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4.2 地貌的觀察(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4.2 地貌的觀察(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冊

資源簡介

必修第一冊 教案
第四章 地貌
4.2 地貌的觀察
知能素養對標
必備知識 學科能力 學科素養 學考對標 高考對標 高考考向
地貌觀察的順序 學習理解能力 觀察和記憶 比較和關聯 概括和歸納 應用實踐能力 解釋和實踐 計算和技能 綜合和推論 遷移創新能力 區域判斷和定位 評價規劃 綜合思維 人地協調觀 區域認知 地理實踐力 水平1 水平3 【考查內容】 等高線地形圖判讀和應用;描述地貌特征;不同地貌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 【考查題型】選擇題、綜合題
水平2 水平4
地貌觀察的內容
第一部分:本節教材解析—走近學科素養
【必備知識一:地貌觀察的順序】
地理事實
1.地貌形態與規模
(1)形態:千姿百態—各種地貌混雜在一起。
(2)規模:大小不等—較大地貌往往由次一級的地貌組合而成。
2.觀察順序
(1)位置:選擇視野比較廣闊的地方。
(2)原則: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的順序。
(3)順序:先觀察視野內的大地貌(山地、平原等);再觀察和描述次一級地貌(山嶺、河谷等),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
(4)輔助觀察:利用地形圖、遙感影像等。
核心概念
地形:陸地表面各種各樣的形態。
地貌:地表外貌各種形態的總稱,又稱地形。但是實際上比地形的范圍更廣泛一些。
【必備知識二:地貌觀察的內容】
地理事實
1.地貌觀察的重要內容是高度和坡度
(1)高度
①絕對高度可以通過查找地圖或借助儀器獲得,是劃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據。
②相對高度能夠反映地面的起伏狀況。
(2)坡度、坡向
坡的形態多種多樣,主要觀察坡度和坡向。
①坡度是劃分坡的重要標準。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的比值來表示。坡度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巨大。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土壤侵蝕。鐵路線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過2.5%-3%。
②坡向
坡向:依據熱量分為陰坡和陽坡,依據風向分為迎風坡和背風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條件存在差異,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
高度和坡度的組合,能夠反映地貌的形態特征。例如,相對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較陡峻;相對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較平緩。
2.除了觀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態要素,還要注意觀察地貌的形狀、面積、空間分布狀況等。無論是單一地貌,還是區域地貌,都要觀察地面起伏狀況和破碎程度。例如,我國西南山區地面起伏較大,地形較為破碎。
核心概念
地勢: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
絕對高度:絕對高度也叫海拔,高出海平面的垂直高度叫作絕對高度。
相對高度:指兩個地點的絕對高度之差。
坡度:地表陡緩的程度。
坡向:山坡所面向的方向,如山坡向東叫東坡,向西叫西坡。
第二部分:本節典例設計—落實學科素養
【本節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主要落實課程標準“通過野外觀察或者運用視頻、圖像等識別3-4種地貌,會描述其景觀的主要特點”。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內容分為兩部分:地貌觀察的順序、地貌觀察的內容。
第一部分,從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引出地貌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提出地貌觀察的一系列問題,包括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等。
第二部分,觀察地貌的內容,首先了解地貌的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態要素,其次還要注意觀察地貌的形態、面積、空間分布狀況等,最后無論是單一地貌,還是區域地貌,都要觀察地面起伏狀況和破碎程度。
