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 地貌的觀察第二課時課標要求與解讀本節內容的課標內容要求是“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視頻、圖像,識別3~4種地貌,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這條課標,涵蓋了第四章第一節常見的地貌類型和第二節地貌的觀察兩個部分的要求。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課標原文:了解地貌觀察的順序,能夠在野外選擇地貌觀察點并確定地貌觀察的順序。2.課標解讀:了解地貌觀察的主要內容,能夠在野外實地觀察和描述3-4種地貌。過程與方法:1.人地協調觀: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釋特定區域的地質地貌,并說明其對人類的影響。2. 綜合思維:從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地貌的環境特征。3. 區域認知:知道所觀察地貌的典型分布地區。情感態度價值觀:地理實踐力:在野外觀察或室內觀看視頻的過程中,體悟自然之美,樹立人地和諧的理念。二、教學重難點1.了解地貌觀察的順序及主要內容。2.掌握地貌觀察的方法、理解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3.等高線地形圖相關知識。三、教學方法案例分析法、講授法、探究法、分組討論法,讀書指導法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教材五.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過程表3 基于問題式教學模式的教學過程設計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引入 環節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教師呈現廬山考察時拍攝的視頻與景觀圖片(如圖所示),并呈現相關的新聞報道資料 [文字材料]80年代初熱映的《廬山戀》帶動了當地的旅游經濟,同時也引來了許多人上山居住,它亦是成為現今牯嶺鎮人口重負的歷史原因。人口的增加導致廬山生態環境也日益惡化。 提出問題: [核心問題]如果你是廬山的管理者,你需要從區域整體性條件出發,統籌兼顧的同時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廬山的居民點,經濟活動、基礎設施等,為居民提供優化的生產和生活環境。在此之前你需要認真的分析區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明確地理環境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為此,我們先從廬山的地貌考察開始,你會怎樣去去規劃你的考察路線呢?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觀看視頻,直觀感知廬山的自然、人文環境。 思考,作為一個廬山的管理者,會如何去解決這一問題 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以現實世界的管理任務為導向,讓學生學習新知之前先置于學習情境中,幫助學生認識到本節學習內容的實際價值,進而激發學生投入學習的積極性。新知學習 地貌觀察的順序 環節二:自主學習,分析問題 【自主學習,講解知識】 教師組織學生對本模塊的知識點進行學習,分析問題 問題①:如何選擇與確定觀察點? 問題②:應該按什么順序觀察? 【補充內容】這部分內容講解時需要補充以及引導學生簡單回顧初中地理相關知識內容,包括五種基本地形類型及其地形特征,以及次一級地形地貌特征。 五種基本地貌類型及特征 地形類型海拔地形特征平原200m以下寬廣平坦高原500m以上面積較大,外圍陡峻,內部起伏較和緩山地500m以上具有聳立的山峰,陡峭的山坡,地勢起伏較大丘陵200-500m地勢起伏較大盆地不一定四周高中間低次一級地形地貌特征 山頂中間高,四周低山脊中間高,兩側低山谷中間低,兩側高鞍部中間高,四周低【認真聽講】 認真閱讀課本的相關內容,聆聽老師講解。 回答1:觀察點的選擇首先應該選擇海拔相對較高、視野比較開闊、障礙較少的位置 回答2:觀察物體要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從點到面。 對于地貌觀察首先要觀察視野內的地貌如山地、平原,判斷屬于五種基本地形類型的哪一類;再觀察次一級地貌,如山嶺、河谷等,并回憶地理描述語言 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河岸觀察凹岸、凸岸的分布等。 【回憶舊知】 回憶初中地理相關知識,五種基本地形類型、次一級地形地貌,以及并用地理語言進行描述 1.對于相對簡單的知識內容,可以通過學生自學以及教師輔助講解,增加學生對本節課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儲備,為接下來的學習做準備。 2.簡單回顧初中所學,激起舊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進一步,建立聯系,完善知識結構體系。新知講授 地貌觀察的內容 【教師講解】 結合教材,闡述在野外進行地貌觀察的內容(包括高度、坡度、坡向、形狀、面積、空間分布、地面起伏、破碎程度等,其中以前三個要素為主)及其基本內涵 1.