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單元檢測一、選擇題讀某外流湖自然消亡過程示意圖(下圖),回答下面問題。1.該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據圖可以確定的是( )A.地殼上升 B.水源減少 C.氣候變干 D.物質沉積2.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區自然景觀的變化,這反映了自然環境的( )A.整體性 B.差異性 C.穩定性 D.脆弱性唐朝時太湖流域未形成吳淞江河道,在北宋時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積萎縮,吳淞江河道趨于穩定,并成為太湖主要泄洪河道。近代以來,吳淞江逐漸成為上海海港港口運輸的重要通道。根據材料并結合下圖完成下面小題。 3.形成吳淞江北為楊柳,南為兼(蘆葦)的主要原因是( )A.坡向不同 B.熱量差異 C.淤積狀況不同 D.季風風向不同4.唐晚期修筑河堤后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 )A.河堤東側沖刷加劇 B.吳淞江徑流量增大C.河堤西側淤積增強 D.吳淞江含沙量增大5.近代以來,吳淞江成為上海“米糧運輸”要道,的主要原因是( )A.吳淞江航運條件改善 B.上海工商業發展C.吳淞江貨運量大 D.上海港泊位不足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帶的北端,氣候冷濕,火山錐各坡的降水差異小,近幾十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火山錐的林線(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線(終年積雪下限)有所降低。此外,其他干擾也影響林線和雪線高度。例如,火山噴發徹底破壞原有景觀,若干年內該火山錐的林線與雪線高度往往發生顯著變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6.一般情況下,與陰坡相比,該地火山錐陽坡的( )A.林線與雪線更高 B.林線與雪線更低C.林線更高、雪線更低 D.林線更低、雪線更高7.林線升高,雪線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區域氣候變化趨勢為( )A.暖濕 B.暖干 C.冷濕 D.冷干8.火山噴發后若干年內,該火山錐( )A.林線升高,雪線升高 B.林線升高,雪線降低C.林線降低,雪線升高 D.林線降低,雪線降低如圖所示,烏拉爾山脈綿延于西西伯利亞平原與東歐平原之間。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大部分比東歐平原降水少。烏拉爾山脈兩側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等自然帶,但在同一自然帶內烏拉爾山脈兩側的景觀、物種組成等存在差異。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西西伯利亞平原的大部分比東歐平原降水少,是由于其( )①距水汽源地遠 ②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響小 ③地勢南高北低 ④水汽受烏拉爾山脈的阻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0.推斷烏拉爾山脈東西兩側的景觀、物種組成差異最小的自然帶是( )A.苔原帶 B.森林帶 C.森林草原帶 D.草原帶11.西西伯利亞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異較小,但南部較干,主要原因是南部( )A.沼澤分布少 B.太陽輻射強 C.河流向北流 D.遠離北冰洋二、綜合題(共56分)12.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可分為內源類有機物(主要來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類有機物(主要為入湖河水挾帶的腐殖質等)。如圖所示湖泊均為可人工調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澤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積多,湖底高于周邊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多在夏季達到峰值,外源類有機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兩種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差異大;洪澤湖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峰值出現的時間常滯后于其他湖泊。 (1)指出冬、夏季高郵湖內源類有機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機物比例的高低。(2)說明圖示湖泊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多在夏季達到峰值的氣候原因。(3)解釋圖示湖泊外源類有機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兩種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不同的原因。(5)根據洪澤湖的特征,解釋洪澤湖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峰值出現時間常滯后的現象。13.