本節包含的核心知識和體現的核心素養如下:
核 心 知 識 1.地貌觀察的順序; 2.地貌觀察的內容 綜合思維 人地協調觀 區域認知 地理實踐力 核 心 素 養
【學情整體分析】
地貌的觀察因為與實踐相結合,對于校園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同時這部分內容和初中等高線知識結合比較緊密,需要對初中知識進行回憶整理,所以這部分內容給初中地理知識掌握不好的學生的學習造成了較大困難。
【教學活動準備】
實踐活動設計
活動名稱:探究本地某地貌形態觀察順序及內容。
活動目標:選取考察區域,制定觀察規劃,撰寫觀察報告。
活動準備:
1.在互聯網上搜集選定考察區域的地貌圖片及資料介紹。
2.實地觀察選定考察區域的地貌形態。
3.根據收集資料描述選定地貌的特征。
任務專題設計
任務一 地貌觀察的順序
活動:了解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
任務二 地貌觀察的內容
活動1:高度的觀察 活動2:坡度、坡向及其他要素的觀察
教學目標設計
1.學會按照從宏觀到微觀的觀察順序來觀察和描述地貌特征。
2.結合圖片,分析地貌觀察的具體內容,以及地貌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增強地理綜合思維素養。
教學策略設計
以詹天佑修筑京張鐵路的事例導人,引導學生認識到觀察地貌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觀察需要注意的事項;構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課堂探討地貌觀察中注意的問題,結合課堂內容,布置課下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
教學方法建議
案例分析法、圖表歸納法、分組討論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地貌觀察的順序;2.地貌觀察的內容。
難點:1.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2.地貌特征的描述;3.陰坡和陽坡判別;4.迎風坡和背風坡判別。
教學材料準備
視頻等多媒體課件、教材、掛圖。
【教學活動設計】(課時建議:2課時)
教學導入
教師展示廬山圖片,配文《題西林壁》
【多媒體展示】(地理景觀)廬山
教師: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說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地貌往往呈現不同的形態。那么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地貌的觀察。
(設計意圖)以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歌導入,激發學生學習地貌觀察知識的興趣。
教學精講
◆ 任務一:地貌觀察的順序 ◆
活動1:了解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
教師:地貌千姿百態,規模大小不等,規模較大的地貌往往由次一級的地貌組合而成。“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了觀察地貌應該選擇合適的位置,那應該選擇什么位置觀察呢
(整體設計分步落實)借助問題組使學生有步驟地了解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76,分組思考問題。
【多媒體展示】(問題探究)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
1.在什么位置觀察 2.通過何種方式觀察 3.按照什么順序觀察 4.有哪些手段可以采用
小組1:地貌觀察應選擇視野比較廣闊的地方。
小組2:觀測者觀察方式有三種:平視、仰視、俯視。
小組3: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的順序進行觀察。
小組4:利用地形圖、遙感影像等。
(深度學習)依托教材內容組織學生深度學習地貌觀測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使學生形成全面的認知。
教師總結:因為光線沿直線傳播,要避免遮擋視線,影響觀察效果。所以觀察地貌要選擇一個相對較高、視野開闊的地方,障礙物比較少。觀測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的順序進行觀察。觀察除目測以外,還可以運用地形圖、遙感圖像等多種手段。
(概括和歸納能力)通過概括、歸納使學生將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等內容系統化、條理化。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
1.觀察點選址:宜選擇一個視野比較廣闊的觀察點。
2.觀察方式:平視、仰視、俯視。
3.觀察順序: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的順序進行觀察。