高度: 板書補充講解不同地形類型的絕對高度、相對高度以及坡度起伏情況: 地形絕對 高度相對 高度地面起伏情況平原<200m小起伏很小丘陵<500m一般<200m起伏不大山地>500m一般>200m起伏很大高原>500m邊緣較高 中間較低邊緣陡峻,起伏較大 中間坦蕩,起伏較小盆地不一定四周高中間低邊緣陡峻,中間起伏小,平坦開闊2.坡度 圖4.23 坡和坡角示意 坡度是劃分坡的重要標準,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的比值來表示; 等高線地形圖坡度示意 3.坡向 結合圖片講解迎風坡背風坡、陽坡陰坡的判斷方法,說明差異性,并且結合生活中的例子,引導學生思考不同坡度、坡向對自然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 如:坡地耕作與梯田 坡地耕作容易引發水土流失,特別是坡度大于15°的坡地。由此人們開辟了“梯田”以在坡地上種植,但梯田的坡度也要小于25°。 【學生聽講】 在教師講解的基礎上,圈畫教材中關鍵詞句,并對補充內容進行相應的筆記記錄,以明確地貌觀察的主要內容。 1.高度:包括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絕對高度可以通過查找地圖或借助儀器獲得,這是劃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據,相對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狀況。 2.坡度:學習坡度的計算方法、表示的含義,并能夠在等高線地形圖中,坡度進行識別,根據疏密程度判斷坡度的陡緩 3.坡向:了解迎風坡背風坡、陽坡陰坡的判斷方法,在此基礎上,不同坡向光照、水分的差異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以教師講解的方式,傳授地貌觀察的基礎知識,分別詳細說明相對高度和絕對高度的區別,相對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狀況。并且讓學生初步了解高度的獲取方式需要借助地圖或儀器 2.教師通過圖示的方式說明坡度的內涵以及測算方法,讓學生既學會從剖面圖以及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疏密程度判斷地形陡緩,培養學生探究地理規律的科學意識以及地圖信息的提取能力 3.結合生活實例,以直觀的圖示,讓學生感知坡向的判斷方法,明確坡向不同對地理環境的帶來影響,以及造成的差異性。在認識差異的基礎上,聯系生活,理解不同地貌對人類活動產生的影響,由此逐步形成因地制宜的觀念,培養人地協調觀案例研究 環節三: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結合實例,引導探究】 以廬山地貌為例,分小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四個問題 [問題鏈條] 問題①:如何選擇與確定觀察點? 問題②:你會按照什么順序規劃廬山地貌觀察路線? 問題③:觀察之后,你會從哪些角度去介紹廬山的地貌形態? 問題④:廬山的地貌形態有什么對人類活動有什么影響?應該如何改善廬山的人居環境? 【引導操作】 帶領學生利用谷歌地球進行模擬野外的地貌考察活動,考察對象為廬山的山地地貌。教師給出所要考察對象的經緯度坐標,引導學生在平臺中找出該地的具體位置 【結合真實情境,應用知識】 借助Google Earth以觀察廬山為導入,組織學生選擇合適的觀察點對廬山地貌進行觀察,選取三個觀察點,展示每個觀察點北、東、南、西四個方向的視野情況,注意運用語言講解結合圖片展示的方式引導學生觀察。 觀察點的選擇 古人云“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你想要識得廬山真面目你會選擇在下面A、B、C哪個觀察點觀察廬山地區的地貌,為什么?教師引導學生定位到三個觀察點 觀察點A(海拔850m) 觀察點B(海拔1100m) 觀察點C(海拔200m) 地貌觀察的順序 結合視頻講解廬山地貌概況,引導學生分析觀察廬山的順序:廬山是一座外險內秀的斷塊山,孕有山地、河流、冰川等多種地貌。山峰約有171座,陡崖廣布。河谷呈V形,呈階梯狀分布,內有許多急流與瀑布。那么,你選擇以下面何種順序觀察廬山地貌,為什么? A. ③—①—② B. ①—③—② C. ①—②—③ D. ②—①—③ 地貌觀察的內容 以小組的形式,對選擇好的觀察點,按照上述的順序對廬山地貌進行觀察,從高度、坡度以及坡向等三個角度進行觀察,并且用地理語言描述你所觀察到的地貌景觀特征,并填寫觀察記錄表 注:學生進行探究時,教師要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基本 信息日期:地點:小組成員:記錄著:經緯度地貌類型絕對 高度相對高度坡度坡向經度: 緯度:宏觀: 微觀:起伏狀況破碎程度形狀面積分布土地利用地貌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以小組為單位,根據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地形要素的測量與觀察,討論分析地貌形態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討論建議:可以從人口集中地、交通路線、耕等方面展開討論;同時提到影響應該想到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個方面展開。討論時間為5分鐘,結束后請小組代表分享觀點。 【課前準備】 學生在課學習地貌觀察的基礎上按照興趣、能力以及個人意愿進行分組每個組4—6人,每個小組應有一個小組長,小組長起到引領和表率的作用。鼓勵小組成員課堂上積極發言,對于課堂上學習氛圍較為濃厚,回答問題較積極的小組給予一定的表揚和獎勵。 【熟悉并操作軟件】 打開谷歌地球,在線上熟悉軟件操作頁面根據教師指導,利用經緯度坐標或地名搜索來定位考察對象。