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隨著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北移,地中海不斷萎縮,里海從地中海分離。有學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氣候轉暖,里海一度為淡水湖。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鹽度遠小于地中海的鹽度。下圖示意里海所在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1)板塊運動導致的山脈隆起改變了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分析這些特征的變化對里海的影響。(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對此作出合理解釋。(3)分析補給類型發生變化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D 2.A【分析】1.湖泊的地質結構沒有變化,不可能是內力作用,只有外力作用中流水的搬運和沉積作用,圖中顯示,湖泊底部有多層沉積物,使湖底不斷上升,湖水外瀉,湖泊變為平地而消失,D正確,故選D。2.從圖中可以看出湖泊的消亡導致湖泊周圍的植被,土壤和水陸變遷,說明地理要素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形成一個整體,體現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A正確。BCD錯誤。故選A。【點睛】3.C 4.A 5.B【解析】3.淞江沿岸以平原為主,沒有形成明顯的坡向,即沒有明顯的陰陽坡,熱量無明顯的差異,AB錯誤;吳淞江沿岸季風風向相同,D錯誤,吳淞江兩岸由于地轉偏向力導致兩岸淤積狀況有明顯的差異,C正確。故選C。4.唐朝時太湖流域未形成吳淞江河道,BD錯誤;北宋時期修筑江堤后,太湖面積萎縮,說明當時太湖的補給水源主要位于江提的東側,受江提的阻擋,江提東側流水沖刷加劇,西側由于水源減少,泥沙來源也隨之減少,江提西側淤積減弱,A正確C錯誤。故選A。5.太湖萎縮,水量減少,吳淞江水量減少,吳淞江航運條件變差,A錯誤;上海工商業發展,農業用地少,糧食需求大,而太湖平原為該區域的主要商品糧基地,因而吳淞江成為上海“米糧運輸”要道,B正確;吳淞江貨運量大與吳淞江成為上海“米糧運輸”要道無直接關系,C錯誤;吳淞江是太湖平原通往上海較短的路徑,與上海港泊位不足沒有關系,D錯誤。故選B。【點睛】吳淞江原為長江入海前最后一條支流,長江入海口也被稱作"吳淞口"。明代"黃浦奪淞"以后吳淞江成為黃浦的支流,但長江入海口仍被叫作吳淞口 。6.A 7.A 8.B【解析】6.由題干可知當地氣候冷濕,水分充足,限制林線因素為熱量(最熱月均溫不低于10攝氏度),與陰坡相比,陽坡太陽輻射較強,氣溫較高,光照熱量更充足,有利于森林的生長,故林線更高;雪線與氣溫呈正相關關系,與陰坡相比,陽坡太陽輻射較強,氣溫較高,故雪線更高,A正確。BCD錯誤。故選A。7.近幾十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林線升高,說明火山群所在區域,氣候變暖;雪線降低,說明氣候變暖,降水增多,因此,表明火山群所在區域氣候變化趨勢為暖濕,A正確。BCD錯誤。故選A。8.材料信息表明,火山噴發徹底破壞原有景觀,原先的山地冰川和山地森林都被破壞,火山噴發若干年內,山地冰川和山地森林將逐漸恢復,山地森林將逐漸向上恢復,森林上限升高;火山口附近的地溫逐漸降低,永久性積雪冰川逐漸增加,向下發展,積雪冰川下限降低,兩者發生顯著變化,排除ACD,B符合題意。故選B。【點睛】影響雪線的因素:氣溫、降水、坡度、坡向、人類活動等。9.D 10.A 11.B【解析】9.讀圖可知,該地位于60°N附近,受西風帶影響,西風從大西洋吹來,帶來一定的水汽,與東歐平原相比,西西伯利亞距水汽源地遠,所以降水相對少,①正確。西西伯利亞平原和東歐平原受北冰洋沿岸洋流影響相差不大,②錯誤。地勢南高北低不是影響西西伯利亞平原降水少的主要原因,③錯誤。西西伯利亞平原位于烏拉爾山脈的東側,水汽受烏拉爾山脈的阻擋,所以降水少,④正確。故D①④正確,ABC錯誤。故選D。10.由材料可知,烏拉爾山脈兩側自北向南都依次分布著苔原帶、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等自然帶,由于苔原帶所處的緯度位置最高,熱量條件最差,物種數量最少,景觀較為單一,且烏拉爾山脈兩側熱量條件接近,所以烏拉爾山脈東西兩側的景觀、物種組成差異最小的自然帶是苔原帶,A正確。與苔原帶相比,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的水熱條件相對較好,物種數量較多,景觀較為復雜,由于烏拉爾山脈兩側的水分條件差異較大,所以景觀、物種組成差異較大,BCD錯誤。故選A。11.讀圖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由南到北跨緯度較大,與北部相比,南部所處的緯度位置相對較低,太陽輻射強,蒸發量相對較大,所以,南部較干,B正確。沼澤分布少和河流向北流均不是造成南部較干的主要原因,AC錯誤。由題干可知,西西伯利亞平原年降水量南北差異并不大,所以,南部較干的原因并不是由于遠離北冰洋,D錯誤。故選B。【點睛】影響降水的因素:海陸位置、大氣環流、地形、洋流、下墊面、人類活動等。12.(1)冬季內源類有機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機物比例高;夏季內源類有機物占比下降(低)。(2)夏季氣溫高,湖泊水溫高,浮游生物量大;降水量大,人湖河水挾帶的腐殖質多。(3)秋季湖水更新慢,已積累的外源類有機物多。(4)不泄洪:洪水挾帶的腐殖質,直接增加了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累積量。