4.輔助觀察的手段:利用地形圖、遙感影像等。
(設計意圖)通過對教材P76內容分類整理,學生能夠了解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
◆ 任務二:地貌觀察的內容 ◆
活動1:高度的觀察
教師:學習了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接下來學習地貌觀察的內容高度是地貌觀察的重要內容,包括絕對高度和相對高度兩種表達方式。絕對高度也叫海拔,是指地面某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相對高度是指地面某點高出另一點的垂直距離。
(少教精教)結合講解,使學生理解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的概念。
教師多媒體展示圖片,組織學生判讀甲、乙兩點海拔及甲、乙高差。
【多媒體展示】(地理圖表)海拔與相對高度示意圖
學生1:甲點海拔1500米。
學生2:乙點海拔500米。
學生3:甲比乙高1000米。
(意義學習)結合海拔與相對高度示意圖,理解海拔和相對高度之間的異同。
教師:甲點海拔為1500米;乙點海拔為500米;甲、乙兩點的相對高度為1000米。絕對高度可以通過查找地圖和借助儀器獲得,是劃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據;相對高度能夠反映地面的起伏狀況。兩種高度對我們了解地貌狀況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計算和技能能力)結合講解,使學生學會計算絕對高度與相對高度。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高度的分類、獲取方式、主要作用
分類 獲取方式 主要作用
絕對高度(海拔) 查找地圖或借助儀器 劃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據
相對高度 反映地面起伏狀況
(設計意圖)依據教材,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理解高度概念,學會高度的計算
活動2:坡度、坡向及其他要素的觀察
教師:除了高度,坡度和坡向同樣也是地貌觀察的重要內容。
教師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77的文字和圖片,分組思考問題。
(先學后教)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77,結合教師所提問題理解坡度、坡向的概念及坡度、坡向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多媒體展示】(問題探究)坡度、坡向及其他要素的觀察
1.什么叫坡度
2.坡度如何表示
3.什么是坡向
4.坡度、坡向對生產、生活有什么影響
5.高度、坡度的組合,能反映地貌的什么特征
6.除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態要素之外還要觀察哪些內容
小組1:坡度是地表陡緩的程度。
小組2: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的比值來表示。
小組3:坡向是指坡的方向,如西坡、東坡。根據風向,坡可以分為迎風坡和背風坡,根據熱量不同可分為陰坡和陽坡。
小組4:坡度小,地形起伏小,有利于發展種植業;坡度大,地形起坡度伏大,不利于發展種植業;山區公路常呈“之”字形,主要是為了降低坡度;坡向因為光照熱量、降水不同,影響植被生長。
小組5:高度、坡度的組合,能反映地貌的形態特征。
小組6:除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態要素之外,還要注意觀察地貌的形態、面積、空間分布狀況等。無論是單一地貌,還是區域地貌,都要觀察地面起伏狀況和破碎程度。
(自主學習)自主閱讀教材,結合討論,總結坡度、坡向的概念。
教師總結:地表的各種形態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組成。坡的形態多種多樣主要觀察坡度和坡向。坡度是劃分坡的重要標準;對生產和生活影響巨大。觀察坡向時應重點關注陽坡和陰坡、迎風坡和背風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條件存在差異,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高度和坡度的組合,能夠反映地貌的形態特征。地貌觀察的內容除了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態要素,還要注意觀察地貌的形態、面積、空間分布狀況等。無論是單一地貌,還是區域地貌,都要觀察地面起伏狀況和破碎程度。
(設計意圖)依據教材,使學生理解坡度、坡向的觀察,理解坡度和坡向對生產、生活的影響,了解除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態要素之外還要觀察其他要素
【多媒體展示】(重點知識)坡度、坡向及其他要素
1.坡度:地表陡緩的程度。
2.坡向:是坡面對的方向。
