讓學生通過對探究問題的成果匯報,學會分享,并從中獲得快樂、自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崇明島的形成過程 7.根據資料描述長江河口沖積島的生消變化順序,并畫出延伸方向。 8.展示照片與文字資料,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現在的長江河口的發育從 7000年前就已經開始,崇明島之前的沖積島都去哪了?為什么? 小組探討,思考后回答問題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思維的能力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 9.展示照片與視頻,師生總結人類活動對崇明島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10.課件展示,提出問題:圍海造陸可能會對島嶼自然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思考后回答 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分組探討這些人類活動可能會對自然環境產生哪些影響。 培養學生的深度思考、綜合思維的能力。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綜合思維的能力崇明島的未來是什么樣子? 11.有專家預測,崇明島未來會和北側的大陸連在一起,你認同這種說法嗎?試說明理由。 12.(展示課件)師生總結:綜合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對崇明島的未來進行科學預測。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對預測的方向說明理由。 1).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2).培養樹立人地協調觀,最終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并對預測的方向說明理由。 1.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2.培養樹立人地協調觀,最終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知識補充 13.河流地貌形態多樣,除了今天學習的沖積島-崇明島的形成與發展演變以外,同學們思考此問題:河流地貌對人類聚落的分布有什么影響呢? 小組討論,河流地貌對聚落的分布、形成與發展有哪些影響,小組代表匯報結果。 知識遷移,由點及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感悟收獲 14.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并分享給每個人。15.教師對學生的小結進行總結。 學生用 2分鐘時間談本節課的收獲。 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歸納總結的能力。課后作業 16.以“崇明島”為例,寫一篇短文來說明河口沉積島的形成,并闡釋其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 學生課后書面完成 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一、選擇題 圖 1為某區域地形示意圖,讀圖完成 1~2題。 1.圖中 a、c兩處最有可能形成的河流地貌是( )A.洪(沖)積扇、河漫灘平原 B.洪(沖)積扇、三角洲 C.河漫灘平原、三角洲 D.三角洲、河漫灘平原 2.a居民區建于河流上游地勢較低處,b、c、d居民區建于河流中下游地勢較高處,其原因正確的是( ) A.a區位于河流上游地勢較高的平坦之處,利于人類定居 B.b、c、d區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勢較高處,減少河流洪水的威脅 C.b、c、d區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勢較高處,容易獲取淡水資源 D.a區位于河流上游地勢較平坦處,有利于引用河流淡水 下圖是我國某歷史遺址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 3~4題。 3.宮室遺址分布在() ①河流右岸②河流左岸③被堆積的河岸④被侵蝕的河岸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村落沿河谷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①便于觀測水情②利于取水灌溉③土壤肥沃,適宜農業發展④礦產資源豐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二、非選擇題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問題。鐵板洲位于長江下游距離河口約600km的微彎河段,其下游200m處有一個相鄰沙洲——和悅洲,可認為是一對子母洲。甲圖示意鐵板洲、和悅洲的地理位置,乙圖示意1998-2016年鐵板洲、和悅洲的面積變化狀況。 (1)指出 1998-2016年鐵板洲、和悅洲面積變化狀況的異同,并分析原因。(2)分析鐵板洲、和悅洲的形成過程。 (3)指出鐵板洲被水流侵蝕的主要部位,并說明原因。 1-4 ABDB 二、(1)變化狀況的異同:鐵板洲、和悅洲的面積總體呈下降趨勢,且鐵板洲的下降速度更快。原因:長江生態環境的治理,上游水庫的修建,使得泥沙含量減少,沉積量變少;枯水期徑流量增加,河流沉積作用減緩,侵蝕增強,導致沙洲面積減小;鐵板洲位于和悅洲上游,受到的侵蝕作用更加明顯,面積下降速度更快。(2)長江中上游支流眾多,徑流量大,攜帶泥沙量大;鐵板洲、和悅洲所在河段的下游變窄,排水不暢,水流速度變緩,泥沙堆積。(3)鐵板洲的侵蝕作用主要位于洲頭及洲體西北側。原因:洲頭正對上游來水方向,侵蝕較強;受到洲頭的阻擋,水流分為左右兩只,洲體西北側的水流較大,加之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侵蝕作用更為明顯。課后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授課和學生課堂反饋,本節課基本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通過學生活動設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通過創新課堂設計來提高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和學生的參與度: 1.創新思路本節課提出“像科學家一樣思考”,用“科學家”研究地理問題的思路,來設計本節課的學習思路,讓學生明確知識的形成、論證過程,讓學生有一個使命感和責任感,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度,提高課堂實效。 2.創新邏輯本節課沒有按照教材的順序和內容,而是將教材內容通過補充、調整,使教學內容更加完整、邏輯更加順暢,體現學生的認知規律。 3.創新表達本節課提出學生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展示思維過程。既幫助學生梳理思路,又有助于學生地理術語的提煉。 4.創新作業 本節課作業形式既有傳統的試題又有“研習寫作”。通過傳統的試題檢驗學生學習情況和應試技巧,而通過“寫作”有效的梳理本節課的所學,并能引發思考,提高學生的地理邏輯思維和書面表達能力,是對學生的更高要求,符合目前我國的育人標準和選才要求。 但是,同時也有一些不足。如課件中過渡頁的設計會使思路更加清晰明了,課堂中還要更關注學生提出問題,給學生提出問題的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發問是提高課堂效果的更高階、更有效的措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