加之腐殖質可分解出營養鹽,促進浮游生物的生長,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高。泄洪: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低、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高,稀釋作用強,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低。(5)淮河注入洪澤湖,夏季入湖水量多;湖底高于周邊地面,防洪壓力大,調峰(泄洪)更為頻繁,且持續時間長。【分析】本題以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相關信息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高郵湖內源類有機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機物比例、湖泊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多在夏季達到峰值、湖泊外源類有機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同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不同、洪澤湖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峰值出現時間滯后等相關內容,主要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圖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釋地理現象的能力。【詳解】(1)一般情況下,內陸水體中溶解性有機物主要來自陸源輸入,并且陸源輸入會攜帶大量的大分子有機物質進入水體,豐水期類腐殖質是其溶解性有機物庫的主要貢獻者,由此可知推知,夏季外源類有機物占比高,由此得出結論:冬季內源類有機物占比高;夏季內源類有機物占比低。(2)湖泊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多在夏季達到峰值是因為氣候有利于內源類有機物和外源類有機物達到峰值。就外源類有機物而言,夏季流域內降水豐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徑流,沖刷土壤中的腐殖質并進入河流后匯入湖泊;就內源類有機物而言,夏季氣溫高,光照充足,大量廢水匯入湖泊中引起藻類等的大量繁殖。(3)湖泊外源類有機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主要從秋季的氣候特征和降解條件來解釋。降解條件與水中氧氣含量有關,積累的外源類有機物較多,秋季時,藻類物質生長條件弱于夏季,對氧氣的消耗較少,水中氧氣較多,有利于對外源類有機物的降解;從氣候角度來說,秋季降水減少,湖水更新慢,光照條件增強,光照能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機物的降解。(4)由前面題目分析可知,夏季該地區屬于降水量豐富的時期,大量地面徑流匯聚,會將陸地上的點源和面源污染物攜帶進入流水中,因此洪水會攜帶大量的腐殖質進入湖泊,增加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累積量增加,在加之腐殖質會分解出營養鹽,促進了浮游生物的生長,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變高。泄洪時,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已經很高,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相對湖水來說明顯偏低,稀釋作用強,湖水中溶解性有機物含量會降低。(5)由材料“洪澤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積多,湖底高于周邊地面”可知,洪澤湖的特征(相比于其它湖泊)為地上湖,故其接受地表徑流補給與其它湖泊不同,汛期時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補給相對較少,甚至湖水流出補給周邊其它水體。洪澤湖屬于南水北調工程的輸水渠道的一部分,雨季汛期時,防洪壓力大,因此調峰、泄洪較為頻繁,持續時間又長;因此當洪澤湖湖水外調后,水位下降時,接受到外界較多的徑流匯入,就會造成其溶解性有機物含量峰值常滯后。【點睛】13.(1)山脈隆起,里海與海洋分離,形成湖泊(湖盆)。山脈隆起,導致里海匯水面積縮小,湖泊來水量減少,湖泊面積縮小。山脈隆起,阻擋濕潤氣流,導致干旱,推動湖泊向內陸湖演化。(2)氣溫仍較低,湖面蒸發弱;受冰雪融水補給;補給大于蒸發。(3)有河流匯入,帶來鹽分;無出水口,鹽分無法排出;地處內陸,蒸發強烈,導致鹽度升高。(4)非洲板塊及印度洋板塊(繼續)北移(或板塊運動趨勢不變)。【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地形對水文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難度不大。【詳解】(1)山脈隆起導致區域的地貌、水文和氣候特征的變化對里海的影響要分別從山脈對地貌、氣候及水文的變化進行分析。從地貌看,由于山脈隆起,使得里海與地中海分離,成為湖泊。從氣候看,該地處于西風帶內,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脈隆起,阻擋西風從地中海帶來濕潤氣流,氣候干旱,降水少,大陸性特征明顯,蒸發量加劇,湖泊逐漸向內陸湖演化。從水文看,山脈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減少,鹽度增加,湖泊面積變小。