3表示形式: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垂直距離和水平距離的比值來表示。
4.坡度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1)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耕作,易造成對土壤的侵蝕。
(2)鐵路線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過2.5%-3%。
5.坡向的影響:
觀察坡向時應重點關注陽坡和陰坡、迎風坡和背風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條件存在差異,進而影響植物的生長。
6.相對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比較陡峻;相對高度小、坡度小的地貌,一般比較平緩。
7.除了觀察高度、坡度、坡向等形態要素,還要注意觀察地貌的形態、面積、空間分布狀況等。無論是單一地貌,還是區域地貌,都要觀察地面起伏狀況和破碎程度。
實踐活動
(方向與建議)
1.收集資料,了解家鄉的地貌。
(1)閱讀地形圖,識別宏觀地貌類型和微觀地貌類型。
(2)找到本地區最高點和最低點的海拔,計算相對高度。
(3)繪制最高點和最低點之間的地形剖面圖,了解地勢起伏狀況。
(4)分析考察時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明確規避風險的措施。
2.開展實地考察,在考察路線上選擇合適的觀察點,進行地貌觀察并記錄。觀察過程中可以拍照或畫素描圖。
3.整理地貌觀察記錄,撰寫觀察報告。
4.交流和展示觀察成果。
(解釋和實踐能力)通過觀察家鄉地貌,學生能夠形成地理實踐能力。
教學評價
(設計意圖)對照地貌的觀察順序和地貌的觀察內容等教學內容,通過試題,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記憶能力、比較和關聯能力、概括和歸納能力、綜合和推論能力、遷移和探究能力,并逐步使學生形成與教學要求相適應的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
下圖是我國東部沿海某地區等高線分布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A為________地形區,E為________地形區。
【解析】由圖可知,A為盆地。E為鞍部。
【答案】盆地 鞍部
(2)a、b兩條支流水流較急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a、b兩條支流水流較急的是a,原因是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水流急。
【答案】a 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水流急
(3)A在B的________方向;療養院位于________(南、北)坡。
【解析】A在B的西北方向;療養院位于南坡。
【答案】西北 南
板書設計
(以學定教)使學生學會按照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的順序觀察地貌,了解地貌觀察的主要內容是高度、坡度、坡向。
教學反思
本節設計優點:1.以學生熟悉的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詩歌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精心設計兩處問題組,以鏈條的形式將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和高度、坡度、坡向及其他地貌要素串聯起來。不足:未將初中所學的等高線知識關聯到本節教學內容中。
(以學論教)以鏈條的形式將地貌觀察的位置、方式、順序、手段和高度、坡度、坡向及其他地貌要素串聯起來,利于學生學習新知。
第三部分:本節學習評價—鞏固學科素養
【學習目標分析】
學科知識 學科能力 學科素養
1.宏觀地貌和微觀地貌; 2.地貌觀察的內容 1.觀察記憶不同層次地貌形態特征,比較不同高度、坡度和坡向區別; 2.在實踐中選取恰當觀察位置,運用適當輔助手段,按照地貌觀察要求進行地貌觀察 人地協調觀 綜合思維 區域認知 地理實踐力
【深度學習建議】
1.通過實地考察等方式認識并深度學習不同尺度的地貌。
2.繪制等高線地形圖,探究各種地貌形態特征及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學習評價任務】
任務一 知-能遷移評價:在宏觀地貌和微觀地貌等必備知識的探究過程中,提高觀察和記憶能力、綜合和推論能力,落實綜合思維和區域認知的地理學科素養。
任務二 能-知滲透評價:運用遷移和探究能力、評價規劃能力,分析地貌觀察中遇到的通視問題鞏固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素養。