初步觀察所展示的廬山的地貌特點。 觀察點的選擇 【學生回答】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獨立操作軟件,放大地圖全方位觀察。從中選擇一個觀察點對廬山地區地貌進行觀察,注意要說出要選擇的觀察點,并闡述具體原因。 學生回答示例一: 日常生活中,我一般會選擇從高處觀察一座建筑,能比較好地看到它的全貌; 在三個觀察點中,B觀察點的海拔最高,有1100m,而且視野較為開闊,能看到最高峰;A觀察點海拔也相對較高,但其位于山谷內,視野受兩側的山體阻擋;C觀察點海拔較低,位于河道中,視野受旁邊建筑物阻擋; 所以,我選擇觀察點B,它位于山脊,海拔相對于A、C點較高,視野開闊,向北看去能看到廬山最高峰,向東可看到山脊線,向西、向南可看到不同的兩條山谷。 地貌觀察的順序 在老師引導下結合等高線地形圖,識別廬山的地貌類型,規劃觀察廬山地貌的順序。 學生回答示例一: 我選擇順序B,從整體瀏覽廬山山地開始,到觀察次一級的山嶺、河谷地貌,再到觀察更小的陡崖、瀑布等。 地貌觀察的內容 小組合作,解決問題,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先從整體上瀏覽廬山的地貌,說明其面積、分布概況、整體起伏情況、破碎程度等。 再通過軟件測量觀察點的絕對高度。選擇一個參照點測量兩地的相對高度、坡度。判斷觀察點的坡向。完成觀察記錄表 地貌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以小組為單位,根據已有的數據以及已經觀察得到的特點,討論地形地貌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從正反兩個方面回答,并針對不利影響,嘗試提出一定的改進措施等。 1.通過課前的分組準備,為地理課堂實踐活動的有序開展做準備。充分調動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鏈條,使學生明確任務要求。 2.通過學生自己操作地理軟件,營造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地理實踐力。回顧經緯度坐標判讀位置,使學生初步辨別廬山的地理位置,提高區域認知能力 3.結合所學,獨立自主操作軟件,完成較簡單部分的操作,對比三個觀察點,結合所學知識,完成地貌觀察點的選擇 4. 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現代地理信息技術,使其意識到可以利用Google Earth等數字化工具對某區域地貌進行勘察,為實地的野外地貌考察做準備,逐步培養學生進行地貌考察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 4.結合廬山局部等高線地形圖,培養學生讀圖意識,從地圖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4.地貌觀察的內容使需要重點探究的部分,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能夠發揮小組成員的多元智能,在合作交流中優勢互補。 5.通過操作軟件,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讓學生感受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切實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與地理實踐力 6.通過分析廬山的人類活動,讓學生對該區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虛擬考察中體會探究學習地理的愉悅。在培養地理實踐力的同時,正確認識人地關系,理解認識自然、尊重自然的重要性。環節四:應用遷移,深化問題 完成廬山地貌的觀察后,將地貌觀察的方法應用到湖北武當山。 要求學生根據所學,以及廬山地貌的觀察的順序與方法,同樣用地理的語言對武當山的地貌特征進行描述,從高度、坡度、坡向、面積、分布、起伏狀況、破碎程度幾個方面進行描述。并說明武當山地形地貌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并思考武當山與廬山兩地的區別,是否有可以相互借鑒之處。 【遷移應用】 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對武當山進行觀察,熟悉地貌觀察方法。并且討論交流兩地的區別與聯系,在處理人地關系上的異同。 通過將本節課所學應用到新的地理情境中,解決新問題, 進一步鞏固知識、通過應用所學,強化技能。提升地理實踐能力。通過兩個地區的差異對比進一步強化區域認知。環節五:展示交流,總結評價 【總結評價】 教師總結對地貌觀察的最終目標使依托自然環境的背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實現人地協調,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評價:教師事先制定好評價量表(見附錄),說明評價標準,對學生個人以及小組分別進行評價 【總結評價】 聆聽教師總結,學生由小組代表,總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以及本節課的收獲根據實際情況填寫評價量表。 學生分享活動過程中的個人成長與收獲,教師對學生在整個活動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進行中肯的評價,以提升學生自我認知、自我內省的能力。七、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