(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為淡水湖主要從補給與蒸發角度分析。由于位于末次冰期的晚期,此時氣溫略有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加,但由于氣溫總體較低,蒸發量小,所以補給大于蒸發量,所以鹽度低,里海一度為淡水湖。(3)補給類型發生變化后里海演化為咸水湖的原因主要結合補給類型變化進行分析。由材料可知,“當氣候進一步轉暖,里海北方的大陸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補給類型發生變化,里海演化為咸水湖”也就是說,里海的補給由冰雪融水補給為主,轉變為以河流補給為主,而河流為內流河,鹽分只進不出,逐漸積累,加之地形隆起,氣候更加干旱,蒸發加劇,使得含鹽量升高,演變為咸水湖。(4)黑海、地中海未來演化為湖泊的必要條件要參考里海的形成結合板塊構造進行分析。里海成為湖泊就是由于地處板塊消亡邊界,是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北移形成的,如果繼續北移,黑海和地中海也會演化為湖泊。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第五單元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知識梳理)知識點01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一、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1.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大氣、水、土壤、生物、巖石及地貌等。2.物質遷移與能量交換。(1)類型:水循環、生物循環、巖石圈物質循環。(2)三大循環簡圖。(3)意義: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提醒】自然環境整體性的表現可用六個字來理解記憶,即“關聯性”“制約性”。“關聯性”是指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和統一的演化過程;“制約性”是指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環境的改變,即“牽一發而動全身”。二、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1.生產功能。(1)概念:指自然環境具有合成有機物的生產功能。(2)過程:植物提供葉綠素,大氣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巖石圈提供水分和營養鹽,通過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提醒】雖然生產功能主要依賴于光合作用,但不是綠色植物單一要素作用的結果,而是組成自然環境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2.穩定功能。(1)概念:指自然環境要素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使自然環境具有能夠自我調節、保持性質穩定的功能。(2)特征:各自然環境要素本身不具備穩定功能,但自然環境擁有此功能。生產功能 穩定功能性質 指自然環境的整體功能,而非單個自然要素的功能 自然環境擁有各個自然要素本身不具備的保持環境穩定的功能形成 過程 光合作用通過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將生物、大氣、水、土壤、巖石等自然環境要素統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條件下,生產出有機物 二氧化碳的穩定: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鈣,加速形成碳酸鈣沉淀;氧氣的穩定:植物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燒消耗氧氣舉例 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生長發育 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穩定、大氣中氧氣的穩定、一定范圍內各物種數量基本穩定三、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1.特點。(1)變化性:自然環境要素每時每刻都在演化。(2)統一性。①含義:自然環境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②表現:某一自然環境要素的演化,會導致其他要素及整個自然環境狀態的改變。2.意義: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形成了階段性的自然環境要素組合。表現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自然環境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含義 各個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 某一要素受到外界干擾而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自然環境狀態的改變。