任務三 學科素養評價:在具體分析坡度與水土流失的關系、地形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區域地貌的觀察、選址與規劃過程中,運用觀察和記憶能力、比較和關聯能力、區域判斷定位能力、評價規劃能力解決相關問題,鞏固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人地協調觀的地理學科素養。
【典型評價設計】
◆ 任務一:知-能遷移評價 ◆
必備知識深度探究
(探究點1)宏觀地貌和微觀地貌
1.宏觀地貌
地貌 等高線特征
平原 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線稀疏,較為平直
丘陵 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線稀疏, 彎折部分較和緩
山地 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線較密集,河谷轉折呈“V”字形
高原 海拔高度大(1000米以上),相對高度小,等高線在邊緣十分密集,而頂部明顯稀疏
盆地 海拔沒有一定標準,四周等高線較密集,數值大;中間等高線較稀疏,數值小
2.微觀地貌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圖 等高線圖 地形特征
山地 (山峰) 閉合曲線、外地內高、符號 四周低中間高
盆地 (洼地) 閉合曲線、外高內低 四周高中間低
山脊 (線) 等高線凸向低處,山脊連線 從山頂到山麓凸起、 高聳部分
山谷 (線) 等高線凸向高處,山谷連線 山脊之間的低洼部分
鞍部 由一對山脊等高線和一對山谷等高線組成 相鄰兩個山頂之間、 呈馬鞍形
陡崖 多條等高線重疊在一處 懸崖壁立
◆ 任務二:能-知滲透評價 ◆
學習能力深度探究
(區域判斷和定位能力)通視問題
在等高線地形圖中,通視問題既可以通過看等高線的形狀來判斷,也可以通過作地形剖面圖來解決。判斷兩點之間能否通視主要看三種情況。
一、看兩點間有無山脊阻擋,無山脊阻擋則可以通視。
二、看兩點間是凸坡還是凹坡。若等高線上密下疏,則坡度上陡下緩,為一個凹坡,可以通視。若等高線上疏下密,則坡度上緩下陡,為一個凸坡,不能通視。
三、看是否穿越溝谷。如果穿越溝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勢會升高,所以即使地勢再降低,也會因為地形阻擋而無法看到。(如下圖所示)。
(評價規劃能力)地表形態對交通運輸建設的影響
影響 山區交通建設的一般原則 原因
方式 首選公路,其次是鐵路 ①山區修建交通運輸線的成本高、難度大;②建造公路的成本、技術難度較鐵路小
線路選址及走向 ①線路選在地勢相對和緩的山間盆地和河谷地帶;②線路一般呈“之”字或“8”字狀(線路盡量與等高線平行);③避開陡坡和斷層、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多發地段;④在適宜的過河點跨過河流; ⑤盡量選擇兩點間最近距離,經過各級居民點; ⑥避免占用耕地,避開農田水利設施 選線一般應按地形來確定路線走向的原因:①盡量節約建設成本;②降低技術難度;③工程施工要安全;④降低運營成本和提高運營安全性
線網密度 一般來說,平原、緩丘、山間盆地、河谷等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方線網密度大 山區人口主要集中在河谷地帶,這樣可以方便人們出行,吸引較多的客貨流,從而提高營運量,增加經濟效益
◆ 任務三:學科素養評價 ◆
(考情分析)本節內容是高考的必考部分,如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和應用;描述地貌特征;判斷不同地貌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雖然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但是基本每年都有涉及。主要以客觀題為主,難度系數較大。
【深度學習】地形中的坡向問題探究
1.陰坡與陽坡
(1)概念
丘陵、山地中朝著太陽的一坡,稱為陽坡;背著太陽的一坡稱為陰坡。
(2)判斷
由于一年中太陽只能直射在南北回歸線之間,北半球東西走向的山脈,南坡日照多,所以南坡是陽坡,北坡是陰坡。我國古語就有山之南為陽的說法,南半球東西走向的山脈,南坡日照少,所以南坡是陰坡,北坡是陽坡。
(注意)
1.東西向的山脈南北坡的陽坡和陰坡較明顯,而南北向山脈可為東坡和西坡,光照差別不是很大,那么陽坡與陰坡就不明顯。
2.正如古代文獻所言“水北為陽,山南為陽、水之南山之北為陰”,原因是以前的中原地區指的是黃河中游一帶,這一帶在北回歸線以北的,終年都不會有太陽直射的,陽光只會從南面照射,所以對于山來說山的南面是可以被太陽照到的也就是有陽光為陽,而北面則為陰;相反對于低于地平面的水系(水岸)來說,太陽也不會照到河流的南岸只會照到北岸,所以水北為陽、水南為陰。
(3)影響
①氣候分異
a.坡向與太陽輻射
陽坡的太陽輻射多于陰坡,陽坡獲得太陽輻射的多少隨坡度的變化而變化。
一般來講,隨著坡度的增加,獲得的太陽輻射先增加后減少。當太陽光線與坡面垂直時,獲得的太陽輻射達到最大值,為臨界值。臨界值時的坡度等于緯度差,和正午太陽高度角互余。當太陽光線與陰坡平行時,陰坡獲得的太陽輻射量為0。
b.坡向與氣溫
坡向不同,日照和太陽輻射條件各異,一般來說陽坡氣溫高于同海拔的陰坡(南枝向暖北坡寒,一樣春風有兩般)。
陰陽坡除了氣溫大小不同以外,其氣溫的晝夜變化也是不同的,這會對陰陽坡的地貌演化產生重要的影響。
