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農業》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農業是地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的內容。在這第節課中,緊扣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著重學習我國農業的概況。本節教材選擇了突出現代農業狀況的四個方面的內容 --“農業及其重要性”、“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強農之路”。通過這四部分內容的學習,學生會對農業的概念、農業的重要作用、農業在我國的地區分布差異、科學技術對現代農業開展的重要意義以及農業的開展趨勢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二、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知識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讀圖、識圖能力,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表象探究規律和成因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在教學中需要老師呈現豐富有效的資料并加以有目的的啟發和引導學生學習。三、教學目標1.通過圖文資料,了解農業的概念、主要部門、重要作用以及我國農業的發展現狀,實現學生區域認知培養。2.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引導學生分析農業地區分布的差異及原因,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觀念,培養人地協調觀。3.通過實例理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知道如何才能因地制宜發展農業。4.通過閱讀資料認識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作用,樹立科技興農的意識,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自豪感。四、教學重點、難點重點:農業的地區分布的差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難點:農業的地區分布的差異及主要原因。五、教學方法情境教學法、討論比較法、讀圖分析教學、多媒體輔助教學六、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視頻導入:《豐收中國萬里行》 欄目組的宣傳片金秋十月,瓜果飄香。一年一度的豐收節如期而至,《豐收中國萬里行》欄目組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的視頻。今天讓我們跟隨《豐收中國萬里行》欄目組一起走進中國的農業。 學生觀看視頻。 利用視頻導入,引起學生興趣,激發探究欲望。一、農業及其重要性 教師提問:《豐收中國萬里行》欄目組給我們帶來了一組照片, 同學們判斷一下哪幾張屬于農業?分別是農業的哪個生產部門? 教師點撥“農業的勞動對象是生物,獲得的勞動產品也是生物本身。”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三農情懷,農業非常的重要。農業為我們的生活提供哪些物品? 教師總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農業,農業是我們國民經濟的基礎。 學生觀察圖片,結合課本和生活實際初步判斷,舉手回答問題。學生觀察圖片,體會農業的重要性,認識到農業是我們的衣食之源,是國民經濟的基礎。 通過閱讀課本了解農業定義及分類。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入手,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體會到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農業。二、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 (過渡)欄目組最近策劃了一個活動主題:尋找最美三農創富者。四位最美三農創富者的職業分布是農民、漁民、牧民、護林員。探究活動一:農業的東西差異請結合課本 P93和中國自然環境(地形、氣候、干濕地區、溫度帶)的內容,在學案字母處填出相應的農業生產部門。 教師點撥:字母 B、D是種植業,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和半濕潤的平原地區。字母 C、M是畜牧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那農業生產部門的分布規律是什么?分界線是什么?西部畜牧業有哪四個牧區?西部有沒有種植業?分布在哪里?教師點撥:字母 A、N、G代表的農業生產部門是我國的三大林區。字母 E、F代表的農業生產部門是我國的漁業。沿海地區是我國的海洋漁業基地,南方地區淡水漁業發達。 探究活動二:農業的南北差異《豐收中國萬里行》欄目組給我們帶來了特色農產品,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抽取一個盲盒,打開識別農作物并根據老師提供的“農作物的性格”找出農作物的分布地區。展示農業南北差異內容的表格 教師總結:農作物的分布特點有南稻北麥、南甘北甜、南油菜北花生大豆、南北方棉花。影響農業南北差異的主要因素是氣候。 學生以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和地圖,完成學案上的題目。學生上臺展示,在板圖字母處貼出相應的農業生產部門。學生檢查,相互評價。 學生觀察地圖,思考,回答問題。東耕西牧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線A新疆牧區B青海牧區C西藏牧區D內蒙古牧區西部地區種植業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綠洲。A東北林區N 西南林區G東南林區小組代表抽取并打開盲盒,和小組成員識別農作物,討論農作物的分布地區。小組代表上臺展示,說出農作物及分布地區,教師評價。學生完成學案上的表格。 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地圖及教材的閱讀,加深學生對農業東西地區差異的印象,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通過教師提供的地圖以及點撥學生理解林業和漁業的分布以及相關知識。這一活動環節的設置一方面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資料分析能力。培養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問題和總結結論的能力三、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 探究活動三:農業的布局《豐收中國萬里行》欄目組來蒙陰岱崮錄制節目,拍攝了某村的一張照片,請大家幫忙合理的布局農業的生產部門。蒙陰是地方不大,但是名氣很大,是全國有名的蜜桃之鄉。請大家觀看視頻,思考蒙陰種植蜜桃有利的條件有哪些?請大家仔細收聽新聞播報,找出影響蒙陰蜜桃種植的社會經濟條件有哪些?冬天縣城附近有很多的草莓大棚,為什么呢? 學生以組為單位,結合教材和地圖,合理布局農業的生產部門。學生觀看視頻,思考,回答問題。從氣候、地形、土壤、水源方面分析。學生收聽新聞播報,思考,回答問題。 通過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視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問題和總結結論的能力。四、走科技強農之路 過渡:蒙陰是一個農業大縣,中國更是一個農業大國。通過 2021年全球糧食各國產量排名前 10位發現中國位居第一,中國用不到 10%的耕地養活了地球上約 20%的人口,奇跡怎樣實現的?請同學們運用實例說明在農業中的如何運用科技的?請大家觀看視頻,了解現代科技在農業中的運用 學生結合課本和生活實際思考問題,舉手回答。學生觀看視頻,感受現代科技的先進。 從學生身邊入手,引導學生多關注生活中的地理。通過視頻讓學生認識科技在農業中的成就,樹立熱愛祖國的自豪感。《農業》【培優訓練】 一、單項選擇題1.蘭蘭的家鄉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夏季高溫多雨。從自然條件考慮,她的家鄉最適宜發展() A.畜牧業 B .林業 C.漁業 D.種植業 2.適合在東北平原種植的農作物是() A.油菜,棉花,大豆 B.水稻,小麥,甘蔗 C.油菜,花生,水稻 D.小麥,玉米,大豆 3.下列地區與其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的連接,正確的是() A.黃河下游地區——草原 B.長江中下游地區——水田 C.大興安嶺——旱地 D.內蒙古高原——林地 4.讀“中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1) 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大致以_______毫米年等降水量線為界,東部地區以_______業、漁業、林業為主,西部地區以_______業為主。林業集中分布在東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區以及_______部的人工林區。 (2)圖中,A為東北平原,適宜發展_______業,B為橫斷山區,適宜發展_______業。 (3) A地的作物熟制是_______。C地的主要糧食作物_______課堂小結 要求學生相互交流,談談本節課的收獲。 教師總結。學生相互交流,學生代表展示。知識樹的形式,簡單明了,點明了本節課的重點,方便學生記憶反思本節課借助圖文資料,通過相關問題和活動探究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樹立人地協調觀,同時注意選取與學生生活聯系密切的素材創設活動,引導從地理的視角進行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地理,進一步強化地理學科的育人價值,最終使核心素養目標在潛移默化中得到落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