生物、水等要素比較容易受人類活動的干擾而變化意義 自然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保證了自然環境要素之間的協調 遵循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規律,并以此指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實踐四、自然環境對干擾的整體響應1.整體響應:某一自然環境要素受到外部干擾發生變化,使得其他要素發生連鎖變化,最終導致整個自然環境發生改變。2.特點:干擾下的環境變化多為快速的,各要素變化也不同步。3.發展趨勢:人類對自然環境的干擾不斷增強,干擾的后果常常被放大了,環境變化也越來越快。知識點02 自然環境的差異性一、地域差異1.成因: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條件與內部物質、能量運動的結果。2.體現。不同的空間尺度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如下表所示:規模(空間尺度) 差異表現大 全球性地域分異 溫度帶分異、海陸分異小 區域性地域分異 自然帶之間的差異的尺度要小,山和谷的差異、山體陰坡和陽坡的差異的尺度更小二、陸地地域分異規律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1)影響因素:太陽輻射的緯度差異。(2)分異基礎:熱量。(3)分布規律:自然帶東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4)分布地區: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自然帶橫穿整個大陸;中緯度一定范圍內【提醒】 熱量差異并不是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唯一影響因素。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太陽輻射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導致的熱量差異,但熱帶地區和高緯度寒冷地區的自然帶差異也有水分的影響,如非洲自然帶的分布。2.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1)形成原因:海陸分布。(2)分異基礎:水分變化。(3)分布地區: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向大陸內部,自然景觀依次為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影響因素 主導 因素 熱量(太陽輻射) 水分(海陸位置)成因 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降水從沿海向內陸遞減分異規律 延伸 方向 東西方向(或緯線方向) 南北方向(或經線方向)更替 方向 南北方向(或緯度變化的方向) 東西方向(或經度變化的方向)典型 地區 低緯和高緯地區橫穿整個大陸的地帶,以及中緯度一定范圍內 中緯度地區典型 案例 沿20°E非洲大陸自赤道向南、北自然帶的變化: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中緯度(40°N~60°N)亞歐大陸從沿海向內陸的自然帶變化: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陸地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方法】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東西方向(受地形影響,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帶變化:常綠闊葉林→ →針葉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導因素: 。2.從沿海向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的判斷①看更替方向:東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帶變化: → → ;④看主導因素:3.垂直地域分異規律(1)分異原因: 的變化。(2)分異基礎:水熱狀況不同,自然環境要素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差異很大。(3)分異規律山麓與陸地自然地帶一致,垂直帶變化與其所在緯度向 緯度方向上的陸地自然地帶變化相似;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提醒】 影響山地垂直自然帶譜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山體海拔和相對高度(山頂與山麓之間)。【垂直自然帶的判讀】(1)判斷陽坡和陰坡、南北半球。一般情況下,同一山體,同類自然帶的分布高度陽坡高于陰坡。若知陰坡、陽坡的南北方位,還可以判斷出南北半球。如下圖表示北半球。(南坡S為陽坡,北坡N為陰坡)(2)判斷山體所在熱量帶。通過基帶的名稱確定所在熱量帶。所謂基帶,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帶,因位于垂直自然帶譜的最底層而得名。如上圖,最底層自然帶是落葉闊葉林帶,可知此山體位于暖溫帶地區。(3)比較不同山體緯度的高低。①比較不同山體所在的熱量帶判斷山體緯度高低。②同類自然帶的分布,在低緯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緯的山地海拔低。(4)判斷山地垂直帶譜的復雜程度。2.雪線高度(積雪冰川帶下限高度)的影響因素(1)熱量(氣溫):熱量條件好(氣溫高),雪線高。(2)緯度:緯度低,雪線高,但雪線最高的不是赤道地區而是副熱帶地區(原因是赤道地區降水多,副熱帶地區降水少)。(3)降水:降水多,雪線低。