c.坡向與濕度
由于陽坡氣溫高于陰坡,導致陽坡蒸發強度大于陰坡。同時,陽坡的積雪融化時間較早,造成滲入土壤中的水分減少。因此,陽坡的濕度(不管是大氣濕度,還是土壤濕度)一般低于陰坡,這現象在溫帶地區,特別是溫帶干旱、半干旱地區較為明顯。
②植被差異
同一山體陽坡高、陰坡低,迎風坡低、背風坡高。
2.迎風坡和背風坡
(1)概念
迎風坡指的是迎著風的來向的一坡,另一坡為背風坡。
(2)判斷
我國東部丘陵山地東側迎著來自太平洋的東南風,所以東坡為迎風坡,西坡為背風坡。
我國西北內陸的天山由于距太平洋和印度洋遙遠加上山脈的重重阻擋,所以得到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少,北坡迎著來自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水汽,所以北坡為迎風坡,南坡為背風坡。
安第斯山南段處于西風帶,其西坡為迎風坡,東坡為背風坡。
由于地形對氣候的影響,山地的迎風坡和背風坡常形成不同的自然環境,進而形成了不同的人文環境。
(3)影響
①氣候的差異
迎風坡由于地形對暖濕氣流的阻擋抬升而降溫,易成云致雨,降水較多。背風坡盛行下沉氣流而增溫,難成云致雨,降水較少。
迎風坡上不同的高度降水也有差異。山麓和山頂地帶降水較少,是因山麓地帶氣流抬升不夠,導致成云致雨較少,山頂部分空氣濕度大大降低,云雨少些,山體的中部降水最多。迎風坡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比背風坡的小。因迎風坡多云霧雨天氣,白天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強,氣溫不會過度升高,夜晚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強,氣溫不會過度降低。背風坡反之。
②自然帶的差異
同一自然帶迎風坡分布的海拔高些,背風坡分布的海拔要低些。因迎風坡降水多,且熱量更豐富。
如果山地對氣流過度抬升,迎風坡和背風坡甚至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觀。
例如:南美南部安第斯山脈的西風帶兩側,西側迎風坡是溫帶落葉林帶,背風坡東側是溫帶荒漠帶。
③雪線的高度不同
迎風坡雪線分布的海拔較低,背風坡分布的海拔較高。因為迎風坡降水多,更易積雪,水循環更活躍。背風坡氣流下沉增溫干燥,積雪更易融化和蒸發,同時降水少,積雪也少。
④人文景觀的差異
迎風坡自然條件更優越,人口、城鎮分布密集,經濟發達。背風坡反之。一般只有迎風坡才有古詩“山雨欲來風滿樓”現象出現。
如果是海島山,背風坡是發展海濱浴場的最合適的地方。因這里天氣晴朗,雨天少,太陽輻射強。
背風坡還是鹽場的最佳位置,因背風坡盛行下沉氣流,難以成云致雨,降水少。同時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陽輻射強,且大氣干燥,蒸發強。背風坡海岸還可以作為海上船只的避風港。
⑤山地氣溫的垂直遞減率
總的來說,同一座山峰,海拔越高,氣溫越低,一般來說,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大約下降0.6℃。
迎風坡水汽充足,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變化較小。背風坡空氣干燥,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變化較快。
第四部分:本節教學論壇—提升學科素養
◆ 本節知識點:地貌觀察的順序 ◆
教學片段
【情境導入】
學習主題:地貌觀察的順序
【教學導入】以蘇軾的《題西林壁》作為導入,讓學生明白地貌觀測角度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知的詩詞,預設地貌觀察順序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把詩歌語言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概括地貌觀察的順序是從宏觀到微觀,從面到點,在此基礎上形成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能力。
1.該教學設計片段基于地貌觀察的順序這一知識點進行教學設計,運用了哪些教學策略和方法
2.該教學設計片段如何體現學科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3.該教學設計片段有哪些不足 如何改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林芝县| 清流县| 德阳市| 河东区| 宁德市| 桓台县| 新泰市| 商都县| 贵阳市| 榆社县| 宣威市| 疏勒县| 沅江市| 通河县| 谷城县| 南和县| 开鲁县| 永修县| 会昌县| 鲁山县| 招远市| 房产| 墨竹工卡县| 肇州县| 海伦市| 武定县| 阜南县| 泾阳县| 南丰县| 罗城| 政和县| 靖边县| 五大连池市| 五峰| 浦江县| 连城县| 铁力市| 青河县| 城固县| 宜都市| 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