(4)光照:光照多,雪線高。(5)坡向:向陽坡,雪線高,背陰坡,雪線低;迎風坡,雪線低,背風坡,雪線高。(6)坡度:坡度大,雪線高。四、地方性分異規律1.形成原因:受地形、巖石風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響,通過物質與能量再分配。2.表現:往往表現出與水平地域分異規律、垂直地域分異規律不相吻合的現象。3.舉例:草原上的鹽堿地。【地方性分異及其成因】(1)海陸分布和地形起伏因素 分布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現實狀況)海陸分布 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 苔原帶、針葉林帶 無 南半球該緯度地帶大部分是海洋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亞高原 溫帶草原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荒漠帶 安第斯山脈阻擋西風深入,該地處于背風坡,降水少科迪勒拉山系西側 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帶狀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狹長條狀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擋東非高原 熱帶雨林帶 熱帶草原帶 地勢高,氣溫低,對流弱,降水少(2)洋流分布地區 自然帶和地表景觀 成因地帶性分布(理想狀態) 非地帶性分布(現實狀況)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緯度,大陸東岸是寒流,降溫減濕,大陸西岸是暖流,增溫增濕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西兩岸 東、西兩岸自然帶的分布緯度應該大致相當 大陸東岸自然帶向較高緯度延伸,大陸西岸自然帶向較低緯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緯度,大陸東岸是暖流,增溫增濕;大陸西岸是寒流,降溫減濕南半球副熱帶地區的大陸西岸 森林帶或草原帶 熱帶荒漠帶 寒流流經,起降溫減濕作用歐洲西岸 針闊混交林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分布范圍特別廣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 (3)水分分布地區 地帶性分布 非地帶性分布 成因昆侖山山麓 溫帶荒漠帶 綠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豐富尼羅河谷地 熱帶荒漠帶 綠洲 尼羅河河水灌溉(4)綜合要素分布地區 地帶性分布 非地帶 性分布 成因3°S~30°S的南美洲大陸西海岸 熱帶雨林帶(北);熱帶草原帶(中);熱帶荒漠帶(南) 熱帶 荒漠帶 位于東南信風帶的背風坡,盛行離岸風;秘魯寒流降溫減濕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巴西高原東南部、澳大利亞東北部 熱帶草原帶 熱帶 雨林帶 信風來自海洋,溫暖濕潤;山地迎風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溫增濕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 落葉闊葉林 熱量【詳解】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為南北方向上更替,東西方向上延伸,自然帶的變化規律由低緯向高緯以此為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起主導因素為熱量。2. 森林帶 草原帶 荒漠帶 水分【分析】本題主要分析了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考查了學生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的能力。【詳解】從沿海向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形成原因是海陸位置的影響,沿海地區受海洋水汽影響大,降水較多,植被以森林為主,形成森林帶。向內陸受海洋影響逐漸減小,大陸性逐漸增強,降水逐漸減少,植被逐漸向草原和荒漠演替,形成草原帶和荒漠帶,所以,從沿海向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的主導因素是水分。3. 海拔 較高 豐富【詳解】(1)垂直地域分異規律主要是由于海拔高度不同,水熱組合狀況隨海拔發生分異,進而導致自然景觀呈現垂直方向上的變化。(2)分異基礎:水熱狀況不同,自然環境要素間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的差異很大。(3)山麓與陸地自然帶一致。 垂直帶變化與其所在緯度向較高緯度方向上的陸地自然地帶變化相似。緯度越低,山體越高,自然帶越豐富。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五單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單元檢測)高二地理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2019選擇性.docx 第五單元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知識梳理)高二地理同步備課系列(人教版2019選擇性.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